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_第1页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_第2页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_第3页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_第4页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基础课-法律硕士类)模拟试卷4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下列不属于我国刑法存在形式的有()。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C、公司法中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条文的立法解释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刑法的存在形式。刑法在形式上有狭义刑法和广义刑法之分。狭义刑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即刑法典。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选项A,刑法修正案属于刑法典的一部分。选项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规定》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单行刑法。选项C,公司法中关于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附属刑法。选项D属于立法解释,而非刑法的存在形式。故选D。2、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书”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B、设置了定量要求,表明认定犯罪不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C、“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设定“但书”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书"的意义。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后面的表述就是“但书”。但书的意义在于:将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这样从立法上既对犯罪的性质进行描述,又对犯罪的外延进行定量限制,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犯罪的本质,适当地界定犯罪的范围,从而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严重违反刑法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否则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选项A是《刑法》第13条的整体意义,而非作为部分的“但书”的意义,所以选项A错误,应入选。选项B、C、D都从不同方面表述了“但书"的意义。3、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对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事实的认识,是罪过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2)行为人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手段的性质的认识错误。(3)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对行为人仍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处理。(4)行为误差问题。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危害行为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了并不是行为人所期望的结果,行为人一般仍要负未遂的刑事责任。本案中,行为人将人误认为兽而杀之,显然是错误地认识了行为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属于对目标的认识错误,选项A正确。4、刘某一日晚十时许,从楼外的漏水铁管爬到某单位宿舍四楼,刘某推开窗户借着月光看见宿舍内只有一名女工在床上睡觉,便起奸淫之意,当其潜入室内悄悄地摸向床边时,不慎将床前的脸盆踢响,刘某便破门逃跑。刘某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B、犯罪预备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犯罪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这也是犯罪预备与其他犯罪形态的区别。《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预备行为在故意犯罪中,作为为实行行为创造便利条件而存在的行为。实行行为是指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直接威胁或侵害某种具体犯罪的直接客体的行为,属于刑法分则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本题中,行为人刘某刚接近床边,尚未来得及接触被害妇女,更没有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强奸行为,仅仅是为进一步实施的强奸行为制造条件,是预备行为。因此,其行为属于犯罪预备。选项B正确。而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都要求已经实施实行行为,因此,选项A、C、D不正确。5、甲将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A、共同犯罪B、非共同犯罪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D、任意共同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1)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本题中甲、丙二人既无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无共同的犯罪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故选项B正确。6、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A、结果加重犯B、继续犯C、想象竞合犯D、吸收犯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各种罪数形态的处断原则的考查。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对于想象竞合犯无需数罪并罚,而应采用“从一重处断”的原则,所以选项C正确。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对于结果加重犯应按照刑法分则条款所规定的加重法定刑处罚,所以选项A错误。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状态。我国刑法分则对属于继续犯形态的犯罪设置了独立的罪行单位,故对于继续犯应按刑法规定以一罪论处,所以选项B错误。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引起所符合的犯罪构成之间具有特定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从而导致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犯罪,被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对行为人仅以吸收之罪论处的犯罪形态。对于吸收犯,应当按吸收之罪处断,所以选项D错误。故正确答案是C。7、赌博犯张某某日在王某家赌博,王某将身边的80005己现金全部输给了张某,王某十分气恼,向张某要回8000元现金,张某不同意。于是,王某就动手去抢,张某为了不使8000元钱被抢回,将王某打伤。张某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防卫过当D、故意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正当防卫的主观方面的考查。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防卫目的,即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必须是以正当对不正当。本题中张某将王某打伤是为了保护其赌博所得的收益即非法利益,所以不具备正当防卫所要求的防卫目的,不构成正当防卫。由于其对于王某的受伤存在主观故意,所以是故意犯罪,选项D正确,而选项A错误。防卫不适时是指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之后实施“防卫",但其主观上仍然具备防卫目的。本案中张某主观上是为了保护非法利益,因此不构成防卫不适时,选项B错误。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其仍以存在防卫目的为前提。由于张某不具备防卫目的,所以不构成防卫过当,选项C错误。故正确答案是D。8、下列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是()。A、管制B、罚金C、赔偿损失D、没收财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非刑罚处理方法的考查,我国《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因此,赔偿损失是一种非刑罚处理方法,选项C正确。我国的刑罚处理方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所以管制不是非刑罚处理方法,选项A错误。我国的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所以罚金和没收财产也都不是非刑罚处理方法,选项B、D错误。故正确答案是C。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A、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B、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C、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D、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的基本适用规则。我国《刑法》第69条规定数罪并罚。(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二个以上的死刑或其他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或者将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合并升格执行死刑,或者决定执行其他主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合并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69条的规定,具体的限制加重规则为以下三种:其一,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其二,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拘役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最高不能超过1年。其三,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管制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最高不能超过3年。(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仍须执行。选项D中情形应当适用限制加重原则。而选项A、B中情形应当适用吸收原则。选项C中情形应当适用并科原则。10、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没有故意犯罪B、遵守监规C、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接受劳动改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死缓执行期满后的处理。《刑法》第50条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因此,应当选C。11、甲犯某罪,应处三年有期徒刑,法定最高刑为七年,对甲的追诉时效是()。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终身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追诉时效期限的理解。我国《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可见,我国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的计算根据是法定刑。甲所犯之罪的法定最高刑是七年,所以其追诉时效是十年,选项B正确,而选项A、C、D错误。12、刑法分则条文的结构是()。A、罪名和罪状B、罪名和法定刑C、罪状和法定刑D、罪名和刑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刑法分则条文结构的理解。刑法分则条文的基本结构由罪状和法定刑构成。选项C正确;罪名不是由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而是根据罪状内容,对某种犯罪的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所以选项A、B、D错误。13、中国公民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中国公民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的,构成()。A、背叛国家罪B、分裂国家罪C、间谍罪D、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几个具体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其中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所以选项A正确。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所以选项B错误。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所以选项C错误。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所以选项D错误。14、下列关于《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的表述,正确的有()。A、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B、这些犯罪都是危险犯,即只要具有危及不特定人或财产的可能性,就可能构成既遂C、本条规定的五个罪名是选择性罪名,如果同一行为人既有放火行为又有爆炸、决水等行为的应当按一罪处罚D、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对这些犯罪也要负刑事责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刑法》第114条的五类犯罪。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这五类犯罪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判断是否构成这些犯罪,关键不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特定的侵犯对象和侵犯目标,也不在于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损害结果,而是看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危及不特定的人或财产,即上述犯罪属于危险犯,选项B正确,而选项A错误。这些犯罪并不是选择性罪名,而是单一性罪名,选项C错误。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于该八类犯罪以外的行为,如决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并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选项D错误。15、行为人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构成()。A、偷税罪B、骗取出口退税罪C、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两罪D、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想象竞合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骗取出口退税罪。《刑法》第204条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前款规定的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题目中行为人并不是在缴纳税款后,才采取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数额较大的出口退税款,因此此题符合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犯罪构成,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同时,行为人为实现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目的,采用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虽有两个行为但其方法行为被结果行为吸收,属于牵连犯,实行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所以选项C、D错误。注:依据《刑法修正案(七)》,《刑法》第201条的偷税罪已改为逃税罪。16、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晚藏于李某院门外,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方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李某家中的一头牲畜。张某()。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B、因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C、应负过失杀人的责任D、因其行为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上的目标认识错误。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例如,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根据实际情况应当构成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对象认识有错误,但是对犯罪客体认识没有错误,例如,误将甲认为乙加以杀伤的,则对刑事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客体的种类认识有错误,则依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客体种类定罪。本题中,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但因误将牲畜当成人而对其实施加害行为,属于对犯罪客体的认识错误,应按其主观认识的客体——人的生命权来定罪,即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犯罪未遂。选项A正确。17、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这里说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例如,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用催眠术或用毒药毒昏等,致使被害人处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状态。因此张某将高某灌醉并拿走其钱包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选项C正确。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多次窃取或者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利用被害人熟睡、酣醉、昏迷等状态而秘密窃取其财物的,才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因此选项A、B、D错误。18、甲为了牟取私利,故意将一包面粉说成是毒品“白粉”,将其卖给了乙,从中牟利3000元,甲的行为构成()。A、贩卖毒品罪B、诈骗罪C、招摇撞骗罪D、属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题目中,行为人甲为牟利,以假毒品(面粉)来冒充真毒品出卖,依《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中的“数额较大"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甲诈骗达到3000元,综上分析,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贩卖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的行为,故选项A错误。招摇撞骗罪,是指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为,选项C明显不合此意,因此错误。19、某国有银行营业员甲将储户存款2万元用于赌博。甲的行为()。A、构成赌博罪B、构成挪用资金罪C、构成挪用公款罪D、构成赌博罪和挪用公款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该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甲属于国有公司的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符合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要件;其挪用公款2万元用于赌博,符合该罪规定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情节规定,因此甲构成挪用公款罪。选项C正确。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与甲身份不符,选项B错误。赌博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甲的行为与该罪规定不符,因此选项A、D错误。20、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主体是()。A、法院工作人员B、司法工作人员C、国家工作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限于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负有审判职责的人员,即司法工作人员。选项B正确。21、“民法”一词来源于()。A、罗马市民法B、罗马万民法C、日耳曼法D、教会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法的起源。民法起源于简单商品经济获得相当发展程度的古代罗马社会。民法学界通说认为,民法一词系由罗马法的市民法延续而来。选项A正确。罗马法的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而市民法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二者是罗马私法两个不同的体系。选项B错误。日耳曼法通常指古代日耳曼诸部落联盟在侵入西罗马帝国并建立“蛮族国家”的过程中,由原有的部落习惯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法律。教会法泛指整个基督教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编纂的各种规则和章程,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个人的品德、生活守则的一些宗教规则、章程和法规的总和。无论是日耳曼法还是教会法,都没有关于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规定,不是民法的词源。选项C和选项D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分选项A和选项B,罗马市民法和万民法在产生背景、内容、作用上都不相同,要注意把握。22、下列权利不属于绝对权的是()。A、人身权B、物权C、知识产权D、债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事权利的类型。绝对权是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选项A、选项B、选项C不符合题意。相对权是指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选项D符合题意。23、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D、有民事行为能力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无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选项A正确。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的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选项B错误。根据《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错误。公民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没有“有民事行为能力"这一说法。选项D错误。24、法人对外债务的承担原则为()。A、有限责任B、无限责任C、连带责任D、补充责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在违犯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也即法人对外债务的承担原则是有限责任。因此本题答案为A。25、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A、1年B、2年C、4年D、20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第55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由此可见,撤销权的期限为1年。因此本题答案为A。26、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对该行为应由()承担责任。A、该他人B、本人C、第三人D、本人与该他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本人的追认权。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由此产生追认的法律效力,即对该行为由本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本题答案为B。27、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是()。A、消灭起诉权B、消灭胜诉权C、消灭实体权利D、消灭法律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诉讼时效是指因权利人不行使权利,而致权利效力减损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届满引起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之权利的消灭,即胜诉权的消灭。选项B正确。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仍然可以起诉,故起诉权并不消灭。选项A错误。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存在,民事法律关系也不因诉讼时效的经过而消灭。选项C和选项D错误。28、物权在性质上属于()。A、绝对权B、请求权C、相对权D、对人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物权的特征。在权利效力范围上,物权为绝对权,即物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即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选项A正确。债权作为一种请求权,只能向特定义务主体主张权利,即为相对权。选项B和选项C错误。债权对抗的是特定的义务人,称为对人权。选项D错误。29、下列所有权的取得方法中,为所有权的继受取得的是()。A、国有化B、没收C、添附D、赠与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所有权的继受取得。继受取得,是指通过某种法律行为从原所有人处取得对某项财产的所有权。继受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买卖、赠与、继承遗产、接受遗赠和互易等形式。本题中,赠与属于继受取得。选项D正确。原始取得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最初取得财产的所有权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所有权。原始取得方法主要有劳动生产、收取孳息、先占、添附、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及隐藏物、善意取得、时效取得等。此外,国有化和没收是国家所有权特有的取得方法。可见,国有化、没收和添附都属于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法。选项A、选项B和选项C错误。30、夫妻财产属于()。A、共同共有财产B、按份共有财产C、个人所有财产D、可以分割为个人所有财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共同共有的概念。根据《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可见,夫妻财产属于共同共有财产。因此本题答案为A。31、在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内容中,具有主导性的权利是()。A、管理权B、成员权C、共有权D、专有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的权利以及因共同关系而形成的成员权所组成的复合性的权利。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占主导地位。因此本题答案为D。32、下列不属于我国民法规定的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的是()。A、有利生产B、方便生活C、等价有偿D、公平合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根据《物权法》第84条的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等价有偿原则不是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因此本题答案为C。33、下列关于用益物权的表述,正确的是()。A、用益物权为不动产物权B、用益物权为主物权C、用益物权具有期限性D、用益物权都要有偿取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用益物权的特征。用益物权的客体主要是不动产,但也有动产用益物权。选项A错误。用益物权多为主物权,但也有从物权,如地役权就属于从物权。选项B错误。用益物权都具有期限性。选项C正确。用益物权多为有偿取得,但也有无偿的,如以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选项D错误。34、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设定抵押权的是()。A、建设用地使用权B、荒地承包经营权C、耕地D、交通运输工具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抵押权的设立。根据《物权法》第180条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1)建筑物和其上土地附着物;(2)建设用地使用权;(3)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4)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6)交通运输工具;(7)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可见,选项A、B和D中的财产都可以设定抵押权。根据该法第184条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可见,耕地使用权不得设定抵押权,选项C符合题意。35、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权占有的是()。A、承运人对托运人货物的占有B、保管人对委托人提供的保管物的占有C、承租人对所租赁房屋的占有D、借用人对所借用的自行车超过借用期限的占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占有的类型。有权占有是指有本权的占有。一般情况下,基于合法有效的合同产生的占有都是有权占有。选项A、B和C中都是基于合法有效的合同产生的占有,故都属于有权占有。无本权的占有为无权占有。一般而言,对于合同被撤销或者无效,或将他人之物认为属于自己所有以及借用到期不还等,都属于无权占有。选项D即属于无权占有。36、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内不行使而消灭。A、1年B、3年C、5年D、4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债的提存。根据《合同法》第104条的规定,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因此本题答案为C。37、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A、10%B、20%C、15%D、30%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定金的效力。主要考查定金的数额。根据《担保法》第91条的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因此本题答案为B。38、人身权是一种()。A、相对权B、绝对权C、形成权D、期待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人身权的特征。相对权是指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绝对权是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可见,人身权属于绝对权而非相对权。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撤销权、追认权等。人身权不属于形成权,选项C错误。期待权是指将来有取得与实现的可能性的权利,多发生于财产权之上。人身权不属于期待权,选项D错误。39、下列选项中,属于著作财产权的是()。A、发表权B、署名权C、保护作品完整权D、信息网络传播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其中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其余的都是财产权。因此本题答案为D。40、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是()而结婚。A、受欺诈B、受胁迫C、因重大误解D、乘人之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根据《婚姻法》第11条的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可见,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仅限于受胁迫。因此本题答案为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41、下列关于渎职罪的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渎职罪。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侵犯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犯罪主体,除个别犯罪外,都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所以,选项B、C符合题意。42、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从而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选项A、B中情形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而选项C中丙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但并没有谋取个人利益,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选项D中并非以个人名义决定将公款归其他单位使用,也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所以,选项C、D与题意不符。43、关于寻衅滋事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寻衅滋事罪。《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可见,寻衅滋事必须是“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犯罪。应该将本罪与故意伤害罪作出区分,两罪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动机不同。本罪是基于打人取乐发泄或者显示威风、无端寻衅之动机,而后罪则往往产生于一定的事由或恩怨。(2)行为对象不同。本罪的行为对象是不特定的,而后罪则往往是特定事情的关系人。因寻衅滋事致人轻伤的,仍应按寻衅滋事罪论处,致人重伤、死亡的,则应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所以选项C、D错误,选项A、B正确。44、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非法持有毒品罪。《刑法》第348条规定,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必须具备“数量较大”的要件,所以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应选。此罪之客观方面的“持有”不限于本人,也不限于行为人对毒品享有所有权的持有,所以B、C均为应选项。贩卖毒品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毒品的占有,刑法规定这种情况只定为贩卖毒品罪一罪,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为应选项。45、下列构成抢劫罪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这里说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例如,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用催眠术或用毒药毒昏等,致使被害人处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状态。如果行为人利用被害人熟睡、酣醉、昏迷等状态而秘密窃取其财物的,就构成盗窃罪。选项A、B、C中的情形都是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非法方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由此强行取得财物,构成抢劫罪。注意,此三种情形中被害人都失去人身自由,因此行为人取得财物的行为仍属“当场取得"。选项A、B、C正确。抢劫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选项D中甲并无此目的,因此不构成抢劫罪。46、在()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提存方式履行合同。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债的提存。根据《合同法》第101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2)债权人下落不明;(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因此本题答案为A、B、C。47、保证的方式有()。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保证的方式。根据《担保法》第16条的规定,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因此本题答案为B、D。48、甲在商场购买自行车,当日付款一半,甲要求该车另行存放,自己第二天补足车款。该车当晚被盗。该案处理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法》第142条的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题中,自行车尚未交付给甲,甲不享有所有权,应由商场承担毁损灭失的风险。因此本题答案为B、C。49、甲公司欠乙公司30万元,一直无力偿付。现丙公司欠甲公司20万元已到期,但甲公司明示放弃对丙的债权,对甲公司的这一行为,乙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撤销权。根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本题中,甲公司放弃对丙的债权,对乙公司造成了损害,乙公司可以行使撤销权,而不是代位权。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根据该条规定,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选项C正确。根据该法第75条的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选项D错误。50、法人享有的人格权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人身权的主体。名称权是法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依法享有的以名称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可见,法人享有名称权。选项A正确。名誉权就是公民、法人依法所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利,是公民和法人就其名誉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可见,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选项B正确。荣誉权就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保持自己荣誉称号,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剥夺的民事权利。公民和法人都享有荣誉权。选项C正确。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斥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利,是以公民的形象、特征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肖像权只能由公民享有。选项D错误。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51、简述特别自首的成立要件及对于自首犯的处罚原则。标准答案:根据《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就是特别自首,又称准自首、余罪自首。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被采取强制措施,是指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采取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是指已经人民法院判决、正在被执行所判刑罚的罪犯。除所规定的三种人以外的犯罪分子,不能成立特别自首。(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这是特别自首的关键性条件。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如果该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于自首犯应当分别区分不同情况从宽处理:(1)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无论罪行轻重,均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对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不从轻或减轻处罚。(2)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的犯罪分子,不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可以免除处罚。(3)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2、简述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标准答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目的不同。挪用公款罪以非法占用为目的,即暂时地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贪污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意图永远地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人挪用公款后,犯罪目的由非法占用转化为非法占有的,如挪用公款后,携带公款潜逃的,挥霍公款,致使公款不能退还的,使用公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公款不能退还的,等等,应以贪污罪论处。(2)行为对象不同。挪用公款罪的对象仅限于公款;贪污罪的对象是公共财物。既包括公款也包括公物。(3)客体不同。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款使用权;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物所有权。(4)客观方面行为手段不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手段是擅自私用公款,实际案件中行为人一般没有涂改、销毁、伪造账簿的非法行为;贪污罪的行为手段是侵吞、窃取、骗取等非法手段,实际案件中行为人往往有涂改、销毁、伪造账簿的非法行为。(5)主体范围不完全相同。挪用公款罪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罪除国家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3、简述留置权的概念和构成条件。标准答案:留置权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动产的债权人,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得留置该动产并以其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须具备如下条件:(1)债权人根据特定合同已合法占有债务人所有的动产。第一,必须是动产;第二,债权人必须占有动产,占有丧失,留置权消灭;第三,债权人必须合法占有动产。(2)债权人对该动产的占有与其债权的发生具有牵连关系,即出自同一法律关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3)债务已届清偿期而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对于其他担保物权而言,债务到了履行期限是担保物权的行使条件,而不是成立条件。而对于留置权来说,债务到了履行期限,留置权才刚刚成立。债权人要行使留置权,还要与债务人约定留置财产后的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留置权人应当给债务人两个月以上履行债务的期限。(4)符合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并且不违反公序良俗。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动产,不得留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4、简述要约的概念和应当具备的条件。标准答案: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项有效的要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换言之,要约人必须是客观上可以确定的人。要约的相对人既可以是特定的某个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2)要约必须以缔结合同为目的。非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表示,不属于要约。(3)要约的内容应具体确定。要约一经相对人承诺即导致合同成立。因此,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至少应包括订立合同的必备条款,以供相对人考虑是否承诺。(4)要约必须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55、请对“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进行辨析。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犯罪中止形态的发生阶段。(1)本题说法是错误的。(2)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按照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划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当行为人在为犯罪的实行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的阶段自动放弃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成立预备阶段的中止;当行为人在着手实行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继续实施的,成立实行阶段的中止。(3)综上,犯罪中止形态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还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所以,本题的表述错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6、有的学生说:“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是说行为人的内部意思和外部表示一致,因此,意思表示真实就构成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实体条件之一。"试对该说法加以辨析。标准答案:(1)该说法表述不完全正确,即前提错误,结论正确。该说法反映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实体条件之一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志相一致。(2)行为人有意思表示,才能让外界知晓其行为的性质,因此,意思表示就成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没有意思表示,不能有民事法律行为的产生。当然,行为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行为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3)但是,意思表示真实不仅仅意味着内部意思和外部表示的一致,仅仅有这个要求是不够的,即还不能完全概括意思表示真实的全部内涵。尤其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情况下,内部意思和外部表示虽然表面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缺乏内心真意或者意思表示的瑕疵导致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所以,除了内部意思与外部表示的一致外,还要出于行为人的自愿。这种自愿属于双方的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4)该命题把意思表示真实仅仅归结于行为人的内部意思和外部表示一致,而不考虑是否出于行为人自愿,因此是不完全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法条分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刑法》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一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请回答:57、本条中“多次盗窃"的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多次盗窃”,是指一年以内人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8、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得乙的一个包,打开包发现里面装有现金人民币3000元和诺基亚手机一部,另外包里还装有枪支、弹药等物品,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标准答案:甲盗窃乙的手提包,盗窃数额较大,应当构成盗窃罪。对于手提包里面有枪支、弹药的事实,甲并不知情,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不能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因此,甲只构成盗窃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9、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该如何处理?标准答案: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破坏电力设备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试分析该法条,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民法理论。标准答案:(1)该条是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规定。所谓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依法暂时停止进行,并从法定事由消失之日起继续进行的情况。(2)诉讼时效中止的适用条件为:1)诉讼时效的中止必须是因法定事由而发生。2)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始产生中止诉讼时效的效力。3)诉讼时效中止之前已经经过的期间与中止时效的事由消失之后继续进行的期间合并计算,而中止的时间过程则不计入时效期间。(3)诉讼时效中止的适用情形: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其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情况。可见,上述两类中止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的共同属性在于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4)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意义在于,通过规定时效中止制度,暂停时效期间的计算,以保护权利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六、案例分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61、甲某,男,2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1999年12月刑满释放。乙某,男,18岁。2000年4月底,甲某与乙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