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62个知识点)人教版必修四_第1页
《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62个知识点)人教版必修四_第2页
《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62个知识点)人教版必修四_第3页
《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62个知识点)人教版必修四_第4页
《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62个知识点)人教版必修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区别是: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4、(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认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划分标准是: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9、(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10、(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客观实在”指明了物质的惟一特性。11、(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反映,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2、(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3、(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4、(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15、(运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理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16、(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指意识的起源)。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意识就不会产生(这是指意识的生理基础)。17、(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形成意识(这是指意识的内容)。18、(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此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9、(理解)意识的作用首先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其次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先进思想、科学理论、正确舆论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又要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0、(运用)坚持一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1、(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2、(理解)实践的特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为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显示出它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这种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从而使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以上三者之间是统一的,一、二两个特点并不矛盾,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同时,一、二两个特点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2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4、(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w.w.w.k.s.5.u.c.o.m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25、(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6、(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7、(理解)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8、(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的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把握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9、(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30、(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31、(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世界观: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2、(理解)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和旧事物①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错误标准:a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b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c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2)发展的意义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33、(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世界观: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又不是一帆风顺的。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34、(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35、(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为断前进。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④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36、(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7、(理解)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38、(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用全面地、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9、(理解)矛盾的特殊性世界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0、(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世界观:(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1、(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1)主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次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2、(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每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矛盾次要方面的含义:每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有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43、(运用)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两点论的含义: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重点论的含义: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5)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重点论。44、(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运用)坚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意义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5、(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1)辩证否定的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46、(运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47、(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48、(了解)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49、(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50、(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1、(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之间矛盾。52、(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53、(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4、(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坚持群众路线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55、(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56、(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1)人的价值的内涵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②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2)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57、(理解)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58、(运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具体体现;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③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