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1页
专题10: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2页
专题10: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3页
专题10: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4页
专题10: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古诗词赏析(一)原卷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2.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几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下列选项中出现本诗作者的著作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4.本诗中的大海具有_________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_______的抱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四言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有力。四言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般采用2—2的节奏。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动态,“山岛竦峙”是山岛的静态,它们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明了节令是秋天,秋风劲吹万物萧肃,传达出诗人内心像大海一样涌动的悲伤。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的想象,我们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阔大气象中能感受到诗人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人登山临海所见之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下列对诗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时间与地点,“临”字统领全篇,引出登临碣石山所见之景。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四句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到近,刻画了大海的壮阔景象。C.全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表现出雄浑苍劲、质朴刚健的风格特点。D.本诗叙述了作者登临碣石山以观沧海,抒发了历史兴衰之感,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怀。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与抱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10.假如穿越时光,曹操在作完这首诗之后将其发到朋友圈,并且他最希望朋友们给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点赞。请简要分析曹操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的原因。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1.该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临”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下列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有统领全篇的作用。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4.统领全诗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15.加横线的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6.说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8.“左迁”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19.“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古诗词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C.三四句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D.全诗构思精巧,将叙事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22.诗歌的首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的哪两句诗与试题中的“遥有此寄”照应?(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4.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样景物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又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2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寄”字的妙处。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6.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字和“啼”字。27.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任官之地来称呼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了春末夏初季节里的“杨花”和“子规鸟”。C.“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用哀景衬哀情,使哀情更显深沉。D.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生动形象。29.这首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选取暮春时节漂泊不定的“杨花”和“暗含悲痛之情”的“子规啼鸣”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B.甲诗想象奇特,乙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都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C.甲、乙两诗都提到了友人。甲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乙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乙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31.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为什么要将“愁心”托付给“明月”?32.请比较一下,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月”与乙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所写的景和表达的意有何不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3.小语和佼佼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讨论,请你指出不合适的一项(

)。A.【甲】诗中“杨花”这一意象点名了时令为暮春时节。B.【甲】诗中的“龙标”“五溪”“夜郎”都仅仅指地名。C.【乙】诗中作者夜晚登城远望,只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D.【乙】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34.“唐诗有声,音韵传情”。两诗画线句都借声传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5.请赏析甲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36.“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一种意象。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与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37.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2)上面两首诗中都有对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38.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39.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40.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古诗词赏析【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1.甲诗第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2.乙诗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的_________之情。43.甲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对比阅读(甲)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乙)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丙)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4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面临) B.山岛竦峙(耸立)C.次北固山下(停宿) D.客路青山外(旅人前行的路)4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观沧海

歌以咏志 B.水何澹澹

乡书何处达C.日月之行

钟子期必得之 D.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46.下面对甲文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开篇“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诗人从小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奇特想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D.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7.下面对乙文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B.颔联时应用低沉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C.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即将回乡的喜悦之情。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48.对丙文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短文讲述知音难求的故事,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B.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他们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C.由短文得知:伯牙音乐表达的内容,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领会。D.伯牙破琴绝弦,再无心思弹琴,主要是因为子期去世,心里悲痛万分。49.为丙文中的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答案及解析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2.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几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答案】D

2.答案示例: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每天仿佛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诗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应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关,且全诗表达的是诗歌的雄心壮志,并非“悲从中来,发出感慨”。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描绘。划线句的意思: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注意抓住诗歌的具体意象,在此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把月亮、太阳的升落以及银河的灿烂景象描绘出来。语言要简洁,不能遗漏画面内容。示例:火红的太阳每天从浩瀚的大海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垂垂落下,投入到大海的怀抱;皎洁的月亮与它相互交替。星光灿烂的银河,璀璨烂漫,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远远地与大海相融,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下列选项中出现本诗作者的著作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4.本诗中的大海具有_________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_______的抱负。【答案】3.C

4.雄伟壮丽

统一中国或建功立业【解析】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曹操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故选C。4.考查对主旨的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赋予了大海雄伟壮丽的特点,借此来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四言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有力。四言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般采用2—2的节奏。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动态,“山岛竦峙”是山岛的静态,它们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明了节令是秋天,秋风劲吹万物萧肃,传达出诗人内心像大海一样涌动的悲伤。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的想象,我们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阔大气象中能感受到诗人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人登山临海所见之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案】C

6.示例: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错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诗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力量,故而“涌动的悲伤”错误;故选C。6.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示例:虽然已到秋天,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下列对诗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时间与地点,“临”字统领全篇,引出登临碣石山所见之景。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四句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到近,刻画了大海的壮阔景象。C.全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表现出雄浑苍劲、质朴刚健的风格特点。D.本诗叙述了作者登临碣石山以观沧海,抒发了历史兴衰之感,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怀。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与抱负?【答案】7.C

8.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临’字统领全篇”有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诗,没有交代时间,只是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B.“此四句写景虚实结合”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四句都是实写;D.“抒发了历史兴衰之感,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怀”有误,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出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故选C。8.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据此可知这一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宏阔(或壮丽)景象;第二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10.假如穿越时光,曹操在作完这首诗之后将其发到朋友圈,并且他最希望朋友们给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点赞。请简要分析曹操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的原因。【答案】B

10.示例一:因为这四句诗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示例二: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运用虚实结合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借大海吞吐日月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很得意,所以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不是近景;故选B。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①这是作者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②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成就大事、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们为这四句诗点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1.该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临”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下列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有统领全篇的作用。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答案】11.曹操

12.到达,登上。

13.C【解析】11.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这首诗是东汉时期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1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是: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临:到达,登上。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想象的图景,不是“眼前”的图景。故选C。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4.统领全诗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15.加横线的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志?【答案】观

树木百草

15.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容纳星汉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包容万物的阔达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解析】14.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词主要内容概括即可。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以及诗人豪迈自信的情感。诗中写景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景时,先实写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次写海面上的巨大波涛,最后虚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5.此题考查关键句的赏析和主旨的把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运用想象(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即借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6.说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案】16.“洪波涌起”仅四个字就逼真地展现了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17.采用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写出了大海气吞日月星辰的气概,好像银河和日月都出自其中。烘托出一种雄伟壮阔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表达了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营造了壮阔的意境。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观沧海》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间接抒情,也可以理解为托物言志。大海可以吞吐日月星辰,自己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既有着广阔的胸襟,也有着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8.“左迁”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19.“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答案】18.降职、被贬、贬谪

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20.C【解析】18.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这些知识要随学随记,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古代尊右卑左,故称官吏被贬降职为“左迁”。19.此题考查诗歌情感。“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诗人因感慨而借用杨花之落尽再加上子规悲啼的表象来抒发内心的一种悲凉之意。诗人对“杨花”“子规”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是暮春,又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友人不幸遭贬的关切和同情,以及伤感惆怅之情。20.此题考查诗歌赏析。C.第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由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背景可知,这首诗是李白得知挚友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愁心”里藏着对友人的惋惜、同情、关切与思念,没有提到自己。本项“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分析有误;故选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C.三四句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D.全诗构思精巧,将叙事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22.诗歌的首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答案】21.C

2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解析】21.考查诗歌赏析。C.“三四句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误,三四句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是作者的心理描写,希望把自己的牵挂之心托付给明月,随好友一直到夜郎的西部。故选C。2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来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一般用诗中的原词回答即可。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从中可知,描写的意象有“杨花”和“子规”。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达到融情入景的效果。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的哪两句诗与试题中的“遥有此寄”照应?(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思是:我(李白)听闻你(王昌龄)被贬到地处偏远的龙标,因而写诗遥寄给你。“遥有此寄”是作者听闻好友被贬后的举动,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之对应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作者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寄托给明月,“遥寄”给友人。(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4.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样景物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又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2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寄”字的妙处。【答案】杨花

子规

25.“寄”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寄托了诗人对朋友远离的关心、思念和同情。【解析】24.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从“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可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5.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通过一个“寄”字把明月人格化,以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出诗人对朋友远离的关心、思念之情。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6.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字和“啼”字。27.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尽”是完的意思,点明了时令是暮春,含飘零之感,营造了凄清哀伤的氛围。“啼”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

27.后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月亮人格化,把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使者,借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解析】2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分析。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大意是: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这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杨花即柳絮,杨花落“尽”点明季节是暮春。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杨花落“尽”和子规“啼”,表明离别时间季节是暮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哀伤愁恻的气氛。2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使之同样具有人的感情,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借明月抒发内心的情感,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随友人到夜郎,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任官之地来称呼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了春末夏初季节里的“杨花”和“子规鸟”。C.“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用哀景衬哀情,使哀情更显深沉。D.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生动形象。29.这首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理解。【答案】28.D

2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跟随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解析】28.D.“比喻修辞手法”错误。比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拟人是把物当人来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把明月当人来写,将月亮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故选D。2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这首诗的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诗人笔下,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关切和思念。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选取暮春时节漂泊不定的“杨花”和“暗含悲痛之情”的“子规啼鸣”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B.甲诗想象奇特,乙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都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C.甲、乙两诗都提到了友人。甲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乙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乙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31.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为什么要将“愁心”托付给“明月”?32.请比较一下,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月”与乙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所写的景和表达的意有何不同。【答案】D

因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同时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诗人借月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解析】3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D.乙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选项中“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的表述不正确。故选D。3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内容讲,这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这里的“愁心”指对友人的思念、担忧、同情和安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月亮,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让月亮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陪伴在友人身边。而月的阴晴变化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更容易引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内心的悲愁,无人理解,无法排遣。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但无论身在和处都可欣赏同一轮明月,所以只好把满腔的悲愁托付给“明月”,让“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知音人。3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友人虽然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友人走到哪里,明月依然可以照见友人,就可以替自己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3.小语和佼佼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讨论,请你指出不合适的一项(

)。A.【甲】诗中“杨花”这一意象点名了时令为暮春时节。B.【甲】诗中的“龙标”“五溪”“夜郎”都仅仅指地名。C.【乙】诗中作者夜晚登城远望,只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D.【乙】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34.“唐诗有声,音韵传情”。两诗画线句都借声传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33.B

34.示例:【甲】诗中子规的(哀切)啼声,寄寓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痛之情;【乙】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解析】33.B.“龙标”不仅指地名,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是王昌龄被贬的地方。诗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因为被贬为龙标尉,故称之。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故选B。34.考查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首句点明时令,在杨花落尽,子规哀鸣的时节,我的友人被贬到了偏远的龙标,诗人内心凄切悲伤。又闻子规即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心中的愁苦不觉又浓了几分。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这句诗以声传情,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融入呜咽的芦笛声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5.请赏析甲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36.“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一种意象。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与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诗人托物寄情,将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朋友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同时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36.【甲】“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落尽”一语双关,既交代了季节点明时令,又抓住“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的特点取其象征意义,暗示友人前途命运未卜;这句融情入景,烘托了诗人悲伤的心绪,暗含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担忧和牵挂。【乙】诗“落花时节”一语双关,既交代了暮春花凋零的季节暗时令,又暗喻个人的身世之悲和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流露出身世飘零的感伤和国运衰微的悲叹。【解析】3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托物寄情。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以月寄“愁”,其中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36.本题考查意象。【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落尽”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行游无踪),随风飘扬;暗示友人王昌龄被贬地处偏远的龙标,友人命途坎坷,前途未卜;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担忧和牵挂。【乙】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先写杜甫与李龟年在盛世年间相识;如今再相见已是“落花时节”,这里的“落花”既点明时令——暮春花凋零的季节,又写世事变迁,国事衰微,自身处在这样的时代,也想“落花”一样漂泊无依,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命途坎坷的慨叹,国家衰亡的悲叹。37.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2)上面两首诗中都有对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明月人格化,让他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2)示例:“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反映了诗人沉重忧伤的心情;“踏歌声”写用歌声送别,悠扬轻快,反映出诗人轻松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想象着她能够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其中“子规啼”,子规,就是杜鹃鸟,一个“啼”字,写出了杜鹃鸟叫声的哀婉凄切,衬托出诗人送别贬谪友人时的沉重忧伤心情;而《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是: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汪伦用歌舞的形式为李白送别,诗人听到节奏整齐、音调悠扬欢快的“踏歌声”,内心自然是轻松愉悦的。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38.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39.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40.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答案】38.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39.B

40.修辞上: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将愁寄语明月。个人情感: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担心之请。【解析】38.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惜别之情。唐代诗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的诗歌意思是: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借景抒情),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与无奈。据此填空即可。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郑谷的诗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李白的诗偏重于“直抒胸臆”。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故选B。40.本题考查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角度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古诗词赏析【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1.甲诗第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2.乙诗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的_________之情。43.甲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激动

43.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分析】41.本题考查诗文理解。【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描绘了“杨花(柳絮)”与“子规(杜鹃鸟)”两种事物;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凄凉哀愁(感伤)的气氛。4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乙】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意思是: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写诗人与友人在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展现出看不尽、看不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