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

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

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

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看看这首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同

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

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

情”。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

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

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

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I、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

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

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

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视频演示“壶”字的

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士字头,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

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一一“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

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

安西》

《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

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一一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

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

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

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

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

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

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

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

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

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

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

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

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

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

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

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一一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一(生)“一片冰心在

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一(生)“一片冰心在

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

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

洁的[W]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

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

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

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

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

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一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

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

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

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从读诗题知作者到读

诗句知诗意,再到读诗境知诗情,从整体感知,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

从而体会诗情画意,感受古诗魅力。

【板书设计】

寒雨山孤一►孤寂、工

芙蓉楼送辛渐冰心玉壶一高洁)表明心志

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塞下曲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

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

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

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

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

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

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d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

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K,雁,一种候鸟。展二尸(“人”字形)+S(鸟),表示以“人”

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

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甲骨文篆文»借书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

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

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

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

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

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

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

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

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

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

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

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

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

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

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

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

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

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

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

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

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

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敌人潜逃一►环境恶劣\

塞下曲率军追击一►英勇无畏)报效祖国的理想抱负

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墨梅

【教学目标】

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古诗。

3.读懂《墨梅》的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知诗美

1.激趣导课,认识梅花。

(1)欣赏梅花图片。师:这些梅花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出示各种梅花

图案)

(2)示例:梅园中的各色梅花,或红艳似火,或粉红似霞,或洁白似雪。

(3)师引导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相机出示课件)

2.解读《墨梅》,初探特点。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这幅图中的梅花,与我们刚才看的图片

有什么不一样?

(2)(生交流)师小结: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就

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一一墨梅。

(3)师引导:看了墨梅图,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3.关注诗人,知其品性。

(1)认识诗人。

①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交流)

(2)导入诗文。

①师引入:王冕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

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

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②课件出示图文。

(3)课件出示诗文,生自由读一读。

4.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生自由朗读,注意多读几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

奏。

(2)师检查朗读:指名读,相机正音:砚、乾、坤。

(3)师: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dn)]我们知道文房四

宝指的是一一笔、墨、纸、砚。

(4)师指名读诗中“洗砚池”的注释,引导:你读出了王冕怎样的品质?

(预设:勤奋、自励)

(5)师:诗的第4句有一个词一一乾坤。(板书:乾坤)(师指名读,引

导读)看注释,“乾坤”是什么意思?

(6)师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7)师小结: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

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

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

(8)师:看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从图片入手,让学生有了兴趣;

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生平,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时要关注作者。初读古诗,教学

生按照节奏读,引导学生明白文体特点。同时,在初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借助

文中注释,能更快地理解诗句。

板块二品读,知诗意

1.自读,了解基本意思。

(1)师指导:你能理解哪些字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交流。

2.引导质疑。

(1)师引导:你觉得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吗?

(2)生质疑。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的课堂理念。这样做,充分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在自学、合作交流中理解诗的大意,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理

解诗的内涵。

板块三再读,知诗味

1.知淡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引导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如果用诗中的词语概括,那就是一一淡墨

痕。

(3)师指导朗读: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

“朵朵花开淡墨痕”。

(4)师指名读,读出淡雅的味道来。(生齐读)

(5)师引导: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

水仙的灵气,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于自己的孤傲、冷清。

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大家还记得刚才对王冕的介绍吗?他是

个怎样的人?

(6)示例: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

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7)(课件出示资料,生默读)师引导:读了资料,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

的人?

课件出示: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

•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8)师指名交流。(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淡泊名利

(9)师小结:王冕的淡泊名利,多像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啊!

(10)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2.知清味。

(1)师引导: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

什么呢?用诗句回答。

(2)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课件出示诗句。

(4)师引导:自由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

你对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又有了新的认识。

(5)生交流。

示例1:“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作者的淡泊清明。

示例2:“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作者的清白正气。

(6)师小结:恬淡开着的梅花,那是王冕自己心声的写照呀!

3.知诗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和诗。

(2)引读第1、2句诗。

①师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淡墨铺陈。(生齐读:我家洗

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②师引导: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生再读:我家洗

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3)合作朗读第3、4句诗。

①师引导:王冕呀,你拒绝了达官贵人,拒绝了朋友,甚至拒绝了赏识你的

皇帝,这样便再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了,你害怕吗?

②师指名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师引导:是的,做自己最重要,做清白正气的自己最重要!

(4)配乐诵读。

①师引导: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留下了王冕的一身正气!

②播放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师范读,指名读。

(5)师引导背诵诗句。

4.知手法。

(1)师引导: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种手法叫什么?(板书:托物言志)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3)生齐读。

(4)拓展延伸。

①师引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一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一林逋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一毛泽东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一王冕

③拓展延伸。师要求生课后收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对于中段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可见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初读,读准字

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识字、解意、悟情都在诵读

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

【板书设计】

_----、/淡淡墨梅---•■苦练书画\

力梅)(正工।比*)借花喻人,表达情操

V清香宜人--商尚情操/

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

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

点词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

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

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

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

(2)师指名读题目,相机正音;生齐读故事题目。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课件出示现代文小故事。

(2)感知题目意思。

(3)学写“萤”字。

①课件出示“萤”字。

②观察字形:草丛中的小虫子。

③观察结构:上中下结构。

④观察写法:观察“萤”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书空练习。

⑤独立书写:练习书写两个“萤”字,看看哪一个写得更美观,取长补短,

再书写两个巩固。

(4)师指导读“胤”,注意读“in”,不能读成“ing”。(师指名读;生

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众”内容,尽管学生在上学

期已经接触到了文言小短文,但还是有必要在课前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

次,整体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清晰的认识。把文言文与成语相

融合,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板块二步步推进知文美

1.从题目入手了解意思。

(1)(课件出示题目)师指名读题目《囊萤夜读》。

(2)生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①出示课文第一条注释。

②师指名读课文第一条注释,引导:同学们从中理解了哪些内容?

③生把题目中的四个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④师指名交流。(示例:口袋里装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

2.初读古文感知美。

(1)课件出示文章断句,生练习朗读。

课件出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

书,以夜继日焉。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3)师引导: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

(4)朗读第1句。

①课件出示句子,师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②识记“恭、勤”。

A.组词:这句话中出现了2个生字,我们要记住它们,写好它们。分别给

这2个字组词:恭敬、勤劳等。

B.理解字义:课件出示课文第二条注释。结合注释,“恭”还可以组成什

么词?(预设:谦恭)

C.勤不倦:倦,在这里指疲倦,困乏。“勤”组成什么词放在文中更合适?

(勤奋、勤学)

D

理活动的。(生书空练习)注意“勤”字在田字格的占位。师范写,生跟写,提

醒不要少笔画。

E.写字练习:两个字各写一个,和同桌互改,取长补短,再写两个。

③理解“博学多通”。

A.课件出示“博学多通”。

B.师:谁能说说“博学多通”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示例:结合文中第三条注释,知道“通”的意思。“多通”就是知道的东西

很多,和“博学”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知识渊博。

④理解人物。

师引导:再读这一句,看出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

(5)朗读“家贫不常得油”。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家贫/不常得油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③理解句义。

师引导: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比如:“贫”

的意思是什么?“油”为什么是灯油?

④示例:“家贫”就是家里贫困。这则文言文写的是车胤读书的故事,古时

候没有电灯,晚上点油灯照明,所以这里的“油”指的是点灯的油。

⑤师小结:读古文就应该联系上下文,联系我们已学的知识,重点字词我们

还可以借助它的现代意思去猜猜它在文中的意思。

⑥师引导理解人物:这一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预设:家境贫寒)

(6)指导朗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③师引导理解句义: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了吗?或者你有哪个地方不懂?建议大家一字一句地试着说一说。

④示例:夏天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

书。

⑤师引导总结习得方法:你是怎么读懂意思的?

⑥示例:主要是借助注释读懂“练囊”的,它是指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

继,这些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

⑦师引导理解人物:这一句写了车胤在夜晚是怎样读书的?

⑧示例: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⑨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生齐读。

B.师范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C.师引导:这件事印证了文中哪个词语?(预设:勤不倦)

(7)熟练朗读:生自由练读全文,同桌互读;师指名检查朗读;生齐读。

3.补白文本品味美。

(1)感知文本美。

①图文结合。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句子。

B.师引导:文中哪个句子描写了这幅插图?

C.生交流。

②引导想象画面。

A.师引导:车胤怎么想出“囊萤夜读”这个好办法的?想一想:车胤在晚

上读书没有油灯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看到萤火虫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B.师提示:主人夏夜乘凉,看到萤火虫打着灯笼、闪着亮光,想到可以用

它来照明。为了防止萤火虫乱飞,于是想到放入口袋里。又想到白色的口袋散光

最好,还想到放几十只更亮了。还有“做袋……捉萤火虫……盛袋……照书……”

③同桌交流;师指名交流。

④师小结:短短的十几个字,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文言

文的魅力!

(2)感知人物美。

①课件出示全文。

课件出示: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

书,以夜继日焉。

②引导讨论:你心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③示例: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谦逊有礼、迎难而上、

富有创意……

④师引导: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点写的?或主要为凸显人物的哪个特点写的?

为什么?

⑤生讨论后,师板书“勤奋刻苦”。

⑥师小结:因为“家贫”,所以“囊萤夜读”,因为“囊萤夜读”,所以“博

学多通”。

⑦课件出示:“家贫、博学多通、囊萤夜读”。

⑧生自由练习朗读。

4.延伸拓展。

(1)课后查阅车胤的相关资料。

(2)《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

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找出其中勤奋好

学的故事,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

【设计意图】文言文语言精练简洁,一字传神,寥寥几字便能将意思传达清

楚。教学中,从题目入手,到初读课文,再到品读课文、理解内容,走实每一步。

教学中,紧紧抓住“读”,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逐步解决音难读、句难通、

义难懂、文难用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吟1

运强原因”容

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

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

点词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

(1)师引导生回顾李白的诗: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你最喜欢

哪一首?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②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

一根针,真是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2.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3.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词语学习,重点正音。

A.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B.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生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2)看部首,猜字义。

师引导:看“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

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书写“卒”字。

①生观察:“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②师书写示范,生边看边书空。

(4)师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5)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背诵李白的诗,可以增加积累,并且能很快进入

新课的学习。另外,熟读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课文读得通顺、

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板块二细读感悟

1.了解内容。

(1)对照文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

小溪,小溪叫磨针溪。(板书:地点磨针溪、象耳山)

③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④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

座山中读书。(板书:人物李太白)

⑤师引导: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

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⑥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

山。(课件出示句子)

⑦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A.师引导: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

磨铁棒。(板书: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

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板书:问日)

B.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示例: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生交流后师小结: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

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谁问?问什么?

生回答后师小结: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示例: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

直到完成学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师小结: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

字就是现在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

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②生自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2.品词析句。

(1)调整顺序,感受句式。

①课件出示下面三句话。生自由读,想一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

序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②示例:意思相同,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

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是白话文,语言不

简洁了。

③读一读课文中的语句。

A.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B.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④组词释义,感受句式。(课件出示:未成,弃去)

A.师指名读,引导: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示例:“成”,完成;“弃”,放弃。它们是一对反义词。

B.师指名读;生齐读。

(2)“之""曰"对话,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问之,曰:“欲作针。”

②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③示例:

李太白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想把它磨成针。”

④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日"字的字形,说说"日”的意思。

⑤示例: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

所以“日”就是说的意思。

⑥师小结:原来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呀!

⑦师引导朗读: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习对话)

(3)想象补白,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②师引导: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李太白、太白)

③辩一辩:为什么不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预设:避免重

复,表达更简洁)

④生读上面带有人称的语句。

⑤师引导: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

李白想到了什么?

⑥生交流后师小结: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

李白的行动。(感其意,还卒业)

⑦齐读句子。

3.趣味诵读。

(1)读一读。课件出示全文。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①师引导:"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②生试讲。

(4)抑扬顿挫,说评书。

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5)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师:一篇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

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4.拓展延伸。

(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生抢答)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从故事入手,特别是对照原文说故事,能让学生把握内容,感

知文言文特点,降低了学文言文的难度。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爱

上古文,还能让学生会学古文,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句一句理解文言文,在此

基础上多形式地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板书设计】

近_步/读书(未江成警,弃去卷\)]弱上>我>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学生对文言文接触

的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学中把指导学生

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引领、教读断句、自读巩固、互

读评议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难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

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每个句子读通

顺。教学中,类文链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

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文言文语句极其凝练,运用单字扩词、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补白文本等方

法理解文章,能事半功倍。

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并能简单地描述。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所说“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

人们又无处躲藏,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作《“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惨烈

而悲壮的场面。(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三、合作探究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

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读书:

(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邮船遭遇到“玛丽号”

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

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最终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四、拓展升华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

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

人的形象一一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英雄。下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这篇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细读感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

有人。)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3.“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

(指随船沉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如雕像一般。)

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对突出哈尔威船

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

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

5.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己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

三、总结收获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起因:“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

经过:船遇难,船长救人一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勇于献身

结果:船长以身殉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然后局部分析,最后回归整体,

在探究感悟环节,学生直入重点,从读中分析感悟船长的精神,达到了教学

目标。

第七单元24.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勇于献身,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另

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一一黄继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新字新词。

3.回忆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指名回答)

(1)第「2自然段: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2)第3〜5自然段: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3)第6~11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4)第12自然段:写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句子。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重点语句,其他学生圈画出这些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4.思考:黄继光为什么要“爬”?

(1)文中三次写了黄继光爬行前进,既然时间紧迫,跑着去不是更快,这

到底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原因,画出相关语句。(学生自主圈画)

(2)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内容呢?(都是环境描写。都写了子弹烟火。)

(3)出示句子: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②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这两个比喻句有什

么不同呢?(句①中,把子弹比作雨点;句②中,把子弹比作冰雹;分别写出了

子弹的密度和力度。)

5.感受动人瞬间,牢记英雄形象。

(1)出示黄继光动作的句子。

(2)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壮

举,这是一个军人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幸

福,勇于牺牲,他是无上光荣的。

四、拓展文本

英雄虽然逝去了,但是英雄惊天一跃,以自己的胸膛勇堵枪口的那一刻却成

了永恒。你们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黄继光说,请大家以《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写你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黄继光

爬站枪林弹雨

光荣任务艰巨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阅读,增强表达

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积淀与提升的过程。本节课学生学有方向,

理解到位,快速地学完了课文。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学目标

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

教学重难点

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

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本单元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营

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我介绍”这一话题的兴趣,然后充分利

用教材中设置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况

下,相应调整介绍自己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谈话导入,提出任务。

师导入: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有许多新的收获。如,描写人物,要

抓住其语言、动作的特点,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

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和别人初次见面、转学到新学校、应聘校报记者……面对

种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自我介绍呢?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课

件出示:自我介绍)

2.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

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师指名读要求。

(3)同桌讨论交流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自我介绍时,要明白向谁介绍自己,了解介绍自己的目的,

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本次口语交际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讨论口语交际

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互动,能把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按要

求去交流。同时,有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目标与要求也落实到了每位同学的

心里,使交际活动有所成效。

板块二选择情境,全班交流

1.引导生明确面对不同的情境,自我介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创设的情境。

(2)师指四名生分别读一种情境。

(3)明确不同的情境下,自我介绍应该侧重的方面。

①师引导: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我们介绍自己的内容应该进行怎样

的调整呢?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②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补充,明确注意事项;师巡视指导。

③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转学到新的学校应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

应聘校报记者时,应着重介绍自己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报名参加电视台“我

是小歌手”节目,应着重介绍自己在唱歌方面的特长及取得的成绩;去车站接不

认识你的客人时,应该着重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使别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

你。

2.生选择情境,小组内交流,互说互评。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提

出建议。

3.示例:

大家好,我叫XXX,之前在XX学校读书。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所以

转学到了这里。我性格活泼,平时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戏;我有很多爱

好,如打篮球、看电影、唱歌等,真诚地希望与志同道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