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料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料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料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料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料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I

(2)种群的数量变化n

(3)群落的结构特征I

(4)群落的演替I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I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I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I

【知识网络构建】

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

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别表示增加、减少

一表示“直接因素”

---表示“间接因素”

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

植物、活动范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土壤或培养基

适用

围小和活动能力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液)中的微小动物或

范围

弱的动物鱼类和昆虫等动物微生物

①随机取样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

①用一定规格的

②计数每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捕捉器(如采集罐、吸

样方个体数②一段时间后重捕

方法虫器等)进行取样

③求解所有③如下公式计算

步骤②在实验室借助

样方种群密度的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1一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

平均值即是该种

再次捕获个体数n观察计数

群的种群密度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

注意必须随机取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事项样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

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

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

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钿1成和歧别幽(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

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一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七死亡率f基本不变,中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一减少

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饱和期:种群增长率为0

个体数址少,密度增长慢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

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

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

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

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

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例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

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结

构)

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B

二生物群落的特征

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征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

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0时初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

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

寄,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

维持生活

个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

兄体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

争数涔B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

/)时初€

活”的同步性变化

个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捕体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

食—(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工

时恂O的不同步性变化

2.群落的结构类型

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

含义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

原因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光、温度、。2

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

表现

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布

3.群落的演替类型

类型

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内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

起点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

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妒鱼以小妒鱼为食;竞争则是

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

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

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

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

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

有利,相互依存。

(4)寄生与捕食:

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

但也有特例,蜥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L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

失去生命。

5.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目然选捶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

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宜然餐遮

的充分利用。

(3)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

(4)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例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数量种群的变化

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4值的应用

(1)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人值。

(2)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

天敌等),降低/值。

2.分2值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

最强。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A/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

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2值处(若达的2值处,可导致该

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

例1、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

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

012345678910111213

(年)

存活

1

数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

000

(只)

死亡

数199121312304648691321871569033

(只)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中大多数人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前死亡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中的存活曲线,意在考查从表格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

的能力。根据表格所给信息分析,存活曲线中的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个体存活数,由此

可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为坐标图。据图不难发现,低龄阶段个体的存活数高,如1年一801

只,2年一789只,3年一776只,而11年一96只,12年一6只,说明高龄阶段个体的

存活率低,死亡率高,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大量死亡。由此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

适应能力。

答案:B

【变式探究】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K/2K种群密度

A.在A7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勿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噌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灯2时种群

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选项不正确.控制人口数量的关腱是控制

出生率,B选项不正确.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4时,

D选项不正确.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选项正确.

答案:C

考点二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网分析技巧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

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

种群。

(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下图中鹰可在不同的食

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占有四个不同

的营养级。

(5)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上图中食

虫鸟与食虫昆虫,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6)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

路线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生物数量。

例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能力点是知识理解能力.群落的演替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

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B

【变式探究】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

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

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

强、减弱、不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意在考查分析推理

能力.(1)因人捕食狐,故两者之间有捕食关系,又因人牧羊获得羊肉或羊奶、狐捕食羊羔,

故人和狐之间又存在着竟争关系.所有的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的.(2)绘制食物网时应注意

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为牧草,以牧草为食的是羊和野兔,一国捕食羊和

野兔,而人可从羊、野兔和狐中获得食物.(3)第5年野兔数量大大噌加,故在岛上资源有

限的条件下,野兔种内竞争强度噌加.(4)被捕食者体质有强有弱,体质弱的容易被感染而

患传染病;但随着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加,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弱的容易被捕食而淘汰,剩

下的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强的个体不容易被感染.

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

(3)增加⑷诚弱

【难点探究】

难点一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

数量特征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

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

空间特征

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

遗传特征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

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

系统特征

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

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

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

从概念

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

内涵上

物群体(生命系统层次)

从概念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

的内斗争,两渚•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

外延来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

看解者

从研究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

特征上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

看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从辩证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

的观点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

来看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3.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种

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

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

物种

一'、基因一''地理隔离/—'广—-

4购.交流包x-吵不募电奥、生殖隔离

——

不能进行

基因交流

基因交流

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一一取样调查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例1、某种群死亡率如图5—12—2中曲线H,出生率如图中曲线I,贝M)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时期

C.c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必修3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属于考纲识

记理解层次.由图可知,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U,出生率如图中曲线I,死亡率逐渐升

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时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

荷里,种群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c点之后呈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噌长最快的时期是a时期

之前,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密度的影响.

【点评】自然状态下,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

群密度噌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K

值”,代表在环境对该种群最大承载壁,或该种群在该环境的最大数量.一个种群在种群密

度为K/2时,增长率最快,这可以指导经济生物的采集,让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应K/2的范围

内,“多余”的进行采集,可以让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噌长.

【变式探究】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D.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解析】D本题考查种群和物种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物种是指自然状态

F能够相互交配并且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点评】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形成的群体。如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所

有鲤鱼。物种是指所有同种生物、但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群体。如全世界所有的鲤鱼。这

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内涵:都指的是同种生物。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是:种群是在一个小范围

的同种生物,而物种指最大范围内所有的同种生物。例如老虎,这是一个物种,但不同地域

的虎就是不同的种群。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的种群,但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难点二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

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

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一一突跃

下降曲线(如图所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该曲线

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从上述分析中还可

以知道,环境容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

增大。

例2、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

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季节

A.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

斯谛增长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考殿逝推断层次.环境因

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噌长.

【点评】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因此,凡是葡响种群

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弓I起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

传染病等.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指数噌长是一种逵期穗的情况,许多生物在指数噌长一段

时间后,数量会维持稳定,这可以用指数噌长数学模型进行描述.逻辑斯谛噌长模型能更好

地指导人为的种群调节.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变式探究】如图所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B.0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z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解析】B考查S型曲线的知识.属于考纲黑层次.A项对,t时种群数量表现型

为噌长,其年龄组成为噌长型.B项错,t,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不是消失.C项对,种群

的噌长速率先噌大后减小,说明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噌长.D项对,种群噌长率最大

时种群数量为K/2.

【点评】(1)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计算公

式:种群增长率=W,-N.-:)/N,_:.

(2)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噌加的个体数,计算公式:种群噌长速率=(N.

(3)种群噌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噌加,导致环

境阻力噌加,出生率会逐渐减小,而死亡率逐渐增加,可见种群增长率一直减小.

难点三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

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丰富度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

(1)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强者)捕食小型动物(弱

者)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寄生者)主

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

立即杀死宿主。

(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

系;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

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

例3、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如图所示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0200300

滨螺密度(个/平方米)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B本题考查生物必修3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潮间

带满潮池中常见蹦娓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可以得出,藻类

种类很多,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溟蟒度越大,藻类种数先增多后降低;若没有滨螺,

藻类之间存在激烈竟争,有可能导致某种藻类死亡,那么穰类多样性会降低;连糜中等密

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点评】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是要发生竞争的,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

烈,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更多的可能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

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它们的竟争,共存下来.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

稳定的基础.

难点四分析群落演替的形成

1.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

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

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⑸人类的活动。

2.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随

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

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例3、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现有一已演替至灌木阶段农田,在

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请据图回答:

A

^5灌木演誓强

(D该农田的演替进程比初生演替更快,主要原因是土壤条件优越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

(2)从杂草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很容易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3)如果上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则曲线B表示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的变化。

(4)该农田在演替至森林阶段的进程中,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

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如果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火灾,烧掉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

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加快,基本不变);但是—

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1)种子植物繁殖体

(2)生产者

(3)个体数的变化能量(或生物量)

(4)草本基本不变人类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知识,属于考纲识记、理解层次。(1)初生演替是指原

来没有植被或者植被被彻底破坏,而题中的农田具有种子或植物的繁殖体。

(2)从杂草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生产者的种类发生变化,因此食物链易发生改变。

(3)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丰富,C表示物种种类数,则B表示个体数。随

着物种的丰富,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增多,为A曲线。

(4)草本阶段物种含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当外来物种入侵时对其影响较

大;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的影响因素超过其.他因素。

【点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起始条件不同。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

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

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

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

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

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群落的结构越复

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

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一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易于出错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

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机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

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

①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

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最多需要A营养级

的能量=M+(10%)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最多可获得的能量=NX(20%)3;最少可获得的能

量=14义(10%)\

②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且各途径

所获得的生物量相等,则按照各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A-I)

③在食物网中分析,如।_______________f,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

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

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短食物链AfD,并以20%的能量

传递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

A-BfC~D,并以10%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例1、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

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C

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

II

解析:设C的能量为x,则当食物比例为A:B=1:1时,消耗A的能量为~xX10+-x

1

X10X10=55x,而当食物比例为A:B=2:1时,消耗A的能量为3xX10+3xX10

11

X10=40x,所以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裁C的数量为原来的10x35=1.375倍.

答案:B

易错点二对碳循环示意图辨析不清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非生物物

质和能基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

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

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解读下图:

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根据①②④的

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例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I、II、III、IV分别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

④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I-in-U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

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n所含有的能量最多

c.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①③④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并将COz释放到大气中

解析:分析图解,I和iv为双向箭头,所以一定是生产者和大气,n、in也分别指向iv,

所以可以判定iv为大气,I、n、期谡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据以上分析可知,

i-iiifn不能看作是食物锌,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

应该最多,B项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c项错误.

答案:D

【历届高考真题】

[2012年高考试题】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高考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飞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

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

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噌长的种群噌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噌

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

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

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噌长至c点,C对;把

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

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种群噌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噌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及其运用.属于理解运用水平,难度适中.

2.(2012天津高考4)下列实验操作难呢过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技术细胞总

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

的体积之比,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快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

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蔡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a-蔡乙酸溶液浸

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答案】A

【解析】B项,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与琼脂块的大小无关,红色区域的

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表示的是运输效率,而不是运输速率:C项,要准确绘制出酵

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

以求平均值;D项,应用一组浓度不同并具有相同浓度梯度蛆的a爰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

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

【考点定位】本题以教材中一些经典实嗡作为背影材料,考查一些重要实验方法和重要

结论.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3.(2012广东高考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

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更多的是捕食和竟争,所以B错;土壤表层只有一

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谀嬲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土壤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土塘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是对课本中生物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的迁移,容易得分.

4.(2012福建高考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

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I

100

s80

60

40

20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1).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

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

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曝圆目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

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考点定位环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

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5.(2012年高考全国卷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了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

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A、B、C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地面上的

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难度

中等。在学习本块知识是,注意分析引起分层现象的原因以及和种间关系的联系。

6.(2012年高考全国卷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

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一块农田中的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

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

故A、C、D选项错。

【考点定位】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考察生物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的应用

能力,试题难度较易。

7.(2012浙江高考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

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第5题图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

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

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

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8.(2012高考全国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

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Kn坦

为零

率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