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学习指南_第1页
医学免疫学 学习指南_第2页
医学免疫学 学习指南_第3页
医学免疫学 学习指南_第4页
医学免疫学 学习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简介

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有关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

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下图为免疫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免疫组织和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

I「固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等)

r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V

I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抗体

可溶性分子1补体

(基础免疫学,I免疫分子V〔细胞因子

免疫膜分子(如MHC、免疫受体等)

[固有免疫应答

r免疫应答1

i免疫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

抗感染免疫

i超敏反应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免疫学技术I免疫预防(如疫苗、抗毒素和类毒素等)

免疫研究技术(如基因工程抗体和免疫基因组学等)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

行的,其特点是具有识别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的能力,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

答并使之被体内清除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免疫1免疫自稳:清除衰老的细胞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监视: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两大类。

[固有免疫: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发生较早。

免疫应答的种类1

〔适应性免疫:必须经历克隆扩增,产生效应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发生较晚。

三、免疫性疾病

机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受严格调控,免疫应答规模适度。免疫应答不适当可致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对抗原分子应答过强

肿瘤:免疫监视功能不足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

感染:免疫防御功能不足

、免疫缺陷: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因素(如感染)造成免疫功能障碍

四、免疫学的应用

["传染病预防:如疫苗接种

免疫学的应用1疾病治疗:如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应用

[免疫诊断:如血型检测和传染病诊断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

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

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Jenner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

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当时,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接种人痘或牛痘,可获得免疫力,预防天花,但对

病原体及获得免疫的道理却全然不知。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被发现,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十九世纪末,抗体的

发现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对抗原的研究,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后所致的免疫应答,

从而使免疫学发展至科学免疫学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期间,对抗原与抗体特性的详细研究,

创立了免疫化学,发展了体液免疫;以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菌苗得以广泛使用;在抗体的应用中,

发现了免疫应答所致的超敏感反应性疾病,认识到适宜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卫作用,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则

有致病作用。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全面总结了当时免疫学的成就,推动了细胞免疫学时期

的到来,认识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1975年后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从基因水平揭示了B细胞及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TCR)多样性产

生的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信号转导通路、信号类型与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及效应机制;揭

示出细胞毒性T细胞致靶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研究不仅开创了分子免疫学,更

使免疫学进展到以基因活化及分子作用为基础,理解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理解细胞与细胞间及免

疫系统与机体整体间的功能。免疫学的研究阐明并揭示出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如信号转导、程序性

细胞死亡、细胞分化发育等等),促进了医学和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本世纪伊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为标识,小鼠基因组序列测定已基本完成,病原体,如痢疾杆菌

(dysenterybacterium),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艾滋病毒(HIV)及最近的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

征(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均已测出。在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功能基因在时

空上的表达顺序及其功能。基因组的揭示已成为免疫学发展的新动力,反向免疫学(reverseimmunology)

应运而生,即以基因序列推测功能基因,再以生物试验验证阐明,加快了有效重组疫苗的研制。自然界生

物物种间的共同进化,致使在人类间总会有新的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如艾滋病及2002年发生的SARS病,

免疫学的使命是早期觉察和消灭传染病。目前在人类的各个器官系统中,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研究

最为清楚,今后,仍要以免疫细胞及免疫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并开发功能基因及功能蛋白,以防治疾

病、提高健康、预防生物恐怖。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

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

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骨髓(bonemarrow)

(-)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f红骨髓:活跃的造血功能

骨髓,

[黄骨髓:一般不具备造血功能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造血干细胞发生分化

功能<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三)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r造血干细胞起源:卵黄囊一肝、脾一骨髓

,仔D34:高度糖基化I型跨膜蛋白,随着分化成熟,表达下降

L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Vc-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是原癌基因c-kit的编码产物kit

〔Lin-细胞:针对多种免疫细胞混合抗体除去其他谱系细胞所留下的细胞

二、胸腺(thymus)

(一)结构

「皮质:分为浅皮质区(outercortex)和深皮质区(intercortex)

结构\

〔髓质:胸腺小体(thymiccorpuscle)即哈氏小体(Hassall'scorpuscle)是胸腺结构重要特征

(二)微环境: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场所

r胸腺细胞:主要为未分化成熟的T细胞

微环境J

「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I胸腺基质细胞:主要为胸腺上皮细胞,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三)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主要场所

胸腺功能〈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具有调节作用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引发阴性选择,形成自身耐受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淋巴结(lymphnode)

(~)结构

"皮质:分为浅皮质区(outercortex)和深皮质区(intercortex)。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

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thymus-independentarea)«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聚

淋巴结<集形成淋巴滤泡(lymphoidfollicle),或称淋巴小结(lymphnodule)(>浅皮质区与髓质

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paracortex),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thymus-dependentarea)

I髓质: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髓窦内富含M<(>

(二)功能

r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淋巴结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的主要定居部位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之一

淋巴结<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高内皮微静脉(highendothelialvenule,HEV)在淋巴细胞

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过滤作用;淋巴液在淋巴窦中缓慢移动,有利于窦内M。吞噬、清除抗原性异物

二、脾(spleen)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成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一)结构

…白髓:白髓(whitepulp)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围绕中央动脉而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滤泡

和边缘区组成。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marginalzone)内含T细胞、

《B细胞和较多M<()。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处膨大形成边缘窦(marginalsinus),内含少量

血细胞

、红髓:(redpulp)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由脾索和脾血窦(splenic

sinus)组成。脾索为索条状组织,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M0和DC。脾索之间为脾血窦,

其充满血液

(二)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牌是各种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占脾淋巴细胞总数的

60%,T

〈细胞占4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

I要场所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某些补体成分等

过滤作用:体内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脏,脾内的M4和DC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

衰老的BRC和WBC、免疫复合物及其他异物,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

三、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immunesystem,MIS)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immunesystem.MIS)亦称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MAUD,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

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spatches,PP)及阑

尾等.

(-)组成

/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LT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等。GAET的主要作用是

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M细胞(membranousepithelialcellor

microfoldcell,膜上皮细胞或微皱褶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oM细胞是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肠腔内抗原性异物fM细胞

fM<()、DC—淋巴细胞(浆细胞)-Ab(SIgA),执行粘膜免疫应答;IEL是存在

/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的独特的细胞群,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粘膜免疫中具有

|重要作用

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NALT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

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它们共同组成韦氏环(Waldeyer'sring),其主要作用是抵

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associatedtissue,BALT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

其中主要是B细胞

(-)功能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在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Y

产生分泌型IgA,成为粘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称为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

为淋巴细胞的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

一、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

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homingreceptor,LHR),其相应配体称为血管

地址素(vascularaddressin),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结:淋巴细胞(T、B细胞)深皮质区一HEVf髓窦一胸导管一左锁骨下静

rJ脉进入血液

通路力脾脏:脾动脉一白髓一脾索一脾血窦一脾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II其他组织:毛细血管一组织间隙一局部引流淋巴结后f输出淋巴管一胸导管和

]血液循环

〔意义: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淋巴组织可不断地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

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从而产生初次或再

次免疫应答;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免疫效应

第三章抗体分子及Ig基因重排

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

生的糖蛋白。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Ig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Ig,Sig)

和膜型(membraneIg,ml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

上的抗原受体。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X射线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发现,免疫球蛋白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

结构上Ig可分为三个长度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长度完全一致的片段位于分子的上方,通过一易弯曲

的区域与主干连接,形成一“Y“字型结构,称为Ig单体,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单位。

「重链(heavychain,H):各类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及其

抗原性不同,据此可将Ig分为IgM、IgD、IgG、IgA和IgE五类。其相应的重链

V分别为口链、6链、丫链、a链和e链

(■重链与轻链

I轻链(lightchain,L):轻链有两种,分别为K链和九链,据此可将Ig分为K型和

大型

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

IP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V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

(可变区和恒定区*域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或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region,CDR)

恒定区(constantregion,C):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

区(C区)

钱链区(hingeregion):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

.结构域(domain):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domain),每个结

构域一般具有其相应的功能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J链(joiningchain):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

<连接为多聚体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又称为分泌成分(secretorycomponent,SC),是分泌型IgA

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为一种含糖的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免疫球蛋白分子肽链的某些部分易被蛋白酶水解为不同片段。木瓜蛋白酶(papain)和胃蛋白酶

(pepsin)是最常用的两种Ig蛋白水解酶。

「Fab段: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antigenbinding,Fab),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

J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结构域组成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Y

JFc段:可结晶片段(fragmentcrystallizable,Fc),相当于IgGCH2和CH3结构域

「F(ab,)2片段: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故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胃蛋白酶水

I解片段

反应|

IpFc,:最终被降解,无生物学作用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不同抗原甚至同一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在其特异性以及类型等诸方面均不尽相同,呈

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类:重链分为Y、a、口、e、。链5利与此对应的Ig分为5类,IgG、IgA、IgM、IgD和IgE

,亚类:同一类免疫球蛋白其重链的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不同,据此可将Ig又可分为亚类型:Ig

'I轻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的不同

I亚型:根据其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又可分为亚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理论上,每一种抗原表位可诱导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因此,这些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的总数是

巨大的,包含针对各种抗原表位的许多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以及针对同一抗原表位的不同类型的抗体。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一一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同种型(isotype):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称为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

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但不同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也具有免疫原性的不同,也可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独特型(idiotype,Id):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可

(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V区的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主要功能,执行该功能的结构是免疫球蛋白V

区,其中CDR部位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IgC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IgM、IgGl和IgG3激活补体系统的能力较强,IgG2较弱。IgA、IgE和IgG4难于激活补

体,但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IgD不能激活补体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l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

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通过IgG的Fab段和Fc段的“桥联”作用,

(从而增强吞噬作用

结合Fc受体J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

[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

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高亲和力IgEFc受体(FCERI)结合,并使其致敏

、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

'要意义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IgG

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

重要的免疫效应,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二、IgM

J•单体:膜结合型(ml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BCR)

1分泌型: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的Ig,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

于血液中,含10个Fab段,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含5个Fc段,比IgG更易激活补体,天然的

血型抗体为IgM,血型不符的输血,可致严重溶血反应。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故脐带血IgM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IgM也是初次体液免

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IgM,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

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三、IgA

「单体: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Y

-分泌型:分泌型IgA(secretoryIgA,SIgA)为二聚体,由J链连接,含内皮细胞合成的SP,经分泌性上

皮细胞分泌。S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婴儿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

为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四、IgD

「血清: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

[膜结合型IgD(ml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五、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IgE为亲细胞抗体,可与肥大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e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

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称为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细胞融合而成,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

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

三、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制备的基本思路是将部分或全部人源抗体的编码基因,或克隆到真核或原核表达系统中,体

外表达人一鼠嵌合或人源化抗体;或转基因至自身抗体编码基因剔除的小鼠体内,主动免疫诱生人源抗体。

第四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

(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

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

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决定抗原特

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r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determinant)。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表位类型:顺序表位(sequential叩itope);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

<影响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表位一载体作用:表位(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经载体蛋白活化Th细胞,诱导出

抗半抗原抗体

I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

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r化学性质:大分子有机物,如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

糖都有免疫原性

分子量大小:10kD以上

J结构的复杂性:其序列中含芳香族氨基酸,其免疫原性较强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分子构象: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

、接近的程度

物理性质: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

4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

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和健康状态

‘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

1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免疫途径效果:皮内〉皮下〉腹腔和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

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

〔免疫佐剂的使用:弗氏诱导IgG,明矶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

I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

I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可分为TI-1抗原和TI-2抗原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j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

、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J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I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三、其他分类

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根据其物理性状的不同,分为颗粒性抗

原和可溶性抗原;根据抗原的化学性质,可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根据抗原诱导免疫

应答的作用,可分为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及耐受原。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l—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SAg不涉及V0的CDR3及TCRa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

SAg主要有外源性超抗原和内源性超抗原两类。

二、佐剂(adjuvant)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

强性物质,称为佐剂。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作用机制<刺激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I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用途Y

I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如HSP、ISCOM、FIA

三、丝裂原(mitogen)

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是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

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

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能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

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

♦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

曲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C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I(q、r、s)、C2、……C9;

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MBL等;

I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

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l、C3bBb;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第二节补体激活

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

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每当前一组分被激活,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

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继之以补体分子的组装,在细胞上打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

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它们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广泛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又称第一途径,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激活的顺

序为Cl(Clq、Clr、Cis)、C2、C4、C3、C5.......C9»

(经典途径C5转化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annan-bindinglectinpathway),亦称凝集素途径(lectinpathway),与经典途

径的过程基本类似,但其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之后,而非依赖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

形成.

MBL

+

病原体甘

露糖残基

.(C5转化酶)

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SP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不经Cl、C4、C2途径,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又称第二途径。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这是补体级联反应中最后一个酶促步骤。此后的

过程仅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

-若补体激活发生在脂质双层上,则可形成由C5b〜9(组成的膜攻击复合物,MAC)

两类末端产物.

I若补体激活发生在无靶细胞的血清中,则相关的补体成分可与S蛋白形成亲水性、无溶

细胞活性的SC5b〜7、SC5b〜8、SC5b-9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生成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一不同激活途径的C3转化醐(C4b2b和C3bBb)均极易衰变,从而限制C3裂解及其后的前促

V反应

例如[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及C5b也易衰变,可阻断补体级联反应

只有结合于固相的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而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则仅在特定

的细胞或颗粒表面才具有稳定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rCl抑制分子

’经典途径的调节t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C4bp、I因子、MCP和DAF)

r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醐的组装(H因子)

补体的调节1旁路途径的调节J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I因子)

I促进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解离(CR1和DAF)

〔正反馈调节P因子(备解素)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HRF(同源限制因子)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三条补体激化途径通过末端通路于细胞膜表面组装MAC,介导溶细胞效应。同时,补体激活过程中可

生成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功能。通过上述机制,补体系统在机

体抗感染免疫防御、维护内环境稳定及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补

体还可与其他血浆酶系统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C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调理作用

I引起炎症反应

r清除免疫复合物

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1清除凋亡细胞

Ir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参与适应性免疫J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增殖分化

।।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血浆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酶系统,如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及纤溶

系统等,在酶解级联反应中,成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

放大系统.

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Y

(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激肽系统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影

、响及相互调节关系

补体和凝血、纤溶、激肽系统所产生的活化产物,均具有相似

的致炎效应,如增加血管渗透性、扩张血管、释放溶酶体

酶、趋化吞噬细胞、使平滑肌痉挛等

第六章MHC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简称MHC,人的MHC称为HLA(human

leukocyteantigen).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排斥中起主要作用,是移植物不相容的主要决定者;二是结构上为

基因复合体。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

第一节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根据结构和功能,组成MHC的基因传统上分为:

「经典的MHCI类和II类基因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包括传统的HI类基因,以及除经典的I类和H类基因之外的新近确认的多种基因

一、经典的MHCI类和II类基因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6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00kb,共有224个基因座位,其中128个为

功能性基因(有产物表达),96个为假基因。经典的HLAI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B、C、

A三个座位,其产物称HLAI类分子。实际上,I类基因仅编码I类分子异二聚体中的重链,轻链为p2微

球蛋白(饱-m),编码基因位于第15号染色体。HLAII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结构较为复

杂,由DP、DQ和DR三个亚区组成。每一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基因座位,分别编码分子量

相近的a链和。链,形成DRa-DR。、DQa-DQ。和DPa-DP。三种异二聚体。

二、I类和H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表8-1HLAI类和II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HLA抗原类别分子结构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

共显性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所有有核细胞

I类(A,B,C)a链和彷-mal+a2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

表面

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APC,活化的T

II类(DR,DQ,DP)a链和。链al+pi共显性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

细胞

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132m编码基因在15号染色体。

I类分子重链胞外段有三个结构域(al、a2、a3),远膜端的两个结构域al和a2构成抗原结合槽而a3

及的-m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结构域。

H类分子的a、p链各有两个胞外结构域(al、a2;。1、p2),其中al和01共同形成抗原结合槽a2和阳

为IgSF结构域。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构成MHC复合体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通常不显示或仅显示有限的多态性。基因产物除非经典性1类

分子和MIC分子外,一般不能和抗原肽形成复合物,故不参与抗原提呈,但它们在固有性免疫应答和免疫

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

(血清补体成份编码基因

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低分子量多肽(LMP)基因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基因

《HLA-DM基因

<HLA-DO基因

〔TAP相关蛋白基因

非经典I类基因:非经典I类基因又称HLAIb,即b型I类基因,包括HLA-E、HLA-F、HLA-G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