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案_第1页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_第2页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_第3页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_第4页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魏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

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任课教师:曾福生

触焯就辕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

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容包

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

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

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

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

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

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

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

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

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二、教学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

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

论等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

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笔记、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判断分析题、

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2007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2000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200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5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5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华夏1999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2003

狮:《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

周惠中:《宏观经济学》,人民1999

Varian:Intermediatemacroeconomics,w.w.Nortoncompany,fourth

edition,2002

Pindyck:Macroeconomics,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2000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理解国生产总值的含义

及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掌握两部门、三部

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关系;领会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含义及关系。

本章各节教学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七节,四学时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生产总值(0.5学时)

1、GDP的含义

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

1、用支出法核算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生产总值

第四节、从国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

1、国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2、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

1、名义GDP的概念

2、实际GDP的概念

3、GDP平减指数

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恒等关系。

4、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章教学容的深化和拓宽

适当介绍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适当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

和MPS体系,讲解过分强调GDP的危害。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采用对比和案例教学的分析方法。每次课课前用5

分钟提问,对提问容精心设计。讲授结束时用3分钟总结,包括本节课需要掌握

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2004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2003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

舶《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容设计)

第一次课

章节第十二章的第一、二、三节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容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生产总值(0.5学时)

1、GDP的含义

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

1、用支出法核算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生产总值

教学重点

教学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难点3、GDP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3、用收入法核算GDP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与提问相结合

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自我介绍,对学生提出上课要求和注意事

项。

师生活动设第一次课是学生新学期的开始,所以本次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

计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活动展开:通过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通过与微观经济学对比讲解弄清两者的异同;在讲GDP的含义时联系

具体

实例并介绍我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用具体数例或课后习题认识总产出

等于总收入;在讲授中注意提问,与学生互动,可适当介绍该学科的一些

热点问题。

作业布置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4、课后复习题第1、3、4题

后记

第二次课

章节第十二章的第四、五、六、七节

第四节、从国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教学容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

1、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概念

2、GDP平减指数

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

教学重点

教学1、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其关系

重点2、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恒等关系

难点教学难点

1、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

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理解及其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

课前复习提问: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理解GDP

的含义要注意哪些方面?接着提问并讲解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

师生活动标的含义及其关系;从总产出等于总收入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推出二、三、

设计四部门的恒等关系;讲解名义GDP与实际GDP时结合课后练习加深理

解;结束语部分归纳总结后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

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本次课教师要对本章进行小结。习题讲解

时可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以提问和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第2、6、7、8题

后记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1.基本容:

一、均衡的产出

1.几个假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1)均衡产出(2)图形

3均衡的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三、其他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

3.永久收入假说

四、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及其理论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

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

原理。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章(节)第十三章第一节和第容均衡产出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1-+-

—T

教学目的与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均衡产出的条件,理解知道凯恩斯的绝

要求对消费函数理论。

一、均衡的产出

1.几个假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1)均衡产出(2)图形

3.均衡的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容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重占八、、消费函数的形式

重点难点

难点均衡的条件

本章参考书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2005年

目与资料

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第十二章的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消费由什么决定?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

与绝对收入的关系。

2、讲清楚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的形式C=a+|3Y的意义

巩固复习:

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课后习题的第1题和第2题。

章(节)第十三章第三节和第容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以及两部

四节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动

教学目的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其他消费函数理论,理解两部门经济中

要求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一、其他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

3.永久收入假说

教学容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的收入

重点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收入

重点难点

难点相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理论

本章参考书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2000年

目与资料

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第容,导入新课:

1、总支出的含义

教学过程2、凯恩斯消费函数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2、图示结合代数形式理解均衡收入的决定;

巩固复习:

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课后习题的第3题到第9题

章(节)第十三章第五节到第八节容乘数理论、各种乘数

教学目的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乘数的基本原理,理解三部门经济中各

要求种乘数的意义及其计算。

一.乘数及其理论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教学容

四.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重占

八、、乘数及其理论

重点难点

难点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的意义及其计算

本章参考书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目与资料

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

第十二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1、乘数理论(过程要讲清,结合存款货币的创造)

2、三部门收入的决定(定量税和比例税)

3、各种乘数(政府支出、税收、转移支付、平衡预算乘数)

4、四部门经济中的决定

巩固复习:...

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课后习题的第10题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基本容:

一、投资的决定

1.实际利率与投资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4.预期收益、风险与投资

6.托宾的“q”说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3.流动偏好陷阱4.货币需求函数

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

3.LM曲线的移动

五、IS-LM分析

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与B曲

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

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IS-LM模型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IS曲线、LM曲线和IS-LM模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

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以及LM曲线的三个区域理解是教学的难

点°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做好课后

习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容投资的决定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

理解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

要求

线。

一、投资的决定

1.实际利率与投资

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教学容

4.预期收益与投资

5.风险与投资

6.托宾的"q”说

重点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重点难点

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

本章参考书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目与资料

课时安排2教具

一、提问复习:第十三章的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1、引导学生思考投资由什么决定,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提出投资函数的概念,强调投资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2、由投资需求曲线概念引导出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重点讲

授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区、3、由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推导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4、预期收益与投资、风险与投资要求学生自学,简单介绍托

宾的“q”说

不巩固复习:小结本次课主要容。

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决策的意义?

题课后习题2-3题

章(节)第十四章第二节容IS曲线

教学目的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B曲线的含义,IS曲线方程的推导过

要求程,以及IS曲线的斜率及IS曲线的移动。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

教学容

3.IS曲线的移动

重点IS曲线方程及其推导

重点难点

难点影响is曲线斜率因素的分析

本章参考书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2005年

目与资料

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

匕简单回顾上次课容,导入新课。

1、讲授新课:

%、1、IS曲线的含义,强调IS曲线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

与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教学过程

卜、2、从与利率相关的投资函数、与收入相关的储蓄函数(由消

费函数推导)、及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i=s的均衡条件推导IS曲

线方程并举例描述曲线形状。结合教材中四象限图加深理解。

3、分析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重点强调d和[3对曲线斜

率的影响。

4、简单讲授IS曲线的移动。

巩固复习:小结本次课重点容。

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课后习题的第1题、第4-5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容: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课时安排:2小节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当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理解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

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学会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效果进行

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

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财政政策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挤出效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参考书目: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2000

2、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2000

3、秀云.推开宏观之窗.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2002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

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2、简述影响IS曲线、LM曲线的因素。

导入:在上一章中我们分析了IS和LM曲线。由于在短期,国民收入

波动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来自需求方面,所以IS-LM模型是西方宏观经

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

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所以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

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得到清楚的说明。本章在上一章说明IS-LM模型

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学者是如何运用IS-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

用和效果的。

第二步,讲授新课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

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

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

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对利率、消费、投资和GDP的影响

对GDP

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

财政政策

上升增加减少增力

(减少所得税)

财政政策(增加政

府开支、包括政府上升增加减少增力

购买和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

上升增加增加增力

(投资津贴)

货币政策

下降增加增加增力

(扩大货币供给)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2.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的概念

2.挤出效应的产生原因

3.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第三步,归纳总结

将本节知识厘清思路,明确重点、难点。

思考题: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Am•(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

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也陡峭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DLM平缓而IS陡峭

教学后记: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容: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

课时安排:2小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进行

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效果及其原因;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

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参考书目: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2000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2004

3、长江、石洪波.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2004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人新课

当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分别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时,财政政策效果

越明显?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

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

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贝IJIS

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当

B曲线的斜率给定不变时,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LM曲线越陡

峭,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时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越

小,也就是说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LM

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时将导致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变动,即财政政策

效果越大。

我们本节课接着学习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货币政策产生不

同效果及其原因。

第二步,讲授新课

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IS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1.古典主义极端情况的含义

2.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原因

3.货币政策的完全有效性的原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

济衰退时期,实行扩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

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

到影响。

第三步,归纳总结

将本节知识厘清思路,明确重点、难点。

思考题:1、运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教学后记: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容: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课时安排:2小节

教学目的: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参考书目: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1999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2000

3、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经济萧条时期可以采用哪些政策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可画图

说明。

导入:从以上回答中,以及上两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定时期

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无论采取扩性货币政策还是扩性财政政策以及两

种政策的搭配使用都可以用于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又由于凯恩斯

区域和古典区域都是极端的情况,在实际中很少存在,因此,决策者在制

定政策时既可选择财政政策,也可选择货币政策,或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

使用。这样就有一个政策如何选择,并使之配合的问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政策的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

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

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二是采取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

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三是同时采取扩性财政政策和

扩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

扩性财政政策和扩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

响。见下表。

政策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利率

扩性财政政策增加上升

扩性货币政策增加下降

从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这两种政策都可以增加总需求,使

国民收入增加,但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货币政策的实施是通过对利率

的影响来影响总需求的。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政变效应

政策搭配利率

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

扩性财政政策和扩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

三、案例分析

第三步,归纳总结

厘清本节知识思路,形成完整体系,明确重点、难点。

思考题:1、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

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2、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

得税,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

投资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容: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政策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课时安排:2小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

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教学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自动稳定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参考书目:1、(美)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第5版).人民邮

电,2003

2、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大学,2002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人新课

提问: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

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

一种怎样的混合政策?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导入:上一章更偏重于从理论方面说明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本章则侧重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即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

执行的。

第二步,讲授新课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

二、价格稳定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四、平衡国际收支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二、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四、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

五、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六、公债与赤字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二、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三步,归纳总结

厘清本章知识思路,形成完整体系,明确重点、难点。

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教学后记: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了解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种类、形成原因及效应;理解菲

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

本章各节教学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八节,六学时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

1、失业的数据

2、失业的分类

3、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

1、失业的影响

2、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

1、通货膨胀的数据

2、通货膨胀的衡量

3、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L5学时)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构性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

习题(0.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是本章的重

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本章教学容的深化和拓宽

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

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1•运用通胀理论分析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2查阅资料:

各国自然失业率不同的原因;3.案例分析:为何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和

失业如此之低?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2004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2003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05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2005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书后习题(P636)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容设计)

第一次课

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一、二、三、四节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

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

教学容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

1、失业的影响

2、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

1、通货膨胀的数据

2、通货膨胀的衡量

3、通货膨胀的分类

教学重点

教学1、失业的概念与分类

重点2、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

难点3、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1、奥肯定律、自然失业的表达方式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3、通货膨胀的衡量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兼有讨论、提问。

课前提问: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2、如果没有实现充分就

业,或物价不稳定,会出现什么经济问题?3、失业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师生活动设

计课堂活动展开:从案例:"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及"美国不同

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引入学生学习新课,接着讲解失业率的概念及失

业的分类,注意比较概念。

板书演算:自然失业率与离职率与就职率的关系,画图讲解失业的经

济学解释。失业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并

正确理解奥肯定律的实质。讲通货膨胀时,可举例提问某产品价格上涨是

否是通货膨胀,怎样衡量通货膨胀?等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让学生

上台计算通货膨胀率TT

1、什么叫自然失业率?什么叫通货膨胀?

作业布置2、、课后作业第2题。

3、预习下一节容。

后记

第二次课

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五、六节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L5学时)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教学容4、结构性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教学重点

教学1、通货膨胀的原因

重点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难点教学难点

1、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

课前提问容:复习提问:1、什么叫摩擦性失业,什么叫周期性失业?

2、奥肯定律的容怎样表述?

师生活动课堂活动展开:提问:通货膨胀为何政府要进行治理?通货膨胀有哪

设计些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再就学生存在的疑点进行重点讲解,作为货币现

象的通货膨胀的学生易理解。但公式的推导需要讲解(或提示),需求拉

上的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学生上台画图演示,并比较两者对

经济的不同影响。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同时要讲

清通货膨胀的反面是通货紧缩。联系我国情况讲解案例:1996〜2002我国

连续8次降息与今年来连续5次涨息的情形。要学生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

的再分配与产生的影响。本次课容较多,讲授后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5、6、7题

后记

第三次课

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七、八节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教学容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

习题讲解(0.5学时)

教学重点

教学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

重点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

难点教学难点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

课前复习提问:1、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2、什么叫结构性通货

膨胀?

师生活动活动展开:首先提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有何关系?长期都会保持这

设计种关系吗?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白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政策导向。通货

膨胀预期不变,长期由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理解

预期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n-ne)=—£(u-u※柏勺含义。

课后练习9、10题。

作业布置

后记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基本畴的含义。把握经济增长的测度模型和经济

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历史沿革和基本表现形态。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

扩展,经济周期的乘数-加数原理和实际周期理论。学会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

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和开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

议。

本章各节教学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10节,八学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

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

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

1、增长核算方程

2、增长的经验估计

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2学时)

1、基本假定和思路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3、稳态分析

4、储蓄率的增加

5、人口增长

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五节、生增长理论(0.5学时)

1、基本模型

2、两部门模型

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0.5学时)

1、鼓励技术进步

2、鼓励资本形成

3、增加劳动供给

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0.5学时)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特征

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0.5学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1学时)

1、加速原理

2、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3、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2、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增长核算

2、新古典增长理论

3、乘数-加速数模型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教学容的深化和拓宽

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

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人民大学2007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2003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书后习题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容设计)

第一次课

章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一、二、三节

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

教学容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

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

1、增长核算方程

2、增长的经验估计

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教学教学重点

重点

难点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2、增长核算方程

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教学难点

增长核算方程及其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