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_第1页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_第2页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_第3页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_第4页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主要涉及《望洞庭》这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1.诗句解析: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了洞庭湖在秋天的宁静和美丽。

2.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湖光”、“秋月”、“潭面”等,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

3.朗读与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练掌握诗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记忆力。

4.写作指导:以《望洞庭》为示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写自然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文化拓展:通过讲解诗人刘禹锡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理解诗句意境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

2.思维能力:通过诗句解析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作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3.文化素养:通过了解诗人刘禹锡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审美鉴赏:通过欣赏和分析《望洞庭》的景色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并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5.学习策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学情分析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主要涉及《望洞庭》这首古诗,我们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如下:

1.学生层次: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文,并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较复杂的诗句意境和写作手法,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望洞庭》这首诗的特定背景和文化内涵,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句。然而,对于写作和分析思考的能力,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在素质方面,学生可能对自然景色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文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3.行为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可能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参与的习惯。然而,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2.课程平台:语文统编版教材、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视频等。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字典、诗歌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电子版等。

4.教学手段:讲解、提问、小组讨论、朗读、背诵、写作练习、互动游戏等。

5.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挂图、模型、图片、音频材料等。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望洞庭》的诗句解析,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望洞庭》的重点,强调《望洞庭》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望洞庭》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望洞庭》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望洞庭》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望洞庭》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望洞庭》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望洞庭》内容,强调《望洞庭》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望洞庭》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自然风光图片:收集各类自然风光的图片,包括湖泊、山岳、草原等,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3)诗歌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刘禹锡的生平介绍和创作《望洞庭》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境。

(4)相关电影、电视剧:推荐学生观看与古诗文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拓展建议:

(1)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景色的美,并将所感所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2)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邀请作家、诗人等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的心得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

(5)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是仿写、改编或原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6)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自然景色、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感。板书设计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望洞庭》的教学内容,突出诗文的主题和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结构清晰:板书应按照教学流程的逻辑顺序进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尽量简洁,避免冗长的文字,使用精炼的语言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传达信息。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考虑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如字体变化、颜色搭配等,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板书设计示例:

标题:《望洞庭》

第一部分:诗文解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部分:诗人背景

-刘禹锡

-唐代诗人

-创作背景

第三部分:写作特色

-景色描写

-情感表达

-比喻修辞

第四部分:课堂活动

-朗读与背诵

-写作练习

-小组讨论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诗句记忆

-意境理解

-写作技巧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诗文解析:通过《望洞庭》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理解诗中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

2.诗人背景:学生应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背景,以及他创作《望洞庭》的背景和动机。

3.写作特色:学生应了解《望洞庭》的写作特色,如景色描写、情感表达和比喻修辞等。

4.课堂活动: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朗读与背诵、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5.课堂小结:学生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加深对《望洞庭》的理解。

当堂检测:

1.诗句解析:请学生选择《望洞庭》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解析,阐述其意境和情感。

2.诗人背景:请学生回答关于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望洞庭》的背景问题。

3.写作特色:请学生分析《望洞庭》的写作特色,如景色描写、情感表达和比喻修辞等。

4.课堂活动:请学生回答关于课堂活动的相关问题,如朗读与背诵、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

5.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加深对《望洞庭》的理解。教学反思与总结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过于活跃,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沉默寡言。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课堂上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此外,我还计划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专注于学习。

关于教学效果,我认为学生在本节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还能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这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理解和分析诗句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诗句的解析和讲解,使用更多的实例和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重点题型整理1.诗句解析:请学生选择《望洞庭》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解析,阐述其意境和情感。

答案示例:

学生选择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解析为:“湖光”指湖面的波光,“秋月”指秋天的月亮,“两相和”是指湖光和秋月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秋夜美景的赞美之情。

2.诗人背景:请学生回答关于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望洞庭》的背景问题。

答案示例:

学生回答: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中后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在政治上也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为政治斗争被贬谪到外地。《望洞庭》这首诗是在他被贬到湖南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写作特色:请学生分析《望洞庭》的写作特色,如景色描写、情感表达和比喻修辞等。

答案示例:

学生分析:《望洞庭》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景色描写: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如“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等,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丽。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比喻修辞:诗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洞庭湖中的山比作“青螺”,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的独特风貌。

4.课堂活动:请学生回答关于课堂活动的相关问题,如朗读与背诵、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

答案示例:

学生回答: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朗读与背诵《望洞庭》的活动,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