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_第1页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_第2页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_第3页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_第4页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专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24)第二章城市建筑 (50)第三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62)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82)第五章宗教建筑 (108)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26)11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本章考试情况分析常见题型及复习重点: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论述题①汉代建筑的突出成就②唐代建筑的突出成就③宋代建筑的突出成就④明清建筑的突出成就本章考点时间: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知识点—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知识点—穴居的发展过程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地面建筑↓22知识点—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干阑式建筑: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房33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阑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知识点—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木骨泥墙房屋: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知识点—仰韶文化建筑遗迹(母系)屋和聚落。★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平方米,有五座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呈圆形排列;每个大房子又各有一群(14─15个)小房子,其房门都朝向各自的大房子。遗址外围有三条防护沟;遗址西知识点—仰韶文化建筑遗迹(母系)★西安半坡大房子:大房子为方形半穴居,位于聚落广场西侧,入口朝东,面向广场。平面略呈方形。大房子内部有4根中心柱,平面呈现前部一个大空间,后部三个小空间的格局。这是现在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大空间的前堂是氏族成员聚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三间后室可能是氏族首领44的住所与老弱病残的集体宿舍。知识点—龙山文化建筑遗迹(父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长安县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些家宅旁。墓葬为夫妻合葬,并出现了女尸屈肢葬。父系社会已确立,经济发展,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知识点—最古老的神庙遗址(龙山文化时期)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这是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时间: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夏—春秋)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1.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性都城格局,已具雏形。春秋、战国盛行台榭建筑,推出了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的一种土木结合的新方式。3.本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已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在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运用斗拱之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约80公分的夯土台,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约55有了较大提高。这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商代:商王武丁诸妇之一“妇好”一致。1976年发掘,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唯一辛宗”周代:★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瓦的运用大大改进了屋顶的防水性能,延长了屋顶的使用寿命,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并由于加重了屋顶的荷载而成为构架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周代:66译文:周代:★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由两进院子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出现了在夯土墙与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凤雏村建筑的意义:1.迄今发现最早的四合院;2.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3.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禁组群,意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4.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6.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标志着中国建筑以突破“茅茨土阶“的形态,开始向瓦屋过渡;77这组建筑无论是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时间:公元前475—589年(战国—南北朝)国:3.木构技术: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砖在墓室中大量使用,棺椁的榫卯(燕尾榫要会画)制作精确。★高台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其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夯土台上的建筑物常是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组群。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画面生动流畅。圆当也有少量出土。汉以后,半瓦当消失,全部为圆瓦当。秦(公元前221~前206年)88通达全国,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集中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互攻战自卫。秦统一全国后,西起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线。现在所留砖筑长城是明代遗物。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突出成就就是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2.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功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3.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高台建筑66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4.随着木结构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悬山和庑殿顶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经应用。5.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出现了板梁式、斜撑板梁式和筒形拱墓顶以及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隆顶。★雅安高颐墓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的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等,汉代是建阙的盛期。位于四川雅安,建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高颐墓阙是仿所有这些,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政局动荡,战争持续,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生产发展缓慢,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3.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神似自然转变;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时间:581—1279年(隋—宋)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大一统,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公里,跨于?(xiao)河之上,俗称赵州桥。这座桥是隋匠李春主持建造的,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距今已近1400年。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位于山东历城县柳埠镇龙山麓,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石塔。塔身单层,平面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拱门。塔身外墙光洁,略有收分,上部用5层石板叠涩出带内凹弧线的出檐,檐上用23层石板层层收进,形成截头方锥形塔顶。此塔形态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它不仅影响渤海国东京城,还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奈良)和后来的平安京(京都)。宫殿、陵墓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唐乾陵: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阕,再以二者之间依势上升的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排列门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照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然在使用。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其外形已经向仿木方向发展,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样式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加工渐趋成熟、精致。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是在唐代建筑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唐朝衰落之后,中国重新进入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各个政权之间攻战频繁,在建筑上主要继承唐的传统,很少新的创造。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结束了五代十国分封割据的局面,北方地区有契丹族的辽朝政权与北宋对峙。北宋末年,起源于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强大起来,建立了金朝,向南攻灭了辽和北宋,又形成了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直至蒙古灭金与南宋建立元朝为止。建筑方面的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里坊制—街巷制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宋代的木塔不多,主要是砖石塔,其特点是发展八角形平面(少数用方形、六角形)的可供登临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和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我国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获得了不少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明代的宫苑、陵寝的规模都很宏大,而清代的离宫园林,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又都超过明代。通柱造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20采用白泥(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琉璃面砖广泛用于3.木结构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221明代末年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222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历年考研真题榫卯(重庆大学·2010)、《园冶》(清华、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高颐墓阕(天大)高座家具普遍使用的朝代(浙江大学)、赵县安济桥(沈阳建筑大学)、大房子(重庆大学)、无梁殿(华南理工·)、阙(华南理工)2.试述南北朝时期遗存的建筑物所反映的建筑特点及外来文化在建筑上的表现。(天大)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建筑遗址在规模及空间布局上有什么变化?(重庆大学))5.夯土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其后又有怎样的发展?(建大)6.简述汉代建筑的主要成就。(西北工业大学)8.论述中国汉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艺术成就,并剖析其对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形成的影响。(重庆大学)9.试论述两处考古所见中国史前建筑遗址的特点。(华南理工·2009)10.从历史文献、建筑材料与技术、城市建设、重要建筑类型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中国唐代建筑发展概况。(华南理工)11.分析我国明代建筑进步的主要表现。(南京工业大学)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按照历史的脉络讲述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大致情况,其中每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主要建筑特征是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本章的考点不多,主要是让同学们对各个时代的建筑情况有所了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些重要建筑遗址也应有所了解,这些内容后面不会再提到。223224专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本章考试情况分析常见题型及复习重点: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画图题④论述题本章考点考点1:大木作—概述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重要殿堂。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可使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大木小式建筑:不用琉璃瓦和斗拱,主要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225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宋代是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通进深的,若进深有四椽,则称为四架椽屋。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的递减或者不规则排列的。 (一)斗拱的作用在结构上向上承托出檐,并将重量向下传递到梁枋与柱上,向内聚敛以承托藻井和天花;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小型建筑用不着,等闲建筑不能用”是重要建筑物尺度衡量的标准。 (二)斗拱的组成斗与升的区别:主要是它们的位置和上面开的卯口,升内只承受一面的拱或枋,所以只开一面口,称顺身口,斗则承受相交的拱与翘昂,上面开十字口。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杆作用。拱的名称:凡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都叫正心拱;其余不在中心线上的都叫单材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者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内的叫里拽拱。★十八斗: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拱与翘昂相交点的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226★瓜拱: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是拱中最短的。一般来说,瓜拱和万拱多相叠并用,瓜拱托着万拱。★万拱:在瓜拱上面承托正心枋或拽枋的拱,叫做万拱(宋称慢拱),万拱是所有拱中最长的。227★厢拱:最外跳在挑檐枋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厢拱的长度介于瓜拱和万拱之间。由于总是安在最上层翘昂的最外或最里端上,所以没有放在正心上的,只分里外。 (三)斗拱的出踩是指斗拱中翘或昂自坐斗向外或向里伸出,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又各出一跳,则称为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228 (四)偷心造和计心造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五)斗拱的命名一攒斗拱一般是按位置命名的。1.柱头科:指位于柱子上的斗拱,清式称为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2.平身科:指位于两柱间的斗拱,清式称为平身科(宋称补间铺作)。3.角科:指位于转角处的斗拱,清式称为角科(宋称转角铺作)。 (六)斗拱的演变过程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汉代: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中已有很多斗拱的形象,而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种类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口式的。这些斗表明当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用。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斗拱的样式,知道229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象和后代相差不多,但补间铺作仍然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仍将它作为阑额与柱头枋之间的支撑。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不多,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承担。由此可见,唐代柱头斗拱的雄大,主要是由于这样的结构条件决定的。宋朝: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有了详细的规定;60度的斜拱,斜昂等;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平身科攒数由宋代的1-2朵增加到4-8唐宋元明清历代斗拱相比较可知: (1)由大而小 (2)由简而繁 (3)由雄壮而纤巧 (4)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5)由真结构的而假刻的,如昂 (6)分布由疏朗而繁密清代柱的断面多为圆形,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约为柱径的3/100)330★梭柱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柱子断面圆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寺大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宋代《营造法式》有关于梭柱的具体做法,规定将柱身依照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柱径与柱高的比率变化过程,大致是从大到小:★生起和侧脚“生起”。它规定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也就是五开间角柱比当心间柱高4,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3323.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清)4.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333★平面柱网—移柱造、减柱造、副阶周匝雄宝殿,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动一椽长度;用内柱2根;枋1.额枋: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宋称阑额)。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叫做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的叫做小额枋(宋称由额)。两者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334★霸王拳:是额枋出头处的一种做法。宋金阑额断面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峰或近似后代霸王2.平板枋:在额枋之上,承托斗拱的枋(宋称普拍枋)。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雕刻海棠花纹。3.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使用在柱脚的叫地袱。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雀替常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335梁,宋还称为袱,其功用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清朝:按照在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单步梁(承担一根檩条,这种梁中包括抱头梁和挑尖梁),双步梁(承担两根檩条),梁可以按照其所承托的桁或檩的总数目称为“几架梁”。如三架梁(承担三根檩条),五架梁(承担五根檩条),七架梁(承担七根檩条)等。抱头梁或桃尖梁:指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的短梁,一端在檐柱上,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在小式建筑中叫抱头梁;在大式建筑中叫桃尖梁。都属于清式单步梁。穿插枋或桃尖随梁:在抱头梁和桃尖梁的下边,有一条较小的梁,与抱头梁及桃尖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与金柱间的联系,以补大梁的不足,在抱头梁下的叫穿插枋,在桃尖梁下叫桃尖随梁。336宋朝: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搭牵(清式单步梁),乳袱(清式的双步梁),平梁(承担两根椽子),四椽袱(承担四根椽子),六椽袱(承担六根椽子)等。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椽子数目而定的。直梁和月梁:梁的外观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叫做虹梁。特征是梁肩作成。角梁南方做法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形式。★水戗发戗:其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它在构造上较简单,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很小。实例如拙政园的绣绮亭和怡园的小沧浪亭。★嫩戗发戗:其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这是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老角梁)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的缘故。为了使构造上牢固,在嫩戗与老戗间联以菱角木、箴木、扁担木、千斤销等,并使角梁上缘呈一缓和曲线以置戗脊。实例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和拙政园绿漪亭。大木大式建筑中檩条的名称按照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脊檩(宋称脊?),上金檩(上平?),中金3737檩(中平?),下金檩(下平?),金檩(平?),正心檩(牛脊?),挑檐檩(撩风?)等。椽:是垂直放置在檩条上,直接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飞檐椽—飞子;檐椽—压在飞檐椽下面的椽子;花架椽—两端都由金檩(金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承担的椽子;脑椽—最上一层椽子,一端在扶脊木上,一端在上金檩上;顶椽—卷棚顶最上之曲椽;扶脊木—承托于脑椽上端之木,脊檩之上,与之平行,断面六角形。撑平?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到元代,明清极少用。3384.替木:为支承在栌斗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开始均呈矩形,后来两端下部渐有收杀。多层建筑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实例如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消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实例见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3391.庑殿(宋称四阿顶)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2.歇山(宋称九脊殿)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常用于宫殿、寺庙中稍次一级的殿阁。有单檐、重檐的形式。歇山的山墙有博风板、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抱厦:两建筑作丁字相交时,其插入的部分称为抱厦,通常此部分的长度及体积均较短小。十字脊:两建筑作十字相交时,称为十字脊,始见于五代的绘画,盛于宋、金。清北京故宫角楼就是重檐十字脊的做法。3.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 (又称为挑山或出山)。墀头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常会有些雕饰。一般在北京四合院比较常见。。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这种曲线有着以下的用途: (1)“反宇向阳”。反宇的屋顶有加长的日照时间,令空气更加流通。 (2)可以将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宣泄的更远一些。是谓“吐水急而流远焉”。 (3)使屋顶的形式优美。 (4)成为封建等级的象征。“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屋架的高度时,由于各檩条升高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成的,这就是“折”。★举折求得各架?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4242★举架清代:各步距离在多数情况下相等。可参考图中选择。所谓三五举就是指举架之高等于步长的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的正面与山面的坡度都不一致。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具体是将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考点3:小木作—门 (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bi,清叫穿带)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2.桶扇门(宋称格子门):由边梃和抹头等构件组成,分为花心和裙版二部分。唐代花心常用直棂雕刻,是装饰的重点。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此园利用万寿山一带地形,加以人工改造,造成前山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不同境界,是造园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佛香阁的有力体量使全园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与北海白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借景方面,也把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远村收入园景。一、私家园林的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 (一)园林布局主题多样—将园林分为若干景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等。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有分隔,但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形成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处理成熟。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远借近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如天上的蓝天白云、远处的名山古刹等都可作为“借”的对象。借景: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 (二)理水水面处理有分有聚,小池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分则曲折萦回。池的平面以不规 (三)叠山置石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中基本都是土石并用来造山,或土多石少,或石多土少,或全部是石。 (四)建筑营构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住、休憩、观景之处,又是景观的重要组成。但是传统园林是以山水为景★苏州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庄园,始称留园。全园共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区以建筑取胜,中部是徐氏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是全园精筑的布局,这是留园中的一个较大的山水景区。假山上桂树丛生,古木参天,北山上建六角形小亭“可亭”作为山景的点缀,同时也是一处居高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水池东、南面均为高低错落、连续不断岸山顶的可亭隔水呼应成为对景,这在江南宅园中为最常见的“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的模式。可亭明瑟楼涵碧山房西侧循爬山游廊随西墙北上,折而东沿北墙连接于中区西北角上的“远翠阁”,再与东区的游廊连接,构成贯穿于全园的一条迂回曲折而漫长的外围廊道游览路线。馆”分别为这两部分的主体建筑物。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椅。仙馆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这样的做法是要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五峰仙馆东区的东部,主要建筑为林泉耆(pi)硕之馆,厅北是一个较大而开敞的庭院,院当中特置巨型太。冠云峰留园既有以山池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的大小空间—庭园、庭,为苏州诸园之冠。★拙政园始建于明初。明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营造此园,历时五载落成。政园、东部重修的新园。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多临水而建。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则以曲折取胜。池中筑有东、西两岛山,把水池分为南北两桥,极富江南丘陵水乡气氛,为全园风景最盛处。西山的西南角建“荷风四面亭”,它的位置恰在水池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堂面阔三间,安装落地长窗,在堂内可观赏四面之景犹如长幅画卷。堂北临水为月台,在平台上隔水眺望东西两山,小亭屹立,赏心悦目。远香堂与西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隔水互成对景,构成园林中部的南北中轴线。远香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一纵一横隔水对望,此处池面较窄,故于舫厅内安装玻璃镜一面,反映对岸景物,以便利用镜中虚景而获深远效果。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三个层次可以看到最北端的见山楼,景观深远,层次丰富。小飞虹由小沧浪经得真亭,折北有黄石假山一座。其西是清净小庭院“玉兰堂”,过玉兰堂往北即为位于水池最西端的半亭“别有洞天”,它与水池最东端的小亭“梧竹幽居”遥相呼应形成对景,形成了主景区的东西向次轴线。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月洞门,在亭内透过这些洞门可以收纳不同的框景梧竹幽居见山楼位于水池的西北岸,三面临水。由西侧的爬山廊直达楼上,可遥望对岸的雪香云蔚亭、香洲一带如画之景。★扬州个园个园在扬州新城的东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