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1导论Part1国际法的概念、特征、效力依据、历史发展、编纂《战争与和平法》——格老秀斯(荷兰)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国际法主要内容,使国际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国际法的创始人;“国际法之父”博丹(法国)在《论共和国》中首先提出国家主权的概念。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近代条约国际法发展的起点——《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订近代国际法诞生的标志——威斯特伐里亚公会的召开边沁(英国)首先提出国际法这个名称在《道德及立法原理绪论》中使internationallaw成为通用的国际法称谓边沁(英国)首先提出编撰国际法的倡议二战后,主要负责国际法编撰工作的是——(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特征:=1\*GB3①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2\*GB3②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3\*GB3③国际法的创立方式主要是国家间的协议=4\*GB3④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国际法的效力依据——即国际法具有法律拘束力或法律效力的依据传统国际法学派——格老秀斯派、自然法学派、实在法学派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格老秀斯派:理性、国家的一般同意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即自然理念,如人类的理性、良知、法律意识)实在法学派:国家同意(这种同意表现在条约和国际习惯中)现代国际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社会连带说、规范法学说)新实在法学派(权力政治说、政策定向说)国际法效力的依据:社会连带说:国际社会的连带关系规范法学说:国际法中的“最高规范”(即是法律规范又是伦理规范,是人类的“正义感”和“法律良知”)权力政治说:国家权力的均衡政策定向说:国家的外交政策Part2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渊源论述629定义:指国际法规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内容: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其他辅助资料(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1\*GB3①国际条约是现代国际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可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前者通常是大多数或多数国家参加的,主题事项涉及世界性问题,起着创立一般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作用。后者一般由两个或几个国家为特定事项缔结的,如贸易交通等事项的条约。(从确立国际社会一般法律规则的角度看,“造法性条约”无疑具有更重要和普遍的意义。)=2\*GB3②国际习惯名词解释指国际惯例被承认为法律者,是国际法主要渊源之一。国际习惯形成的两个要素:一是物质要素,即有一般的实践或通例存在;二是心理要素,即一般的实践或通例被各国所接受为法律。简答:国际习惯形成要素由于国际习惯的不成文的,因此国际习惯形成的证据一般可在以下三种资料中得到:A.国家的外交实践的资料,如政府的声明、照会、宣言、条约及其他外交文书B.国家的内部行为,如国内立法、司法判决、行政命令等C.国际组织的实践,如国际组织的决议或宣言、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的判决或裁决等=3\*GB3③一般法律原则名词解释指各国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原则,如禁止反言、禁止不当得利的原则等。其作用是填补法院审理案件时可能出现的由于没有相关的条约和习惯可以适用而产生的法律空白。在国际关系中的适用较少,因此仅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是次要或补充渊源。=4\*GB3④其他辅助资料多选包括: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它们本身不是国际法的渊源,而是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国际法主要渊源: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际法的渊源的地位:国际条约(最主要)、国际习惯(主要)、一般法律原则(次要补充)、其他辅助资料简答:国际法渊源含义和地位(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Part3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的主体:也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主体类型: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多选、填空多选国家是国际法基本主体原因:=1\*GB3①国家具有国际法上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2\*GB3②国际法主要调整对象是国家间的关系=3\*GB3③国家是国际法的创造者(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4\*GB3④国际法的主要实施依靠国家Part4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指在国际法体系中,那些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它具有强行法的性质。构成要件:各国公认、具有普遍约束力、构成国际法基础、不得损益(?)名词解释强行法:也称绝对法,概念源于国内法,在国际法理论中,作为衡量条约是否有效的强行法的要领很早就存在了。国际强行法一般具备四个特征:A.属于一般国际法规范B.必须为国际社会全体接受C.公认为必须遵守而不得损抑D.也不得任意改变,只有新的强行法规范方得对其进行更改不干涉内政原则论述一、含义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源于主权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A.内政的含义与判断标准含义:内政指纯属一国主权管辖的,不涉及国际义务的事项。如决定国家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的制度,政权的选择,政党的地位,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决定,本国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问题。判断标准:国际法上的内政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一国内政,其标准是既要符合国内法,更要符合国际法及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二者都符合,才是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若只符合国内法,而不符合国际法及国际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的行为,则不是内政。例如前南非当局的种族主义统治便是违反国际法的,不属于内政的范围。别国对此违反国际法行为的干预,并不构成对内政的干涉。B.干涉的含义及形式含义:干涉指一国或数国基于本国的立场或利益而对别国的内政采取的专横干预行为,强制别国维持或改变某种情势。如使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强迫别国按照干涉国的意志去处理它的内部管辖事项。形式:干涉使用的是强制手段,非法使用武力并不是干涉的唯一方式,干涉可采取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各种手段。干涉的方式除了公开露骨的干涉外,更多的是采用隐蔽、狡猾的方式:如组织、制造、资助、煽动或怂恿在他国内部进行颠覆活动,派遣间谍、特务等。二、现实意义??Part5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论述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种不同但有联系的体系。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GB3①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属一个法律体系还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2\*GB3②是国际法优于国内法或是国内法优于国际法,还是两者相互独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一元论——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说一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又分为“国内法优先说”和“国际法优先说”。“国内法优先说”认为国际法只能从国家意志和国内法上获取其效力和权威,是国内法的一部分。这种理论现在基本上无人支持。“国际法优先说”认为在法律等级上,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内法隶属于国际法,其效力来自于国际法。此学说否定国家主权,为某强国侵略扩张,统一世界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不能支持。二元论——国际法和国内法平行说二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虽然国际法和国内法都是国家主权意志的行为,但是国内法是国家主权意志的对内表现,规范对象是一国内的民众;而国际法是国家主权意志的集体体现,规范对象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两个体系间没有隶属主从关系,处于对等地位。我国学者观点多数学者采取一种协调的观点,他们虽然承认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但强调两者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从主体、调整对象、法律渊源、效力根据和法律实施等法律特征上分析,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法律;但是另一方面,国际法与国内法又不是相互割裂、对立的,而是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密切关系。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国际法在国内的效力各国通常通过转化或采纳的方式把国际法的规定纳入国内法,使其在国内得以适用。“转化”,即要求所有的条约都必须逐个经过相应的国内立法程序转化成为国内法之后,才能在国内适用。“采纳”,即原则上所有条约都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的立法转化。在国际实践中,单一地采用上述一种方式的国家不多,多数国家都是两种方式并用。国内法在国际裁判中的作用??Chapter2国家国家:指定居在一定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结合体。具有四个要素:=1\*GB3①固定的居民=2\*GB3②确定的领土=3\*GB3③政府=4\*GB3④主权名词解释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是区分国家和其他非国家实体的最为明显的根本标志。对内最高权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有属地最高权和对其本国国民的属人最高权。对外独立权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独立进行国际活动的权力,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管辖和支配。但国家主权并非毫无限制,要受国际法约束。但仍是主权国家永久中立国: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主权受到特殊限制的国家。(目前,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永久中立国是瑞士和奥地利。)国家基本权利简答定义:是国家固有的、当然的、根本的权利,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内容: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1\*GB3①独立权指一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控制、干涉的权利。=2\*GB3②平等权指国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和资格进行国际交往并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权利。=3\*GB3③自卫权指国家以武力防卫外国对本国的武力攻击和协助他国防卫外国武力攻击的权利。=4\*GB3④管辖权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具体包括:属地管辖国家对位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事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属人管辖国家对具有本国国籍的一切人都有管辖权,无论其位于国内还是国外保护性管辖国家有权对在本国领域外侵犯危害国家或公民重大利益的外国人进行管辖普遍性管辖任何一国对某些严重危害和平与安全,以及反人类犯罪都有管辖权,不论罪犯的国籍和身处何地。目前,海盗罪和战争罪是被公认为所有国家普遍管辖的对象国家基本权利中的管辖权简答定义: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内容:属地管辖国家对位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事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属人管辖国家对具有本国国籍的一切人都有管辖权,无论其位于国内还是国外保护性管辖国家有权对在本国领域外侵犯危害国家或公民重大利益的外国人进行管辖普遍性管辖任何一国对某些严重危害和平与安全,以及反人类犯罪都有管辖权,不论罪犯的国籍和身处何地。目前,海盗罪和战争罪是被公认为所有国家普遍管辖的对象。多选贩卖人口/奴隶/毒品、恐怖主义、种族灭绝/隔离、意图盈利使人卖淫、劫持人质、酷刑、危害民用航空安全、侵害应受国际保护的人员、海盗罪、战争罪国家管辖权最基本的方面——领域管辖、国籍管辖国家管辖豁免/国家主权豁免/国家豁免定义:广义指一国不受另一国立法、司法、行政管辖。狭义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免受他国司法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他国司法机关不得受理针对该国的行为和财产提起的诉讼,其财产不得被扣押或强制执行。根据:各国主权平等独立,平等者间无管辖权国家承认:指既有国家以某种形式表示接受某一实体作为国家法意义上的国家存在的事实,表示愿意与其进行交往,并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实际上是对新政府的承认。政府承认采用有效统治原则政府承认的条件:=1\*GB3①新政府必须在其本国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领土上独立而实际地确立了有效统治,且已得到本国全体或绝大部分居民的惯常服从=2\*GB3②新政府的成立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导致继承的直接原因国家继承: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也即由于出现了国家间领土变更的事实,而使与变更的领土相关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从被继承国转移给继承国。国家继承在条约方面的法律效果不予继承:同盟条约、友好条约、仲裁条约、中立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纯政治性的条约及参加国际组织的条约附属于国家的国际人格,它们对某一国家的持续有效是以该国的继续存在为前提的,被继承国参加的此类条约不能自动拘束继承国。区别“中立条约”可予继承:边界划定、边境制度、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及某地区中立化或非军事化等类事项的条约附属于某一特定的领土。国家继承在国家债务方面的法律效果予以继承:“国债”和“地方化债务”区别“地方(性)债务”国债:以国家名义负担且用于整个国家的债务地方化债务:虽以国家名义负担但仅用于该国某一部分领土的债务不予继承:“地方(性)债务”地方(性)债务:某一当局以自身名义负担的债务举例:“国债”——A国政府向C国政府所贷款项“地方化债务”——A国政府关于A国某省水利项目向C国政府所贷款项“地方(性)债务”——A国某省政府/某公司向C国政府所贷款项不予继承国家责任:国际法主体对其从事的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简答1)国家责任概念——指国际法主体对其从事的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2)国际不法行为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由作为或不作为构成的某一行为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可归因于该国家的行为包括=1\*GB3①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多选=2\*GB3②经一国国内法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某一非国家机关实体行使的与授予职权相关的行为=3\*GB3③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4\*GB3④在正式当局不存在和有理由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情况下实际行使这些权力要素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5\*GB3⑤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一国支配并行使该支配国的政府权力要素的机关的行为=6\*GB3⑥成为一国新政府的叛乱运动的行为客观要件:指可以归因于一国的行为违反了该国承担的有效的国际义务。根据违反国际义务的严重程度,分为严重的国际不法行为和一般的国际不法行为。严重的国际不法行为,主要涉及严重违背对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各国人民的自决权力、保护人类以及维护和保全人类环境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国际义务的行为。一般的国际不法行为,是严重的国际不法行为以外的违背一般国际义务的行为。由于行为严重性不同,故国家承担的国际责任也不同。排除行为不法性的情况多选同意国际不法行为的对抗措施应为维护自身权利所必需,不得超出他国国际不法行为的严重性程度和自身所受损害的程度,也不得影响或违反有关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保护基本人权、尊重外交或领事人员、宿舍、档案和文件的不可侵犯性以及依据一般国际法强行规范所负担的其他义务。不可抗力和偶然事件不适用于该国对这种实际上不能履行国际义务的情况负有责任的场合。危难不适用于该国对这种实际上不能履行国际义务的情况负有责任的场合及会造成同样或更大灾难的场合。紧急状态不适用于规定有关义务的条约本身明示或默示禁止援引紧急状态、该国对该紧急状态的发生负有责任或者有关行为可能对权利国或整个国际社会的重大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场合。自卫针对正在发生的“武力攻击”,且应与所受攻击程度相当已停止的则不能排除Chapter3国家领土国家领土国家边界国家领土构成——领陆、领水、领空、底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不属于)取得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国际法)多选、填空传统方式——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时效、强制割让、征服不被认可了)现代——全民投票、恢复领土主权(承认传统的先占、添附、自愿割让)简答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的方式领土主权的限制——受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的限制。对国家领土的限制只要是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条约自愿承担的,都是符合现代国际法的。一般限制领海中的无害通过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中的过境通行制、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制和群岛海道通过制等特别限制——共管、租借、国际地役国际地役:一国领土根据条约为他国的利益服务而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主体是国家,客体是领土。积极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某种活动。消极地役,一国家承担义务,为另一国的利益而在其特定的领土上不从事某种活动。国家边界划定——界标<地图<议定书<条约边境制度:边境水资源利用1、若国家需要在界水上建造桥梁、堤坝及其他水利工程,应取得另一方的同意。2、相邻国家在界水上享有平等的航行权,船舶在界河上还行一般不受主航道中心线的限制。但除遇难或其他特殊情况外,一方国家的船舶不得到对方沿岸停泊。3、捕鱼,不得越界。南极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和权利要求。单选南极法律地位:多选和平利用南极南极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和权利要求保持南极地区的公海制度Chapter4海洋法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现代海洋法形成的标志(里程碑),也是第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国际海洋法典。把地质、地理学的大陆架概念用于法律上,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美国关于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政策的公告开始的。1970年联合国25届会议《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图的原则宣言》,该宣言首次宣告国际海底区域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填空1967年首次提出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的是马耳他驻联合国大使阿维德帕多。各区域划分——注意:各区域实行的制度及各区域的法律地位领海: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为内水)领海的外部界限的划分方法:交圆法、共同正切线法、平行线法多选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00海里。大陆架: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足的可推至200海里。200海里以外为公海。宽大陆架国家双标准:1)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350海里不超过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协议划定。领海基线:是测量领海宽度的起算线,是一国的陆地、内水与领海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划定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域的起算线。领海基线主要有两种:正常基线、直线基线。正常基线是退潮时海水离案最远的那条线;直线基线是沿海岸向外凸出的地方或沿海岛屿外缘选定若干基点,然后用直线将相邻基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折线。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简答5391)定义:无害通过权,指所有国家,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它的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2)通过的含义。通过指船舶为了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为了驶入或驶出内水而通过领海的航行。这种航行应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潜水艇或其他潜水器通过领海时,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其旗帜。3)无害的含义。无害通过是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领海。非无害通过包括: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以任何类型的武器进行任何操练或演习;搜集使沿海国防务或安全受损害的情报;进行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任何军事装置;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和人员;违反公约规定的任何故意或严重的污染行为;任何捕鱼活动;进行研究测量活动;干扰沿海国任何通讯系统或其他设施;以及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4)沿海国对无害通过的权利义务。为维护领海的良好秩序和安全,沿海国可以制定关于无害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指定海道和分道通航制;保护权,在领海内采取必要的步骤以防止非无害通过。不得仅以通过领海为由而征收费用。若连接一边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边是外国领海则适用无害通过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指两端连接的都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构成国际性航道的海峡。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中,为了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过境通行VS无害通过定义过境通行,指外国船舶和飞机在不损害沿海国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条件下,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航行与飞越。无害通过,指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的通过。区别=1\*GB3①主体不同过境通行适用于外国所有船舶和飞机无害通过只适用于外国非军事船舶=2\*GB3②航行方式不同过境通行中潜水艇无须浮出水面航行,过境通过权不能被沿海国停止无害通过中潜艇须浮出水面,沿海国在特定情况下有停止无害通过的权利=3\*GB3③航行领域不同过境通行涉及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水域及水域上空无害通过仅限于沿海国领海或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和外国领海的海峡的海域,不包括上空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简答1)专属经济区概念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经济主权权利和特定的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2)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B.对人工岛屿、设施的建造和适用的专属管辖权C.海洋科学研究的专属管辖权D.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的专属管辖权3)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A.航行和飞越自由B.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家的权利享有对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开发的特殊权利,但地理条件不利的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内陆国应仅有权参与开发区域内发达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大陆架的法律地位简答A.定义:大陆架原本是一个地质学概念,通常是指从海岸向海自然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一段坡度比较平坦的海底区域。B.沿海国在大陆架上的权利和义务1)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2)授权与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活动的专属权利3)建造并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屿、设施的专属权利4)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5)沿海国行使权利绝对不得对航行和其它国家的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C.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的权利和义务1)所有国家在大陆架上都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但管道路线的划定须经沿海国同意2)在大陆架上覆水域上空航行或飞越的权利大陆架不属于国家领土。国家不能行使完整的主权权利。有经济主权填空沿海国对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上的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应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缴付费用或实物。但发展中国家为其大陆架上所生产的某种矿物资源的纯输入者,则免缴这种费用或实物。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异同简答定义大陆架原本是一个地质学概念,通常是指从海岸向海自然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一段坡度比较平坦的海底区域。专属经济区指为扩大沿海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权,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海域设置的专属管辖区。区别A.权利依据不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是固有的,是根据事实而存在的。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并不是根据事实存在的,它必须经过宣告。B.范围不同200海里是大陆架的最小宽度。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沿海国仍可能有大陆架。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的最大宽度。C.权利范围不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仅限于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及于该区域内的所有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联系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之内是重叠区域,都是国家的管辖范围沿海国的权利有重叠同:行使经济主权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群岛水域群岛水域是指群岛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方法划定的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群岛水域是一种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海域。群岛国的主权及于群岛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及其中资源。划定群岛基线的限制:=1\*GB3①水域面积:陆地面积应在1:1到9:1之间=2\*GB3②群岛基线的长度不应超过100海里,但至多3%的基线可以超过,最长以125海里为限。=3\*GB3③不应采用一种基线制度使另一国领海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隔断。多选、填空群岛水域的航行制度:无害通过制、群岛海道通过制多选新增两项多选公海六大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自由、科学研究自由、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飞越自由公海上的普遍管辖权:海盗行为、贩运奴隶、贩运毒品、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对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行使管辖权的国家有:船旗国、设施登记国、其所属国、可以收到这种广播的任何国家、得到许可的无线电受到干扰的任何国家登临权:军舰在公海上对除享有完全豁免权的船舶以外的外国船舶,有合理根据认为其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嫌疑的船舶,有登临和检查的权利。这些可行使登临权的行为包括:=1\*GB3①海盗行为=2\*GB3②贩运奴隶=3\*GB3③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且军舰的船旗国有管辖权)=4\*GB3④无国籍=5\*GB3⑤悬挂外国国旗或拒不展示旗帜但实际上与该军舰同属一国国籍。但登临权不能滥用,若被登临的船舶并未从事嫌疑的任何行为,则军舰的船旗国对该船可能遭受的损失或损害应予赔偿。它是公海自由的一个例外。有没有贩毒????可行使登临权的行为:海盗行为、贩运奴隶、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且军舰的船旗国有管辖权)、无国籍、虽然悬挂外国国旗或拒不展示旗帜而实际上与该军舰同属一国国籍紧追权:沿海国主管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可对该外国船进行追逐,继续进行到公海将其拿捕和交付审判的权利。主体:军舰、军用飞机、为政府服务并经授权紧追的船舶或飞机紧追的开始:外国船舶在追逐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或群岛水域内开始继续:追逐未曾中断终止:被追逐的船舶进入其本国领海或第三国领海国际海底区域填空、选择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该区域内的法律地位不影响其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法律地位: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1\*GB3①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2\*GB3②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3\*GB3③任何国家、自然人、法人除按公约规定外,不应对区域矿物主张、取得或行使权利。开发制度:“平行开发制”;保留区——企业部;合同区——签合同开发平行开发制:指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企业部直接开发,同时也允许由缔约国或国营企业或符合公约有关规定的组织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对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进行勘探开发的制度。根据该制度,申请者须向管理局提供两块商业价值相等的矿址,管理局选择其一作为保留区,留给企业部开发;另一块为合同区,由申请者与管理局签订合同进行开发。Chapter5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巴黎公约》为国家领空主权原则奠定了航空法的基石。《芝加哥公约》是现行国际民用航空法的最基本文件。国际民用航空法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不适用国家航空器。国家领空主权被《巴黎公约》和《芝加哥公约》所确定。国家领空资源利用权要受用于国际航行海峡的过境通行制度和群岛水域中群岛海道通过制的限制。惩治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及管辖权1963年《东京公约》,1970年《海牙公约》,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1988)《东京公约》规定了有两种行为是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可能或确实危害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而无论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飞行中”指:为起飞而启动——着陆滑跑完毕航空器登记国管辖《海牙公约》对非法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做了明确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用暴力或暴力威胁,或任何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飞行中”指:装载完毕,各仓门均关闭——打开一仓门以便卸载1、有密切联系的国家的管辖权(最主要):航空器的登记国、航空器的降落地国、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国或永久居住地国2、准普遍管辖权——罪犯发现地国若不将其引渡给被国则应实施管辖权《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的犯罪行为: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采取暴力行为而足以危及该航空器的安全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足以危机其飞行安全在航空器内放置物质或装置,可能破坏该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足以危机其飞行安全破坏或损坏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作,足以危机其飞行安全故意传送虚假情报,而危机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飞行中”同《海牙公约》;“使用中”:从飞行前的准备——降落后24小时;使用期包括飞行期。《补充蒙特利尔公约议定书》把危机国际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的暴力行为定为犯罪。因此增加了罪行发生地国的管辖权。《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多选在其境内发现被指称的犯罪嫌疑人的缔约国,如不将此人引渡,则不论罪行是否在其境内发生,应无例外地将此案件提交其主管机关以便起诉。具有外空宪章地位的是《外层空间条约》。规定外层空间法律地位:外层空间探索和利用自由外层空间不得据为己有外层空间应用于和平目的天体及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财产——>月球及其自然资源为全体人类的共同财产。宇航员——人类在外空的使者简答外层空间(活动)的责任制度1)责任的主体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者是发射国。发射国指发射,促使发射,或从其领土或设施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国家不仅要对其本身发射的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而且对其控制下的非政府实体,如私人企业、团体发射的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也要承担责任。2)责任的范围——限于物质损害=1\*GB3①绝对责任原则:发射国对其空间物体在地球表面,或给飞行中的飞机造成的损害,应负有绝对赔偿责任。=2\*GB3②过失责任原则:以发射国的过失作为确定损害责任的标准。3)求偿的提出和途径受损害的国家或其自然人、法人遭受损害的国家,可向发射国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损害赔偿的请求应通过外交途径向发射国提出,也可以通过联合国秘书长提出赔偿要求。Chapter7国际法上的个人国籍:指自然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该国的一种法律资格或身份。国籍的主要作用是在有关个人和特定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特别而稳固的法律联系。填空、名词解释国籍的原始取得:A.血统主义B.出生地主义C.混合主义填空、多选中国国籍的原始取得:以双系血统原则为主,出生地原则为辅单选、填空入籍取得:自愿申请与审批相结合原则。申请国内向当地市、县公安局提出,国外向中国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提出。审批由中国公安部进行。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国籍冲突/国籍抵触:积极冲突(多重国籍)、消极冲突(无国籍)/积极抵触、消极抵触填空国籍抵触的解决:国内立法、双边条约、国际公约填空外国人待遇的原则主要有三项: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互惠待遇原则在华外国人的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合法的差别待遇选择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人的待遇国民待遇VS最惠国待遇:定义、目的、适用范围、限制国民待遇:一国对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目的是使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处于平等的地位。适用范围:人身权利、民事权利、诉讼权利;限制:政治权利与义务,如(被)选举权、兵役义务。也有限制:非经特许不得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进行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运活动,经营军事、银行、铁路、矿山等企业等最惠国待遇:一国(施惠国)给予某另一国(受惠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目的是使外国人与外国人处于同等法律地位。适用范围:投资、贸易等方面,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一国为方便边境贸易而给予邻国国民的优惠、地区性经济组织(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成员相互给予的优惠、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优惠等外交保护权(外交保护定义、行使条件)简答、名词解释定义:外交保护泛指国家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外国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的保护。行使条件:=1\*GB3①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因所在国的国际不法行为而受到侵害。若本国国民在所在国受到私人行为的侵害,除非该国没有履行事先保护或事后救济的责任,则不能行使外交保护权。=2\*GB3②受害人自受害之日到抗议或求偿结束之日须持续具有本国国籍,而且不得具有所在国国籍,即“国籍持续原则”。另外,受害人与其国籍国间还应具有实际的、真正的联系,即“国籍实际联系原则”。=3\*GB3③受害人还须用尽当地救济而仍然得不到合理赔偿,此所谓“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引渡(论述: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引渡制度的主要规则)650定义:一国应外国请求,将位于本国境内而被请求国追诉或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刑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引渡应当遵循一下规则:1)引渡的主体:引渡的主体是国家。引渡是在国家间进行的。在国际法中,国家原则上没有引渡义务,除非根据条约承担了国际义务。2)引渡的法律依据: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国际条约有三类:双边引渡条约、区域性的引渡公约、含有引渡条款的一般性的国际公约。其中,双边引渡条约是引渡最主要的国际法依据。国内法有两类:专门的引渡法、含有引渡规定的法律。3)引渡的条件:A.双重归罪原则。即引渡对象的行为依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都属于应受一定严重程度处罚的犯罪行为。B.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各国公认的一项国际法原则,但各国对何为政治犯的解释各不相同。实践中,是否为政治犯由被请求引渡的国家决定。但战争罪、灭种罪、暗杀外国的国家元首等不应视为政治犯罪,可予引渡。C.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在不引渡本国国民的情况下,一些条约规定犯罪行为应当在本国受到追究。D.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政治难民、纯粹的军事罪、一事不再理、酷刑等。4)引渡的程序:第一,请求国依外交途径提出引渡请求并提供证明;第二,被请求国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引渡的决定;第三,引渡对象的移交。5)引渡的效果:符合罪行特定和专一原则。即请求引渡的国家在将罪犯引渡回国后,只能以引渡请求中所指控的罪名进行审判或按照引渡请求中所列明的刑期执行刑罚。未经被请求国同意,不得对该人在引渡前所犯的其他罪行进行处罚,也不得将该人引渡给第三国。庇护:通常指域内庇护,是一国允许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通常国家没有域外庇护权域外庇护——领馆、军舰、军用飞机、军事基地多选庇护的依据:国家的属地管辖权根本依据:国家主权填空受庇护人的地位:与一般外国人享受同等的待遇选择庇护的对象:主要是由于政治、种族、宗教等原因而将受有关国家迫害的人,包括“政治犯”。不作为政治犯而受庇护的罪: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危害人类/反人道罪、灭种罪、种族隔离罪;恐怖主义罪、贩卖人口罪、贩毒罪、劫持人质罪、危害民航安全(非法劫持航空器罪)罪、酷刑罪等庇护的条件:一国只有确认避难者被指控的有关罪行确属政治罪行,或该人确实由于政治、宗教、种族等原因受到迫害,才能给予庇护。难民:(广义上泛指因政治迫害、战争或自然灾害而被迫离开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国而前往别国避难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包括政治难民、经济难民、战争难民等,但目前通常指狭义上的难民,即政治难民。)政治难民指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持有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受迫害居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主观条件确定难民身份的两个条件客观条件难民的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低于一般外国人的待遇“(政治难民)不推回原则”: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至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际、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持有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受迫害的领土边界。Chapter8国际人权法被称为“国际人权宪章”的国际文书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多选Chapter9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外交机关——国内外交机关(国家元首、政府、外交部)、驻外外交机关(常驻使团、临时使团、特别使团)国家主席、政府首脑、外交部长无须出具全权证书。中国的外交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结合行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决定缔结条约的批准与废除。国家主席根据其决定,派遣和召回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条约协定。外交部代表国家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经常的联系,是处理国家外交关系的主管机关。外交部长可以派遣和接受代办级的外交代表。中国正式设立专门主管外交事务的机关始于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后,改称外务部;辛亥革命后,改称外交部。使馆制度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1)使馆人员——使馆馆长(向国家元首派遣的大使或教廷大使、向国家元首派遣的公使或教廷公使、向外交部长派遣的代办)、使馆职员(外交职员<参赞、秘书、武官、随员>、行政和技术职员<译员、财会人员、打字员等>、事务职员<司机、厨师等>)在未设公使的使馆中,参赞地位仅次于馆长。我国对教廷大使和教廷公使予以保留。各等级使馆馆长,在礼仪和位次方面,大使优于公使,公使优于代办。如,大使可以随时请求谒见接受国国家元首,进行直接谈判,其他等级的馆长没有这种地位。2)使馆人员的派遣和接受=1\*GB3①征求同意派遣使馆馆长和武官,须经接受国同意。接受国无须说明不予同意的理由。若委派属接受国国籍的人或属第三国国籍的人为使馆的外交职员仍需经接受国同意,其他使馆职员可由派遣国自由决定。=2\*GB3②递交国书——是接受国确认使馆馆长身份,使其履行职务的依据。使馆馆长赴任,要履行递交国书的程序。程序:首先拜会外交部长,大使和公使将国书副本交给外交部,约定正式递交的日期,在约定日期把国书正本递交接受国的国家元首。代办将介绍书交给接受国外交部长。国书是前往接受国赴任的使馆馆长鞋带的外交信件,它由国家元首签署,发给接受国国家元首或者由外交部长签署发给接受国外交部长。3)使馆的职务职务的开始:使馆馆长国书副本递交后。其他外交官以到达接受国担任使馆职务开始。我国规定,使馆馆长职务的开始时间为正式递交国书的日期。终止的原因:=1\*GB3①派遣国通知接受国谓外交代表职务终止=2\*GB3②接受国通知派遣国谓拒绝承认该外交代表为使馆人员=3\*GB3③外交代表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4\*GB3④断绝外交关系或暂时中断外交关系=5\*GB3⑤使馆的职务终止等。外交团外交团由驻在一国的各国外交使节全体组成的团体。外交团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其作用主要在礼仪方面。外交特权与豁免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简答、多选=1\*GB3①代表说。理由:外交代表是国家的代表,而主权国家是平等的,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2\*GB3②治外法权说。外交代表所在地视为派遣国领土的延长,外交代表身处之地在法律上拟制为派遣国之地。=3\*GB3③职务需要说。外交代表履行职务的需要。=4\*GB3④《外交关系公约》规定代表说和职务需要说。二、使馆的特权与豁免简答1)使馆是一国在国外常驻的外交机关,根据国际法规定享有特权与豁免,其理论依据有代表说、职务需要说和治外法权说。2)使馆特权与豁免是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一个重要部分,内容主要有:=1\*GB3①使馆馆舍不得侵犯。接受国官员非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即使遇有火灾等情形均无例外。=2\*GB3②使馆档案及文件无论何时何地,均不得侵犯。=3\*GB3③通讯自由,包括外交邮袋不得开拆、外交信使执行职务时应受保护等。=4\*GB3④免缴国家、区域或地方性捐税,但不包括对其提供特殊服务所应收的费用。=5\*GB3⑤行动和旅行自由。=6\*GB3⑥使用国旗国徽。使馆馆舍不得侵犯规则的主要内容简答使馆馆舍是指供使馆使用和馆长寓居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各部分及所属土地。使馆馆舍不受侵犯,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接受国官员非经馆长许可,不得进入。即使是送达司法文书或遇火灾以及流行病发生,均无例外。2)接受国对使馆馆舍负特殊保护责任,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予以保护。3)使馆馆舍及设备、财产、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征用、扣押或强制执行。三、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论述5871、理论依据:代表说、治外法权说、职务需要说。2、主要内容:1)人身不可侵犯。包括两方面含义:=1\*GB3①对外交代表的尊严应予尊重,不得对其人身实施搜查、逮捕或居留。=2\*GB3②接受国有责任保护外交代表的人身不受侵犯。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对侵犯代表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予以制裁。2)寓所、财产、文书信件不可侵犯。外交代表的寓所指外交代表的住所,包括临时住所,如旅馆的房间。对外交代表的财产一般不得实施查封、扣押或强制执行等措施,但在其不得主张豁免的民事案件中,不排除执行处分。不得开拆、检查外交代表的文书信件。3)管辖豁免。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外交代表豁免的放弃须派遣国明示同意。管辖豁免的放弃不意味着对执行豁免的放弃。A.刑事管辖豁免。指外交代表触犯了接受国的刑律,接受国的司法机关不得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其刑事责任,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B.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指外交代表卷入民事纠纷,接受国的法院不得对其实行审判和处罚,不得采取强制执行。例外情况:=1\*GB3①私有不动产诉讼。=2\*GB3②私人身份的继承事项诉讼。=3\*GB3③公务以外的专业或商务活动的诉讼。=4\*GB3④对其主动起诉引起的相关反诉。C.免除作证义务。包括出庭作证、提供证词。但接受国可请求派遣国同意其作证。4)免税免验。主要是免纳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直接税。不包括间接税、私有不动产税、遗产税等。5)其他豁免。免于适用社会保险办法,免除一切个人劳务和各种公共服务。使馆及享有特权与豁免人员的义务=1\*GB3①尊重接受国的法律规章=2\*GB3②不得干涉接受国的内政=3\*GB3③使馆馆舍不得用于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4\*GB3④外交代表不应在接受国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业活动=5\*GB3⑤使馆与接受国洽谈公务,应经由接受国外交部门或其他部门办理。特别使团是一国经另一国的同意或邀请,派往该另一国进行谈判或完成某项特别外交认为的代表派遣国的临时使团。特别使团与使馆特权与豁免不同之处:在发生火灾或其他严重灾难而无法获得使团团长同意的情况下,接受国可推定获得同意而进入特别使团的房舍。特别使团成员与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不同之处: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的例外情况增加了在公务范围之外由于车辆肇事造成损害的诉讼,其余三种一样。(=1\*GB3①私有不动产诉讼。=2\*GB3②私人身份的继承事项诉讼。=3\*GB3③公务以外的专业或商务活动的诉讼。)领事制度领事指一国根据协议而派驻他国的特定城市和地区,以保护本国及本国国民在当地合法权益和执行其他领事职务的官员,即职业领事。也可于当地选任名誉领事。领事分为职业领事、名誉领事填空领事关系的建立: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亦即同意建立领事关系,但断绝外交关系不当然断绝领事关系。1)领馆及领馆人员(领事官员、领事雇员、服务人员)领馆类别——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领事代理处领馆馆长4等级——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领事代理人2)领馆人员的派遣和接受由接受国发给领馆馆长领事证书,以示准许其执行职务。3)领事职务13项4)职务终止理由:=1\*GB3①本人被派遣国召回=2\*GB3②领事证书被撤销=3\*GB3③接受国通知派遣国不复承认该员为领馆人员=4\*GB3④被宣告为不受欢迎的人或不能接受的人=5\*GB3⑤领馆关闭=6\*GB3⑥领事关系断绝领事特权与豁免1)领馆特权与豁免区别于外交特权与豁免之处:领馆馆舍不受侵犯=1\*GB3①馆舍仅指专供领馆工作之部分=2\*GB3②遇火宅或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保护行动时,推定馆长已同意。2)领馆人员特权与豁免不得主张管辖豁免的2种情形:=1\*GB3①因领事官员并未明示或默示以派遣国代表身份而订立契约所发生的诉讼=2\*GB3②第三者因车辆船舶或航空器在接受国内造成的意外事故的损害赔偿之诉作证义务:仅对其职务所涉事项没有作证义务。其余情形,不得拒绝作证。但如果拒绝作证也不得对其施以强制或处罚。在可能情况下,可在领事寓所或领馆录取证言证词。其他人员名誉领事官员之家属及名誉馆长的领馆中雇员的家属,不享有特权与豁免4)领馆及享有特权与豁免人员的义务=1\*GB3①尊重接受国的法律规章=2\*GB3②不得干涉接受国的内政=3\*GB3③不得将领馆馆舍充作任何与执行领事职务不符的用途=4\*GB3④职业领事不应在接受国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业活动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的比较简答联系: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意味着同意建立领事关系。在行政系统上,领事官一般与外交官同属于外交人员组织系统,由外交部门领导。外交使节也可以同时执行领事职务。区别:使馆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受国政府进行外交往来领馆通过只就护侨、商业和航务等领事职务范围内的事务与所在国的地方交涉领事特权与豁免略低于外交特权与豁免=1\*GB3①都是馆舍不受侵犯,但领馆的馆舍仅指专供领馆工作之部分,而使馆馆舍指供使馆使用和馆长寓居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各部分及所属土地。遇火宅或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保护行动时,推定领馆馆长已同意而可进入,但使馆仍不能进入。=2\*GB3②作证义务:领馆官员仅对其职务所涉事项没有作证义务。其余情形,不得拒绝作证。但外交代表免除一切作证义务。=3\*GB3③领馆官员不得主张管辖豁免的2种情形:A.因领事官员并未明示或默示以派遣国代表身份而订立契约所发生的诉讼B.第三者因车辆船舶或航空器在接受国内造成的意外事故的损害赔偿之诉使馆官员不享有民事豁免的3种情形不:A.私有不动产诉讼。B.私人身份的继承事项诉讼。C.公务以外的专业或商务活动的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事特权与豁免的规定享有特权与豁免的领馆人员的家属均明确限定为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比公约使用的“同一户口的家属”更为明确。中国国家工作人员进入领馆馆舍须获得该馆馆长或派遣国驻华使馆馆长的同意,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仅规定接受国官员进入领馆馆舍中专供领馆工作部分才须征得同意。规定了领事官员的寓所、文书和信件以及财产不受侵犯的特权,而公约对此未作规定。Chapter10条约法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间以国际法为准缔结的确定其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国际协定。特征:=1\*GB3①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协定=2\*GB3②条约是以国际法为准的协定考查其是否规定了缔约者间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3\*GB3③条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4\*GB3④条约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协定名称:条约、公约、协定、宪章、议定书、宣言、换文、谅解备忘录、文件、专约、联合公报……分类:双边条约、多边条约;造法性条约、契约型条约;开放性条约、封闭性条约。国际法委员会将国家间条约法的编纂作为最优先的工作《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国家间以国际法为准缔结的书面国际协定我国1997年加入单选条约缔结的程序——约文议定、约文认证、表示接受条约约束中国关于缔结条约程序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国务院行使缔约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名义缔结的,国务院委派代表,其全权证书由国务院总理或外交部长签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缔结的,由部门首长委派代表,须出具全权证书的,仍由国务院总理或外交部长签署。向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全权证书:是缔约国主管当局颁发,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谈判、议定或认证条约约文,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拘束,或完成有关条约之任何其他行为之文件。全权证书应是书面的,并说明代表的权限。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使馆馆长、国家派往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或该国际组织某一机关之代表,为议定在该会议、组织或机关内议定之条约约文无须出具全权证书。(非领馆馆长)选择认证条约约文:指缔约国代表确认共同议定的条约文本是正确的和标准的应作为缔约国接受其拘束的文本。签署、暂签、草签。区别暂签和草签:暂签后无须再行正式签署,随后国家确认具有溯及效力,代表的国家自暂签之日其成为“签字国”;草签之后要进行正式签署。以正式签署日期作为其成为条约签署国的日期。表示接受条约约束:签署、交换文书、批准、接受、赞同、加入多选多选条约保留:国家或国际组织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面声明,不论措词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除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或国际组织适用时的法律效果。简答条约保留及其法律效果=1\*GB3①定义:国家或国际组织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面声明,不论措词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除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或国际组织适用时的法律效果。=2\*GB3②保留的范围:条约的保留经常发生在多边条约上,双边条约一般不存在保留问题。不得提出保留的情况有1、条约规定禁止保留。2、条约仅准许特定之保留,而有关保留不在其内。3、保留与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不符。=3\*GB3③保留的成立:1、若条约明示准许保留,则保留无须其他缔约国事后予以接受。2、当全体当事国间适用全部条约为条约有拘束力的必要条件时,保留须经全体当事国接受。3、若条约是国际组织约章,保留须经该组织主管机关接受。=4\*GB3④保留的接受与反对。1、保留经另一缔约国接受,就该另一缔约国而言,保留国即成为条约之当事国,但须将条约对各国均已生效。2、保留经另一缔约国反对时,则条约在反对国与保留国间并不因此而不生效,但反对国确切表示相反之意思不在此限。=5\*GB3⑤保留的法律效果:1、在保留国与接受保留国之间,按保留的范围,改变该保留涉及的条约规定。2、在非保留国之间,不改变条约的规定。3、在保留国与反对保留国之间,若反对保留国并不反对条约在它与保留国之间生效,则保留所涉及的规定在保留范围内于该两国间不生效。“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是条约法一项最基本的原则,指在合法的条约缔结生效后,缔约各方应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违反。一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的规定而不履行条约。例外情况:1、非法的不平等条约,不应予以遵守。2、已经失效的条约,不必遵守。3、情势变迁简答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问题,指一个条约是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或义务问题。1)一般来说,条约非经第三国同意,不得对该国创设义务或权利。即“约定对第三国无损益”原则。2)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须经第三方书面明示接受。3)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原则上仍应得到第三方的同意。但是,若第三方没有相反的表示,应推断其同意接受这项权利,不必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条约的解释:指对于条约的具体规定的真实含义依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说明。条约解释按照主体可以分为学理解释和官方解释,按照效力可以分为有权解释和非有权解释。解释规则:1)依条约之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解释。2)使用补充资料——准备资料(谈判记录、会议记录、条约草案),缔约情况3)两种或以上文字之条约的解释采用顾及条约目的宗旨之最能调和各约文之意义的方法解释论述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1、定义: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间以国际法为准缔结的确定其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国际协定。2、实质要件:A.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缔约能力指独立参加条约法律关系,并且直接承担条约义务和享受条约权利的能力,即合法缔结国际条约的能力。缔约权指在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中,特定机关或机构行使代表该国际法主体缔结条约的职能的权限B.缔约方自由同意(错误、欺诈、贿赂、强迫)C.符合国际强行法国际强行法规则: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的规则方可以更改的规则一项书面条约,除必须具备条约文本,以及对条约的签署或批准等形式条件外,其有效性还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具有完全的缔约权;自由同意;符合强行法。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一项文件就不能构成国际法上有效的条约。一、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1、缔约能力缔约能力或称为缔约资格,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一般地,非国际法主体没有普遍地合法缔结条约的资格。因此,主权国家拥有完整、全面的缔约能力。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除非得到国家的授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条约可能就某个非国际法主体的实体参加条约的情况,根据国际法的其他规则,特别是经有关国家的同意,作出特别的安排,使该实体成为该条约的缔约方。但这是有条件和个别的,该非国际法主体的实体不因在这种特殊的安排下作为某个特定的条约的缔约方而具有普遍的缔约资格。2、缔约权缔约权是指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指,国家国内法规定哪些个人和机构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以及在对外缔约方面的权限。在一国内部哪些政权机关行使缔约权,各国法律规定并不相同。例如,美国的缔约权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日本的缔约权由政府内阁、国会及天皇共同行使。3、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首先,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般限制。其次,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对于缔约机关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限制所缔结的条约是否有效的问题,《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国内法规则。对于被授权缔约的代表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所缔结的条约,除非事先已将对这位谈判代表的权限的特殊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其本国不得以此作为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的根据。二、自由同意缔约国自由地表示同意构成条约有效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以下情况下所表示的同意都不能被认为是自由同意。1、错误这里所指的条约中错误,不是指条约的文字错误,而是指与缔约时假定存在并构成一国受条约拘束的必要根据的事实或情势有关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可援引错误,主张其表示受条约拘束的同意不是真正的同意,因而所缔结的条约无效。但是如果错误是由有关国家本身的行为所造成的,或在缔约时知晓或应当知晓该错误,则不能援引该错误主张条约无效。2、诈欺和贿赂在谈判条约时,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诈欺或对谈判代表进行贿赂,从而违反缔约国的自由同意,受诈欺或代表受贿赂的国家可以主张所缔结的条约无效。3、强迫强迫包括对一国谈判代表的强迫和对国家的强迫。前者指通过行为或威胁对一国代表实施强迫而获得其同意受条约拘束的表示。后者指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以武力或威胁对一一国施行强迫而获得的条约缔结。以强迫而缔结的条约自始无效。符合强行法规则强行法和任意法是相对的概念。任意法是指各国可以用个别的彼此约定选择或排除适用的法律规则。强行法是为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而存在的,是国际社会全体公认为不能违背、并且以后只能以同等性质的规则才能变更的规则,它不能以个别国家间的条约排除适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条约必须符合国际法强行规则。首先,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者无效。其次,条约缔结后如遇新的强行规则产生时,与该规则相抵触者失效并终止。前者是自始无效,后者则是自与新的强行规则发生抵触时起失效。条约无效的原因:填空、多选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符合自由同意(错误、欺诈、贿赂、强迫)与一般国际强行法相抵触条约终止的原因:条约有效期届满条约的规定执行完毕当事国数目不能满足条约继续有效的条件条约被代替废止或退出条约全体当事国同意终止条约条约履行不可能条约与新产生的国际强行法抵触外交或领事关系断绝违约情势变迁情势变迁:指条约缔结后,缔约条约时的情况发生了不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致使缔约一方不能再履行条约的义务,该缔约国可终止或退出条约。例外:1、确定国家边界的条约。2、情势的改变是由于一个缔约国违反条约义务或其他国际义务造成的,该国就不能援引情势变迁为由终止和废止有关条约。Chapter11国际组织法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单选国际组织: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指若干国家的政府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依据国际条约而创立的常设国际机构,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成员:正式成员(完全成员、部分成员)和非正式成员(联系成员、观察员)创始成员和纳入成员国际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代表权、发言权、表决权义务:合作义务、财政义务、履行组织章程规定的义务(最基本的义务)加权表决制: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对非程序事项表决时,以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双重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非程序性事项的表决享有否决权,由于决定某个事项是否属于程序事项的问题也要由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同意票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即也享有否决权。常任理事国就享有两次否决的权利,称为“双重否决权”。投票表决方式分为全体一致和多数表决两种。多数表决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图示:协商一致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全体一致投票表决简单多数(过一半即可)多数表决特定多数特定多数,如联合国大会对重要问题作决议时,需经2/3多数的同意。联合国安理会对实质问题以15个理事国中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决定。联合国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作成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组织命名为“联合国”。还确定了安理会主要职权、五大国中苏美英法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但未解决安理会的表决程序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雅尔塔公式”,即安理会关于非程序性事项需“五大国一致同意”的表决程序。定义:联合国是继国际联盟后,又一个以集体安全、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为基础的维持国际和平、发展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将其总部设于纽约。多选联合国四大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联合国的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加入会员国填空加入联合国的条件:=1\*GB3①爱好和平=2\*GB3②接受宪章所载义务=3\*GB3③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决定选择联合国六个主要机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大会大会由全体会员国派代表参加,每年举行一届常会。可召开特别会议和紧急特别会议。紧急特别会议召开条件:安理会因5大国不能达成一致而做不出决议时,经安理会9个理事国的表决提出请求,或经半数以上会员国的请求大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6个主要委员会,2个程序委员会(总务委员会、全权证书委员会)每个会员国在大会享有一个投票权。对于重要问题须由出席并投票的2/3的多数会员国同意。其他问题,包括某问题是否为重要问题的决议只需简单多数通过。重要问题有:修改宪章,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理事国的选举;接纳新会员国、中止会员国权利、开除会员国;实施托管制度;预算等问题。大会职权大会可以讨论宪章范围内,联合国任何机关的职权的任何问题或事项。与安理会各自投票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选举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根据安理会的推荐委任秘书长以及接纳新会员国、中止会员国权利、开除会员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大会协助安理会工作,安理会有优先权。大会可以讨论安理会向它提出的(非主动)有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对于其中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已经列入安理会议事日程的问题,非经安理会请求,大会不得提出任何建议。单选大会对联合国组织内部事务通过的决议具有约束力,对维持国际和平安全问题的决议只有建议性质。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每年改选5个,不得连选连任。安理会1年举行2次定期会议;安理会举行常会时,两次会议相隔时间不超过14天。安理会主席认为必要时可随时决定召开会议。安理会职权安理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只有安理会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决定。安理会为制止对和平的威胁、破坏、侵略行为所作出的决定对当事国和所有会员国具有约束力。安理会在行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职能时所作的建议对当事国无法律约束力,实际起调停与斡旋的作用。向大会推荐新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向大会建议中止会员国的权利、开除会员国与大会分别选举国际法院法官建议或决定采取的措施以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拟定军备管制方案在战略性地区行使托管职能安理会表决程序程序事项,由15个理事国中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其他一切事项,以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常任理事国不参加投票或弃权,不构成否决。(“弃权不妨碍通过”)程序性以外的事项:解决国际争端;调整足以引起争端的情势;断定、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制止对和平的破坏。(还有:建议大会接纳会员国、中止会员国权利、开除会员国、向大会推荐秘书长等问题)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作为争端当事国的理事国不得投票,但对于采取执行行动的决议可以投票和行使否决权。经社理事会由54个国家组成。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任期3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培训课件考核试卷
- 新能源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策略考核试卷
- 放射性金属矿床的资源勘查与评价方法考核试卷
- 如何克服撰写工作总结报告的压力考核试卷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应急管理与灾害防范考核试卷
- 牛津英语教材单词表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之小说中的形象
- DB11∕T 1828-2021 文物保护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眼部卫生课件教学课件
- 垓下之歌课件教学课件
-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课件
- JB-T 14320-2022 氧气用止回阀
- 《两办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培训课件2024
-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目录(总表)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机械设计产品案例分析报告
- 政治审查表(模板)
- 2024届高考英语复习语法填空课件
- 监控设备保养维护方案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表
- 华电人才测评试题在线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