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株洲市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株洲市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株洲市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株洲市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质量测试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A.云南B.北京C.浙江D.陕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年)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应该去170万年前的云南,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三星堆青铜面具【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远古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骨耜就是他们使用的农耕工具,C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B项;三星堆青铜面具反映了商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这是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评价。依据你对历史的认识,“轩辕”所纪念的人文始祖是()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因此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始祖”。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A.黄帝 B.尧 C.舜 D.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故而,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D项正确;黄帝只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排除A项;尧舜均为部落联盟首领,不具备“奴隶制国家国王”身份,排除BC项。故选D项。5.图1、图2反映的主题是()A.高超的冶铁水平 B.灿烂的青铜文明C.成熟的文字艺术 D.严格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1是四羊方尊,图2是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因此图1、图2反映的主题是灿烂的青铜文明。B项正确;冶铁水平、礼乐制度,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D项;成熟的文字艺术与甲骨文相关,排除C项。故选B项。6.2021年1月,殷墟“亮相”《国家宝藏》,展示了YH127窖穴,这个窖穴里出土卜辞甲骨共17096片,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上记载的内容发生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殷墟”“卜辞甲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其出土的甲骨上记载了商朝后期王室占卜记事的内容,B项正确;中国的夏朝尚且没有文字可考,排除A项;殷墟的甲骨卜辞记载的是商朝后期的事情,而不是西周或东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点睛】7.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材料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项符合题意;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8.《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景况得益于()A.大禹治水 B.都江堰的修建C.灵渠的开凿 D.大运河的开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禹治水,排除A项;秦朝时期开凿灵渠,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9.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项正确;“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诸侯争霸的局面”属于政治领域的情况,“商业繁荣局面”属于经济领域的情况,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现存《论语)有二十篇,书中描写的孔子是个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又是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观点,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观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把ACD三项排除;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孔子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择B。1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B.“仁政”治国C.提倡法治D.“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B。12.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禅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国富兵强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人民渴望统一、秦王的雄才大略和战争策略都不属于物质基础,排除ACD项。故选B项。1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主要得益于秦朝()A.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各民族虽然语言各异,但是交流却一直没有间断,这是因为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让方言不同的人们有了交流的媒介,C项正确;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与材料中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在日常语言之中引证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刻下的时事,都判死刑。秦始皇此举()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材料中阐述的就是焚书坑儒,A项正确;秦朝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排除B项;焚书坑儒是加强思想统治的表现,不是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排除C项;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是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农民领袖是项羽和刘邦 B.陈胜、吴广起义灭掉了秦王朝,建立了汉朝C.刘邦率领义军最先攻入咸阳灭掉秦朝,建立了张楚政权 D.项羽领导军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领导军队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农民领袖是陈胜吴广,排除A项;陈胜吴广的起义并没有灭掉秦王朝,排除B项;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入了咸阳灭掉了秦朝,但他最后建立的政权是西汉,不是张楚,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A.重农抑商 B.以农为本 C.以德化民 D.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汉文帝”“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以农为本,让农民专心于耕织,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重农的政策,没有反映出抑商的内容,排除A项;以德化民是在刑罚上减轻刑罚,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排除C项;工商皆本是明代时黄宗羲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7.《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等信息,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统治者勤俭爱民,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1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汉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化。这些分化使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并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导致当时“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的重要事件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起义 C.军阀割据 D.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地方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C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导致当时“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原因,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建立之初出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20.“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匈奴虏你十年,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材料中的“你”指的是A.甘英 B.张骞 C.班勇 D.班超【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匈奴虏你十年,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的基础,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此题选B。21.下表中所述的文件可以用来佐证()维也纳大学博物馆陈列的719-1009年间的文件统计时间719-815年913-1009年书写概况36件全部写在纸草片上9件写在纸草片上77件写在中国纸上A.印刷术的推广 B.火药的应用C.造纸术的传播 D.指南针的发明【答案】C【解析】【详解】10世纪以前“36件全部写在纸草片上”,10世纪以后“77件写在中纸上”说明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的影响,C项正确;活字印书术出现是11世纪以后,排除A项;火药主要作用是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排除B项;指南针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地理大发现,排除D项。故选C项。22.“天人合一,自然医道;救死扶伤,手术先道;强身健体,五禽戏道”。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一人物成就的介绍()A.蔡伦 B.孙思邈 C.张仲景 D.华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救死扶伤,手术先道;……五禽戏道”等信息可知,这是擅长外科手术的华佗,他创造了“五禽戏”,D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孙思邈是唐朝时期的医药学家,他的著作是《千金方》,排除B项;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3.我们今天常说的“五体投地”“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秦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C.道教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信奉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常说的“五体投地”“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与佛教有关的词语有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无量、唯我独尊、五体投地、在劫难逃、皆大欢喜等,A项正确;“秦统一文字”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教义,排除C项;“百家争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整理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战役特点以少胜多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关键词“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孙刘联军取得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所以反映的战役应是赤壁之战,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排除C项。故选D项。2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故事对应成语是()A.鞠躬尽瘁 B.妄自菲薄 C.察纳雅言 D.三顾茅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臣本布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曾经三次去诸葛亮的隆中请诸葛亮,留下了“三顾茅庐”典故,D项正确;“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排除A项;“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排除B项;“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排除C项。故选D项。2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梁—齐—宋—陈C.东晋—孙吴—宋—梁—齐—陈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排序型选择题。三国时期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D项正确;ABC项朝代排序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7.《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C.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东晋后期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晋书》的记载说明东晋后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D项正确;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是江南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项;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与“东晋后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是江南开发的表现和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8.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魏初”“迁都之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指的是北魏,迁都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自举其语言而消灭”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禁用鲜卑语,提倡汉语,所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唐太宗时期,均与材料中的“魏初”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9.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C.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时代,根据材料“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可知当时民族交融已经影响生活习俗,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D两项说法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故选C项。30.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D.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不是《农政全书》,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作者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二、材料解析题31.回望春秋战国,思考天下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乱纷争局面的出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变法)行(推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富裕充足)。民勇于公战(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邑大治(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涉及到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三则材料所述事件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括号中的文字不答不扣分,答到“使用铁制农具”,答到“使用牛耕”)(2)内容: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观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任答其中1点)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事物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任答其中1点)(4)铁制农具和牛耕等技术革新会引发社会变化,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就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表现。【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使用牛来耕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使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民勇于公战(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不敢为私利争斗)”,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之所以愿意为国家打仗,是因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人民不敢为私利争斗,是因为商鞅变法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根据材料二中的“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提倡仁,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和以德治国的主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事物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正因为材料一中的铁器牛耕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引发了社会变革,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下,材料二中的商鞅变法和材料三中的诸子百家才会出现:即铁器牛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32.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影响深远的制度】材料一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鼎盛王朝的建立】材料三到武帝,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他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美】阿尔伯格·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1)材料一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据该材料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斯指出了周朝哪一制度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计”是什么?“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其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点任答一点)(2)分封制。郡县制。(3)“计”是“推恩令”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传之无穷……皆决于上”,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至上,特点之二是皇位世袭,特点之三是皇帝独尊。【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结合所学可知,李斯口中的制度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实行的则是郡县制。【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中的“武帝,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的历史,主父偃的计指的是推恩令。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新货币的发行”指的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酒的专利”指的是实行盐铁专营。无论是政治上的推恩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