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3·山东模拟)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A.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B.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C.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D.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2.(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3.(2023·辽宁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4.(2023·河南南阳期末)《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5.(2023·山西太原期末)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A.法律完备有法必依 B.政府重视法律建设C.开始出现以礼入法 D.中华法系臻于成熟6.(2023·辽宁丹东期末)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7.春秋后期郑国的子产和晋国的赵鞅,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A.子产强调以法治国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9.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刑书”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10.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这表明,秦律()A.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具有残酷性C.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D.具有公正性11.《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据此可知,孟子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民贵君轻是实施仁政的途径12.清朝律学名家薛允升曾指出,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信仰的重建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治思想的转变二、综合题13.(2023·浙江湖州高二期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律的防范惩处之效,也关注教化的教育引导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书·元帝纪》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简《二年律令·告律》载,“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其告者市”。西晋《泰始律》载,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唐朝《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据相关资料整编(1)根据材料,概括汉至唐法律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为蓝本创制法律”的观点。(2)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君之养民者,五教五刑焉。……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无有敢犯者。”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朱元璋“五教五刑”思想进行阐释。(要求:解读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3·山东模拟)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A.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B.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C.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D.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朝,乡约是民间的自治制度,没有和政府联系,故乡约在这一时期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由不可测到可预测,冲击了奴隶主贵族一言代法的特权,体现奴隶主贵族意志的奴隶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文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辽宁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博学技能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教育受到冲击,而是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博学技能,排除A项;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的民众,有利于封建社会的法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得不出家庭教育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且私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河南南阳期末)《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宋代司法审判程序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立法的价值取向,没有提及审判效率和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D两项。5.(2023·山西太原期末)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A.法律完备有法必依 B.政府重视法律建设C.开始出现以礼入法 D.中华法系臻于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唐高祖到唐高宗,唐初的历代君主都对国家法治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说明政府重视法律建设,B项正确;“完备”和“以礼入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C两项;材料仅体现了唐初法治的完善,不能据此说明中华法系臻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辽宁丹东期末)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解析:依据材料“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可以看出,商鞅主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善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应该根据民众的情况设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排除D项。故选A项。7.春秋后期郑国的子产和晋国的赵鞅,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A.子产强调以法治国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解析:虽然孔子反对“铸刑鼎”,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说明孔子认同社会转型的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子产以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和量刑定罪相当严苛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解析: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排除C项;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故排除D项。9.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刑书”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解析:由材料可知,叔向认为“礼”的神秘性有利于对民众的管理,故主张用周礼来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书”则是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以成文法来治民,因此,二人争论的实质是以周礼治民,还是以成文法治民,故B项正确。要不要“铸刑书”,“多制”是否“国亡”实质上也是以何种方法来治民,故排除A、C两项;两人对“世”需不需要救不存在分歧,而对以何种方法来救展开争论,故排除D项。10.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这表明,秦律()A.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具有残酷性C.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D.具有公正性解析:秦律该规定对是否构成“五人盗”的罪行惩罚不同,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构成“五人盗”的罪行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11.《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据此可知,孟子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民贵君轻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划定土地边界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均贫富”“民贵君轻”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12.清朝律学名家薛允升曾指出,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信仰的重建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治思想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于“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其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分析,故A项正确。二、综合题13.(2023·浙江湖州高二期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律的防范惩处之效,也关注教化的教育引导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