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身份迁徙地原诸侯国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2.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3.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A.密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量 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4.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A.当政者以文书行政方式治国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5.(2023·常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此举()A.实践了“春秋大一统”理念 B.推动了青铜文明走向辉煌C.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D.有效抑制农民起义的发生6.秦朝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朝的这些做法()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7.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A.统一王朝的建立 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C.行政区划的变革 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8.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9.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10.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11.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12.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北孝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始皇巡视各地时,为记功而立石,文由李斯所书,再刻之于石,世称秦刻石。秦诏版是在铜版上镌刻秦始皇颁布的全国法令。(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山东峄县登峄山时所立之石,刻石内容歌颂秦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时,为申明法令维护政权而立之石。其书用笔遒劲丰腴,结字雅重匀圆,为李斯代表作之一。)(秦诏版是在铜版上镌刻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而颁布的全国法令。)——摘编自吴清辉编著《中国篆刻学》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史料价值。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身份迁徙地原诸侯国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国君从原居住地迁往其他地区,并且将从人、家眷与国君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山再起,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B项;材料中六国王族迁徙的地方并不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法体现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故排除C、D两项。2.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各官职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3.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A.密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量 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解析]根据材料“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可知,官僚制度弥补了君主执政能力的不足,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臣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僚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并没有体现社会治理力量的加强,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办事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4.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A.当政者以文书行政方式治国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解析]题干信息“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表明文书批阅和传递在国家行政中的作用,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的特征,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始皇勤政爱民,B、C两项错误;郡县制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5.(2023·常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此举()A.实践了“春秋大一统”理念 B.推动了青铜文明走向辉煌C.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D.有效抑制农民起义的发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天下的武器,将其在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C项正确;秦始皇实行法家思想,并未实践“春秋大一统”理念,A项错误;秦朝已经是铁器时代,秦始皇销毁武器的做法并未推动青铜文明即奴隶制文明走向辉煌,B项错误;秦始皇的做法未能有效地抑制农民起义的发生,D项错误。6.秦朝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朝的这些做法()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解析]秦朝的道路交通建设,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项;A项“开始了”无法体现,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C两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7.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A.统一王朝的建立 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C.行政区划的变革 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可以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A、B、C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本上说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8.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9.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解析】材料表格中“伐陈……因县陈”说明是战争产生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说明分地产生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说明聚集小乡成为县,体现出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故B项正确;A项中“取代”说法绝对,C项中“最先”说法不符合表格信息,D项中“已经出现”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0.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解析】材料“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说明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材料“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说明秦的统一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11.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分封制,所以秦朝的列侯、伦侯应该是有封号而无食邑的名号侯,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项;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是西汉前期,不是秦朝,排除B项;秦朝并未实行分封制,这些封侯只有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排除C项。12.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北孝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始皇巡视各地时,为记功而立石,文由李斯所书,再刻之于石,世称秦刻石。秦诏版是在铜版上镌刻秦始皇颁布的全国法令。(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山东峄县登峄山时所立之石,刻石内容歌颂秦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时,为申明法令维护政权而立之石。其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