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_第1页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_第2页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_第3页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_第4页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谷田丰:《乡村建设理论》读书笔记2151105036谷田丰摘要:《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社会政治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代表作。本书分为甲部和乙部两部分,构成了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见解的系统阐述。甲部认识问题中主要分析了乡村运动建设的起源、旧社会组织构造和当今面临崩溃的原因,是乡村建设理论的背景和基础。乙部解决问题主要提出应该通过发展教育的手段进行乡约组织重建,解决政治问题并且进行经济建设。最终走向由农业转向工业的现代化道路。本文将通过对本书内容的介绍及评论,总结近年来关于本书的主要研究视角。内容介绍1.乡村建设起源梁漱溟在第一章中追溯了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第一,起源于救济乡村运动,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的维新革命都是在破坏乡村,那些革命者的破坏是因为要学西方建设都市文明未成,农业生产也因此遭到破坏,所以救济乡村逐渐成为了各方面的需要。第二,起源于乡村自救运动。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实际为乡村的自救运动,因为中国既无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无有力的政府来支援乡村建设。他把经济的衰弱也归结为政治问题,这里不是说政府无能,而是政局分裂,没有一个具有控制力的政府来发展经济,救济乡村。第三,起于积极建设之需要。这里的意思是,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一味地照搬他国复兴之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如要新社会建设成功,必然要从复兴农村入手,盖因农业是中国经济之基础。此处梁先生列出五条原因,这里不再细表。第四,起于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整个社会构造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这里梁先生并不针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弊病或者经济教育等具体问题,而是提出应采取一种大局观看待国家凋敝的根本原因,然后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乡村里推行,形成一种新的有力的组织,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这一条也被梁先生视为乡村建设真正的意义所在。这里梁漱溟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文化失调是指中华文化本来是一种具有高度协调性的文化,然而自西方文化入侵以来,中华文化的协调性遭到了破坏,难以维持以往的社会秩序。这问题由外而内,促使了社会构造的崩溃。彼时几十年特有的军阀现象就是社会崩溃之果,也是其因。如果不从根本上为社会重造一新机构,就想消灭军阀或者设置新的政治制度,都是空想。2.旧社会构造在第二章梁先生分析了旧社会的构造,从中总结出规律,以在下一章中分析这些旧的文化性质何以崩溃,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应的建设措施。首先要说到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交相为用的社会,这里采用了一种中西方比较的手法,让人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的特色。梁漱溟提出西方始终是一种集团生活,过去是宗教教会,后来是民族国家,他们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中国的“个人”,是相对于集团生活而言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中国人是没有集体生活的,宗教不像宗教,国家的界限也很模糊。维持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是伦理二字,中国人把政治和法律都放在伦理中,目的在于如何维持好的伦理关系,而西方则侧重保障个人利益。西方社会属于阶级对立的社会,他们一部分人占有生产工具,雇佣另外一部分人生产。成为剥削与被剥削的两面,彼此对立。而在中国,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中国没有土地垄断;遗产均分和没有大机械生产又导致中国没有资产垄断,故而中国没能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是一个阶级社会。大部分官吏都是通过科举制选拔,没有贵族垄断统治权力。由此中国的小工小农小商皆不用依附于其他职业,各司其职,只用一家老小相依为命。而挣来的钱,西方人用于赚更多的钱,中国人用以消费,给大家花,是以中国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交相为用。梁先生还提出,中国“只有周期的一治一乱而无革命”这里的革命指的是一社会制度的推翻与改建。社会制度里包含法律、制度、礼仪、习惯等,即是一套法制礼俗。所以革命就是否定一种秩序,而建立一种新秩序,但中国社会由礼俗约束,礼俗自然演变而成,不像法律强制规定,没有人推翻。就算一治一乱也只是皇帝从英明神武变得懦弱无能,官吏从清正廉洁到贪污腐败,坏的是人不是制度,推翻重建王朝,制度不需要如何改造就可有两三百年和平。最后要说的是“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皆为理性”。“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而在教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质言之,不在他力而宁在自力。贯乎其中者,盖有一种自反的精神,或曰向里用力的人生。”这是因为一是中国社会缺少阶级而缺乏操用武力的主体,而社会的教化又必须赖于伦理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二是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构造,让人人向里用力。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需要人进行反省、自责、克己,以取得人际关系的和顺。而职业分立的社会构造则要求人进行勤俭、刻苦、自励,以取得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这样关系只会越发和谐,礼俗越发完备,更没有人自己破坏。3.面临崩溃三四五章都用以描述中国彼时社会秩序的崩溃。这里合在一起叙述。梁先生在第三章中论述了中国旧社会崩溃的由来(私以为这一章对中国人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看得我几欲拍案叫绝),总体来说是因为社会的散漫、消极、和平、无力。而具体而言一是科学技术的缺乏,二是团体组织的缺乏。梁先生提出,很多人都骂中国人自私,但这是错误的,中国人只是社会构造和西方不同,没有形成国家意识,团体运动,但这不是自私。中国人的失败在于文化上的优越使其过于崇尚和习惯和平,不会应付当今的斗争。而中国人的自毁在于中国人具有无上的智慧和向上心,知道自己落后,便急于学习先进。但因为不得法使得社会加速崩溃。梁先生最后把中国的真欠缺归于文化的老衰性和幼稚性。分析了中国社会崩溃之由来之后,梁先生进而对崩溃中的中国社会进行论述,他认为彼时中国伦理本位的破坏和职业分立的破坏都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造成的。他提出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使得中国文化失调,而此时西方却迎来了“反近代”潮流,使得中国陷入双重矛盾。而职业分立被破坏的原因在于,中国经过数次维新革命之后,教育、政治和经济都趋向垄断,然而垄断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正是中国缺乏的,想垄断而不得,原有的平衡又已被打破,中国陷入一种不上不下的境地。中国彼时二三十年的情形,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破坏,让中国政治无办法;中国政治无办法,让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更加崩溃。”所谓政治无办法,即是国家不能统一,国家的权力建立不起。而让国家权力建立不起的原因主要有五层:政治消极无力;思想分歧;没有阶级,故没有形成在阶级层面统一的导向,比如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俄国无产阶级,中国没有具有统治力量的阶级来领导其他阶级,也没有领导的思想,连年军阀混战,政治无力,思想越发分歧。社会事实与意识要求不符合,意识受到外来思想动摇,要求建立新秩序,而社会事实仍然落后,青黄不接;中西精神之不同,照应乡村建设起因之四——起于重建新社会构造的要求。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旧精神很受新风气的压迫;可是虽受压迫而并未屈服。而且在压迫中,中国社会已崩溃到最深处。4.乡约组织和政治经济建设在梁先生看来,乡村组织的组织原理主要是两点:一是从理性求组织,二是从乡村入手。组织的理性主要体现在“这个社会组织乃是以伦理情谊为本质,以人生向上为目的,可名之为情谊化的组织或教育化的组织;因其关系是建筑在伦理情谊之上,其作用为教学相长。这纯粹是一个理性组织,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精神(理性),充分容纳了西洋人的长处。”洋人的长处有四点,一是团体组织;二是团体中的分子对团体生活会有力的参加;三是尊重个人;四是财产社会化。在具体组织时,梁先生提到两点:一是师法古人,对历史上的乡约进行改造;二是组建乡农学校。历史上的乡约组织是一个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又是一个以人生向上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合乎之前所讲的原则原理。对乡约的补充改造主要是将乡约中的消极部分改为积极部分。并且“乡约要往外去,与外边的由远及近地联络;乡约组织不可借政治力量来推行,只可由个人提倡或社会团体倡导。”乡约组织对于当时的中国的主要作用是:一、解决中国眼前的几大问题,包括毒品问题、匪患问题等;二、乡村组织可以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乡约改造的重要一点是要求进步,所以就需要乡农学校来传播新知识,改进社会的问题。乡农学校这个机关主要的是讲求进步,同时梁先生用乡农学校来表示乡约。而乡农学校也是政治重建的基础。梁漱溟提出,知识分子几十年兴风作浪,“力量虽大,但多半枉用了”,如果能让知识分子下乡,参与乡村建设,教农民识字,并且将心底实在肯服人的农民联合起来,以解决中国社会“散”“乱”的弊病。在经济重建问题上,梁先生提出,中国旧日社会的经济构造在西洋工业的冲击下逐渐的被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建设要走的方针和路线就是“散漫的中国农民,经知识分子的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立;同时从农业引发了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己自足,建设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这条路线是从农业开始,以农业来引发工业。具体而言,促进农业进步第一步即是解决农村的治安问题、运输问题、农民负担问题、灾害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要国家权力才能得到解决,所以要借乡村运动来统一中国社会;以全国乡村运动大联合的中枢组织,来间接操持政权。问题解决后还必须把握三个要点:流通金融、引入科学技术、促进合作组织来积极使农业进步。但是做为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土地还存在着耕地不足、土地分配不均、土地使用不均匀等问题,所以还需要将农业由散而集。对于农业是积极求进步而对于工业作者则主张统筹建设。因为工业较农业而言是从新建设,而更容易进行规划设计,且工业易集中为大经营,有的工业必须集中,再加上工业的根本能源如煤、铁、石油等不容私人占有和割据。所以工业最当统筹建设。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建设构基于两点之上:以农兼工,由散而合。三、评论1.中国社会到底有没有阶级梁先生在第二章中提出由于西方依靠长子继承制和资本垄断形成了阶级社会。而中国没有大机器生产,没有长子继承制,只是职业分立,并没有形成阶级。这一点与我们以往所学有着很大不同。我们认为阶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中国的阶级没有想西方那样联合起来,形成真正具有控制力的力量而已。这一点是符合马克思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理论的。显然梁漱溟认为自在阶级称不上“阶级”。2.理性与乡约梁先生对理性的定义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他认为理性是一种平静通达的心理。这种心理也成为彼时人民散漫无力的原因。依我拙见称其为木讷懦弱也未尝不可。我们都知道有戊戌怀瑾一列壮士,然而彼时中国大部分人并没有那样的觉悟。梁先生认为,通过乡约组织,借助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理性,完全可以达到与法律相同的约束力。作为将近一百年以后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人来讲,这是难以想象的。或许那时可以,但是在经历过建国、大跃进、文革的现在,我并不认为在宗祠、儒家文化几乎消弭殆尽的农村,乡约能起到约束作用。这样的观点无视人的私欲和冲突,听起来仿佛共产主义那种天下大同的无私状态。3.理想化和土地分配问题作为一位生于城市,家世显赫的学者,梁先生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趋向,比如他认为工业的建立,是要建立在非盈利的基础上,要超出竞争的漩涡,工业所产皆为农村所消费。但要知道农村的消费非常有限,如果不开拓市场,工厂就可能发展不起来。在乡村搞建设,土地分配和赋税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农民最关心的不过是土地问题,而在当时所有维新革命团体都会考虑的农村土地分配问题,梁先生也没有给予适当关注。4.理论的独特性《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先生对于当时中国应该走怎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全书自成一个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照应周密。正如作者在扉页上题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一样,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许多他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独到的见解。作者在第二节就用“伦理本位、职业分立”这简短的两个词准确生动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特征。并指出当时中国政治的最大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散与乱。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乡村入手,通过建设乡村组织,发展乡村,在通过乡与乡的联合,到县与县的联合,最终到联合整个中国。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然后才是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这就与当时流行的“全盘西化”的观点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失调和周期性一治一乱的理论也是在立足全局的宏观角度形成的理论,新颖而准确。而在论述角度,梁先生多使用举例子和中西方比较的方法论述自己的观点,叙述清晰有条理,值得我们学习。四、研究观点联系在整理一些文献之后,我把关于《乡村建设理论》的几个主要研究视角总结为三点:1.伦理观王珍喜通过陈序经和梁漱溟的对比,肯定了梁漱溟的伦理观理论:陈序经认为,梁漱溟所说的伦理社会,只是“臆想”,根本不是历史的真实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但吕甜甜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使得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如梁漱溟自己所说,中国社会伦理造成中国社会停滞不动,盘旋不进,既然如此,新社会问题的解决何以诉诸传统伦理。1吕甜甜还指出,“我们过去的社会组织构造,形诸于社会礼俗,而不形诸于国家法律,中国的一切一切,都是由一种由社会演成的礼俗,靠此礼俗作为大家所走之路”,在梁漱溟眼里,社会秩序等同于礼俗,这种理解存在一定问题。12.实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乡建理论本身的弊端。对具体制度设计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看法。颜星认为梁漱溟主张立足国情,但是他对国情的基本认识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他认为梁总结中国特点是对的,但是把中国特殊化了。乡农学校的制度就建立在中国特殊论的认知上。“它否认乡村内部矛盾,把农民作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而吸收进来。千家驹就曾批判乡农学校是‘一个集各种农民于一炉的垃圾堆’。梁虽然标榜乡农学校是为农民谋利益的,但事实上它往往掌握在地主、富农阶级的手中,豪绅自然担当起乡村领袖的角色。”对于乡约制度,颜星评价道“以乡约这种毫无实际内容的道德说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社会关系极其复杂的近代社会,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无论是乡农还是乡村的建设者,都不可能按照乡约的规范来行事。乡农最关心的仍然是物质利益,乡村建设者不过把乡建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理想。韦政通就在《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梁的工作‘与传统儒家犯的了同样的错误,他的乡建努力的失败,是因为他过分估计了人性之善,又过于信任干部的道德力量了。’”11吕甜甜.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345-9347.颜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得失及其现代启示[J].保山学院学报,2010,(03):29-33.3许爱青.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84黄群.梁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