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科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泉州科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泉州科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泉州科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泉州科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这些灰烟有的成堆,有的成层。由此可见,北京人()A.过着定居活 B.己能够使用火C.学会磨制石器 D.有了审美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这些灰烟有的成堆,有的成层”,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并且这些灰烟有的成堆,有的成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己能够使用火,会长时间保留火种,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京人是否过定居生活,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排除A项;题干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京人使用的石器,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这些灰烟有的成堆,有的成层”,排除C项;山项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与题干中的北京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这体现了()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可知,我国在不同地区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我国早期人类是否结成群体生活,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排除C项;材料没有证明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排除D项。故选A项。3.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若要查找研究该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应选择()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出土文物 D.经典文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出土文物是当时遗物,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信的,C项正确;当地传说、地区风俗、经典文献均有人为因素,是第二手资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4.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考古人员在河南等地发掘出远古时期的陶壶和丝织品等化石。这些发现说明了()A.远古时期的传说完全可信 B.陶器和纺织是炎帝和嫘祖发明的C.传说的内容都是虚构出来 D.传说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螺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传说完全可信说法太绝对,经过验证的传说才可信,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河南等地发掘出远古时期的陶壶和丝织品等化石,并没有说是炎帝和嫘祖发明,排除B项;传说的内容都是虚构出来说法过于绝对,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B.民族矛盾逐渐消亡C.民族认同逐渐加深 D.统一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可知,这体现出,民族共同体意义正在形成、加强,也就是说,民族认同逐渐加深,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体现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统一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D项;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但民族差别仍旧存在,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排除B项。故选C项。6.青铜器鸮卣(xiāoyǒu,见下图)主体由两只背对背站立的猫头鹰组成,头顶的雷纹使其眼神看起来更加有神,整件器物圆润敦实,憨态可掬。由此可见,这一青铜器()A.用作礼器 B.工艺高超 C.分布广泛 D.应用普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青铜器鸮卣……头顶的雷纹使其眼神看起来更加有神,整件器物圆润敦实,憨态可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鸮卣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故这一青铜器体现了工艺高超,B项正确;鸮卣是一种酒器,排除A项;题干图示信息体现不出分布广泛、应用普遍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7.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这些历史都发生在()A.公元前七世纪前期 B.公元前七世纪后期C.公元前八世纪前期 D.公元前八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公元前的年份,去掉后两位数字,把前面的数字加1。比如公元前37年,去掉“37”,前面的数字是0,0+1=1,所以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771年,去掉“71”,前面的数字是7,7+1=8。即公元前771年是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771年,接近公元前九世纪,因此,公元前771年是公元前八世纪前期,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8.据下表可知,西周()记述出处普天之下,英非王土,率土之家,英非王臣。《诗经》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A.疆域极为辽阔 B.实行分封制度C.社会等级森严 D.诸侯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普天之下,英非王土,率土之家,英非王臣。”“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得出西周推行分封建制,以同姓亲族为主要分封对象,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其疆域有多辽阔,”普天之下,英非王土“只是一个模糊的比喻,周代的疆域并不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等级,排除C项;分封制之下有诸侯国,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其势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B项。9.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这反映了分封制的()A.目的 B.内容 C.性质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表述的是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这是分封制的影响,D项正确;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排除A项;分封制内容是指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的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摘要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摘要二各国变法摘要三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摘要四百家争鸣A.早期国家产生 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为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旧制度逐渐被废除,新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在经济上的表现为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应用;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在思想上表现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据此可知,题干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项正确;夏商周的更替反映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指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1.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率先按地区划分国民,使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到基层社会,国家形态逐渐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商鞅变法()A.废除井田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确立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D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严明法度、统一度量衡,与“按地区划分国民”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都江堰工程,其主体体现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的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这说明都江堰()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大型水利工程C.是中国先民高超智慧的结晶 D.完全迁就千自然地势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利用自然科学原理,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就是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的体现,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都江堰的灌溉功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地位,排除B项;都江堰是利用了自然地势因素而不是完全迁就,排除D项。故选C项。1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提供了国家治理方案 B.否定了法家思想的作用C.顺应国家统一的趋势 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百家争鸣中,各家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例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它们是不同的国家治理方案,A项正确;道家、儒家是在宣传自己的治国方法,不是要否定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在当时,是法家而不是道家、儒家顺应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道家、儒家宣传这些时,正是春秋时期,这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不能体现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14.据下表推知()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始皇帝,自千古一帝也。——[明]李赞《藏书》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秦始皇统一举措得到肯定C.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D.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自是千古一帝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法律制度,B项正确;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中央集权与材料中“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关键词无关,排除C项;成立强调的是秦的统一与秦制的历史地位,不是秦朝的政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5.“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得益于秦朝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正是体现了国家体制的作用,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人口数量的增长,排除A项;铁制工具的出现与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筑路技术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6.《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可知,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由此可见,史学研究需要多种证据,A项正确;《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7.《尚书》口:“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固邦宁。”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秦朝统一度量衡C.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 D.孝文帝推行汉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固邦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五六十年,自汉高祖刘邦到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主张,C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排除A项;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孝文帝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8.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它既便于屋顶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样式。下图是西汉“亿年无疆”瓦当(“亿年无疆”为祝福语)。该瓦当可用于()A证实小篆字体出现于西汉 B.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C.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 D.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代的瓦当不但有文字还有花纹装饰,文字有的标识祝福语,有的表示国家统一、兴盛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B项正确;小篆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单从瓦当不能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排除C项;同样,也无法从单一的瓦当来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形制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贝币”源于商品交换,“布币”产生后不断向轻巧型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五铢钱”便于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周“贝币”与铁无关,“布币”“五铢钱”有均由铜冶炼制造而成,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表所示内容历史作用的共同之处是()郡县制刺史制度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A.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实行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秦始皇建立郡县制”“那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说明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说明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加强。因此郡县制与刺史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说明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加强,而与维护领土完整无关,排除A项;秦始皇促进文化传播与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汉武帝促进文化传播与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秦始皇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汉武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铸币权收归中央和盐铁专卖,两者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A.逐步走向统一 B.经济发展较快C.南北政权对峙 D.政局动荡不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大分裂到三国局部统一再到西晋全国统一,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从分裂到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D项;西晋是统一王朝,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A项。22.《伤寒杂病论》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体现了作者重视()A.养生防病 B.辨证施治 C.考证药理 D.望闻问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指出人之养生,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因自然之变化与人体阴阳之调节相互一致,如此养生则可避免病邪侵入人体经络经气,可知这体现了作者重视养生防病,A项正确;没有反映出辨证施治的治病思想,因为材料的主旨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在医学上重视养生防病,排除B项;没有涉及药理的考证,因为材料的主旨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在医学上重视养生防病,排除C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主旨是重视养生防病,排除D项。故选A项。2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思想文化进行了探究活动。下图是小华同学搜集的图片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东晋时书法成为一门艺术C.商朝时期我国的灿烂文明 D.中国古代的文字一脉相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甲骨文”,“秦始皇统一文字”,“王羲之的《兰亭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推行和各地区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一脉相承,D项正确;“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的说法与秦始皇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不符,排除A项;“东晋时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题干内容无法体现,与题干信息“甲骨文”,“秦始皇统一文字”没有联系,排除B项;“商朝时期我国的灿烂文明”与题干信息“秦始皇统一文字”,“王羲之的《兰亭序》”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4.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说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C.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得以兴修,C项正确;北方少,并不代表技术落后,排除A项;“异常繁荣”的说法太夸大,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没有超越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25.《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该著作强调()A.要改进生产工具 B.要扩大垦田面积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发展商品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可知,天时、地利,这是在强调天时地利,C项正确;“顺天时,量地利”这是说天时地利,不能体现改进生产工具、扩大垦田面积、发展商品生产,排除ABD项。故选C项。26.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北魏前期而到后期,石窟佛像从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到服饰风格接近中原地区,可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本土化,体现了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成果的相互吸收融合,D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民族交融,而是中外文化之间的某种交融,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佛像造型的变化,没有体现北魏统治区域逐步扩大,B排除;从继承印度佛像的风格到服饰风格接近中原地区,可见反映了石窟佛像艺术从继承外来文化到逐渐本土化,不能说明对外交流日渐频繁,C排除。故选D。2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表述了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表述了改革的人物,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表述了佛教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表述了黄巾起义的时间,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28.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这赞美其书法的()A.思想性与艺术性 B.实用性与思想性C.商业性与时代性 D.商业性与艺术性【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据“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可知,这旨在赞美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价值,A项正确;实用性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商业性代表了一种经济价值,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书法的经济价值,排除C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9题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2分,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选自《中国历史人口变迁图及人口密度图》(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总体趋势。(2)小历根据材料得出,政局是否稳定直接影响人口的变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趋势:上升。(2)观点:观点一,同意。论述:政局稳定人口示增加。秦汉、隋唐、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大规模增长。三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人口下降。所以说,政局稳定人口示增加。观点二,不同意。论述:政局稳定人口不一定增加。元朝是全国统一时期,但是,人口却是减少的。因此,政局稳定人口不一定增加。【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夏朝到清朝,人口是上升的。【小问2详解】观点: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论述时,理由必须充足,如,观点一,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同意。论述:政局稳定人口示增加。秦汉、隋唐、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大规模增长。三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人口下降。由此得出结论,所以说,政局稳定人口示增加。观点二,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不同意。论述:政局稳定人口不一定增加。元朝是全国统一时期,但是,人口却是减少的。由此得出结论,因此,政局稳定人口不一定增加。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秦汉史》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述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具体措施。(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答案】(1)观点:大一统思想。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地方与诸侯势力的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统一思想,保证皇帝权威;思想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2)汉化措施: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有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一“董仲舒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可知,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是大一统思想。原因:根据材料“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观点的原因在于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地方与诸侯势力的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统一思想,保证皇帝权威,有利于政治统一。【小问2详解】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除了蒙古坚决不汉化以外,都汉化了,做的最彻底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鲜卑族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了,具体措施包括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小问3详解】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有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丝绸之路路线图图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材料二下表史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观点(部分)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学者2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我国古代史上为图1、图2所示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各一位。(2)根据材料二,简述学者1对丝绸之路的分类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2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的具体内涵。【答案】(1)图1:张骞。图2:汉武帝。(2)分类视角:地理环境。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3)具体内涵: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开渠、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根据图片,图1为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图1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张骞;根据图片,图2为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经形成多条海上航线,所以图2对应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