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_第1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_第2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_第3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_第4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经世致用【兴起的背景】①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②鸦片战争是剧烈的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引起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辱强国的途径。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张务实和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学说逐渐兴起。【兴起】①“经世致用”之学是作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兴起的。②“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变相的主要标志。③其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勇敢的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代表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④主要的主张:他们提出,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还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提出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他们还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龚自珍的更法改制主张【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后人将其著作编纂为《龚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龚自珍的思想】:一是对清王朝面临“末世”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提出了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龚自珍大胆的指出,当时的社会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龚自珍对清朝吏治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以皇权为绝对权威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腐败的、麻木不仁的官僚制度。他对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上,他认为造成封建官僚制度腐败的原因在于帝王专权和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龚自珍从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中,预感到社会动荡和变乱为期不远了。社会郁积的问题越多,越久,就越有可能引起暴乱。②更法改制的思想:政治改革:修礼仪、便科考、重臣诚。主张适当的限制君权,提高臣僚的权利,理顺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上,废除跪拜制度,增加官员的俸禄,废除八股和破格提拔人才的主张。【局限:根本用意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经济改革:提出“田相齐”的主张。龚自珍看到了土地兼并给清王朝造成的危害,故在《农宗》中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但这种复古的思想,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局限:恢复宗法制度的复古思想】③龚自珍还提出应在新疆设置行省;主张禁烟,抵抗外国侵略者。3.、【评价】①积极:龚自珍作为晚清时期地主阶级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于他的批判精神和变革精神,打破了由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思想文化界的沉寂局面,开创了晚清思想解放的风气。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局限性:龚自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揭露批判封建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善封建统治,而不是反对封建制度本身。这种枝节的补救改良和复古的空想,只能在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正统思想体系里打转。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字默深,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1844年编纂了《海国图志》,这部书在当时的中国和东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著作,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魏源的强国御辱的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西方国家的船炮比中国先进,中国的旧式武器显然已经落伍了,因此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要的。魏源指出师夷长技有三:即战舰、火器、养病练兵之法。中国只有把这些长技学到手,才能以夷制夷,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设译馆翻译西书;聘请外国技师传授造炮舰的技术;请外国军官教驾驶军舰,训练士兵,培养工匠学习铸造等;建立船局、制炮厂,制造枪炮军舰。允许民间商人自造,除了制造武器以外,凡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外国先进技术都可以仿造。总之,达到“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3【主张社会改革,提倡经世致用】1)首先,他从社会历史无时无刻发展变化的发展观出发,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在不断的变更法度。2)其次,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即变法愈彻底对人民愈有力。魏源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提出必须“以事实求实功,以实功从事实”,反对专从书本中寻求知识的治学方法。魏源虽然没有提出什么切实的内政改革方法,但它的这种注重实际的的研究学风,对后世起了积极影响。四《天朝田亩制度》1.【基本内容】它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核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纲领性文件,被公认为太平天国思想的总纲。基本思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和财物统归天朝所有,将土地分给农民。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并且希望把“无人不保暖”建立在“无人不均匀”的分配基础上。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原则和方法,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分配制度: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之上,《制度》规定了“通天下皆一式”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制定了严格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以便达到人人不受私,物归上主,人人饱暖的理想境界。社会组织上:以25家农户构成太平天国公有制经济的基层单位—两。两司马为行政长官,负责民政。这样,两就成为行政宗教合一,兵农合一,政治与经济合一,即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实质上,这是理想化的庄园经济的政治投影。官吏选拔制度:太平天国的各级官吏实行保举和委任相结合的制度。一般情况下,乡官由本地人保举,守土官由上级委任。从最基层的两司马到师帅都要由民选产生,群众有保选权和被保选权。文化教育:各村设教堂,作为文化教育场所和机关。少年儿童每天要去礼堂接受教育,成年人则按男女性别每个礼拜到教堂听讲。婚姻制度: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禁止婚姻买卖,提倡一夫一妻制。设立女官,允许女性参加考试,建立女军。2.【评价与认识】---革命性和空想性并存。1)革命性:=1\*GB3①《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均田”“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主张,在清中叶以来土地高度集中,百姓苦不聊生的情况下,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并发展到新阶段。它所提出的平均土地的主张,既适应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需要,也是历代农民运动思想和经验的升华,是将历代农民起义积累下的经验理想化和规范化的结果。=2\*GB3②《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用制度规定下来,具有挖掉封建制度的墙角,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根基的历史意义。它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3\*GB3③《天朝田亩制度》所宣扬的平均主义思想及实施在客观上包含了为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开辟道路的内核。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为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2)空想性:《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平均主义的纲领,只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结晶,它要求在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生产上均贫富,消灭阶级,财产公有,这只能是一种空想。实践证明,在没有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农民阶级不可能找到彻底解放的道路。五.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1、是对冯桂芬等人思想的发展和继承。2、甲午战败,维新变法活跃,张之洞为了维护纲常名教向皇帝提出了《劝学篇》,阐述这一思想。【表述】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做了基本的表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在张之洞看来,所谓“旧学”即中学,是指四书五经,即以孔孟之道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主义文化,主要指纲常名教,封建道德。“新学”即“西学”,就是他所提出的“西艺”“西政”。西艺包括,算术、绘图、矿冶、医学、物理、化学等;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地理、财政、武备、律例、通商、工业等。张之洞认为旧学为体,是立国之根本,四书五经,纲常名教是正人心、治国家之大经大法,是不能变的。西学为用,是巩固根本的权益手段,不得与中体混为一谈。【两重性】“中体西用”论是张之洞的一种广泛的社会政治思想,也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救国方案。他否定了固守本国文化传统、反对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的态度,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观念的更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西学东渐,荡涤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这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生产手段和科技文化,并达到强化这一本体的目的。封建主义的目的与资本主义手段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现代化不可能成功。六、早期改革派的革新主张1、【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引进中国,建立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为了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出了一些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主张,并企图在不触动清王朝的政权和地主阶级土地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来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分享某些政治权利。具体而言,他们的四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揭露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抨击清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认为不平等条约,是外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的根源。振兴商务的思想。他们认为富是强的基础,中国必须先富然后才强,而求富必须以商务为中心来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以此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民共主的议院政治。他们一方面深刻的批判封建官僚政治,一方面积极介绍西方的议会民主并产生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设想在中国建立“君民共主”的政治体制。【评价】早起改良派对西方议会政治的介绍和提倡,在当时并没有触动君主专制制度。他们要求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的实质,仅仅是已承认封建君主的最高统治地位为前提,要求赋予资产阶级一些参政的权利和机会。但是这种思想有力的冲击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正统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运动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郑观应的商战思想】①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代表作《盛世危言》,此书是在《易言》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该书的中心思想是“欲攘外,亟需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②提出:郑观应生活在中国日已沦为半殖民的悲剧时代,他目睹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为寻找救民的道路,他根据自己对西洋各国的了解,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国之本,不仅在船坚炮利,而在于“以商立国”,“富国于商”。由此,郑观应产生了商战的思想,即在国家保护之下,以商业为中心,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③“商战论”的主要内容第一,习兵不如习商。第二,“商战”与“兵战”并举,标本兼治。第三,“以商为本”,“以商立国”。第四,建立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④决胜于商战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抛弃“重本抑末”、“贱商”、“轻商”的传统观念,以营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第二,设立商部、制定商律第三,改革关税制度,裁撤厘金,实行护商政策。第四,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的议会政治。第五,引进西学,培养新式人才。七、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及其主张】①【政治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开民权,设议院,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乃强国之制。康有为指出:国家的盛衰强弱决定与其政治制度和政体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方案:第一,选“议郎”,“设议院”。第二,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康有为试图以三权分立的方式限制君主专制,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三,设立制度局与十二局。制度局主要任务是“审定权规,重立典法”。在制度局下,分设法律局、度支局、学校局、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务局、游会局、陆军局、海军局等十二局,“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教十二局实行”。这是与清政府旧的封建政权机构对立的一种新的政权机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重点)②【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③【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新学,开启民智。发展新式教育,培养人才,倡导资本主义竞争文化。④【军事方面】主张仿照德国、日本,广设武备学堂,精炼海陆军而强中国。八、严复的思想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八大译著:《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差不多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伦理、社会学都介绍过来。【严复的思想】①介绍进化论的思想:第一,确认进化为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第二,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是用于人类社会。第三,宣传“任人为治”,“与天争胜”的思想。②自由民主思想:在政治方面,严复率先突破近代思想家以浮泛的“民主”来对抗“君主”的水平,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思想命题。严复所说的自由就是人权,他把天赋人权论翻译为“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他把保护个人自由看成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高原则,他认为民主仅是自由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而后者才是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核心。严复强调的个体自由,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言论自由,人人平等,人身不受侵犯,财产不受侵犯,尚贤、隆民,以公治天下。这些实质上包括了自由、平等、人权在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具体已经涉及到资产阶级经济的自由竞争,政治上的言论自由,参政自由以及个性原则等内容。严复说的自由除了个人的自由意外还包括国家的独立自主,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基础。他还对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进行了批驳。尽管严复激烈的反对君主专制,但他并没有走上激进的政治革命的道路,在政治上他并不主张废除君主制度。他认为中国处在落后的宗法社会,人民的力,德,智水平太低,还没达到自制的程度,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也就是说发展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自强自治,人后才可以实行民主政治,这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批判旧学,提倡科学:严复完全抛弃儒家今文经学的形式,运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的旧学进行了批判。严复认为专制主义必然导致在文化上的实行蒙昧主义,他对八股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全被禁锢其中,造成中国贫困衰弱一致不能与外国争胜的局面。严复作为作为第一代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出身的学者,从开民智出发,大力提倡科学。主张注重科学首先注重自然科学,严复提倡科学的思想和所介绍的逻辑方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介绍的西方逻辑学风靡一时。它所宣扬的民主,提倡科学的思想言论,实际上成了“五四运动”要求民主提倡科学的先声。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实行民族革命。特点:同民族复仇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把反民族压迫和夺取结合起来;对动员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各族人民奔向革命起了积极影响。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无法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他们幻想帝国主义列强同情和援助中国革命,这不仅冲淡了民族主义的革命色彩,而且对革命的进程和结局造成致命的影响。这是辛亥革命遭受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民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按“革命程序”实现主权在民。民权主义的目的是建立民主政治,实现主权在民。新国家的政体:五权分立。孙中山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是实现“五权宪法”。它是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权主义的具体化。所谓的五权,就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加上考试权和检察权。五权的分立实质是权利分散。根据根据资产阶级分权制,孙中山主张国家机构中处设立总统、议会外,还要设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彼此独立相互制约,既可避免三权分立体制下权力畸形畸重的流弊,又可防止选举作弊,任人唯亲。评价: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革命的纲领,对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推进革命的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清王朝的覆灭和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都是民权主义结出的硕果。它的缺陷在于:它的矛头主要指向封建帝制,而未能同时铲除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反而对汉族地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它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民生主义】主要内容: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既发展资本主义,又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不均与对立,从而达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实质: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色彩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土地国有政策。评价:积极性: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土地问题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经济纲领,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它虽然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的要求。它作为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种典型,在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局限性:第一,平均地权虽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但它首先解决的是城市的地价税,而不是农村的封建剥削。第二,在中国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孙中山的幻想只能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十.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的派别和基本观点【师复主义】刘师复:刘师复创立了近代中国中国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党派和理论体系,人们一般把他称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政治纲领和理论的奠基人,也被称为中国无政府主义。他继承的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政治观点:1)“实行共产,废除政府”,“实行无政府共产主义。”2)反对宗教,迷信,废除婚姻,家庭。3)以“传播”“感化”和工团主义作为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当时影响最大的派别,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力。北京的“实社”和“进化社”是其主要代表。在思想体系上,他们是同刘师复一脉继承的。【无政府个人主义派】以“奋斗社”为主要代表。他们接受的主要是诗蒂纳的无政府个人主义理论。他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把个人的自我奋斗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宣扬除了个人以外,什么也不存在。他们通过施蒂纳的理论,极力鼓吹个人奋斗,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看成是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奋斗的过程,要对任何国家进行殊死的决斗。十一.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论战中心】—“科学人生观”问题,是这一阶段东西文化论战的继续。【论战双方】张君劢,梁启超是玄学派的主角,可以看作东方文化派;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代表所谓科学派,可以看到西化论者。【论战内容】玄学派:坚决主张维护封建文化,他们打着欧洲柏格森反理性主义的旗号偷运宋明理论,使论战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哲学色彩。论争是由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人生观”的演讲和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的一篇文章《玄学与科学》而引发的。争论的焦点是由科学还是玄学解决人生观问题。张君劢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强调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人生观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科学派:科学派认为,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的,理性的人生观更符合当时变革中国社会的需要,更符合未来追求进步的人们的要求。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是支持科学反对玄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代替了胡适,丁文江,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生观,在科玄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十二.问题与主义之争【背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阶级威力的显示,促使新文化运动队伍内部发生了分化和政治观点的企图。胡适先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为名,企图以实用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予以反驳,于是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第一阶段】胡适的主要论点:=1\*GB3①以反对空谈主义为名,抵制马克思主义宣传,=2\*GB3②打着“多研究些问题”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李大钊的主要论点:=1\*GB3①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主义,他强调主义的理想与实用两面,主义指导问题。要实现社会的根本改造,必须开展阶级斗争,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问题与主义之争转移到了《新青年》杂志,。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继续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接着李大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十三.社会主义论战【原因】1920年10月,张东荪陪罗素到湖南演讲,回到上海,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向科学社会主义挑战,引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主题】要不要社会主义,要不要阶级斗争,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十四.“联省自治”思潮其内容是:首先实行省自治,有个省自定宪法并依省宪组织政府;由各自治省选派代表,组成连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以使中国成为统一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他曾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在20年代以后,“联省自治”就完成了封建军阀和资产阶级学者为维护封建割据,反对人民革命而玩弄的一种骗人把戏了。十五.胡适派的“好政府主义”【好政府的标准】:一,要有正当机关可以监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二、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好政府还要实行政治改革的三个原则和六项具体主张。三个原则,即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和一种“有计划的政治”。六项具体主张,早日召开南北和品会议;以恢复旧国会、制定宪法等项为南北议和的条件;裁兵;裁官;改良选举制度;公开财政。十六.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将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关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明确的提出了反帝内容。【民权主义】,旧的民权主义主要提出了一些博爱、平等、自由空洞的口号,现在则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兴直接民权。【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只提出了没有实行措施的“平均地权”的空泛口号,新民主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口号和实施办法。尽管其指导思想还是民生史观,带有明显的阶级调和、空想等诸多局限性,但是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这些根本的观点来说,其大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一致的,是应该肯定的。尽管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的原则不同,但他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也就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十七.戴季陶主义思想上的唯心论道统说。打着恢复“纯正的三民主义”的幌子,鼓吹封建道统说,阉割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主张建立资产积极国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扬阶级调和。反对国共合作,鼓吹团体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戴季陶认为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党内产生混乱和纠纷的根源,因为团体都有排拒性,国共两党没有“共信”(即没有共同的信仰),因此就不可能“互信”,也不能团结。十八.人权派1、胡适立即发表《人权与约法》疑问反驳“保障人权命令”,从而掀起了一场人权运动。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人们称为“人权派”。人权派即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幻想依靠国民党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代表了自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新月派又称“新月派”。2、【人权派的政治主张】①反对一党专政,要求制定约法②效仿英美、实行“民治”下的“专家政治”③反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罗荣基的人权主张】人权是做人的那些必须的条件。人权是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达到最大多数享受最大幸福的目的上的必须的条件。国家的根本职能就在保障人权;就在保障国民做人上那些必要的条件。同时,这也是人民服从国家的前提条件,如果什么时候,国家这个功用失掉了,人民对国家服从的意义也就告终了。提出34条“必争的人权”,主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国家的政治权利,国民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国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以军事法庭代替普通法庭;国家与法律是为保障人权服务的,人权的首要原则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国民应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十九.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1、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其中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武装斗争就得不到广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根据地就不能巩固;根据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地,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失去依托,土地革命也无法进行。因此,三者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完整的统一体。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只有充分具备这一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割据地建设三者正确结合起来,中国的红色政权才能够存在和发展。阐述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①中国是一个被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②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存在的地方,都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比较发展的地方。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斯相当力量正是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武装支柱。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论证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①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相互斗争的半殖民地国建,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他们长期统治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在于:他注重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