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_第1页
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_第2页
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_第3页
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_第4页
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辽朝的黑山祭祀探析 摘 要:契丹人的崇山观念形成较早,是其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辽朝时期之后,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崇山的仪式与意涵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揉合了天地、祖先等内容的木叶山崇拜,成为辽朝国家礼制中“吉礼”之首。而辽朝时期对黑山的祭祀,则更多的保留了契丹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内容。但是从其仪式典礼的文本记载来看,辽朝时期的黑山祭祀也受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番汉掺杂的融合性面貌。 关键词:辽朝;黑山;祭祀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09-04 契丹人对山的崇拜产生较早,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辽朝之后,

2、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契丹祭山上升为国家祭祀。同时又因“辽国以祭山为大礼”,1修史者在辽史礼志中将“祭山仪”列为吉仪中的第一。但从辽史礼志及国语解中“拜山礼”条的记载可知,辽朝时期的祭山存在多种形式,最为重要的有三种。即一种是揉合了天地、祖先、木叶山崇拜的名为“祭山仪”的国家大礼;一种是借鉴了中原政权的“四望山川”之礼;还有一种就是列入“岁时杂仪”的“国俗”黑山祭祀。目前学界对契丹黑山崇拜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认同了契丹祭祀黑山既是表达对山的崇拜同时也是天崇拜的结论;并对契丹祭祀黑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黑山祭祀是对乌桓鲜卑祭山的承继;形成了黑山是契丹起源之地,黑山是契丹魂

3、归之地等观点。但是在研究中仍缺乏从文本角度出发对辽朝时期黑山祭祀内涵演变及仪式构成的具体探究。应当注意到契丹的黑山祭祀在进入辽朝时期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其意涵和仪式在事实上已经与之前有所不同。从史籍记载来看,辽朝时期的黑山祭祀虽然在意涵上保留了契丹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但同时也吸收、融纳了中原传统祭祖的礼义,其文化面貌抛却单一而渐趋复杂。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契丹黑山祭祀的文本记载为出发点,对黑山祭祀的内容、仪式等问题进行考察,在解读辽朝时期黑山祭祀的同时,深化对辽朝国家祭礼的认识。 一、契丹人的黑山崇拜 黑山位于契丹本土。辽史营卫志中“行营条”下称“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宋人沈

4、括亦记“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予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碳石”2。案辽庆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苏木,其北十三里之黑山,即今赛汗罕乌拉(罕山),蒙古语译为“美丽富饶的可汗山”。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提出:“对于自然的依赖感,配合着把自然看成一个任意作为的、人格的实体这一种想法,就是献祭的基础,就是自然宗教的那个基本行为基础。”3黑山一带是早期契丹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契丹人草居野次,游牧射猎为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十分强烈。笔者曾实地考察亲睹黑山,其山体厚重,山形巨大,山顶平阔,遥望山色漆黑如墨,给人以高远、神圣之感。山上及周边地区

5、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地区,这样一座神圣高远、资源丰富的大山本身就魅力十足,极容易使当时的契丹人对黑山产生崇拜的心理。 同时,契丹人有祭天的习俗,高山之巅是距离天最近的地方,因而登山燔柴成为早期契丹人祭祀天地的主要方式。辽史中有辽穆宗于应历十年(960年)七月“以酒脯祠天地于黑山”1,随后又应历十四年(964年)七月“以酒脯祀黑山”1的记载。虽然记载中一则是祠天地,一则是祀黑山,但这两次祭祀的时间都在七月,仪注同为酒脯,且都在黑山之上,可知在契丹人的心目中祭山与祭天地是相通的。因此,契丹人对黑山的崇拜也包含了对天地的崇拜。 此外,契丹人对黑山的崇拜虽然是其经济条件制约之

6、下的自发产物,但是也有着文化传承方面的因素。在与契丹同源的东胡系民族中,乌桓人和契丹人之间有着较为亲近的渊源关系。汉魏之际,乌桓人因乌桓山而得名,同时有死者神灵归于赤山(乌桓山),“如中国人以死之魂神归泰山也”4的精神信仰。早期契丹人流行“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5的丧葬方式,即将灵魂与山联系在一起。而且契丹人的精神信仰之中,同样也有魂魄归于黑山的观念。如辽史中记黑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中国之岱宗云。”1宋人张舜民的使辽录中亦称黑山“如中国之岱宗,云虏人死,魄归此山。”6契丹人相信黑山神是掌管灵魂的神灵,因此死后的灵魂会回归到黑山,接受黑山的庇护。由此可知,契丹人对灵魂归处的信仰观

7、念与乌桓人如出一辙。究其原因,当与契丹民族形成的多元性及北方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黑山在契丹人的精神信仰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黑山的祭祀不仅体现了契丹民族对大山的崇拜,同时也包含了契丹人对天地的崇拜及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是契丹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内容的反映。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辽朝时期契丹人还没有出现像北宋时期中原那样的人形山神崇拜观念。契丹崇拜的黑山神与黑山是合为一体的,对黑山山体的祭祀等同于对黑山神的祭祀。正因如此,辽史在记载黑山祭祀时,才冠以“国俗”之名。辽朝建立之后,黑山祭祀由政府组织,以契丹皇帝率领群臣祭拜为形式,成为国家祭祀礼仪的组成部分。 二、辽朝黑山祭祀的文本记

8、载 辽朝时期的黑山祭祀并未被辽史编修者列于“吉礼”之中,仅以“国俗”的属性,将其列于“岁时杂仪”条目之下。关于黑山祭祀的仪式内容记载,仅见于使辽录、燕北杂记、契丹国志及辽史诸书,现兹列于下: 宋张舜民使辽录:“虏中黑山,如中国之岱宗,云虏人死,魄归此山。每岁,王(五)京进人马纸各万余事,祭山而焚之,其礼甚严,非祭不敢进山。” 宋武燕北杂记中奠黑山条云:“冬至日,杀白羊、白马、白雁,出生血和酒,望黑山奠神。言契丹死,魂为黑山神管系。”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中“冬至条”载:“冬至日,国人杀白羊、白马、白雁,各取其生血和酒,国主北望拜黑山,奠祭山神。言契丹死,魂为黑山神所管。又彼人传云:凡死人,悉属此山

9、神所管,富民亦然。契丹黑山,如中国之岱宗。云北人死,魂皆归此山。每岁五京进人、马、纸物各万余事,祭山而焚之。其礼甚严,非祭不敢近山。” 辽史礼志中“岁时杂仪”条载:“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中国岱宗云。每岁是日,五京进人马纸万余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非祭不敢进山。” 案使辽录,为北宋张舜民在元佑九年(1094年)时,因“差充回谢大辽吊祭宣仁圣烈皇后礼信使。出疆往来,经涉彼土,尝取其耳目所得,排日记录”而成。其书中内容主要涉及辽朝的“山川、井邑、道路、风俗,至于主客之语言,龙庭之礼数”等,7但早已散失。南宋曾糙的类说卷13

10、及明陶宗仪的说郛卷3中各辑有若干条。其中类说中保存有“割马肝”、“雕巢生猎犬”、“吹叶成曲”、“打围”、“南朝峭汉”、“银牌”、“黑山”、“佛装”、“以车渡河”等内容8。而说郛中仅存“打围”、“黑山”及“佛装”三条。另,张舜民使北系辽道宗大安十年(1094年),辽史记为六月辛未,宋遣使来谢吊祭1。因此,张舜民的对契丹黑山祭祀的记载很可能是辽道宗时期的情况。但辽史中并无道宗祭祀黑山的记载,仅载道宗于当年五月时驻跸赤勒岭清暑。赤勒岭是道宗时期夏捺钵驻跸较为频繁之地,在庆陵附近。七月,史言道宗猎赤山,即行营开拔转赴秋捺钵之地,也就是说从五月至七月道宗一行均在黑山一带活动。此期间史文无载道宗拜陵、祭山

11、之事,很有可能是辽史的缺漏。那么作为宋使的张舜民有没有可能参加辽朝的黑山祭祀呢?契丹祭山,诸书均言“甚严”,即一般闲杂人等不能参与,邻国使臣更没有观礼的可能。因此可知张舜民对黑山祭祀的记录当博采于传闻。很有可能五京进人马纸各万余事规模很大,是当时辽朝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连远道而来的宋使都有所耳闻,因而得以记录。 武著燕北杂记,今书亦不见,于南宋曾糙类书卷5中存有辑文。武,据续资质通鉴长编载,其当于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辽道宗清宁七年)之前由契丹归附北宋。史载,“契丹归明人武为下班殿侍、河北沿边安抚司指挥。武本镇州人,陷敌岁久,颇知敌事,至是上所画契丹广平淀受礼图,特录之”9。而燕北杂记亦当是

12、其归附之后的作品,在成书时间上早于使辽录,且武本辽地之人,其记载当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所录。如武所记,祭祀黑山乃是契丹故俗,牲用三白(马、羊、雁),取血及酒祭。这与本纪之中仅有的一次,穆宗以酒肉脯祀黑山的记载大致相符,因此可信度较高。 契丹国志署名为南宋叶隆礼,虽然学界对此书真伪尚存在争议,并认为其存在篡改史料、机械抄书等问题10。但是该书中保存了大量不见于他书的辽朝史料,且为元修辽史所征引,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能否定其史料价值。大体上来看,契丹国志的史料“大抵取司马通鉴、李氏长编、欧史四夷附录、洪皓松漠纪闻、武圭燕北杂记诸书,排纂成书,无所改易。”11其中包含“冬至”内容的“岁时杂记”条,当“

13、本之武圭燕北杂记”。但结合现存记载来看,就契丹国志中“冬至”条的记载内容来说,以上两说都有些武断。虽然契丹国志“冬至条”前半段抄录燕北杂记无疑,但是自“又彼人传云”之后的“契丹黑山”的内容则全袭自使辽录。 在契丹国志卷25中录有张舜民使辽录的内容,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志中的“杀狐林”、“兜玄国”两条分别收录在类说卷12纪异记、幽怪录中,并且较之类说辑录的使辽录缺少“打围”、“南朝峭汉”等内容。这说明国志中虽然录有使辽录中“黑山”条的内容,但是并未与其他内容一起列于使辽录条目之下,而是将其放在了岁时杂记的“冬至”条下。据此可知契丹国志的编者虽然有将他书中的内容混入的嫌疑,但是就“黑山”一条,却是

14、有意识的根据诸书记载而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可见契丹国志在编辑过程之中,对于类似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取舍、改易的。 综上所述,契丹国志“冬至”条的内容明显是武燕北杂记与张舜民使辽录两者的结合,这当是修史者因对史料无法取舍,而采取的两说并存的一种处理结果。辽史成书于以上诸书之中当为最晚,其中“冬至日”条记载除个别字句、表达的修改之外,内容与契丹国志一般无二,当是对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中“冬至”条的抄录、整理。史料的来源往前亦可追溯至使辽录、燕北杂记,可见其并不是原本辽人自己的记载。由此,也可以认为在辽朝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黑山祭祀礼仪文本。但即便如此,武、张舜民的记载也并非虚言,综合来看当是对辽朝

15、黑山祭祀的简略描述,因而元修辽史将其保留在礼志之中,又因其过于简略,并未将其列为“吉礼”,仅以“国俗”身份列于“岁时杂仪”条目之下。 另外,在诸家记载中都有将契丹黑山比拟成中原泰山的说法。案类似的比拟较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即将乌桓人魂归赤山的信仰比拟为中国人死魂神归岱山的说法。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乌桓人“魂归赤山”观念的产生源于自然崇拜,中原传统的“魂归泰山”观念,则是受到了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12;“魂归赤山”以萨满仪式为外在表现的形式,而泰山治鬼则是一套仿自中原行政建置的机构;赤山是乌桓人的灵魂归处,揉合乌桓人天地、山川、灵魂信仰;泰山则逐渐人格化,成为治鬼、赏善罚恶、掌管人间祸福的官长。因而不论是从其来源上,还是从其意涵上来看,“魂归赤山”与“魂归泰山”两者都相去甚远,实难比附。契丹源出东胡,与乌桓有着密切的族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