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反思1_第1页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反思1_第2页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反思1_第3页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反思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的教学反思彭方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412000)摘要:通过一节对新教材的课堂实践的研讨课,笔者发现要利用好新教材,必须扩大知识面,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形成课堂文化。关键词:反思倾听质疑2007年9月,湖南省开始正式进入课改,启用新教材。初看新教材,心中充满欢喜,不由人不爱上它,不仅仅是它精美的画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还有它体现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我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有了更突出的感受,那就是这几本教材对我而言就是一本本的教案,看:必修本都是“问题探讨”开始,要掌握的知识有“本节聚焦”标出,重难点知识有“资料分析”突破,有迷惑的知识即有“思考与讨论”加深理解,基本概念是黑体字,练习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每章还有“单元检测”。以前我们教学常要思考如何引入课题,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资料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现在全有了,而且再恰当不过。我觉得,教师用这套教材,那该有多轻松,只需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搞清楚便可以了,达到课本的要求,知识、能力便从中而生。所以我在暑假的高一教师新教材培训上便以我的理解设计并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一是因为来上课的学生是下学期新进入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两年没有接触过生物学,所以选择的内容应与前面的生物学知识联系不大,二是因为这是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对听课老师而言是陌生的,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课题以小游戏引入信息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信息传递的普遍性,结合“问题探讨”组织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通过游戏,引起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举实例应该分别属于哪些类别,说出依据,教师再提供素材(各类信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通过什么信息来传递,总结出三类信息的概念。利用课后基础题巩固学习内容。简要介绍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引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通过课后基础题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小组合作讨论资料中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过渡到人类对他们的利用阅读资料分析,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拓展题,教师再利用图片总结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总结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课后拓展题总结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回顾知识总结、巩固我的构思是:本节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分析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良好的教学策略。所以课前我主要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传递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用于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一节课下来,虽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并没有我预先设计的效果,经听课老师们的研讨,评价,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优点不足引入课题在纸片上写四个成语,让四个学生上台用肢体表达出来,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并说明信息只有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过渡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生进入“问题探讨”四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猜测,气氛活跃通过小游戏,消除了师生之间不相识的生疏感,使师生距离拉近。引入自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小组讨论:“请尽可能多的举出生物间传递信息的例子,并尝试对这些例子分类,陈述你的分类依据”请一名学生读题,并回答,题中要求我们完成几个任务,提示学生可从生活经验和课本中获得信息按学生座位,每排一组,共分六组,分发白纸,要求学生记录小组讨论结果,请三个组学生陈述小组讨论结果对学生不是按课本中的方式分类心中觉得奇怪,但不作评价,要求学生看课本的分类方式,并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完成课后信息分类的基础题,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指出,而是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后得到完整答案学生读题读错。学生表达小组讨论结果:有从声音、光、行为分类的,有从警告、兴奋、喜欢、哀求分类的等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考试中学生常常出现“一做就错、一点就通”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未读懂题,审错题,课堂上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意识课堂上完成练习,不给学生课后负担,及时检测了学习效果在学生分类后不作评价,直接要求学生接受课本中的分类方式,不连贯,不科学教材中的方法是不是一定是对的呢?没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图片展示过快,没有老师解说,学生印象不深学生对三类信息辩析不够明确,出现了错误后,教师没有追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做得不够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资料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播放与信息传递有关的音像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讨论,小组推荐学生回答拓展不够,结论的得出有些牵强音像资料播完应引导学生总结,检测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做课后拓展题,再播放相关图片总结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作答,但有学生答多养蜜蜂或施加有机肥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用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但教师未指出总结学生回顾知识,教师板书本节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很好知识结构完整总体上能把握课改方向,体现了“不是老师把问题讲清楚,而是怎样引导学生把问题搞清楚”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后的与老师们一起交流、研讨,我又重新回头来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看教材,看课程标准,突然想起一位老师说过他曾去广东等04年就进入课改的省份参观学习,听那里的老师说:新教材,让学生成长很快,但老师很累。我当时不以为然,但现在我理解了。因为我开始有了体验、有了尝试,才发现课改并不会有我想象的简单,通过这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从这几方面提高:1、要学会倾听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倾听,专注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听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捕捉学生言语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置若罔闻,只顾按自己预设的过程进行下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或让学生提问都成为一种形式。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听”学生的关于利用多养蜜蜂或增施有机肥的措施,实际上是我自己对这些措施是不是对的并没有作深入思考,自己也不能确定,因而不会有评价,所以会倾听的前提我认为是教师本身应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十分熟悉,并能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的来龙去脉都能界定,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狼狈境地。2、要生成课堂我们常说,要生成课堂,而不是一字一句都能预设的,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除了个人能力的差异外,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教师准备课堂的程度。比如这堂课中,我在让学生举出信息传递的例子并分类时,我备课时便想,提示了学生看书,那么学生肯定会分成课本中描述的分类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我在第一次阅读教材便接受了并未经过自己思考和推敲的。所以一旦学生出现了不与预期相符的答案,我便不能自圆其说了,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质疑。所以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3、要培养质疑精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便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而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点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便包括了质疑精神,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本身要先有质疑精神。教材有没有问题呢?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推敲。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与教材中不相符的答案,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上的对不对,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对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样一来,自然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有利于课标第三条“倡导研究性学习”。4、要形成课堂文化新课标提倡“合作”,课堂上常设有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为了使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更有效,更自然,我们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并确定好组长、记录员、轮流发言的顺序等等,使课堂上的合作井井有条,形成一种课堂文化。而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不能一味由学生自己推荐组内分工,这样可能出现两级分化更严重的现象,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己组表现最好,所以一般都会让组织能力强的当组长,表达能力强的发言,那些平时不表现的同学就更不会主动请缨了。从我的这节课中我便发现了这种现象,有两个组三次发言都是同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可指定具体任务,或对差别大的组实行轮流分工的方式,这样形成的课堂文化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5、要多学习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局限于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