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探究12000字(论文)】_第1页
【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探究12000字(论文)】_第2页
【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探究12000字(论文)】_第3页
【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探究12000字(论文)】_第4页
【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探究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研究目录TOC\o"1-2"\h\u26191试探人物微纪录片的叙事化创作 126971摘要 129074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影像创作 216713绪论 2963(一)研究背景 210087(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15220一、微纪录片综述 3464(一)微纪录片的概念 326847(二)微纪录片的源起与发展 4611.兴起阶段 491402.发展阶段 4202323.繁荣阶段 521645(三)微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54973二、微纪录片的选材 630387(一)契合时代精神 6669(二)平民化视角,彰显人文关怀 615707(三)注意语言的提炼 612960三、微纪录片的叙事设定与表现(一)叙事结构的设计 724455(二)叙事视角的分析 931518(三)微纪录片的叙述语言 1010283(四)声音元素在微纪录片叙事中的功用 1111644四、微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人生第一次》 125196(一)创作项目概述 1226367(二)叙事创作阐释 12223151.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节目主题 1253202.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 1373593.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节目创新 1316612结论 1325864参考文献 14摘要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门类,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向受众传播。伴随着越来越多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微记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多元化的媒介载体为微记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微纪录片质量的提升以及价值内涵的深化需求愈发迫切;另一方面,制作技术的革新以及创作理念的突破也为微记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帮扶,推动着微纪录片的发展朝着高品质、优水准的方向迈进。本文选取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其创作和传播的研究作为研究内容,在充分界定微纪录片概念内涵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文化传播价值。对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总结相关理论,从而提供实现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优化的可行性参考建议。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影像创作绪论(一)研究背景一方面,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需要通过生活的事例真人真事作为自己的报告的素材,并运用现代化的后期手段展现出让人思考的东西。真实性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也是不需要通过演员来进行表演的。但是纪录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包含更多的人物。但是在传统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容易受到限制。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实现大众宣传的效果。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方式,都能够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进行展现,从而使得受众群体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观看,反响强烈,意义深远。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使得纪录片的传播更加开放。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纪录片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给通过仅有的宣传方式进行传播,其封闭的状态不能够使得效果得到预期的结果。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观众的传播平台具有多样化,并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障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增加了纪录片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是,在多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多种软件以及平台的传播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中容易失去本来的意义。纪录片呈现出的现实状态才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而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和传播效果,部分纪录片通过扩大事实,选择不真实的题材进行传播,这不仅仅容易引起受众群体的不满,严重的话也可能引起社会的骚动。纪录片传播的效果是帮助社会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真实的拍摄只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受到纪录片特殊文化价值的影响,我国纪录片一般掌握在国家官方媒体手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往往与国家相关政策宣传和民族文化传承息息先关,因此受到官方媒体的制约。大部分纪录片的主题思想过于宏大,将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宣传作为思想主题,内容却过于空洞。虽然现阶段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内容更为丰富,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国家政策的限制,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影视化即生活化,影视素材最好的来源往往是来自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生活中的场景片段着手,拍摄出一部具有生活气息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生活是一种文化现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电视艺术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场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这种以故事形式呈现现场录音,以及纪录片中人物的故事,以及画外音解释的方式,观看起来会更加精彩和有趣。深受大众的喜爱。现如今,人们对生活化的影视剧的追逐成为一种流行的品位生活的方式,具有生活气息的纪录片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有较强的代入感。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拍摄不仅仅是以生活片段出发,更贴近生活,而且是将原本生活化的片段更加叙事化,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该家庭背后的故事,利于发掘人物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人物新路历程的分析,其具有一定的作品拔高意义。生活化片段迎合了大众审美的现实需求,并对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进行适当的突破。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要向观众展现某个人物的表象生活,更是要通过这种表象去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洞察不为人知的属于被摄主体个人的以及见微知著的某个社会群体的情感共性。如何讲述一个人物,如何讲好一个人物是笔者在此篇文案综述中力图阐释清楚的主题。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者,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笔者在完成本编文案综述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在纪录片领域的研究,既有学者在宏观视野中对纪录片叙事进行关照,也有在微观视域之下对单个纪录片剖析研究。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相关叙事学原理,结合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为人物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并为今后人物纪录片在叙事艺术与手法的运用中提出实用性建议。一、微纪录片综述(一)微纪录片的概念微纪录片的概念脱胎于传统纪录片。首先,在本质上,它必须传承和继承传统纪录片的真实的记录效果。除此以外,它又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信息制作与传播方式,延伸出了“微”型的特征。无怪乎有人认为,微型纪录片的制作,成本相对低,制作时间短,并且在传播媒介和方式上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可以适用于网络各种客户端如手机、电脑、iPad、电视等,不仅具有传统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可以使人人都可以参与、制作、传播,使大众的话语权和呼声得以展现。总之,虽然微纪录片的直观特点在于“微”,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还是对纪实性一以贯之。因此,我们总结一下微纪录片的概念,可以将其认为是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语境下,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兴网络媒体客户端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纪实性的具有纪录片属性的视频短片,其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多为普罗大众,题材具有实效性和现实性。(二)微纪录片的源起与发展媒体融合以及创作主体的变化给微纪录片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使其在原先的发展轨迹上产生新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为了更深入的剖析这一动态,我们有必要探究其背后所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来总结出微纪录片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演变和特点。总体看,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发展、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1.兴起阶段兴起阶段,大约是2000年至2008年。此时,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电脑得以普及、网络得以兴起,拍摄DV、手机等工具的多元化从根本的现实技术方面动摇了纪录片的精英地位,一些老百姓站在大众文化的视角将自制的视频上传网络,供大家交流和欣赏。其拍摄内容有一个显著特点:内容繁杂。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鸡毛蒜皮。这就为后来纪录片的转变以及微纪录片的兴起提供了一种尝试。大众在拍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拍摄经验,而且很多人开始自觉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审美风潮使这一支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且拍摄的作品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专业。随后,一些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就逐渐开始具备微影片的特征和本质。一些作品如《紫禁城今夜灯火通明》等都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微纪录片的特点,成为最初的探路之作。2.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集中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这一时期,全国互联网覆盖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的微纪录片开始在各类网络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一些网络媒体频道如凤凰网、搜狐网等网站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社会趋势,并且希望利用自己的网站和文化特色打造出独属的纪录片类型。正是在这一时期,微纪录片的一些时间碎片化、审美趣味多样化等特点逐渐得到体现。一些知名导演也开始在微纪录片上进行尝试,希望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贾樟柯的《语录》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品。3.繁荣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近年来,在与商业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上,互联网技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畅通,覆盖面积越来越广,通讯也越来的越发达。相关国家有关部门开始越来越多的政策扶持和帮助。所以就使得微纪录片大行其道,其延续了以往的内容真实灵活、篇幅较短等特点,在网络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甚至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影响。然而,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微纪录片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2012年至今,虽然微纪录片取得较大发展,但仍然保持上升趋势。我们发现,蓬勃兴起的一些自媒体专门制作和经营微纪录片系列,一些官方媒体也在不断推行和改进关于微纪录片的推广。比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制作并推出《故宫100》的微纪录片,致使观众对传统的故宫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纪录片中的故宫给人一种年轻活泼的亲近感觉,成功赢得了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民众支持率。另外,自2014年起,一些专门从事微纪录片内容更新和制作的自媒体平台和公众号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制作团队。“一条”、“二更”是较为人所熟知的自媒体平台,其制作和推出的微纪录片被人津津乐道。所以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的微纪录片确实已经进入了繁荣时期,但它远远没有达到高潮。(三)微纪录片的社会价值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或者各种手机APP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微记录片时代随之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为微记录片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首先微记录片时长短,占有的空间较为少,从而传播速度快;其次,微信、微博可以形成一个朋友圈,微记录片的内容经过朋友圈的一次次转载、分享,或者形成自己的公众账号进行关注,从而使得微记录片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推广;最后,微信、微博与网络平台还有着一定的区别,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它为微记录片的传播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媒介平台。微记录片作为一种新生的产物,在发展和传播中同样会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正确发展与传播,还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微记录片势必会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二、微纪录片的选材(一)契合时代精神纪录片的特色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一个电视纪录片的导演,如何能够进入当下的主旋律,以时代精神,以纪录片的形式融入作品,是展示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参考点。在同样记录目标世界的社交媒体驱动之前,一些作家和创作者努力拥有独特的视角,关注他们的报道,捕捉人类的兴奋点,想出一个独特的艺术理念在他们之间挖掘。纪录片制作《人生第一次》,审美水平很高。相反,有些人会胡说八道或将非常有趣的事件变成电视纪录片。其原因在于,电视纪录片没有选择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电视纪录片的特点以及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价值、广告价值和审美价值相适应的题材。从生命的曙光到死亡的岁月,作为一个观察者,“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还很年轻。当出生、上学和长大时,看到了过去,以及即将到来的生活。因此,在选择一个项目时,要看它是否可以为电视观众提供新的信息,即使它非常相关,在社区中传播,也令人不安,很多人都在关注,似乎有让电视观众感到惊讶的想法和故事。(二)平民化视角,彰显人文关怀国以民为主,民以生为先。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主旋律是人,故事走向老百姓。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生在这件事上的故事,即普通人的艰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揭示了人民的欲望、情感、渴望和愿望,大多数电视观众都会欣赏人类的热情好客应该属于在内心深处,体现了社会的正义和公平和世界的真实,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间的真善与美丑。纪录片是电视项目,所以应该和电视的特点相媲美。手段的选择将与电视的特点相对应,关系到电视项目的成败。是对编导的愿望和剪辑排的贯彻和落实,为以后的调整打下了完美的基础。如果选材选择失败,先决条件也只是纸上谈兵,后期编辑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视节目的资源是独一无二的,通过适应这些趋势,我们可以取得成功。(三)注意语言的提炼为项目服务的材料不是构成项目提炼基础的材料,而是产生项目的支柱,因此,应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资源。在选择素材时,要考虑公众对主题的需求,来源要能解释主题,项目要能控制资源。凡是适合表现主题的材料就用,不适合表现主题的材料再好也要忍痛割爱,这样主题才能鲜明突出,而纪录片的资源是产生项目和想法的基础,然后它们可以展现“原始形态”,它们可以受到启发和启迪。比如,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颂扬“原创风格”,因为它是世界上客观事实的发表,真实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当你捕捉活物的时候,你不能把它们记录在镜子里,因为捕捉的精度和生命的精度是不一样的,是因为目标来源和实际项目不一样。它仍然存在,纪录片仅排在第二位。它是一定时期后的一种真人表演形式,或者是一定时期内的纯空间现实。这种真理必须强于原则,否则就会违背“真理原则”的基本思想;在素材收集过程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现场海量音频和现场声音。这些大众语言表达了深思熟虑的主题,但有的非常雄辩,有的表达的意思不是很精确,有的离主题很远。如果用于电视电影中,则需要改进和处理。纪录片《人生的第一次》中的语言纯属口语化。语言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不是简单的事情,那种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弄虚作假、任意拔高、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定不能留下。在另一个极端中,同步声音之后是单个声音。当人们意识到,同样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时,那种过分强调声音说话和目光犀利的说教的电视电影就失去了市场,而“访谈式”是纪录片的主要意义。三、微纪录片的叙事设定与表现

(一)叙事结构的设计讲故事是纪录片生命的后盾,首要主题决定了影片的语言和风格。不同的表演结构和组成规则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社会生活与纪录片项目逻辑的统一,既是支撑人物工作和事件发展的“框架”,也是人物的外在表现。包括概念性主题。故事结构清晰透彻,不仅主题人物丰满,故事层次感十足,节奏感十足,艺术感十足。在制作电视纪录片时,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故事结构。因为框架类似于纪录片的框架,框架支撑着整部电影,所以如果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够恭维观众,被困在人们的心中,它就有很大的机会发声。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处理电视连续剧的电视节目形式。文件和电视连续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因此,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处理讲故事问题的电视纪录片来说非常重要。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根据特定的项目需求,将爆炸性的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完整系列。同时,要满足与观众相关的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独立情绪,达到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层面。因此,如果电视纪录片能够打动观众并抓住人们的心,叙事框架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对世界本土生态的客观描述和自然描述,“制作纪录片的自由和轻松似乎很重要,因为它不受戏剧电影等既定小说的限制,各种作家。不同的流派。”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也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故事。但是通过欣赏和审视一些电视纪录片,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平行和渐进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两种结构思维。平行建构思维是一种结构思维技术,电视纪录片的每个结构单元都有平行的空间联系和联系。平行构造思想表现为块状或块状,故又称块状构造思想或块状构造思想。渐进式结构思维是指通过渐进式切割和深度切割,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之间保持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符号关系的一种结构性思维。渐进式建设思维有很多方面的线路建设,所以也被称为线路建设思维。纪录片艺术的叙事区别于呈现在文本中的静态叙事,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对于纪录片叙事而言,叙事结构要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在对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和剪接之后,并运用蒙太奇手法使零散的影像素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叙事结构在人物类纪录片当中可以说是影片的骨架,显露着创作者在作品中传递的思想价值,也显示着创作者在影像叙事领域的艺术追求。在查阅诸多文献资料以及长期研究学习之后,笔者认为可以将比较典型的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类型分为如下几类:递进式叙事结构,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板块式叙事结构。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指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知逻辑来推进事物发展的结构模式。此种叙事方式是单线性叙事,在讲述时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事物发展的逻辑性,使受众可以简单清晰的获知影像叙事的内容,从而直截了当的明白创作者意欲表达的某种思想观点。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也被称之为伞状叙事结构,顾名思义,伞骨即创作者意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是叙事的主线,而其他叙事线索都围绕叙事主线展开。对于板块式叙事结构而言,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已经有明确的表达主题,将几个比较大的具有独立内容的板块组合起来,形成整部纪录片。几大板块之间看似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当运用艺术性转场之后,几大板块便存在了隐含的相关性,并为主题思想服务。以上所述三大叙述结构,各有优劣。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选取递进式叙事结构,对事件发展平铺直叙,这种叙事方式虽然略显单一,但是却遵照事物发展的真实客观规律,层层深入,容易使观众跟随主人公进入情境之中,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和努力过程。从而在主线推进中,也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状态,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主人公前期的种种努力,终于在后期的正式表演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循序渐进式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可以轻松准确的把握事件发展逻辑,使得纪录片最重要的真实性得到彰显。在纪录片中,通过主人公的口述将整部片子的表达主旨提升至最高,将情感表达提升至最浓烈,实现了讲清楚一个人物,讲好一个人物的目的。(二)叙事视角的分析叙事视角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探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者观察和叙事故事的角度”。选择何种叙事角度,就选择了以何种方式向受众传递某种思想价值。叙事视角不仅仅是在选择以何种方式将创作者基于观察和思考得出的观念通过叙述话语表达出来的基本角度,更是决定了创作者在以何种方式实现与受众的对话,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把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带入创作者所精心打造的话语园地之中,以此让受众更好的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纪录片的叙事中,人称和旁白皆为叙事的主体,纪录片经过了长期发展之后,我们通过荧幕可以看到的纪录片叙事视角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其中,第二人称叙事视角较少采用,故不赘述。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常以“我”或者纪录片主人公作为主体进行叙述,是一种限知式视角。在运用中会使焦点集中于主人公自身或者事件本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纪录片的真实性,有利于加强其真实感。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中,仅能表达“我”或者主人公自身所看与所感,不能超出自身所知范围。这样的叙事模式,有利于表现叙述者自身的真情实感,使得受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观的感受叙述者的情感变动,从而把握叙事脉络。然而,这种叙事模式也存在局限性,“我”或者影片主人公只能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其他角度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展现,这样便使得叙事有了片面和局限的倾向,不利于让受众在更广阔的视域之内审视人物以及时间。总之,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重主观,轻客观。有利于渲染感情,却不利于客观再现人物以及事件。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是作为与人物和时间无关的他者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视角也可细分为全知式视角与限知式视角。限知式视角,仅在叙事当中起到串联和交代相关背景的作用,其叙事效果相对单一。而全知式视角,则是全知全能的,不仅在叙事上起到鲜明的推进作用,还可以把情感推向高潮,起到必要的情感引导作用。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第三视角相对于第一视角来说,更加具有客观性。可以站在更加客观公允的立场进行叙述。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选择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用画外音向受众介绍必要的背景信息和串联关键性情节,使事件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例如,画外音向观众说明主人公的现状。需要注意的是,画外音的运用,需要控制在合理区间之内,不能描述过多,尤其不能将画面可以表达出的信息再通过文字语言重述。否则,会让影片失去其宝贵的艺术性。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解说词由相关人员执笔撰写,将解说词运用在画面无法表义清楚的部分。在影片结尾,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用总结性言语将影片的情感推向最后一个情感波澜,使得整体情感表达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微纪录片的叙述语言从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到现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不断变化,创作方法不断更新。“默片”再到今天的画面、声音和同步声音。语音、字幕、音乐和其他语言并存。”电视纪录片的语言涉及到传播和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系统,包括纪录片的声音和视觉属性的选择、布局、形式、动作、节奏等要素,以及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联系。图像、数据等多种沟通渠道的结合,完成了现实世界的信息传递、信息的诉说、情感和内心的产生、思想的实现。纪录片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起更加优质的创作思想为导向,通过表义更加丰富的语言系统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和视听感受,使得影片的艺术效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张扬。在人物纪录片中,叙述语言属于视听语言。“视”需要通过镜头来展现,镜头作为纪录片构成的基本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对镜头的选取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表现内容。“听”则显示了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叙事当中的独特作用,声音辅助画面讲述,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为叙事的艺术性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笔者将在最后一个部分详细探究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叙事中的重要功能。作为人物类纪录片,画面语言在纪录片的叙事性和艺术性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景别切换中,在推,拉,摇,移,跟的拍摄手法的灵活转变之中,纪录片的纪实语言得到凸显。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中,尤其在视频素材采集完成之后的剪接工作中,除了用画面进行主线叙事之外,创作成员还重点把握用画面塑造人物形象以及用细节凸显人物性格这两个重要方面。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开场之初,几个短小紧促的镜头对整体叙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条主线讲述清楚之后,其他层面的叙事才可以更有力的展现。细节,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细微心里变化的性格特征。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中,把握住对性格的塑造对于整体叙事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四)声音元素在微纪录片叙事中的功用在纪录片创作当中,画面语言占据着叙事场域的半壁江山,但声音元素同画面语言一样,也是叙事场域中不可小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好的声音,再美的戏也无法充分展现其摄人心魄的魅力。紧靠画面语言进行叙事工作是有局限性的,而充分发挥声音元素的叙事功能则会使整体叙事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声音不仅在叙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更可以在情绪渲染中展现其独一无二的风采。作为人物类纪录片,主人公又是戏剧爱好者,声音元素更成为创作团队重点考量的对象,同期声,自然音响,音乐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获得了重要地位,本片也因声音元素的精心着墨而强化了叙事性功能和抒情性功能。同期声的含义是指影片中播放出的声音源自于在拍摄现场收集到的真实原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纪录片所独有的纪实性特征。使用同期声要比使用后期配音更能打动人心,让受众感受最真实的主人公内心变化。自然音响在人物纪录片中的运用,可以起到传递某种信息,引导某种情感的作用。通过原汁原味的现场声响来让受众感受人物的某些情绪和事件发展的节奏。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团队在影片后期制作时,特意使用了非常多的大远景。营造出属于学习的一方天地。四、微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人生第一次》(一)创作项目概述《人生第一次》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拍摄的12集人类纪录片系列。影片蹲守拍摄的方式,聚焦出生、教育、工作、告别等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12个人生阶段,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的世界。组建家庭,开始事业,退休等生活的不同领域,将空间分配给老年人的医院,学校,军队,房地产办公室,家庭,工厂和大学等生活的不同方面。在每集的开头,都会邀请一位“叙述者”来概述故事的目的,以指导戏剧电影,撰写和解释故事的叙述。(二)叙事创作阐释1.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节目主题《人生第一次》,从出生、上学、长大、买房、结婚等十二个维度,展示我们平凡人生的生活截面。《人生第一次》的主题注焦于我们平凡人的人生第一次,讲述平凡你我他的第一次。你还记得人生中的哪些第一次吗?第一次考到好成绩?第一次牵手、拥抱?第一次觉得世界没有想象中美好?第一次觉得父母已经老了?第一次一个人偷偷地哭?第一次决定和某个人度过余生……这些令人难忘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定点。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风格中看到的那种节奏显示了创意的力量和深度。纪录片《人生的第一次》记录了你我最终经历或经历的所有人生瞬间,但温暖的消息下却掩埋了许多泪水。对于纪录片,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些不同的、鲜为人知的知识或具有投射性的社区团体。《人生第一次》反其道而行,用朴实的语言,平凡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凡的人生意义。人物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发展趋势,在创作初期,诸多人物类纪录片是以介绍某一伟大人物为主题的,《毛泽东》《叶剑英》《邓小平》等人物纪录片,均以展现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为主旨,直至当下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其实里边的内容都是极为寻常的生活,从出生到上学,从成家到养老……但却能让人窥探到自己的身影。有人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就像过了一生。2.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人生第一次》叙事都是平凡人的角度展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个故事都是过程虽然辛苦、艰辛,但同样也是温馨、治愈的。以《长大》为例。纪录片艺术的叙事区别于呈现在文本中的静态叙事,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对于纪录片叙事而言,叙事结构要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在对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和剪接之后,并运用蒙太奇手法使零散的影像素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事的叙述者是深山里的两个男孩。像其他被遗弃的孩子一样,他们的父母离开家去赚钱和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这些孩子只能靠家里的老人。而且,家里只有一个人。12岁的施应锁,是家里最珍贵的财产,房子在山上,养着一头牛。因为离山路比较远,他才上高一,就在学校呆着,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诗歌。诗歌课上老师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野外感受大山、蓝天、野花、小草。即使害羞,她没有在课堂上写出诗,但当她回家喂牛时,她就有了写诗的动力。面对像施应锁一样的留守儿童,校长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他说,山里的孩子聪明、冷静。父母上班,他们不哭也不闹,就在心底默默接受。在诗歌中也不例外。一群孩子去了山里,诗不能马上充实他们的家庭,父母也不能带着孩子去。但希望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