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1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B.0℃时,甲中溶液不一定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C.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D.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2.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B.若将稀硫酸换成稀醋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3.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C7H14O3N2)可以降低血压。下列有关茶氨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茶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gB.茶氨酸中含有7个C原子、14个H原子、3个O原子、2个N原子C.茶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D.茶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4.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由实验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Cu>AgB.只由实验甲、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C.只由实验甲、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D.实验甲中的Al₂(SO4)3溶液改为Al(NO3)3溶液也能完成实验5.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某温度下,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C.电解水D.向足量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锌和铁6.下列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是A.石墨B.氯化钠C.干冰D.铜7.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燃料,能替代柴油作车用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列有关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B.由C、H、O三种元素组成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6:18.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比较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相互刻划的方法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点燃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C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少量碳粉通入氧气加强热的方法D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小木条A.A B.B C.C D.D9.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10.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我省蕴藏着丰富的钨矿资源冶炼金属钨常用到白钨矿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W)的化合价为A.-6 B.+4 C.+6 D.+711.下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B.b试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a、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2:1D.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12.宋代著名的医学家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黑色)+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为Ag2SB.金属活动性:Ag>CuC.反应中H2S和O2的质量比为17:16D.反应前后,银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改变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2)实验室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你认为A装置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选择E装置收集是依据氧气_______的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3)实验室制取CO2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和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制取装置_______(填字母),验满CO2的方法_______。(4)将二氧化碳依次通过F、G,写出可观察到的现象,F处现象:_______,G处现象:_______,该实验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要求至少答出2点)14.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对该粉末进行了研究。(1)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棕黄色粉末为Fe2O3粉末为Cu写出“红色粉末全部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2)取该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CO,然后再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实验装置如图: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B装置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ANaOH溶液B稀盐酸C水③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15.如图所示为我县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图,甲装置中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A处放入石灰石,C处放红热碳粉,观察到B处黑色固体变红。

(1)写出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2)若甲装置制取的是氢气,请写出制取该气体和乙装置(C处无碳粉)中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3)该装置有什么优点_____。16.如图是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3)装置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选填“c”或“d”)端通入。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与1g二氧化锰混合,其总质量为6g.依次加热该混合物t1、t2、t3、t4时间后,分别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记录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加热时间t1t2t3t4剩余固体质量/g4.244.164.084.08试计算:(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2)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是多少_______?18.已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某蔬菜种植基地原计划每亩菜田施用氮肥硝酸铵120千克,因缺货现改用尿素[CO(NH2)2],若要达到同样的施肥效果(即氮元素的质量相等),则每亩菜田所需尿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kg。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对比实验回答:(1)A中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2)B中实验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结论,说明理由并完善实验方案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析】A、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7g,所以10g水中可以溶解0.7g,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中加入的粉末是氯化钠,故A错误;B、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溶液为氯化钠溶液,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7g,故在该温度下10g水里最多可溶解3.57g氯化钠,所以0℃时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碳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或降温结晶)提纯碳酸钠。故C正确。D、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D错误。故选B。2、C【详解】A、稀硫酸可以使石蕊变红,故1变红,3滴上水后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故3变红,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故2不变红,4只与干燥的二氧化碳接触,故不变红,故A正确;B、稀硫酸和稀醋酸都显酸性,故都能使石蕊变红,故B正确;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可以使石蕊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与石蕊反应,故错误;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故正确。故选C。【点睛】干燥的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3、C【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A错误;B、茶氨酸是由茶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7个C原子、14个H原子、3个O原子、2个N原子,故B错误;C、茶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6:1,故C正确;D、茶氨酸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16×3):(14×2)=42:7:24:14,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错误。故选C。【点睛】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4、C【解析】A、实验乙中,铜丝可以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银单质,可得出金属活动性:Cu>Ag;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实验甲中铜丝不能与硫酸铝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铝>铜;实验乙中铜丝可以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银单质,说明金属活动性:铜>银,整理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实验甲中铜丝不能与硫酸铝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铝>铜;实验丙中铝可以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银单质,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铝>银;不能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D、实验甲中的Al₂(SO4)3溶液改为Al(NO3)3溶液,铜丝不能与硝酸铝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铝>铜;也能完成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5、B【详解】A、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的质量会不断的增大,而不是最后为一定值,故错误;B、某温度下,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断溶解,溶液质量不断增加,当溶液饱和后,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质量不变,故正确;C、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体积比是2:1,故错误;D、锌比铁活泼,与稀盐酸反应时,锌比铁反应剧烈;当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比铁少,故错误。故选B。6、B【详解】A、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7、A【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B、二甲醚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C、二甲醚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2=24,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6,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D、1个二甲醚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8、B【详解】A、相互刻划,铜片上的划痕较深,黄铜划痕迹不明显,说明黄铜比铜的硬度大,实验方案合理,不符合题意;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将点燃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瓶内气压不降低,水不能倒流,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方案不合理,符合题意;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采用通入氧气加强热的方法可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少量碳粉,实验方案合理,不符合题意;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用燃着的小木条可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方案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燃物的要求是足量且燃烧产物是固体;在空气中就能燃烧且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9、C【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符合题意;B、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C、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D、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故选C。10、C【详解】Ca为+2价,O为-2价,四个氧共-8价。根据整体为零可得W为+6价。11、C【解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B、电解水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b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C、a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a、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故C不正确;D、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原子组合成氧气,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D正确。故选C。【点睛】化学反应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12、A【详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g+2H2S+O2═2X+2H2O可知,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A正确;B、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银前面,金属活动性:Ag<Cu,故B错误;C、根据方程式:4Ag+2H2S+O2=2Ag2S+2H2O,可知反应中H2S和O2的质量比=17:8,故C错误;D、反应前后,银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质的化合价为零。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长颈漏斗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不易溶于水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B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详解】(1)标号仪器①的名称:长颈漏斗;(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产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被氧气吹入玻璃导管,需要再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氧气不易溶于水,选择E装置排水法收集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物是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不需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制取装置选B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F处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G处的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该实验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14、Fe2O3+6HCl=2FeCl3+3H2O防止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粉末由红色变为黑色A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详解】(1)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铜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棕黄色,则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2)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粉末由红色变为黑色。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B装置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NaOH溶液,故选A。③NaOH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被排到装置C中,进而收集到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15、CuO+COCu+CO2Zn+H2SO4=ZnSO4+H2↑CuO+H2Cu+H2O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详解】(1)因为观察到观察到B处黑色固体变红,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2)该装置还可以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乙处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3)该装置可以通过挤捏气球,使得U型管右管内气压增大,液面下降,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反应停止,松开后U型管右管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