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金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辽宋金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辽宋金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辽宋金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辽宋金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政权稳定。(1)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重文轻武)(知州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地方军队战斗力削弱。)(2)分化事权①在中央:相权势大,分权为二府三司a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中书门下主行政,枢密院主兵,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主财,各不相知。体现了“分权”的特色。)②在地方:四机构分权a、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b、州一级增设通判(具有监察职能),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防止了武将专权、藩镇割据,但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朝历代皇帝不仅仿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创立了弥封和誉录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影响1)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割中央地方权力)(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影响: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契丹族建立)关系(1)辽的兴起:916年,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3)宋辽和议:宋真宗时,1004年“澶渊之盟”①内容: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称为“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②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宋夏(党项族建立)关系(1)宋夏战争:北宋在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的战争中屡战屡败。(2)宋夏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知识点拨】★除辽、北宋、西夏外,还有大理、黑汗、西州回鹘诸政权,以及处于分裂状态的吐蕃。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二)财政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冗官沉兵冗费”问题。(2)影响:造成北宋“积贫”局面的出现,威胁北宋政权的安危。三、王安石变法“祖宗之法”的变更1.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过程:1043年,宋仁宗时期,任参知政事,以副宰相的身份主持变法。中心: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3)结局: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触。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2.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领域措施内容作用富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钱财来源于钱的大地主、大官僚)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对守旧势力打击最大)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保甲法最能体现变法本质属性)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5)影响①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的目的,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一定程度改善积贫积弱局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②消极影响: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执行不善,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1)失败原因: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③变法本身只是局部调整,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根本原因)(2)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史称“靖康之变”(靖康,钦宗年号)。“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2.南宋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3.绍兴和议①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②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③主观上是签订屈辱性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使宋金之间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④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相较于北宋疆域进一步缩小,偏安东南,与金、西夏政权并立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签订了一些条约,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1.辽的统治(契丹族)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建国与辽宋对峙: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共传九帝,享国219年,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维持了长期和平,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的关系特点: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3)政治制度①概况:a南北面官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b四时捺钵制: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②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③影响:缓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一国两制等)2、西夏的统治(党项族)(1)兴起: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封夏国公。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3)西夏统治:一制二称——双轨官制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二.金朝入主中原1.兴起: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3.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是北京建都史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迁都燕京原因:①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②便于南下。5.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制度①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由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到地方行政组织。)②内容与职能: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兵民合一)。③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④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6.从鼎盛到衰落(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后被蒙古汗国所灭。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民族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欧亚)2.元朝的建立(1)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3)蒙古在其他统治地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3.元朝统一(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2)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从容就义。★元朝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2)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3)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50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交通:驿传制度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②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①含义:行省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的新模式。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古代行政区化的进一步发展。②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③内容:A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B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C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④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⑤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中央:一省两院制宰相机构是中书省;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佛教、吐蕃);御史台(监察)(4)边疆治理①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②对吐蕃: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放行政区。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江浙行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形成了蒙古民族。2)回族的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2)性质: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3)内容:①蒙古人为一等人,指的是蒙古民族的人;②色目人为二等人,指的是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③汉人为三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④南人为四等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4)影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但是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3、元朝的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自然因素、统治阶级腐败等。2)概况: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3)结果: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经济的发展1.迅速发展的农业(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生产专业化;南方种植茶树和棉花)(3)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在元朝时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4)边疆农业: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异彩纷呈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像西方那样进行技术革命,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社会缺乏革新动力)1)制瓷业: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风格各异的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记忆五大名窑:军官定汝哥)。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制瓷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贸易的需求,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2)矿冶业:①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居民大量使用煤作燃料,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汉代人们就已开始用煤作燃料,但未大规模开采。)3)印刷业:(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印刷业在宋元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3.繁荣的商贸和城市1)国内贸易: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3)商业媒介-纸币的产生与发展: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四川);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使用还与印刷术的进步有重要关系,反映了商业的兴盛、经济的繁荣。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4)城市兴盛:宋:东京、临安;元:大都。人口繁多、交易频繁、市场活跃、交通便利、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北宋城市相比于唐朝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早市夜市。)(5)海外贸易发展:①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②进出口商品: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等为主。③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宋朝设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4.经济重心南移1)表现:①唐中安史之乱以来,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超北方。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完成。③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漕运)。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增加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⑤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与互补性日益突出。3)、影响:①交通贸易的发展:大运河(漕运)促进了南北交流,海运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②经济格局的变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③人口分布变化: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客观上推动了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④民族关系融合: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⑤文化教育变化: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南北分卷制度);妈祖文化。二.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的变化:婚姻重财不重身份,科举选士不重家世。(1)原因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纵向的阶层流动性增强。2.人身关系松弛,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1)贱民阶层显著减少。2)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租佃成为除自耕之外最常见的土地经营方式,佃户在户籍中被列为“客户”,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3.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更为松弛。三.儒学的复兴1.背景:1)儒学危机: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面临佛道挑战。2)三教合一:唐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开始融合佛道思想。3)政治需要:专制集权政治,需要强化伦理纲常、树立基本价值观。4)文化环境: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佛教、道教的兴盛一方面给儒学带来危机,另一方面也给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借鉴和动力。)理学兴起:①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②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③代表:北宋五子,开创者--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④含义:抨击佛道活动,但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3.理学主张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1)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2)社会观: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存天理,灭人欲”,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面,它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了人性。)4)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口号推动了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形成)5)方法论:“格物致知”获得“理”。(“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认识天理,从而获得知识。强调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4.理学的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积极影响:①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学的基本读物,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②利于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2)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