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第六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五、第六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五、第六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五、第六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五、第六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2.杜佑的《通典》记载:“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据此材料可推断,唐朝时“坊正”()A.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B.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C.掌管官吏的业绩考核D.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3.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4.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A.杜绝经济危机频繁发生B.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政权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提升D.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5.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6.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A.“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法是摊丁入亩B.“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C.“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7.下图为中国古代995~1124年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由于()A.富户盛行储藏铜钱B.市场逐渐流通纸币C.白银大量流入国内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8.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A.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C.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9.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缗,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纸币,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10.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0月11日修正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到1949年6月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这场货币发行的变局直接反映出()A.当时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B.法币的出现是货币问题的根源C.人民币稳定了工商业市场11.西汉财政中,具有人头税性质的口赋、算赋,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农民必须卖出大量农副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这种货币化的商品经济()A.促进了经济增长,是西汉富强的重要原因B.增加了政府收入,是社会安定的经济基础C.激化了社会矛盾,是豪强壮大的重要原因D.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后世王朝的通用做法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役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出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材料二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解析:“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握,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项;秦朝并未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未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项;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2.杜佑的《通典》记载:“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据此材料可推断,唐朝时“坊正”()A.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B.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C.掌管官吏的业绩考核D.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解析:据材料“督察奸非”可知,坊正负责坊内的基层治安管理,故选B项;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与“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不符,排除A项;坊正的职责是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与官吏的业绩考核无关,排除C项;分配徭役与“督察奸非”不符,排除D项。3.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类扶贫,没有涉及慈善救助系统,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明代出现财政困难,排除D项。4.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A.杜绝经济危机频繁发生B.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政权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提升D.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解析: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中“杜绝”太过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法杜绝的,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得到改善,并非意味着积极参与政权,故B项错误;D项表述中“根本上消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5.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解析: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可知汉代这一政策保证了农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选B项;被编入户籍的农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政府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并未体现农业精耕细作,排除C项;汉代实行土地私有制,并不禁止土地兼并,排除D项。6.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A.“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法是摊丁入亩B.“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C.“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解析: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赋役征收的货币化,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赋役合一”指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排除A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中叶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明朝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B项;纳庸代役指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而明朝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排除D项。7.下图为中国古代995~1124年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由于()A.富户盛行储藏铜钱B.市场逐渐流通纸币C.白银大量流入国内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从1080年铜钱的铸造量断崖式下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宋代纸币发行时期,因为纸币大量发行所以使得金属货币的数量大大减少,故选B项;材料讲的是铜钱的铸造量减少,富户储藏铜钱可能会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减少,但是对铸造量的影响甚微,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国内是在明朝,排除C项;赋役征银主要是在明清时期,铜钱铸造量减少是在宋代,排除D项。8.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A.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C.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解析:由材料“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可知两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信用货币——纸币,并得到广泛的流通,故选C项;“一脉相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南宋和北宋经济生活水平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社会发展与货币变革间的关系,排除D项。9.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缗,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纸币,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解析:纸币发行量必须以国内金属货币为基准,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题干材料中北宋政府发行纸币“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的目的就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10.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0月11日修正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到1949年6月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这场货币发行的变局直接反映出()A.当时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B.法币的出现是货币问题的根源C.人民币稳定了工商业市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滥发金圆券导致物价飞涨、金融秩序紊乱、市场崩溃,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西汉财政中,具有人头税性质的口赋、算赋,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农民必须卖出大量农副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这种货币化的商品经济()A.促进了经济增长,是西汉富强的重要原因B.增加了政府收入,是社会安定的经济基础C.激化了社会矛盾,是豪强壮大的重要原因D.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后世王朝的通用做法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农民必须卖出大量农副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可知这种赋税形式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根据题干材料“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可知这种赋税形式有利于商人的发展。故选C项。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役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出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解析:“积累莫返之害”是指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本质上都在不断地加重农民的负担;“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农民缴纳赋税由实物地租完全转为货币地租,遭受了商人的盘剥;“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是指不分土地好坏、肥瘦差异,按统一的标准征收,对于耕种贫瘠土地的农民来说极为不利。“三害”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赋役负担,百姓困苦不堪,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材料二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得出由自主关税到协定关税(或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据材料一“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3年,《五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