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答案〗1.C2.B3.A4.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

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中用“灵修、美人”来象征君王,阐述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可得出总论点: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去哪儿啦?”“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这是为什么?”“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老乡,到哪儿去呀?”“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呐?”“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9.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作者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全下队啦”“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可知,“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根据原文“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根据原文“‘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可知,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根据原文“支书又补充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原文“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根据原文“‘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支书又补充说……支书越说越有劲……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根据原文“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根据原文“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可知,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B.“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C.“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D.“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B.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了文种的祝酒赞词,勾践却不高兴,范蠡对勾践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C.范蠡为了尽到自己做臣子的道义,跟随勾践回到越国。途中,他两次警告文种所面临的危险,但文种都不相信。D.范蠡在向勾践辞别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忍辱未死以及现在离开的原因,勾践恩威并施,假惺惺地进行了挽留。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2)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14.范蠡劝说文种离开勾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D13.(1)了解进退存亡之间的关系,而又不违背正直之道,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2)这是上天抛弃越国而要我丧命,我今后也没有什么依靠了。14.①人生有盛衰,“泰终必否”,应知进退存亡;②勾践灭吴成功,功臣已失去利用价值;③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台上群臣无比喜悦,大声欢笑,越王脸上却没有喜悦的神色。范蠡知道勾践贪图土地,并不怜惜群臣的生命,因为他的谋划已经成功,国家已经安定,一定不再需要群臣邀功而回国,所以才面带忧色而不喜悦。“大悦而笑”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越王”是“面无喜色”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B;“勾践爱壤土”是“知”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遗”意思不同。赠送;遗留。句意:范蠡又写信送给文种。/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B.正确,“幸”意思相同。都是“幸亏”。句意:幸亏依靠祖先的神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C.错误,“是”意思不同。认为正确,肯定;正确。句意:国内的士大夫都肯定你。/察觉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假惺惺”错。原文“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勾践依靠范蠡才得以打败吴王,越王对范蠡的挽留是真诚的。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了解;“正”,正直之道;“惟……乎?”,只有……能做到吧?(2)“是”,这;“丧”,使……丧命;“恃”,依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可得出:人生有盛衰,“泰终必否”,应知进退存亡;根据“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可得出:勾践灭吴成功,功臣已失去利用价值;根据“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可得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参考译文:勾践灭亡吴国之后,便率兵北渡长江、淮河,和齐、晋诸侯在徐州会盟,并敬献供品给周王室。周元王派人赏赐勾践,勾践接受了周元王的爵号后,就离开徐州撤回江南。越王回到吴国,在文台上大摆酒宴,与群臣作乐。大夫文种走上前去祝酒,他的敬辞说:“我们大王贤能仁慈,胸怀道义与美德。消灭仇敌攻破吴国,没有忘记返回越国。奖赏有功毫不吝啬,各种邪恶被堵塞。君臣同心和睦,上天降下千亿福禄。一杯美酒再次高举,祝大王万寿无疆。”台上群臣无比喜悦,大声欢笑,越王脸上却没有喜悦的神色。范蠡知道勾践贪图土地,并不怜惜群臣的生命,因为他的谋划已经成功,国家已经安定,一定不再需要群臣邀功而回国,所以才面带忧色而不喜悦。范蠡本想从吴国就离开,担心勾践还没有回国,自己就先离开有失人臣的道义,于是就跟随勾践一起回越国。走在路上他对文种说:“你该离开啦,越王一定会杀害你的。”文种认为他说的话不对。范蠡又写信送给文种:“我听说天有四时交替,春天生长冬天就要杀伐。人生也有盛衰,通达到了极点就会转为闭塞。了解进退存亡之间的关系,而又不违背正直之道,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我范蠡虽然没有才能,也明白何时该进取何时该隐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那越王的为人,长长的脖子,鸟喙一样的尖嘴,眼神像老鹰,走路似狼。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而不可与他同享乐。可以与他一起处于危境,却不可以与他共享安宁。你如果不离开他,他将会杀害你,这道理是很明白的。”文种不相信他的话。越王暗中谋划,范蠡打算要离去,想侥幸免去灾难。二十四年九月丁未日,范蠡向越王告辞说:“我听说君主有忧愁时,臣子就该劳苦,君主受侮辱时,臣子就该效死,那道义是一致的。如今我侍奉大王,以前不能消灭尚未萌芽的祸端,后来又不能挽救已经降临的祸患。尽管如此,我还是始终想辅助君王成就称霸大业,所以我才把生与死置之度外。我私下一直在思索筹划,因此当年出使到吴国。大王遭受那样的耻辱,而我范蠡仍然没有去死的原因,就怕您被太宰嚭那样的奸臣进谗言,而再出现伍子胥那样的事。所以我不敢早早殉身,暂且苟延残喘地活着,那耻辱之心不可以让它扩大,汗流浃背的羞愧也不可以忍受。幸亏依靠祖先的神灵、大王的威德,所以失败转变为成功,这就好比是商汤、周武王战胜夏桀、商纣王而成就了王业。大王已经完成功业,洗刷了耻辱,这也是我长期在臣位当权的原因,请允许我从此告别吧。”越王听了非常悲伤,眼泪沾湿了衣裳,说道:“国内的士大夫都肯定你,国内的人民都赞美你,我把自己和国君的名号都托付给您,而等候您的命令。现在您却说要离去,而且想马上走。这是上天抛弃越国而要我丧命,我今后也没有什么依靠了。我私下跟您说,您如果继续在位,那我就和您分国而治;如果一定要离开,您的妻子儿女就会被杀死。”范蠡说:“我听说君子等待时机,计策不能多次谋划,这样到死也不会被怀疑,内心也不欺骗自己。我已经要走了,妻子儿女为什么要被惩罚呢?大王您自勉吧,我就此告辞了。”于是就乘了小船出三江,进入五湖,没有人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王维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从感慨友人不被朝廷重用写起,对其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这样写更易引起对方心灵的共鸣。B.诗人认为友人是一位能够“安穷”的君子,无论得志与否,都能乐天知命,保持一种清高、淡泊的胸襟品格。C.“无庸客昭世”以下四句写出了诗人自感年老身衰,却仍然不谙官场之道,一直处于远离朝廷不受重用的境遇。D.古人的送别诗常常表达伤心、惆怅之情,而这首诗却别具一格,借送别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16.诗中“秋天万里净”以下六句写想象中友人归隐后的生活情景,请分析这六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15.A16.①“澄江”“清夜”“明月”“蒹葭”等意象,组成了一幅天地澄澈、人与自然浑然无际的画面,突出友人归乡后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②照应上文“有素风”,表现出友人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③为下文作者打算归耕为农做铺垫。〖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感慨友人不被朝廷重用写起,对其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错,根据“弃置与君同”可知,应是从两人共同的命运和遭遇写起,“同情和惋惜”错。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涵及作用的能力。“秋天万里净”以下六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隐居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开阔,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诗人选取了“澄江”“清夜”“明月”“蒹葭”等意象,组成了一幅天地澄澈、人与自然浑然无际的画面,突出友人归乡后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想象友人隐居之后与自然和谐一体,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等展现出隐士的风采,表现出友人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结构上照应了上文中的“有素风”;“无庸客昭世”至结尾八句,写出了作者所感所愿:双鬓已经斑白,心灵也很疲倦,帝王遥不可及,没有人愿意举荐我。不愿意在这种“昭世”中奔走了,不如与友人一同归隐田间,安心做一个耕种的老农。由此可见,这几句想象友人隐居美好生活的诗句也同时为下文作者打算归耕为农做了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中描摹了洞庭月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怀抱,他“________”的胸怀,与洞庭月下“________”的气象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体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2)《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对这一史实进行了概括。(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动物,相传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常常被古代诗人写入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1)肝肺皆冰雪表里俱澄澈(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世说新语”微信群发了一条微信,问询大家:林黛玉在当今社会里,适合什么岗位?①。众人反馈踊跃,建议也②,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黛玉什么工作也干不了,原因在于黛玉不善于团结别人,谁愿意和一个“事儿精”共事?一位浸淫红学圈的朋友说:让黛玉还是去前台吧,别的啥也干不了。一位教授则说,让黛玉去养花吧,她可是爱怜花朵的美女啊……希望黛玉做企业策划的,也不在少数。黛玉是才女,精通诗词歌赋,又擅各种才艺,不去做策划,岂不是耽误了才情?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到底还有没有?众多微友说,③。对林黛玉这样的现实中人,如何培养、使用?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锻炼其内在潜力,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在读者头脑中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在信息时代的④里,也需要被动接受更多的现代信息。走出大观园面向世界的林黛玉,会用微信和抖音的林黛玉,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林黛玉,懂得运用元宇宙平台的林黛玉,当然不会甘心再成为封建时代的殉葬品。当今世界,等待林黛玉的岗位其实无比丰富,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多体验的美好情景,是文明进步的标志。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和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石激起千层浪五花八门不乏其人裹挟B.于无声处听惊雷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裹挟C.于无声处听惊雷七嘴八舌不一而足挟制D.一石激起千层浪七嘴八舌不乏其人挟制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偏正短语或句子,“林黛玉”一词只出现一次就可以了,文中却出现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8.A19.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挖掘其内在潜力,让其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20.“林黛玉”一词四次出现,形成反复,使“林黛玉”成为语意表达的焦点,突出强调信息时代的“林黛玉”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用不同的现代生活情景作“林黛玉”的定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读之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俗语)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俗语,比喻某一言行引起强烈反响;“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无题》中的诗句,意思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仿佛听到了炸雷的巨响,比喻在表面平静的局势中却酝酿着一场即将爆发的巨大事变。语境是我提出的问题让众人反馈踊跃,引起反响强烈,应选“一石激起千层浪”。“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七嘴八舌”形容人多语杂,也形容饶舌、多嘴。语境是说众人的建议多种多样,应选“五花八门”。“不乏其人”意思是那样的人为数不少;“不一而足”的意思是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语境是说众多微友认为林黛玉这样的人在现实中还不少,应选“不乏其人”。“裹挟”的意思是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挟制”指倚仗势力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语境是说林黛玉在信息时代潮流影响下也需要接受更多现代信息,应选“裹挟”。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锻炼……潜力”应改为“挖掘……潜力”;成分残缺,应在“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前加上“让其”“使其”“使之”等成分。【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林黛玉”出现四次,修辞手法上形成“反复”,“反复”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这样就使“林黛玉”成为语意表达的焦点;另外每个“林黛玉”前面的定语都不同,分别是“走出大观园面向世界的”“会用微信和抖音的”“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懂得运用元宇宙平台的”,富有现代气息和时代特色,突出强调信息时代的“林黛玉”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用不同的现代生活情景作“林黛玉”的定语,构成四个“……的林黛玉”的偏正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读之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一句常常听见的俗话。这话却是兔子真实的生存之道。我家乡的田埂上,时不时就可以找到兔子窝。兔子窝不会像喜鹊窝、燕子窝挂在明面上,①不留心是看不到的。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窝的掩体。这掩体无论是青草,还是枯蒿,②。可是,兔子即使再饥饿都不会吃掉,那草丛往往都完好无损。曾经觉得这“不吃窝边草”,只是兔子要保护家园。如今认识到,这也体现了兔子若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超前意识,人类应该恭恭敬敬向兔子学习。我居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曾以为母亲河一直是黄的,后来读书方才晓得东汉之前黄河不黄,叫作大河。那为啥大河会变黄呢?考古学家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哪里文明开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③。这警示最通俗的话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今这俗话已变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摆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高度。几经奋斗,荒山秃岭正在变作葱茏青山,浑浊河流正在变作洁净绿水。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睡意朦胧中听到些微响声,细听才知,那是清洁工的扫地声。B.在你的潜意识里,我的反抗是无效的,那我就不再强求你了。C.任何人都会在时空中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无论基因多强大。D.我那山路十八弯的故乡啊,您为什么要桃源世界般使人沉醉!〖答案〗21.①而是隐藏在草丛中

②都是兔子的美食

③种种现象都发出警示22.B〖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境说兔子窝“不会……在明面上”,“不留心是看不到的”,说明它是把窝隐藏了起来,结合“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窝的掩体”应填:而是隐藏在草丛中。②处,“不论”与“都”呼应,“不会吃掉”的是兔子窝的掩体,也就是青草或枯蒿,它们本来是兔子的美食,应填:都是兔子的美食。③处,下句“这警示”承前指代,“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那么下文“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的现象就是警示,应填:种种现象都发出警示。【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句与B项中均为连词,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进行申说,相当于“那么”。A、C、D项都是代词。故选B。五、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答案〗1.C2.B3.A4.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

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中用“灵修、美人”来象征君王,阐述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可得出总论点: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去哪儿啦?”“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这是为什么?”“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老乡,到哪儿去呀?”“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呐?”“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9.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作者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全下队啦”“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可知,“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根据原文“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根据原文“‘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