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情的产物,但情趣是不能直接描绘的实感,需借助具体的“象”来传情达意,这就形成了“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意象”即为“意中之象”。意象经历了诗人审美经验的选择,与诗人的情感意趣相契合,所以,它又渗透了诗人的思想与人格。可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在“物象”成为“意象”的过程中,“移情”手法有着最为重要的“触发”作用。物质世界的一草一木本是客观存在,无所谓情感。人与自然,起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自然的某些变化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所以,是实用关系。但在诗人置身自然之中,带着某种情趣观赏自然时,不知不觉就会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渗透于物,感觉物也好像有了与人共通的情感。在二者的情感交流中,互通而相融,这物象就成了诗人抒情的媒介,成了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于是,大地山川、风云星斗、草木鸟兽,一切原本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象,都可能具有人的情感,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当然,在意象的营造过程中,同一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意趣,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特征。在不同个性的诗人笔下,也会显现出迥然有别的艺术气质。比如“月”的意象以其独具的形象特征在中国诗人笔下保持着永久魅力。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独具的变化多端的月亮形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在李白的笔下,月的意象是超逸而飞动的,常常是他理想的寄托,表现了李白对于光明纯洁的真挚向往和追求。而杜甫笔下的月,“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是对月伤国事,对月思亲人,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怀,形成了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境。诗人在构成意象时,亦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性,造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李白以“天上来”极化其上源地势之高。诗人也可以营造出物质世界所没有的“意中之象”。李贺的诗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意。“漆炬迎新人”(《感讽五首》其三),他想象出阴间用的烛光不同于人间,是“漆炬”;“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因为是铜人,所以,其泪似“铅水”。没有诗人的移情作用,也就没有这类超凡脱俗的意象营造。可见,在从物象到意象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诗人移情作用下的艺术创造。(摘编自徐治堂《“移情”与诗歌意境的构成》)材料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象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窗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物象在诗歌中的艺术化表现,要经历诗人的审美选择,客观物象不能自动成为意象。B.“移情”手法在艺术表现中至关重要,它使自然界中一切景与物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C.诗人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意象,因此客观景物对诗人的创作来说并不重要。D.艺术创造是发现美的过程,创作者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自己内心的加工后更好地表达出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月这一意象,李白和杜甫创作出了风格截然不同的诗作,说明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B.如果没有体现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一个人就很难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他的心里的美。C.审美者在心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现深度的美感,因此文化程度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D.中国的移情审美是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改造为基础的,因此比西方的移情理论更有实用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移情”现象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D.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移情”,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曲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林黛玉联想到“流水”“落花”而流泪的原因。〖答案〗1.C2.B3.C4.①材料一侧重谈诗歌创作中“意象”产生过程中“移情”所起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5.①“流水”“落花”这种“美”是客观的存在,本身有易逝的特点;②由于林黛玉“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把握,故将这种情感移注于“流水”“落花”,成为自己抒情的媒介,无法释怀而流泪。〖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客观景物对诗人的创作来说并不重要”于文无据。客观景物是诗人抒情的媒介。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说明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错,材料一“同一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意趣,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特征。在不同个性的诗人笔下,也会显现出迥然有别的艺术气质”是说个性气质不同。C.“因此文化程度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错,材料二“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强调主观心理方面的准备,而不是文化程度。D.“比西方的移情理论更有实用性”于文无据。材料二“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比较的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而且说的是“似乎还要深刻些”。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中“移情”现象,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之中。A.是曾皙描摹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不属于“移情”现象。B.描写庖丁解牛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不属于“移情”现象。C.诗人把离愁别恨融入了云彩和流星的意象,属于“移情”现象。D.是齐宣王为自己以羊易牛作辩解,不属于“移情”现象。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为总说,“在‘物象’成为‘意象’的过程中,‘移情’手法有着最为重要的‘触发’作用”侧重谈诗歌创作中“意象”产生过程中“移情”所起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从客观角度看,“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可知,“流水”“落花”这种“美”是客观的存在,本身有易逝的特点;从主观角度看,“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由于林黛玉“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把握,故将这种情感移注于“流水”“落花”,成为自己抒情的媒介,无法释怀而流泪。(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遥远的乡土步川时间:清。地点:江西白鹤村。人物:余墨林——40岁左右,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失火,独承过失,革职回乡。太夫人——69岁,余墨林母亲,夫早逝,承夫志经营广仁义庄多年。梅自芳——年近30,幼孤,太夫人收为义女,小时许余墨林,但余墨林一直把母亲“许义女为余家儿媳”的话当做戏言,视她为亲妹妹。太夫人几次想跟余墨林挑明,都因机缘巧合未能完成。六公公——67岁,余墨林的叔叔,白鹤村余氏族长。余九皋——40余岁,捐补青州同知,候补十年未果。相关剧情:余墨林革职回乡,六公公为助其复职进京奔走,得到了墨林岳丈王昌大学士的应允;此时突发水灾,不少灾民知道广仁义庄存有粮食,聚集到白鹤村外请求救济;余九皋私下告诉余墨林,愿出两千两银子帮他买粮,条件是救灾保民的名声归他。广仁庄前,一车车粮谷已经装载完毕。饿疯了的灾民都不要命地往村里冲,村民慌忙跑上。六公公慌什么!告诉各房尊长,哪个不要命的敢往村里冲,就让后生们手里的鸟铳火枪开口说话吧!只要我没死,一个外人也别想进白鹤村!村民应声跑下。六公公(发现余墨林)墨林,你这是在干什么?余墨林六叔啊……六公公你这是要把粮食运到哪里去?余墨林六叔,那些被你的鸟铳火枪挡在村外的灾民再要是不给他们一点儿吃的,一定会跟我们拼命的。这些粮谷先让他们救救急。六公公疯了,你是疯了。余墨林六叔,这是白鹤村眼下唯一能走的路。六公公你晓得吗,白鹤村的乡亲也在饿肚子!把乡亲们的救命粮送给外乡人,你居然还说是救白鹤村,我看你是真疯了!余墨林没有吃的,灾民们都冲进村来,白鹤村就要遭灭顶之灾。六公公来呀,我们等着他们,白米饭是没有的,我们请他们吃火药铁砂!众村民请他们吃火药铁砂。余墨林乡亲们,白鹤是多少人?他们是多少人,要是靠你们几条鸟铳就能挡住流民的暴乱,那就不会有改朝换代了!六公公你不要危言耸听!余墨林再说,乡亲们啊,围在村外的灾民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头百姓,我们怎能拿火药铁砂招呼他们?这可不是我们白鹤村人的秉性啊。六公公墨林,村里已经收留了几千流民,算是为朝廷尽了职分了。但要我们抠出口里的粮食,自己饿死去救别人,那才是不通人情!余墨林六叔……余九皋站了出来。余九皋墨林兄,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余墨林记得。各位乡亲,候补青州同知余九皋先生捐资二千两赈灾。余九皋(瞠目结舌)你,你!余墨林九皋先生,朱子教导我们: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余九皋(恼羞成怒)余墨林,你居心险恶。乡亲们,你们知道他余墨林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他是要用你们的性命去换他头上的乌纱!余墨林你,你不配做一个读书人。余九皋老子本来就不是读书人,老子的功名是花钱买的!余墨林寡廉鲜耻!余九皋捐纳功名官职,是大清朝的规矩,我的银子花得正大光明。不像你,沽名钓誉,就想着讨好官府,拿父老乡亲的救命粮去换你头上的顶子。到底是谁寡廉鲜耻?余墨林乡亲们,乡亲们——余九皋乡亲们,乡亲们!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为了当官不择手段、不讲信义、六亲不认的伪君子!余墨林(气得浑身颤抖)无耻之尤,无耻之尤!余九皋父老乡亲们,你们可还记得:二十几年前,一个外乡女童流落到白鹤村,太夫人曾当着全村老小说过,这,就是我们余家的媳妇。可是他,装聋作哑,背信弃义,方取功名,即刻就攀上了王昌大学士的高枝。可怜王府如意郎,犹是春闺梦里人。梅姑娘望穿秋水,痴痴等待,一腔真情,随风飘零,年近三十,竟然独守空房!余墨林(震惊)自芳!余九皋族长大人,各位尊长,乡亲们啊,就是这个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狂悖自大的无耻小人,这真是我们白鹤村的耻辱!来呀,不愿再被这个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伪君子蒙骗的人跟我走!一群人跟着余九皋乱哄哄下。六公公墨林,你走吧。就像你从来就没有回来。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走,去找你丈人,认个错。六叔相信,你一定会飞黄腾达,你一定会让白鹤村扬眉吐气!走啊!余墨林六叔你看,那黑压压的人群正朝白鹤涌来,你让我往哪走?六公公为什么你不走?你是一定要做我的敌人吗?村民甲(恐惧地)来了,他们来了!六公公(哭喊)求你们回去吧,别往前走了,再走我们真要放枪了。余墨林你们不要过来,我们正要给你们送粮哩。灾民呐喊:“我们就是来取粮的!”六公公鸟铳火枪预备——余墨林不要放枪,不要放枪!梅自芳突然跑上。梅自芳(高喊)不要放枪——铳响了,地动山摇。梅自芳中弹倒下。余墨林(悲痛欲绝)自芳!余墨林紧抱血泊中的梅自芳。梅自芳在余墨林怀中幸福地闭上了眼睛。余墨林六叔,你还要拦着我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吗?六公公你到哪里去,我都不拦你,你要把粮谷带走,不行。余墨林六叔,广仁庄是我的爹爹、你的二哥倡立的,广仁庄四千石储粮,我们家有一半,我把这份带走。六公公什么,你要拆庄?余墨林对,拆庄。六公公你可知道擅自拆庄者是何结局?余墨林逐出家族,死后不得归葬余姓坟山。六公公这是你爹爹立下的规矩。余墨林子遵父规,天经地义。六公公余墨林,你要三思啊!余墨林侄儿已没有选择。六公公好!各房尊长何在?众尊长在!六公公(痛心疾首)余氏子弟余墨林,擅自拆庄,按广仁庄首任庄主百川公所立庄规,将悖逆之徒余墨林逐出族门!余墨林伙计们,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各位学生,让我们一起诵读《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预备,起!琅琅书声响起:“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余墨林推起粮车,带着送粮的队伍走向白鹤村外。(节选自《遥远的乡土》第十三幕)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公公“疯了,你是疯了”的话语,是其对余墨林关心救济灾民的行为不能理解后产生的不满和指责。B.因为有梅自芳独身苦等余墨林的事实,余九皋对余墨林的诋毁虽然混淆视听,却能对乡亲们产生极大的蛊惑。C.“再走我们真要放枪了”,这是六公公对灾民的最后警告,显示了六公公为维护村庄的利益而变得极为残忍。D.拆庄是在余墨林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充分体现了余墨林的大义。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饿疯了的灾民都不要命地往村里冲”,这一幕的开篇渲染了大灾之后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背景,更易将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来。B.相关剧情介绍中六公公为余墨林官复原职之事四处奔走,与结尾将余墨林逐出家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体现出六公公性格的多变。C.本剧善于用语言展现人物品格,如“老子本来就不是读书人”,粗俗的语言透露出无赖的品性,活画出余九皋投机钻营的形象。D.舞台说明能很好地交代人物的心理,“痛心疾首”的舞台说明反映了六公公在亲情和规矩面前的矛盾心理。8.文中梅自芳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在剧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遥远的乡土》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本剧获奖的原因。〖答案〗6.C7.B8.①烘托主要人物。文中以梅自芳的倾心相恋,来凸显余墨林的吸引力之大,映衬余墨林的品格高尚。②剧情发展的关键。梅自芳的死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高潮点,也是下文村民和饥民冲突缓解、余墨林送粮的必要借力点。③丑恶对比,升华主题。梅自芳的正直无私、奉献牺牲与余九皋的自私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弘扬了为民付出、大爱无疆的主题。9.①人物形象鲜明。不管主要人物余墨林,还是次要人物六公公等,都有自己的立场,性格鲜明,形象生动。②思想价值高。本剧通过余墨林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者思想救助灾民,歌颂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担当精神。③结构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本剧以要不要赈济灾民为主要矛盾冲突,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矛盾尖锐对立,扣人心弦。④语言个性化。余墨林语言充满正义感,六公公苦口婆心等,都能打动人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为维护村庄的利益而变得极为残忍”错。六公公不给灾民粮食是为了白鹤村的村民不挨饿,放枪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能体现其残忍。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体现出六公公性格的多变”错,六公公性格没有发展变化。六公公为余墨林官复原职之事四处奔走,是因为他是余墨林的叔叔;结尾将余墨林逐出家族,是因为他要遵守族规,维护白鹤村的利益。这两件事不能体现其性格多变。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①烘托主要人物。余九皋说“可怜王府如意郎,犹是春闺梦里人。梅姑娘望穿秋水,痴痴等待,一腔真情,随风飘零,年近三十,竟然独守空房!”,梅自芳明知余墨林已经娶妻,仍然苦苦等待他,是被他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吸引,文中以梅自芳的倾心相恋,来凸显余墨林的吸引力之大,映衬余墨林的品格高尚。②剧情发展的关键。就在六公公和余墨林争执不下,六公公即将让村民放枪的紧张时刻,“梅自芳突然跑上”“梅自芳(高喊)不要放枪——铳响了,地动山摇。梅自芳中弹倒下”,梅自芳的死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高潮点;矛盾冲突借梅自芳之死得到稍微的缓和,而下文“六叔,你还要拦着我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吗?”“六叔,广仁庄是我的爹爹、你的二哥倡立的,广仁庄四千石储粮,我们家有一半,我把这份带走”,余墨林要求带走自己的那份粮食,可见梅自芳之死也是下文村民和饥民冲突缓解、余墨林送粮的必要借力点。③丑恶对比,升华主题。梅自芳看到矛盾一触即发,于是为了阻止流血事件“突然跑上”“(高喊)不要放枪——”,结果中弹倒下;而前文余九皋想“私下告诉余墨林,愿出两千两银子帮他买粮,条件是救灾保民的名声归他”,在余墨林说出“各位乡亲,候补青州同知余九皋先生捐资二千两赈灾”之后,余九皋恼羞成怒,对余墨林的诋毁,挑动矛盾,混淆视听。由此可见,梅自芳的正直无私、奉献牺牲与余九皋的自私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弘扬了为民付出、大爱无疆的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①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余墨林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刚强弘毅、担当道义、拯济天下、克己牺牲的崇高精神;六公公为了白鹤村村民的利益不肯送粮给灾民,并且对余墨林关心救济灾民的行为不能理解后产生不满和指责;梅自芳的高尚纯洁和自我牺牲,余九皋的无赖和投机钻营的小人形象。总之,不管主要人物余墨林,还是次要人物六公公等,都有自己的立场,性格鲜明,形象生动。②思想价值高。剧本结尾余墨林带领学生们一边诵读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边给灾民送粮,揭示了剧作主题。余墨林居庙堂之高敢以一己之力独承过失,救下50多条人命;处江湖之远能总理义庄,带领乡民们战胜水患饥荒,他的身上充盈着的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总之,本剧通过余墨林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者思想救助灾民,歌颂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担当精神。③结构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本剧以要不要赈济灾民为主要矛盾冲突,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有余墨林与六公公的价值冲突,余墨林与余九皋的人格冲突等,矛盾尖锐对立,扣人心弦。④语言个性化。余墨林语言充满正义感,如“六叔,那些被你的鸟铳火枪挡在村外的灾民再要是不给他们一点儿吃的,一定会跟我们拼命的。这些粮谷先让他们救救急”“你,你不配做一个读书人”;六公公苦口婆心等,如“墨林,村里已经收留了几千流民,算是为朝廷尽了职分了。但要我们抠出口里的粮食,自己饿死去救别人,那才是不通人情!”“墨林,你走吧。就像你从来就没有回来。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走,去找你丈人,认个错。六叔相信,你一定会飞黄腾达,你一定会让白鹤村扬眉吐气!走啊!”,都能打动人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B.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C.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D.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古代主要官员属下掌管文书的辅佐的官吏,这说明曹伯启此时未主政一方。B.“常州路”的“路”是行政区域名,与“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意思不同。C.“莫之夺也”的“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意义相同。D.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与现代汉语中的“总管”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伯启年轻时专心于学;在担任兰溪主簿时,对于县尉捕获的盗贼,他认为没有证据,从而没有相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B.曹伯启担任推官时,查实黄甲依仗钱财杀人后让人替罪的真相,并依法处置;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C.曹伯启认为许衡倡导道学,教出了很多人才,就奏请建立祠堂表彰其功绩;乡人认为曹伯启贤能,上表奏请他回乡居住的地方为“曹公里”。D.曹伯启坚持不杀因宛平尹盗窃官钱而失职的看守人员,只是将其施以杖刑后发配;在平息边境争端事件上,也仅仅是上奏追究前任边帅的罪。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4.曹伯启对法忽鲁丁的子弟说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从而顺利追缴了法忽鲁丁贿赂的钱款?〖答案〗10.B11.C12.B13.(1)当时下诏建庙宇很急,御史等人用荒年这个理由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

(2)越过别国而把远的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14.①先亮明底线,消除侥幸心理。②晓之以理,让其明白利害。③说明官府帮助,打消其顾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天,招来分管刑狱的官员,问道:“西域僧人状告我犯罪,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治罪?”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曹伯启从容不迫地说:“犯罪是在大赦前发生的。”“刑曹”是“官属”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曰”是“说”的意思,“曰”后停顿,〖提示〗下文,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正确。“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是“道路”的意思。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行走了。C.错误。改变;耽误。意义不同。句意:但是也没法强行改变他。/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错误,曹伯启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不是因为或不仅仅是因为查处黄甲罪行。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敕”,下诏;“亟”,急;“上听”,皇上;“言者”,谏阻的人。(2)“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焉”,何,哪里;“陪”,增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负官钱,虽死必征”可知,先亮明底线,消除侥幸心理。②由原文“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可知,晓之以理,让其明白利害。③由原文“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可知,说明官府帮助,打消其顾虑。参考译文: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刚刚成年时,与东平的李谦交游,专心求教学习。至元年间,担任兰溪主簿,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在市井中示众。曹伯启认为没有证据,没有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连续升迁担任常州路推官,土豪黄甲,依仗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去顶罪服刑,曹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定黄甲杀人罪。升任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共同推荐,被提拔任西台御史,改任都事。关陕地区自从许衡倡导道学后,教育出了很多人才,曹伯启请求立祠堂,设立学校,来表彰许衡的功绩,朝廷认为这个提议很对。泾阳有个老百姓诬告县尹不守法,曹伯启核实后,判了这个人诬告罪。丞相铁木迭儿专权,一天,招来分管刑狱的官员,问道:“西域僧人状告我犯罪,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治罪?”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曹伯启从容不迫地说:“犯罪是在大赦前发生的。”丞相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没法强行改变他。宛平县尹偷盗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想同时诛杀守卫的人,曹伯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同意,改为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已经用新的将帅代替了他,又命令曹伯启追查这件事。驻扎在沅州,道路不通,曹伯启怕派兵前往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命令令史杨鹏担任独骑前往告诉新帅,并详细地了解到了有关情况,只奏请前帅擅自杀人的罪行,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强迫岭北的百姓运粮,每年达几万石,他肆意欺上瞒下,累计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监督征收,这些使臣先后受他的贿赂,都反而替他说假话。最后曹伯启前往,此人已经过世,曹伯启开导他的子弟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已经死了也一定追缴。与其拿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缴。”那些接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地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就有五百余万缗。后来出任真定路总管,治理崇尚宽泛简明,百姓过得非常安逸。英宗即位,征召他担任北廉访使,当时下诏建庙宇很急,御史等人用荒年这个理由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曹伯启说:“皇上英明果断,这样就不能不直言规劝。”于是就弹劾缄默不语,使政治清明时代有杀谏臣的名声,皇帝听后不禁有些惊恐。泰定初年,曹伯启高老还乡,在乡里悠闲地生活,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的住处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去世,年龄七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梅龙图公仪①知杭州欧阳修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②有余闲。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③间。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邮简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备注〗①梅公仪,作者朋友。龙图:龙图阁学士的省称。②风力:文辞的风格与笔力。③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具。后常代称宴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地区的杭州,富庶繁华,朋友梅公仪到这样的地区赴任,引起了作者的羡慕。B.作者认为梅公仪有余力闲暇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含有对朋友施政才能的肯定。C.颔联从一外一内两个角度,想象出了杭州百姓江湖之乐和梅公仪宴会赋诗之乐。D.尾联作者希望朋友到任后多寄给自己新作的诗篇,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16.作为一首送自己的朋友到杭州赴任的诗作,颈联的写景对于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答案〗15.A16.①作者想象朋友在杭州赏美景享安乐,反映了公事之余的轻松惬意,体现的是杭州在其治理下的安定和谐,表达了对朋友治理才能的赞美。②朋友赏美景,自然会写出新的诗作,暗含着作者对其写出诗作并寄给自己的期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到这样的地区赴任,引起了作者的羡慕”错误,“羡”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朋友能力与才华的赞美。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是虚写,想象朋友在杭州的美好生活,天暖、天寒都有应季的美景和没事,反映了公事之余的轻松惬意,体现的是杭州在其治理下的安定和谐,表达了对朋友治理才能的赞美。结合尾联“邮简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可知,诗人认为朋友赏美景,自然会写出新的诗作,所以颈联的写景,暗含着作者对朋友写出“新篇”并寄给自己的期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取而代之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__________。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普通人群之间的、阻碍真正阅读的发生的、危害不小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__________,从而显得卷帙浩繁,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__________。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凭借其打破时空局限、便于互动和技术优势,更有条件成为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②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③如虎添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19.①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高墙,②它横亘在文化阅读与普通人群之间,③阻碍了真正阅读的发生,④危害不小。20.示例一:网络凭借其打破时空局限、便于互动等技术优势,更有条件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

示例二:网络凭借其打破时空局限、便于互动和其他技术优势,更有条件成为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的一座桥。〖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总有低头一族”推断此类情景较为常见,故可填写“司空见惯”或“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第二空:依据“日趋发达”“显得卷帙浩繁”推断出版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故可填写“丰富多彩”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三空:依据“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推断在新技术的扶持下,出版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故可填写“如虎添翼”或“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蒸蒸日上”:意为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欣欣向荣”: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顺序先后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手机、网络成为了一堵高墙”,再将附加成分“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普通人群之间的、阻碍真正阅读的发生的、危害不小”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这座高墙)横亘在文化阅读与普通人群之间”“阻碍了真正阅读的发生”“危害不小”。

【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便于互动和技术优势”修改为“便于互动等技术优势”或“便于互动和其他技术优势”。二是成分多余或残缺,“更有条件成为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修改为“更有条件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或“更有条件成为引导读者到达真正的阅读的一座桥”。(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延长对航天员生理方面的主要影响是,①。因为肌肉的运动减少,骨骼血液供应也相应减少,这会导致骨质大量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②,骨质脱钙现象在1个月之内停止,但科学家们目前仍不知道这些脱失的钙能否完全恢复。此外,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肌肉不再发挥像在地面上的身体支撑作用,从而导致肌肉的废用性变化——肌肉萎缩。飞行时间越长,③。骨质脱钙严重,容易引起骨折;肌肉萎缩,造成肌肉力量减弱,影响人的健康和行动。为应对航天员身体产生的变化,航天员必须加强锻炼,每天用多种器械锻炼2小时,包括上下肢锻炼。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材料中的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到山上打柴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C.老王带客人进了一家川菜餐馆——这几年节假日他常跟亲戚朋友在这儿吃饭。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骨质脱钙和肌肉萎缩现象会更严重②航天员返回地面后③肌肉萎缩越严重〖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材料中的破折号的用法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转移;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补充说明;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因为肌肉的运动减少,骨骼血液供应也相应减少,这会导致骨质大量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和“此外,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肌肉不再发挥像在地面上的身体支撑作用,从而导致肌肉的废用性变化——肌肉萎缩”可知,介绍的是航天员会骨质大量脱钙和肌肉萎缩,所填内容是对航天员生理方面的主要影响,所以应该填写“骨质脱钙和肌肉萎缩现象会更严重”。第二空,结合下句“骨质脱钙现象在1个月之内停止”可知,骨质脱钙现象停止,说明航天员返回地面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第三空,结合上句“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肌肉不再发挥像在地面上的身体支撑作用,从而导致肌肉的废用性变化——肌肉萎缩”可知,航天员的肌肉在长期失重状态下,会肌肉萎缩,飞行时间越长,会越严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肌肉萎缩越严重”。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法国]阿尔贝·加缪②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李大钊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情的产物,但情趣是不能直接描绘的实感,需借助具体的“象”来传情达意,这就形成了“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意象”即为“意中之象”。意象经历了诗人审美经验的选择,与诗人的情感意趣相契合,所以,它又渗透了诗人的思想与人格。可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在“物象”成为“意象”的过程中,“移情”手法有着最为重要的“触发”作用。物质世界的一草一木本是客观存在,无所谓情感。人与自然,起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自然的某些变化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所以,是实用关系。但在诗人置身自然之中,带着某种情趣观赏自然时,不知不觉就会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渗透于物,感觉物也好像有了与人共通的情感。在二者的情感交流中,互通而相融,这物象就成了诗人抒情的媒介,成了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于是,大地山川、风云星斗、草木鸟兽,一切原本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象,都可能具有人的情感,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当然,在意象的营造过程中,同一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意趣,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特征。在不同个性的诗人笔下,也会显现出迥然有别的艺术气质。比如“月”的意象以其独具的形象特征在中国诗人笔下保持着永久魅力。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独具的变化多端的月亮形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在李白的笔下,月的意象是超逸而飞动的,常常是他理想的寄托,表现了李白对于光明纯洁的真挚向往和追求。而杜甫笔下的月,“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是对月伤国事,对月思亲人,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怀,形成了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境。诗人在构成意象时,亦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性,造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李白以“天上来”极化其上源地势之高。诗人也可以营造出物质世界所没有的“意中之象”。李贺的诗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意。“漆炬迎新人”(《感讽五首》其三),他想象出阴间用的烛光不同于人间,是“漆炬”;“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因为是铜人,所以,其泪似“铅水”。没有诗人的移情作用,也就没有这类超凡脱俗的意象营造。可见,在从物象到意象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诗人移情作用下的艺术创造。(摘编自徐治堂《“移情”与诗歌意境的构成》)材料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象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窗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物象在诗歌中的艺术化表现,要经历诗人的审美选择,客观物象不能自动成为意象。B.“移情”手法在艺术表现中至关重要,它使自然界中一切景与物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C.诗人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意象,因此客观景物对诗人的创作来说并不重要。D.艺术创造是发现美的过程,创作者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自己内心的加工后更好地表达出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月这一意象,李白和杜甫创作出了风格截然不同的诗作,说明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B.如果没有体现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一个人就很难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他的心里的美。C.审美者在心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现深度的美感,因此文化程度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D.中国的移情审美是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改造为基础的,因此比西方的移情理论更有实用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移情”现象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D.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移情”,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曲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林黛玉联想到“流水”“落花”而流泪的原因。〖答案〗1.C2.B3.C4.①材料一侧重谈诗歌创作中“意象”产生过程中“移情”所起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5.①“流水”“落花”这种“美”是客观的存在,本身有易逝的特点;②由于林黛玉“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把握,故将这种情感移注于“流水”“落花”,成为自己抒情的媒介,无法释怀而流泪。〖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客观景物对诗人的创作来说并不重要”于文无据。客观景物是诗人抒情的媒介。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说明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错,材料一“同一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意趣,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特征。在不同个性的诗人笔下,也会显现出迥然有别的艺术气质”是说个性气质不同。C.“因此文化程度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错,材料二“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强调主观心理方面的准备,而不是文化程度。D.“比西方的移情理论更有实用性”于文无据。材料二“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比较的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而且说的是“似乎还要深刻些”。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中“移情”现象,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之中。A.是曾皙描摹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不属于“移情”现象。B.描写庖丁解牛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不属于“移情”现象。C.诗人把离愁别恨融入了云彩和流星的意象,属于“移情”现象。D.是齐宣王为自己以羊易牛作辩解,不属于“移情”现象。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为总说,“在‘物象’成为‘意象’的过程中,‘移情’手法有着最为重要的‘触发’作用”侧重谈诗歌创作中“意象”产生过程中“移情”所起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侧重谈审美过程中“移情”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从客观角度看,“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可知,“流水”“落花”这种“美”是客观的存在,本身有易逝的特点;从主观角度看,“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由于林黛玉“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把握,故将这种情感移注于“流水”“落花”,成为自己抒情的媒介,无法释怀而流泪。(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遥远的乡土步川时间:清。地点:江西白鹤村。人物:余墨林——40岁左右,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失火,独承过失,革职回乡。太夫人——69岁,余墨林母亲,夫早逝,承夫志经营广仁义庄多年。梅自芳——年近30,幼孤,太夫人收为义女,小时许余墨林,但余墨林一直把母亲“许义女为余家儿媳”的话当做戏言,视她为亲妹妹。太夫人几次想跟余墨林挑明,都因机缘巧合未能完成。六公公——67岁,余墨林的叔叔,白鹤村余氏族长。余九皋——40余岁,捐补青州同知,候补十年未果。相关剧情:余墨林革职回乡,六公公为助其复职进京奔走,得到了墨林岳丈王昌大学士的应允;此时突发水灾,不少灾民知道广仁义庄存有粮食,聚集到白鹤村外请求救济;余九皋私下告诉余墨林,愿出两千两银子帮他买粮,条件是救灾保民的名声归他。广仁庄前,一车车粮谷已经装载完毕。饿疯了的灾民都不要命地往村里冲,村民慌忙跑上。六公公慌什么!告诉各房尊长,哪个不要命的敢往村里冲,就让后生们手里的鸟铳火枪开口说话吧!只要我没死,一个外人也别想进白鹤村!村民应声跑下。六公公(发现余墨林)墨林,你这是在干什么?余墨林六叔啊……六公公你这是要把粮食运到哪里去?余墨林六叔,那些被你的鸟铳火枪挡在村外的灾民再要是不给他们一点儿吃的,一定会跟我们拼命的。这些粮谷先让他们救救急。六公公疯了,你是疯了。余墨林六叔,这是白鹤村眼下唯一能走的路。六公公你晓得吗,白鹤村的乡亲也在饿肚子!把乡亲们的救命粮送给外乡人,你居然还说是救白鹤村,我看你是真疯了!余墨林没有吃的,灾民们都冲进村来,白鹤村就要遭灭顶之灾。六公公来呀,我们等着他们,白米饭是没有的,我们请他们吃火药铁砂!众村民请他们吃火药铁砂。余墨林乡亲们,白鹤是多少人?他们是多少人,要是靠你们几条鸟铳就能挡住流民的暴乱,那就不会有改朝换代了!六公公你不要危言耸听!余墨林再说,乡亲们啊,围在村外的灾民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头百姓,我们怎能拿火药铁砂招呼他们?这可不是我们白鹤村人的秉性啊。六公公墨林,村里已经收留了几千流民,算是为朝廷尽了职分了。但要我们抠出口里的粮食,自己饿死去救别人,那才是不通人情!余墨林六叔……余九皋站了出来。余九皋墨林兄,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余墨林记得。各位乡亲,候补青州同知余九皋先生捐资二千两赈灾。余九皋(瞠目结舌)你,你!余墨林九皋先生,朱子教导我们: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余九皋(恼羞成怒)余墨林,你居心险恶。乡亲们,你们知道他余墨林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他是要用你们的性命去换他头上的乌纱!余墨林你,你不配做一个读书人。余九皋老子本来就不是读书人,老子的功名是花钱买的!余墨林寡廉鲜耻!余九皋捐纳功名官职,是大清朝的规矩,我的银子花得正大光明。不像你,沽名钓誉,就想着讨好官府,拿父老乡亲的救命粮去换你头上的顶子。到底是谁寡廉鲜耻?余墨林乡亲们,乡亲们——余九皋乡亲们,乡亲们!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为了当官不择手段、不讲信义、六亲不认的伪君子!余墨林(气得浑身颤抖)无耻之尤,无耻之尤!余九皋父老乡亲们,你们可还记得:二十几年前,一个外乡女童流落到白鹤村,太夫人曾当着全村老小说过,这,就是我们余家的媳妇。可是他,装聋作哑,背信弃义,方取功名,即刻就攀上了王昌大学士的高枝。可怜王府如意郎,犹是春闺梦里人。梅姑娘望穿秋水,痴痴等待,一腔真情,随风飘零,年近三十,竟然独守空房!余墨林(震惊)自芳!余九皋族长大人,各位尊长,乡亲们啊,就是这个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狂悖自大的无耻小人,这真是我们白鹤村的耻辱!来呀,不愿再被这个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伪君子蒙骗的人跟我走!一群人跟着余九皋乱哄哄下。六公公墨林,你走吧。就像你从来就没有回来。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走,去找你丈人,认个错。六叔相信,你一定会飞黄腾达,你一定会让白鹤村扬眉吐气!走啊!余墨林六叔你看,那黑压压的人群正朝白鹤涌来,你让我往哪走?六公公为什么你不走?你是一定要做我的敌人吗?村民甲(恐惧地)来了,他们来了!六公公(哭喊)求你们回去吧,别往前走了,再走我们真要放枪了。余墨林你们不要过来,我们正要给你们送粮哩。灾民呐喊:“我们就是来取粮的!”六公公鸟铳火枪预备——余墨林不要放枪,不要放枪!梅自芳突然跑上。梅自芳(高喊)不要放枪——铳响了,地动山摇。梅自芳中弹倒下。余墨林(悲痛欲绝)自芳!余墨林紧抱血泊中的梅自芳。梅自芳在余墨林怀中幸福地闭上了眼睛。余墨林六叔,你还要拦着我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吗?六公公你到哪里去,我都不拦你,你要把粮谷带走,不行。余墨林六叔,广仁庄是我的爹爹、你的二哥倡立的,广仁庄四千石储粮,我们家有一半,我把这份带走。六公公什么,你要拆庄?余墨林对,拆庄。六公公你可知道擅自拆庄者是何结局?余墨林逐出家族,死后不得归葬余姓坟山。六公公这是你爹爹立下的规矩。余墨林子遵父规,天经地义。六公公余墨林,你要三思啊!余墨林侄儿已没有选择。六公公好!各房尊长何在?众尊长在!六公公(痛心疾首)余氏子弟余墨林,擅自拆庄,按广仁庄首任庄主百川公所立庄规,将悖逆之徒余墨林逐出族门!余墨林伙计们,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各位学生,让我们一起诵读《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预备,起!琅琅书声响起:“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余墨林推起粮车,带着送粮的队伍走向白鹤村外。(节选自《遥远的乡土》第十三幕)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公公“疯了,你是疯了”的话语,是其对余墨林关心救济灾民的行为不能理解后产生的不满和指责。B.因为有梅自芳独身苦等余墨林的事实,余九皋对余墨林的诋毁虽然混淆视听,却能对乡亲们产生极大的蛊惑。C.“再走我们真要放枪了”,这是六公公对灾民的最后警告,显示了六公公为维护村庄的利益而变得极为残忍。D.拆庄是在余墨林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充分体现了余墨林的大义。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饿疯了的灾民都不要命地往村里冲”,这一幕的开篇渲染了大灾之后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背景,更易将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来。B.相关剧情介绍中六公公为余墨林官复原职之事四处奔走,与结尾将余墨林逐出家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体现出六公公性格的多变。C.本剧善于用语言展现人物品格,如“老子本来就不是读书人”,粗俗的语言透露出无赖的品性,活画出余九皋投机钻营的形象。D.舞台说明能很好地交代人物的心理,“痛心疾首”的舞台说明反映了六公公在亲情和规矩面前的矛盾心理。8.文中梅自芳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在剧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遥远的乡土》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本剧获奖的原因。〖答案〗6.C7.B8.①烘托主要人物。文中以梅自芳的倾心相恋,来凸显余墨林的吸引力之大,映衬余墨林的品格高尚。②剧情发展的关键。梅自芳的死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高潮点,也是下文村民和饥民冲突缓解、余墨林送粮的必要借力点。③丑恶对比,升华主题。梅自芳的正直无私、奉献牺牲与余九皋的自私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弘扬了为民付出、大爱无疆的主题。9.①人物形象鲜明。不管主要人物余墨林,还是次要人物六公公等,都有自己的立场,性格鲜明,形象生动。②思想价值高。本剧通过余墨林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者思想救助灾民,歌颂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担当精神。③结构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本剧以要不要赈济灾民为主要矛盾冲突,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矛盾尖锐对立,扣人心弦。④语言个性化。余墨林语言充满正义感,六公公苦口婆心等,都能打动人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为维护村庄的利益而变得极为残忍”错。六公公不给灾民粮食是为了白鹤村的村民不挨饿,放枪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能体现其残忍。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体现出六公公性格的多变”错,六公公性格没有发展变化。六公公为余墨林官复原职之事四处奔走,是因为他是余墨林的叔叔;结尾将余墨林逐出家族,是因为他要遵守族规,维护白鹤村的利益。这两件事不能体现其性格多变。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①烘托主要人物。余九皋说“可怜王府如意郎,犹是春闺梦里人。梅姑娘望穿秋水,痴痴等待,一腔真情,随风飘零,年近三十,竟然独守空房!”,梅自芳明知余墨林已经娶妻,仍然苦苦等待他,是被他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吸引,文中以梅自芳的倾心相恋,来凸显余墨林的吸引力之大,映衬余墨林的品格高尚。②剧情发展的关键。就在六公公和余墨林争执不下,六公公即将让村民放枪的紧张时刻,“梅自芳突然跑上”“梅自芳(高喊)不要放枪——铳响了,地动山摇。梅自芳中弹倒下”,梅自芳的死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高潮点;矛盾冲突借梅自芳之死得到稍微的缓和,而下文“六叔,你还要拦着我给围村的灾民送粮吗?”“六叔,广仁庄是我的爹爹、你的二哥倡立的,广仁庄四千石储粮,我们家有一半,我把这份带走”,余墨林要求带走自己的那份粮食,可见梅自芳之死也是下文村民和饥民冲突缓解、余墨林送粮的必要借力点。③丑恶对比,升华主题。梅自芳看到矛盾一触即发,于是为了阻止流血事件“突然跑上”“(高喊)不要放枪——”,结果中弹倒下;而前文余九皋想“私下告诉余墨林,愿出两千两银子帮他买粮,条件是救灾保民的名声归他”,在余墨林说出“各位乡亲,候补青州同知余九皋先生捐资二千两赈灾”之后,余九皋恼羞成怒,对余墨林的诋毁,挑动矛盾,混淆视听。由此可见,梅自芳的正直无私、奉献牺牲与余九皋的自私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弘扬了为民付出、大爱无疆的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①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余墨林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刚强弘毅、担当道义、拯济天下、克己牺牲的崇高精神;六公公为了白鹤村村民的利益不肯送粮给灾民,并且对余墨林关心救济灾民的行为不能理解后产生不满和指责;梅自芳的高尚纯洁和自我牺牲,余九皋的无赖和投机钻营的小人形象。总之,不管主要人物余墨林,还是次要人物六公公等,都有自己的立场,性格鲜明,形象生动。②思想价值高。剧本结尾余墨林带领学生们一边诵读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边给灾民送粮,揭示了剧作主题。余墨林居庙堂之高敢以一己之力独承过失,救下50多条人命;处江湖之远能总理义庄,带领乡民们战胜水患饥荒,他的身上充盈着的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总之,本剧通过余墨林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者思想救助灾民,歌颂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担当精神。③结构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本剧以要不要赈济灾民为主要矛盾冲突,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有余墨林与六公公的价值冲突,余墨林与余九皋的人格冲突等,矛盾尖锐对立,扣人心弦。④语言个性化。余墨林语言充满正义感,如“六叔,那些被你的鸟铳火枪挡在村外的灾民再要是不给他们一点儿吃的,一定会跟我们拼命的。这些粮谷先让他们救救急”“你,你不配做一个读书人”;六公公苦口婆心等,如“墨林,村里已经收留了几千流民,算是为朝廷尽了职分了。但要我们抠出口里的粮食,自己饿死去救别人,那才是不通人情!”“墨林,你走吧。就像你从来就没有回来。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走,去找你丈人,认个错。六叔相信,你一定会飞黄腾达,你一定会让白鹤村扬眉吐气!走啊!”,都能打动人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B.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C.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D.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古代主要官员属下掌管文书的辅佐的官吏,这说明曹伯启此时未主政一方。B.“常州路”的“路”是行政区域名,与“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意思不同。C.“莫之夺也”的“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意义相同。D.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与现代汉语中的“总管”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伯启年轻时专心于学;在担任兰溪主簿时,对于县尉捕获的盗贼,他认为没有证据,从而没有相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B.曹伯启担任推官时,查实黄甲依仗钱财杀人后让人替罪的真相,并依法处置;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C.曹伯启认为许衡倡导道学,教出了很多人才,就奏请建立祠堂表彰其功绩;乡人认为曹伯启贤能,上表奏请他回乡居住的地方为“曹公里”。D.曹伯启坚持不杀因宛平尹盗窃官钱而失职的看守人员,只是将其施以杖刑后发配;在平息边境争端事件上,也仅仅是上奏追究前任边帅的罪。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4.曹伯启对法忽鲁丁的子弟说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从而顺利追缴了法忽鲁丁贿赂的钱款?〖答案〗10.B11.C12.B13.(1)当时下诏建庙宇很急,御史等人用荒年这个理由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

(2)越过别国而把远的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14.①先亮明底线,消除侥幸心理。②晓之以理,让其明白利害。③说明官府帮助,打消其顾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天,招来分管刑狱的官员,问道:“西域僧人状告我犯罪,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治罪?”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曹伯启从容不迫地说:“犯罪是在大赦前发生的。”“刑曹”是“官属”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曰”是“说”的意思,“曰”后停顿,〖提示〗下文,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正确。“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是“道路”的意思。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行走了。C.错误。改变;耽误。意义不同。句意:但是也没法强行改变他。/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错误,曹伯启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不是因为或不仅仅是因为查处黄甲罪行。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敕”,下诏;“亟”,急;“上听”,皇上;“言者”,谏阻的人。(2)“鄙”,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