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周测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周测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周测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周测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强化训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宋代艺术领域内,有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谱、创作新琴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江西谱”。南宋时,江西谱盛极一时,与当时京师派的“阁谱”相抗衡。阁谱是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风格过于刚劲而呈现程式化的拘谨,而江西谱是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风格偏于纤丽,所以成玉涧说“失于轻浮”。当然,说江西谱“失于轻浮”,也未免有些偏颇。京师派的阁谱刚劲风格,是因为其植根于北土苍茫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谱是将江南的明媚山水输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优美华丽的艺术风格。据相关记载,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与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主脉“文以载道”相应,他的琴论思想的主脉是“琴以载道”。欧阳修自小喜琴声,因为高雅的琴声是与古人进行畅达的精神交流的桥梁,能传递千古时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群体,固然与欧阳修个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爱琴、擅琴、论琴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他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很快就流传开来。当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根据《醉翁亭记》的寓意,创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弹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听了很高兴,为沈遵的《醉翁吟》填写了歌词。《醉翁吟》琴曲成为江西琴派江西谱的代表作。(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材料二:出于这种音乐应该修身养性的主张,欧阳修把琴称为“道器”,也就是士大夫修道(修身)之“器”,在其著名的琴诗《江上弹琴》中吟道:“江水深无声,江云夜不明。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境寂听愈真,弦舒心已平。用兹有道器,寄此无景情。经纬文章合,谐和雌雄鸣。飒飒骤风雨,隆隆隐雷霆。无射①变凛冽,黄钟②催发生。咏歌《文王》雅,怨刺《离骚》经。二《典》③意澹薄,三《盘》语丁宁。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这首短诗集中了他的琴学审美思想。“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则涉及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言意关系,琴曲给人的直接感受当然是音声,但如果仅仅停留于音声,是难以达到琴曲真正的审美意境的,所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对于音乐这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说,得意就更加困难,欧阳修也通过这首琴诗感叹世人大多可以把握琴曲的音声,但却少有人可以达意。这正是千古知音难求的原因。同样,他也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审美修养的缺失,也是现实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所造成的。在《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一诗中,他悲叹世人贪恋世俗。被凡尘的“哇咬”之声堵塞了双耳,再也无法享受《大韶》《咸池》这种稚乐给人的道德与审美的双重怡养:“吾尝哀世人,声利竞争贪。哇咬聋两耳,死不享《韶》《咸》。而幸知此乐,又常深讨探。今宫得闲散,舍此欲奚耽。”尽管欧阳修自己表示他能够幸免被“哇咬”困扰,尤其是不被官场羁绊后,更加可以深究与耽溺于上古大乐的美好之中,但也可以看出,他的琴学思想其实是官方的、士人的,对于民间琴曲是有一定偏见的。(删改自罗筠筠《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的琴学思想》《中山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注:①无射:钟名,周景王时所铸;②黄钟:由黄帝发明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也可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③二典:《尚书》中《尧典》《舜典》的合称。1.下列关于“江西琴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江西琴派”是一个在宋代形成的琴艺流派,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B.“江西琴派”对两浙派影响很大,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曾学习过“江西琴派”的琴谱。C.在三大流派中,“江西琴派”的演奏技法最为丰富,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南宋灭亡之后渐趋衰败。D.“江西琴派”中有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文人,其中欧阳修对“江西琴派”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西琴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就以弹无弦琴而为后人称赞。B.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的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京师派”风格过于刚劲。C.南宋时,“江西琴派”的“江西谱”盛极一时,能与当时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阎谗”相抗衡。D.“琴以载道”是欧阳修的琴乐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以载道”相呼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在战国时期,江西境内就有人懂得琴艺,因为在江西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B.作为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C.“阁谱”风格刚劲,“江西谱”优美华丽,它们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D.欧阳修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这是“江西琴派”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主要原因。4.请概述材料二中欧阳修《江上弹琴》一诗所体现的琴学审美思想。(4分)5.材料二中有“‘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这样的表述,请结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谈谈你对“得意忘言”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逛作者:和军校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田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敦厚说:“叔,我有难处。”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敦厚咬咬牙,走了。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杳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可以看出敦厚是一个孝顺老人的人。B.“敦厚的话变得多了……”体现出敦厚因在外挣了些钱,逐渐生出了虚荣心,开始显摆了。C.“敦厚咬咬牙,走了”,表现敦厚的矛盾纠结,塑造出立体而鲜明的人物形象。D.“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表现敦厚积极上进、任劳任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反衬出了村里人心目中敦厚的“不孝”。B.支书张大昌这一形象,非常重要,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是正义的化身,更是小说主人公品格的见证人。C.“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连用六个“一”,渲染出环境的荒凉、寂寞,烘托出敦厚的高尚品格。D.“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运用了白描手法,“天地一色”的雪白的亮色,既烘托英雄逝去的悲,也让人们看到希望,着眼未来。8.小说中多次出现“泔河村的人”,这与《祝福》中鲁镇里听祥林嫂“倾诉”的女人们的形象一样吗?请分析鉴赏。(5分)9.“好题一半文”,本文题目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鉴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长清僧某,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还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坯。”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注]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予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薰心,有求死不得者矣,况僧乎哉!(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纪纲;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汝师戒A行之B僧C所D遗E手泽F宜恪守G勿H俾损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指“哪里”,与“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中的“焉”字词义不同。B.“灰心木坐”中的“木”与“意洞手书”(《与妻书》)中的“手”词类活用不同。C.而立《论语》:“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D.“不异之乎其再生”与“宰以卓异闻”(《促织》)两句中的“异”字词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和尚化身为公子后提出了想到长清去游览的请求,被公子家人劝阻,但他不听劝阻,第二天就出发了。B.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刚来到生前寺院时,被徒弟们当作贵客接待,并在徒弟们的引导下看了一下埋葬自己的坟墓。C.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向弟子们讲述了化身为公子的经历,又历述生平事迹,弟子们才相信这个人是他们的师父。D.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后来住在了寺庙里,公子的夫人、故友有时来长清拜访他,恳求他回去,但遭到了他的拒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4分)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4分)14.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再登南楼郑起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16.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六国论》中的“”是为赵国不能坚持使用武力而灭亡感到遗憾,而《谏太宗十思疏》的“”也为历朝历代罕能长治久安指出了原因,两者似有相通之处。(2)杜牧《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指责秦人挥霍无度的语句是“,”。(3)假如你登上了岳阳楼,你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两句来描绘登楼所见的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展示出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

: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该节内容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展露得

。为大观园中的亭台馆舍之类草拟匾额对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必说匾额对联还需当场拟出,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定夺、审阅。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

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靡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

,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毋庸置疑;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

。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

: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口腹之欲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21.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处都进行了引用,为何A处没有提供引用出处,B处提供引用出处?(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强化训练答案C2.A3.B4.①琴声具有能够修身养性、寄意娱情的现实功效。②琴乐具有讽喻载道、安邦治国的社会价值。5.①“得意忘言”在文中是指是领会到琴曲背后寄托的深意,在这种心有灵犀的知音境界中,很多话无须多说,也无法用言语表现。②《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它的澄澈。“意”,是词人透过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透明洁净的环境,感悟到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内心的干净澄明、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怀。③而“忘言”则是指这种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是难以诉诸言语的。【1题详解】C.“最为丰富”错,原文只是说“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A.“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错,“江西琴派”形成于宋代,由此可知,陶渊明不可能属于“江西琴派”。故选A。【3题详解】B.“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原因理解片面,根据原文“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可知,原因还包括他善于弹琴。故选B。【4题详解】琴声具有能够修身养性、寄意娱情的现实功效。《江上弹琴》中“境寂听愈真,弦舒心已平。用兹有道器,寄此无景情”两句,意思是在寂静的环境中琴声听得更加真切,琴弦舒张,琴音一起,内心就变得十分平静;就用琴这“道器”,来寄托这不用景色就可以寄托的情感。诗句与欧阳修的观点“出于这种音乐应该修身养性的主张,欧阳修把琴称为‘道器’,也就是士大夫修道(修身)之‘器’”一致,体现了他认为琴能够修养身心、寄托情感的审美功效。琴乐具有讽喻载道、安邦治国的社会价值。《江上弹琴》中“咏歌《文王》雅,怨刺《离骚》经。二《典》意澹薄,三《盘》语丁宁”两句,意思是琴音可以歌咏《文王》的雅正,也可以表达《离骚》的怨刺;可以表现《尧典》《舜典》的意境淡泊,也可以抒发三《盘》中的殷殷叮咛。诗句与孔子关于的诗“兴观群怨”的观点类似,写出了音乐具有经世致用之功能。【5题详解】首先理解“得意忘言”,原本意思是,言辞是用来表达想法的,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用再说什么了。后比喻互相心里都知道,不用明着说。文中的“得意忘言”意思是“琴曲给人的直接感受当然是音声,但如果仅仅停留于音声,是难以达到琴曲真正的审美意境的,所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可见这里的“得意”是领会到琴曲背后寄托的深意,“忘言”则是在这种心有灵犀的知音境界中,很多话无须多说,也无法用言语表现。把“得意忘言”移用到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来理解,首先看他写了什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可见,这首词中的“意”,是词人透过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透明洁净的环境,感悟到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内心的干净澄明、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怀。而“忘言”则是指这种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是难以诉诸言语的。6.B(敦厚这样做是为了给母亲长脸,让母亲感到幸福,更能推动情节发展,与“虚荣心”“显摆”无关。)7.D(白描,既照应前文的“荒凉”,又借天地为之呜咽以及“天地一色”的庄严肃穆,向英雄致敬。“也让人们看到希望,着眼于未来”于文无据。)8.二者不一样。(1分)①泔河村的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议论是褒奖善、贬斥恶是作品顺带褒奖的对象;而鲁镇的女人们没有是非观念,单单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消费祥林嫂,是作品深刻批判的对象。(2分)②泔河村的人的出现,还能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者反衬人物形象;而鲁镇的女人们则是作品单独塑造的一类形象,更能深化主旨。(2分)9.①“逛”作为小说行文线索,贯穿主要情节,敦厚妈想“逛”的秉性推动了情节发展;(2分)②“逛”、不“逛”,构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对比),塑造了敦厚的“孝顺”“恪尽职守”难两全的矛盾心理;(2分)③带老人“逛”是孝顺,而不带老人“逛”也是孝顺,更是“恪尽职守”,从而凸显了小说的“舍小家,顾大家”主旨。(2分)10.CFG[(原文标点)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l1.B(“木”与“手”词类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12.D(“公子的夫人.故友有时来长清拜访他,恳求他回去”说法错误,文中无“公子的夫人有时来长清拜访他”的信息,也没有“故友恳求他回去”的信息)13.(l)河南有位世代乡绅的公子,带着十余骑(家丁),擎着猎鹰去猎兔。马受惊狂奔,(公子)堕马而死。(得分点:“率”“逸”“毙”各1分,句意1分)(2)住了几个月,悄悄出门离家,直达长清旧寺。他对众弟子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得分点:“居”“遁”“抵”各l分,句意1分)14.做人要本性坚定,不要被外物迷惑而丧失本性。(3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山东长清县有个和尚,道行高深,洁身自好,八十多岁身体依然很健康。有一天,他一跤摔在地上起不来,庙里的和尚急忙赶上前抢救,老和尚却已去世了。和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魂魄飘飘,来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位世代乡绅的公子,带着十余骑(家丁),擎着猎鹰去猎兔。马受惊狂奔,(公子)堕马而死。老和尚的魂魄正好撞上公子的尸身,一下子合为一体,于是公子就慢慢苏醒过来。仆人们围在四周问他怎么样了,公子张开眼睛,说:“我怎么到这地方来了?”众人把他扶回家去。一进门,就见一群扑粉画眉的女子,纷纷过来看视慰问。公子十分惊惧,说:“我是和尚啊,怎么到这儿来了?”家里人以为他是在说胡话,都开导他要他明白过来。老和尚也不申明辩解,只是闭着眼睛,不再说话。家人给他送来米饭他就吃,送来酒肉他就拒绝。夜里独自安息,不受妻妾侍奉。这样过了几天,他忽然想要稍稍走动走动。大家都很高兴。出得房来,刚刚站定,就有许多仆人纷纷走来,送上各类钱粮账册,争着请他清点核算。公子假托新病未愈,精神疲倦,一概推辞。只问:“山东有个长清县,你们知道吗?”大家都回答:“知道。”他又说:“我闷得无聊,想到长清去游览,你们可以马上给我准备行装。”大家说公子伤病刚好,不应远游,他不听劝阻。第二天就出发了。到了长清,只见景物风貌依旧。也不用问路,直接来到寺院。几个徒弟见有贵客到了,拜伏请安,十分恭谨。就问他们:“老方丈到哪里去了?”徒弟答道:“师父不久前已离开人世了。”问坟墓在哪里。徒弟们就引导他前往,只见三尺孤坟,野草还没长满呢。众和尚都不知这位贵客的心思。过了一会,公子吩咐备马打算回去,临行嘱咐众和尚:“你们的师父是一位严守戒律的高僧,他的遗物,应敬慎看守,不使损坏。”众僧连连答应,公子这才离寺而去。回到家里,公子心如死灰,坐如枯木,一切家务都不管。住了几个月,悄悄出门离家,直达长清旧寺。他对众弟子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众弟子怀疑公子胡说,只管相视而笑。他就向弟子们讲述了借尸还魂的始末,又历述生平事迹,全都符合。众弟子这才相信,让他坐在原来的僧榻上,还像过去一样地侍奉他。后来,公子家多次派了车马来,恳求他回去,他看都不看一眼。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了仆人来到长清,送给他许多财物。他回绝了一切金银绸缎,只受下一件布袍而已。公子的故友有时来到长清,恭敬地去拜访他。见他不妄言笑,心意诚笃,虽然看上去才三十岁光景,却常常说起八十多年间的事情。异史氏说:人一死,魂魄就散了,长清僧能够千里而不散,是他秉性坚定的缘故。我对这个和尚,并不惊异他能死而再生,却惊异他到了繁华靡丽的地方,却能够了却尘缘,避开俗世。如果眼睛一闪,被兰麝熏了心,就会有求死而不得的人了,更何况去做和尚呢!15.D16.①《六国论》中苏洵提醒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被敌国积久的威势胁迫。②郑起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良将,做到军纪严明。③郑起还提醒统治者只需打造雄壮的江山,不必纠结曾有过怎样不堪的历史。【解析】15.D.此句并非展现作者的豪情与对今后登楼的设想,而是面对大好河山即将沦陷,作者对今后将无缘登楼的悲慨。故选D。16.苏洵的《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本诗“诸营种柳今何在”用典,典出《晋书·陶侃传》,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醒统治者要任用良将,做到军纪严明。“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强调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提醒统治者只需打造雄壮的江山,不必纠结曾有过怎样不堪的历史。(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能克终者盖寡(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18.①匠心独运②淋漓尽致③巧夺天工19.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20.①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使语段灵动、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②体现了众人视点的流动。③凸显了大观园景致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④表现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答对3条3分)21.①“围炉煮茶”方兴未艾②被赋予新的内涵③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附庸风雅(1句2分)解析:第①空,根据前后文“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语境应指“围炉煮茶”正在发展,还没有到止境,故可填写“‘围炉煮茶’方兴未艾”之类的句子。第②空,语境强调文化传统走入当代,还有哪些需要;结合后文“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可知,要想茶融入当代,还需要赋予其以新的文化内涵,故可填写“被赋予新的内涵”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句后为冒号,其后的内容应是对此句的具体阐释,结合后文“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可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故可填写“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附庸风雅”之类的句子。22.①A处引用“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不需出处,因为作者把引用的内容化到自己语言中,成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②B处的引用需要出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论证中国茶历史悠久,有了出处就表明引用内容的准确真实,有来历,能够增强说服力。(1点2分)解析:A处引用“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不需出处,结合“‘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等内容可知,此处引用内容和后文内容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是作者把引用的内容化到自己语言中,成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B处的引用需要出处,后文有“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作者的目的是论证中国茶历史悠久,有了出处才能表明引用内容的准确真实,有来历,能够增强说服力,更好地和后文衔接。23.(一)材料分析材料仅有一句话,这句话包括两个分句,分句之间是对立关系,每个分句内部都是先说假设的行为——走出去或走不出去,再说结果——世界就在眼前或眼前就是世界。关于“走出去”,可作发散的多向理解,如走出某个地域,走出局促的生活,走出狭隘的视野,走出负面的心理,等等,都是合理的。“世界就在眼前”,指的是,不管你“走出去”的是什么,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天地,这个新的天地将有助于你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不出去,囿于眼前,眼前所见就是你的世界。(二)立意分析在准确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立意。由于材料具有发散性,确定立意时要紧紧围绕理解最透彻、最便于展开论述的某一点,不要“四面出击”。如写要走出负面的心理,才能迎接崭新的世界、广阔的天地,否则,囿于负面心理,就永远走不出阴郁的小天地;就不要再涉及走出学校、走出国门、走出小我……这些内容。参考立意:①走出小我,成就大我;②走出负面心理,迎接灿烂阳光;③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大潮等等。世界有风景人生有厚度王安石登临高山,曾于云波浩渺中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毛泽东走出乡关,也在壮怀激烈中高唱“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出去,去奋力拼搏,去看诗和远方;出去,去披荆斩棘,向着峰顶进发。走出去,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走出去,登顶高峰,追求的是一份抱负,一份向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这是孔夫子的为学之道,也揭示了不懈追求、慢慢积淀的重要性。董卿曾这么给外卖小哥诗词帝雷海为祝辞:“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正是心怀一份抱负,一份对诗词的向往,长久的积淀,使他力克北大才子庞敏,勇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从而由外卖哥一跃成为诗词帝。身为外卖小哥,雷海为的心灵充满香气,精神走出去,走出外卖的小我,成就诗词的大我。走出去,登顶高峰,需要的是一份勇气,一份毅力。“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常常心有不甘,人的内心并不坚强。崩溃的时候,也会低头垂泪、无所适从。只不过,我的重启能力比较强,能够迅速斩断纠结,重新上路,并在前行中,迎接日月交替,感受海天壮阔。”这是俞敏洪在新东方陷入困境、东方甄选尚未走红时的感慨。现在东方甄选做得风生水起,又陷入“小作文”风波。当事人董宇辉和他的老东家一样,正凭借勇气、智慧和毅力,走出去,去开疆拓土,去成就更大的人生。董宇辉说:“只要你内心不放弃,人生哪有那么多绝境。”俞敏洪、董宇辉,顺应着时代大潮,追寻着诗和远方。外面的世界,等待着有大抱负、大胸怀、大毅力的人去追逐。大人生就是让你历尽千帆,百炼成钢。你,准备好了吗?走出去,登顶高峰,收获的是一份眼界,一份胸襟。著名作家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但他把面对人生苦难时无处安放的煎熬、焦灼与困境投射给了地坛,与地坛相守15年,在地坛寻找安静、获取能量,淬火重生,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倘若他不能摆脱并超越重重苦难,他残缺的身体就无法获得不朽,也许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泯然于众人矣。可他将地坛幻化成心中的精神图腾,出走灵魂于不朽;他自由的灵魂不再困顿于荆棘,他走出自我,眼界开阔了,胸怀博大了,铸成了自己的精神之剑!思想上的裹脚布解开了,成长的脚步就会健步如飞。打开心门,人生换道超越,史铁生的人生世界从此万里坦途、锦绣山河。斜阳西下的光晕,染红了大地与苍穹;空气中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清晰与透明。将个体生命融入更大的舞台,将获得“小我”无法企及的生命的厚度与广度。人生到底需要怎样的精彩?是在春风中一枝独秀大放异彩,还是在夜空中群星闪烁竞相辉映?在我看来,走出小我之境,胸怀大我之心,为家国奋斗,这才是高光而又精彩的人生。诗歌答案1、(1)D“闲愁顿消”有误;“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历的想象。(2)①开篇通过重九登高所见壮阔之景,表现豪迈之情。②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③下片回到眼前,写与众弟饮酒品螯,劝自己要忘却闲愁,继而表达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1)B理解错误,此联用典意在表现诗人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壮岁”却不得不苟且偷生,担任“高位”理解有偏差。(2)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3.(1)①晨景、晚景。(1分)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2分)(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2)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2分)②物有情: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2分)4、(1)B(2)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前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是虚写,后句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创设意境。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分析】(1)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故选B(2)首联描写天气和暖泥土融化积雪半消,行人出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的江南早春景象,为真实所见,此为实写;颔联前句描写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为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此为虚写;后句描写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此为实写;诗歌前两联虚实结合,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1)D

D.“反问”错误,“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自问自答,是设问。故选D。①“闲”字妙在统摄全诗,既统摄景也统摄情,既统摄人的行为又统摄人的心境。②数间茅屋、流水潺潺、花红柳绿、黄鹂鸣叫,渲染了词人隐居后安静闲适的生活环境。③窄衫短帽垂杨里,黄鹂声中午醉醒来晚,是作者隐居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也是他摆脱宦海远离官场的一种悠闲心境。【2题详解】“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闲”写出了环境的安静闲适:临水而建的茅屋,潺潺流水;春风吹来,垂杨袅袅,花朵盛开;不时传来黄鹂的鸣叫。“闲”字也写出了人物的行动:词人穿着窄衫短帽在垂杨林中散步,午醉醒来,天色已晚。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闲”更是一种心境:词人晚年罢相,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悠闲心境。6.(1)B“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错误。“芟”,除去。应是因“芟多”而翠竹稀疏,月光漏了下来。(2)①诗人劝勉自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能停息,表现了诗人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