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_第1页
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_第2页
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_第3页
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_第4页
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T/T876—2019代替JT/T876—2013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2019-01-02发布JT/T876—2019 Ⅲ 1 13术语、定义和符号 2 45技术要求 7 7检验规则 附录A(资料性附录)体外束主要技术参数 附录B(规范性附录)转向装置组合静载试验 附录C(规范性附录)转向装置组合疲劳试验 附录D(规范性附录)体外束可更换性能试验 附录E(规范性附录)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试验 IⅢJT/T876—2019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T/T876—2013《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与JT/T876—201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对束体选择条件、转向装置最小弯曲半径和减振限位装置布置间距的要求(见5.1); 修改了相关材料和表面处理要求(见5.3和5.4.2013年版的5.2.5.3和5.4): 修改了检验试验方法(见6,2013年版的6): 修改了检验规则(见7.2013年版的7); 修改了包装、运输和储存要求(见8,2013年版的8); 增加了常用体外束的主要技术参数(见附录A)。本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JT/T876—2013。1JT/T876—2019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普通螺纹基本尺寸普通螺纹公差尺)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2361合金结构钢416249294956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4985梯形螺纹第1部分:牙型梯形螺纹第2部分:直径与螺距系列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2JT/T876—2019GB/T13663.2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JB/T3999钢件的渗碳与碳JB/T5000.13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3部分:包装JB/T5936工程机械机械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JB/T5944工程机械热处理件通用技术条件JB/T5994装配通用技术要求JT/T737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NB/SH/T0324润滑脂分油的测定锥网法NB/T47013.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SH/T0325润滑脂氧化安定性测定法3减小体外束振动幅度、改变束体自振频率的装置。集束式integrated钢束按自然叠置状态排列。散束式distributed钢束通过特定的分散装置按规定分布状态排列。转向段deviatorzone位于转向装置内的体外束节段。锚固段anchoragezone位于锚具组件内的体外束节段。过渡段transitionzone位于导管内,除转向段和锚固段之外的体外束节段。自由段freelength锚固段、转向段及过渡段之外的体外束节段。3.2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₁——束体直径,单位为毫米(mm);E——螺旋筋中心直径,单位为毫米(mm);F₁——散束式转向装置外径,单位为毫米(mm);F,——集束式转向装置的转向钢管尺寸,单位为毫米(mm);—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纹线单根试件的棂测极限拉力平均值,单位为牛(N),4m=4×Fu——体外束组件中钢束的实测最大张拉力,单位为牛(N);F疲劳试验中钢束的上限荷载,单位为牛(N);Fmin——疲劳试验中钢束的下限荷载,单位为牛(N);G导管尺寸,单位为毫米(mm);G₁——直导管尺寸,单位为毫米(mm);G₂——弯导管尺寸,单位为毫米(mm);H₂——铸铁锚垫板长度或钢板锚垫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H,支撑筒长度,单位为毫米(mm);4JT/T876—2019fm——试验用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截面以Am计)的实测极限抗拉强度平均值(不小于三根试4.1产品结构TW,见图1。图1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束结构示意图5JT/T876—20194.2产品分类4.2.1束体分类1计份计带22古带b)Ⅱ型束c)Ⅲ型束图2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束体截面构造示意图4.2.3转向装置分类4.2.3.1转向装置在箱梁内的布置示意见图4a)。4.2.4.1减振装置在束体自由段的布置示意见图5a)。6JT/T876—2019a)固定式铸铁锚具b)可调式铸铁锚具c)固定式钢板锚具d)可调式钢板锚具1——保护罩;7——束体;5——螺旋筋;图3体外束锚具组件示意图A-AA-Aa)转向装置b)I、Ⅱ型束散束式排列c)I、Ⅱ型束集束式排列2——转向钢管;5——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图4束体在转向装置内排列状态示意图A-Ad)Ⅲ型束集束式排列图5体外束减振装置示意图7JT/T876—20194.3产品型号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束型号表示方法见图6。示例1:示例2:由19根φ15.20mm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组成的Ⅲ型束体,采用可调式钢板锚具进行锚固、利用集束式转向装置进行转向并采用B型减振装置进行减振的体外束,型号表示为:TW15ⅢTBJB-企业代号(需要时标注);———锚具组件类型代号,见4.2.2;—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束代号。图6体外束型号表示方法示意图5技术要求5.1一般要求5.1.1应根据体外束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换索要求,按表1选择束体类型。表1束体选择条件I型束一般环境可单根钢绞线更换Ⅱ型束束体外露于结构"、海洋环境或有特殊防腐要求的环境可单根钢绞线更换Ⅲ型束可整束更换注:“外露于结构是指束体能被阳光直射或位于浪溅区。5.1.2转向装置应满足相关结构设计规范和下列最小弯曲半径要求:a)散束式转向装置:Rmin≥580d8JT/T876—2019d)近锚固段的转向器最小弯曲半径应比上述值大1000mm。5.3材料5.3.2PE护层和HDPE护套硬度应符合产品设计文件或JT/T329的规定。5.3.3.3锚具防松装置采用45优质碳素结构钢,应符合GB/T699的规定。5.3.3.4锚具密封筒采用Q235碳素结构钢或20优质碳素结构钢,应符合GB/T700或GB/T699的5.3.3.7锚具导管采用Q235无缝钢管或20无缝钢管,壁厚不小于4mm,应符合GB/T8162的规定。5.3.4.1转向钢管采用Q235无缝钢管或20无缝钢管,应符合GB/T8162的规定。9JT/T876—20195.3.6.2防腐油脂技术性能应满足表2的要求。5.3.6.3防腐蜡油技术性能应满足表3的要求。工作锥入度(1/10mm)220~320滴点(℃)水分(%)钢网分油量(100℃,50h)(%)腐蚀试验(45号钢片,100℃,24h)合格蒸发量(99℃,22h)(质量分数)(%)低温性能(-40℃,30min)合格湿热试验(45号钢片,30d)≤B级盐雾试验(45号钢片,30d)≤B级氧化安定性(99℃,100h,75.8×10*Pa)氧化后压力降(Pa)氧化后酸值(mgKOH/g)滴点(℃)运动黏度(100℃)(mm²/s)石蜡针入度(25℃)(1/10mm)钢网分油量(40℃,7d)(%)腐蚀试验(45号钢片,100℃,24h)合格盐雾试验(45号钢片,30d)≤B级氧化安定性(99℃,100h)(MPa)5.4.1.1零件机械加工应符合JB/T5936的规定。JT/T876—2019纹应符合GB/T196和GB/T197的规定。现象,同批次夹片硬度差不大于5HRC,同件夹片硬度差不大于3HRC。其他要求应符合JB/T5944和小于225HB(或20HRC),其他要求应符合JB/T5994的规定。和NB/T47013.4中Ⅱ级质量的规定。锚具静载锚固性能应符合JT/T329的规定。5.5.2.1钢绞线-锚具组装件应满足循环次数为200万次的疲劳性能试验。拉强度标准值f的65%,应力变化范围为80MPa。破坏的截面面积应不大于原试件总面积的5%。a)实测极限拉力(F)不低于0.92F或0.95F(取两者中的较大值);b)达到极限拉力(F)时钢束的总应变(eT)不低于1.5%。锚下荷载传递性能应符合JT/T329的规定。a)极限拉力(Fm)不低于0.95Fm;b)达到极限拉力(F)时钢束试验段的总应变(e)不低于2%;JT/T876—2019a)极限拉力(FT)不低于0.95F;b)达到极限拉力(F)时钢束试验段的总应变(cm)不低于1.5%;5.5.5.1转向装置应满足循环次数为200万次的疲劳性能试验。试验应力上限取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应力变化范围为50MPa。b)钢绞线因锚具夹持作用发生疲劳破坏的截面面积不大于原试件总面积的5%。a)极限拉力(Fm)不低于0.95F;b)达到极限拉力(F)时钢束试验段的总应变(cmu)不低于2%;d)试验完成后I型束和Ⅱ型束的表面环氧涂层的最小残余厚度不小于初始厚度的50%;e)试验完成后Ⅲ型束PE护套最小残余厚度不小于初始厚度的75%,且不小于2.0mm。6.1.2.2锚具镀锌层厚度检验按GB/T4956的规定方法进行。6.1.2.3锚具表面漆膜厚度检验按GB/T13452.2的规定方法进行。6.1.3.2转向装置表面漆膜厚度检验按GB/T13452.2的规定方法6.1.4.2减振装置镀锌层厚度检验按GB/T4956的规定方法进行。JT/T876—20196.2.1.2Ⅱ型束和Ⅲ型束的PE护层或PE护套的技术性能检验按CJ/T297规定的方法进行。6.2.2.1锚具各部件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按GB/T3077、GB/T699、GB/T700、GB/T1348、GB/T6.2.2.2锚板和螺母超声波探伤检测和磁粉探伤检测按GB/T4162和NB/T47013.4规定的方法6.2.2.3锚具硬度检验按GB/T230.1和GB/T231.1规定的方法进行。6.2.3.2集束式转向装置的塑料衬管和散束式转向装置的分丝管的材料性能按GB/T13663规定的6.2.4.1减振装置各钢部件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按GB/T699和GB/T700规定的方法进行。6.2.4.2衬套管的材料性能按GB/T13663规定的方法进行。6.2.4.3橡胶垫层和橡胶支撑块的材料性能试验方法按G6.2.5.1防腐油脂性能检验按表4的要求进行。工作锥入度(1/10mm)GB/T269滴点(℃)GB/T4929水分(%)GB/T512钢网分油量(100℃,50h)(%)NB/SH/T0324腐蚀试验(45号钢片,100℃,24h)SH/T0331蒸发量(99℃,22h)(质量分数)(%)GB/T7325低温性能(-40℃,30min)JG/T430湿热试验(45号钢片,30d)GB/T2361盐雾试验(45号钢片,30d)SH/T0081氧化安定性(99℃,100h,75.8×10⁴Pa)氧化后压力降(Pa)SH/T0325氧化后酸值(mgKOH/g)GB/T264JT/T876—20196.2.5.2防腐蜡油性能检验按表5的要求进行。表5防腐蜡油试验方法滴点(℃)GB/T8026运动黏度(100℃)(mm²/s)GB/T265石蜡针入度(25℃,1/10mm)GB/T4985钢网分油量(40℃,7d)(%)NB/SH/T0324腐蚀试验(45号钢片,100℃,24h)SH/T0331盐雾试验(45号钢片,30d)SH/T0081氧化安定性(99℃,100h)(MPa)SH/T03256.3力学性能6.3.1锚具静载锚固性能锚具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按JT/T329的规定进行。6.3.2锚具疲劳性能钢绞线-锚具组装件疲劳性能试验和疲劳试验后的静载拉伸试验,按JT/T329的规定进行。6.3.3锚下荷载传递性能锚下荷载传递性能试验按JT/T329的规定进行。6.3.4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试验按附录B的要求进行。6.3.5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试验按附录C的要求进行。6.3.6体外束可更换性能体外束可更换性能试验按附录D的要求进行。6.3.7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试验按附录E的要求进行。7检验规则7.1检验分类7.1.1产品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见表6。JT/T876—2019表6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序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1束体外观5.2.15.2.26.1.1+十2环氧涂层厚度5.3.16.2.1++3PE护层/护套厚度5.3.26.1.1十十4PE护层/护套性能5.3.26.2.1.2十5钢绞线力学性能5.3.1.26.2.1.1十十6钢绞线防腐性能5.3.1.26.2.1.1十7锚具组件外观5.2.46.1.2.1十十8硬度5.4.2.15.4.2.26.2.2.3十十9外形尺寸5.2.56.1.2.1十十超声波探伤5.4.2.36.2.2.2十+磁粉探伤5.4.2.36.2.2.2十+螺纹5.4.1.26.1.2.1十十转向装置外观5.2.36.1.3十十外形尺寸5.2.56.1.3十十减振装置外观5.2.46.1.4十+外形尺寸5.2.56.1.4十十防腐填充料性能5.3.66.2.5十锚具静载锚固性能5.5.16.3.1+十锚具疲劳性能5.5.26.3.2十锚下荷载传递性能5.5.36.3.3+一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5.5.46.3.4十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5.5.56.3.5+体外束可更换性能5.5.66.3.6十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5.5.76.3.7+一注:“+”代表检验;“-”代表不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JT/T876—20197.2.1.2由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生产的锚具组件、转向装置和减振装置,不超过2000套组成7.2.2.2锚具组件的外观和尺寸按每批数量的10%抽样。锚具组件的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和螺纹按每批数量的100%抽样。7.2.2.3转向装置和减振装置的外观和尺寸按每批数量的10%抽样。7.2.2.4防腐填充料按JGJ/T430的规定抽样。7.2.2.5体外束力学性能按表7的要求进行抽样。序号体外束规格和抽样数量1根~12根钢绞线13根~26根钢绞线27根~37根钢绞线合计1锚具静载锚固性能21252锚具疲劳性能11133锚下荷载传递性能11244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00115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00116体外束可更换性能117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11注:抽样数量为一件时,宜选取待检产品中的最大规格产品作为试件。8.1标志标志。JT/T876—20198.2.1.1I型束和Ⅱ型束的钢绞线应盘(卷)包装,盘内径不应小于1100mm。每盘钢绞线采用厚度8.2.1.2Ⅲ型束应成卷包装,其盘绕内径应不小于20倍体外束外径,且不小于1600mm,最大外形尺8.2.2锚具8.3运输8.4储存JT/T876—2019束体规格束体公称截面积f=1860MPa束体直径(mm)公称破断索力最大设计索力I型束Ⅱ型束Ⅲ型束82.484.62.028266049404.5634340806047608840214.4216.696206253214.4216.6注:I型束和Ⅱ型束的束体直径为钢绞线束包络圆直径;Ⅲ型束的束体直径为钢绞线束外层HDPE护套直径。JT/T876—2019表A.2固定式铸铁锚具主要技术参数单位为毫米规格型号导管外径厚度外径长度螺旋中心直径(E)螺距直径A.3固定式钢板锚具组件的结构见图A.2,主要技术参数见表A.3。表A.3固定式钢板锚具组件主要技术参数单位为毫米规格型号导管外径厚度长(宽)厚度螺旋中心直径(E)螺距直径JT/T876—2019表A.3(续)规格型号导管外径厚度长(宽)厚度螺旋中心直径(E)螺距直径1——保护罩;9——螺旋筋;6——螺母;3——夹片;4——锚板;8——密封筒;规格型号锚板支撑筒螺母锚垫板外径厚度外径长度外径厚度(宽)厚度螺旋中心直径螺距直径直导管弯导管20JT/T876—2019表A.4(续)规格型号锚板支撑筒螺母锚垫板外径厚度外径长度外径厚度(宽)厚度螺旋中心直径螺距直径直导管弯导管2——转向钢管;4——分丝管;5——砂浆。图A.4散束式转向装置结构示意图1——转向钢管;图A.5集束式转向装置结构示意图JT/T876—2019规格型号散束式转向装置集束式转向装置外径最小弯曲半径转向钢管HDPE护套最小弯曲半径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1003.0003.4003.00040003.00040003.0004.00022JT/T876—2019B.1.3从转向装置出口处至锚固点之间的钢束自由长度L₁应不小于3000mm。B.1.4混凝土柱体应选择C50以上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并配筋加强,以避免试验过程中过早失效或B.1.5试验装置见图B.1所示。在满足试件要求的前提下,试验装置的具体构造可根据试验室条件1——锚板;5——束体; 图B.1典型试验装置示意图拉强度标准值f的5%~10%。c)按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20%、40%、60%、80%,分四级在钢束两端进行对称等速加载,加载速度宜控制在100MPa/min左右。钢束加载至0.8f.后,持荷1h,然后降至0.7fptk23JT/T876—2019e)实测极限荷载Fm和达到F,时试验段钢束的总伸长率eT。B.4试验报告JT/T876—2019C.1试件与试验装置——当钢绞线根数n小于12时,试验钢绞线根数n'应大于n/3; 当钢绞线根数n不小于12时,试验钢绞线根数n'应不小于4+(n-12)/4C.1.6疲劳试验用液压油缸的持续脉冲加载频率不宜超过10Hz。C.1.7试验装置见图C.1。在满足试件要求的前提下,试验装置的具体构造可根据试验室条件做适1——锚板;轴向加载千斤顶;4——试验架;拉强度标准值f的5%~10%。JT/T876—2019c)利用轴向加载千斤顶,将钢束对称等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加载速度宜控制在d)向液压油缸加载,使钢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测量并记录千斤顶位置。e)以荷载上限Fm为0.65F,应力变化范围△o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