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_第1页
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_第2页
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_第3页
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_第4页
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ⅠJT/T216—2020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5性能试验 6检验规则 附录A(规范性附录)前风窗玻璃除霜区域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测点编号及布置 附录C(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 ⅢJT/T216—2020本标准代替JT/T216—2006《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与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6年版的第1章);—增加了空调系统的定义(见3.2);—删除了空调装置的定义(见2006年版的3.5);—删除了独立式制冷装置的定义(见2006年版的3.5.1);—修改了非独立式制冷装置的定义(见3.3,2006年版的3.5.2);—删除了独立式暖风装置的定义(见2006年版的3.5.3);—删除了余热水暖式暖风装置的定义(见2006年版的3.5.4);—删除了余热废气式暖风装置的定义(见2006年版的3.5.5);—修改了综合式暖风装置的定义(见3.4,2006年版的3.5.6);—增加了液体燃气加热器的定义(见3.5);—增加了车载空调故障诊断系统的要求(见4.1.1);—修改了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1,2006年版的表1);—增加了汽车用电驱动空调器的要求(见4.2.3);—删除了独立式制冷装置的要求(见2006年版的4.2.12);—增加了铰接客车的要求(见4.2.13);—修改了采暖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2,2006年版的表2);—删除了对采用独立燃油空气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的要求(见2006年版的4.3.2.1);—修改了对采用独立式或综合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的要求(见4.3.2,2006年版的4.3.2.2);—删除了对加热器功率的要求和排放指标的要求(见2006年版的4.3.2.7);—删除了对检测有害气体含量的安全报警装置的要求(见2006年版的4.3.5);—删除了车身保温性能要求(见2006年版的4.4);—修改了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性能要求(见表3,2006年版的表4);—修改了除霜系统性能要求(见表4,2006年版的表5);—修改了制冷系统和采暖系统性能试验的车辆装载条件(见5.1.1.2和5.2.1.2,2006年版的—删除了车内空气洁净度检测及其记录表内容(见2006年版的5.1.4.7、5.2.A.8b);—删除了非独立式制冷系统附加试验(见2006年版的5.1.4.8);—增加了采暖能力的低温实验室试验(见5.2.2.2.2);ⅣJT/T216—2020—增加了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时车内噪声检测(见5.3.4);—删除了余热式暖风装置的附加试验(见2006年版的5.2.3.7);—删除了除霜(雾)系统中有关除雾相关内容(见5.4,2006年版的5.3);—修改了除霜系统的试验条件(见5.4.1,2006年版的5.3.2);—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6章,2006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前风窗玻璃除霜区域的确定内容(见附录A);—增加了测点编号及布置内容(见附录B);—将原附录A改为附录C,并对表格内容做了相应修改(见附录C,2006年版的附录A)。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客车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22)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安大学、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通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宏业永盛汽车加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丹阳市车船装饰件有限公司、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广湛新能源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JT/T216—2020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客车空调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等要求。用,其他车辆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17729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GB18296汽车燃油箱及其安装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28370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法JB/T8127内燃机燃油加热器JT/T325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888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1094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QC/T413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634汽车水暖式暖风装置QC/T832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3术语和定义3.1装备有调节车厢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洁净度等装置的客车。2JT/T216—20203.2用于调节车厢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洁净度等装置及配套设备的总称。包含制冷系统、采暖和除霜(雾)等系统。3.3用于降低车厢内温度的制冷装置及配套设备的总称。3.4用于提升车厢内温度的暖风装置及配套设备的总称。3.5用于清除风窗玻璃上积霜和结冰的装置及配套设备的总称。3.6由汽车主动力源提供动力的制冷装置。3.7以燃油、燃气、电能或其他燃料为能源,以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为介质,用于加热车厢内空气、风窗玻璃除霜(雾)和汽车发动机升温或电池加热(混合动力客车)的暖风装置。注:这种装置在汽车发动机冷却液或电池温度低时,可为发动机或电池升温;当发动机温度较高,车内热负荷较低时,仅用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供车内采暖。3.8以液体为传热介质的汽车燃气加热器。3.9用于置换车厢内空气的设备。4技术要求4.1.1空调客车应依据其所达到的级别配置空调系统。其中,高一级及以上空调客车还应配置车载空调故障诊断系统。4.1.2空调系统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可靠。4.1.3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操纵机构应运转灵活、操作自如4.1.4空调客车的温控装置控温精度为±1℃,自动温控功能失效后,应有手控功能。4.2.1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1。4.2.2非独立式制冷装置应符合GB/T21361的要求,并具有按GB/T21361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项目单位公共汽车基本条件性能要求基本条件性能要求高一级高二级高一级普通级制冷量kJ/h设备额定制冷量,人均不小于设备额定制冷量,每立方米客舱容积不小于送风量3/h设备额定送风量,人均不小于设备额定送风量,每立方米客舱容积不小于车内外温差℃外界温度不低于35℃,车速50km/h,制冷系统运行,98外界温度不低于35℃,车速50km/h,制冷系统运行,87供乘员使用的出风—可自由调节风向;出风口最大风速不大于6—各出风口最大风速不大于5车厢内温度分布℃2334车内噪声怠速停车状态dB(A)驾驶员区噪声,不大于驾驶员区噪声,不大于行驶驾驶员区噪声,不大于驾驶员区噪声,不大于注2:公共汽车的车内噪声适用于纯电动公共汽车。4JT/T216—20204.2.3汽车用电驱动空调器应符合GB/T37123的要求,并具有按GB/T37123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4.2.4应沿车厢纵向合理设置或按乘员位置设置冷风出口;空调回风口区域风道不应设置吹向回风格栅的冷风出口。4.2.5配备卫生间的客车,应在卫生间内设置冷风出口和通风装置。4.2.6制冷装置的车内回风口处应设置易于拆装、清洗的过滤装置。4.2.7车内送风管道内应采取适当的防结露措施,不应有结露水从风口渗出。4.2.8制冷系统各密封面和结合处应密封良好,各连接部件应拆装方便。4.2.9制冷装置的冷凝水应能顺利排出车外,不应倒流或从风口溢出;冷凝水管单独引至车外负压区排水时,下端应安装橡胶止回阀。4.2.10非独立式制冷装置的压缩机安装位置应便于调整,并保证动力传动部分运转可靠。4.2.11制冷剂高﹑低压管道的外部应包覆隔热层或保护层。4.2.12制冷系统应使用环保型制冷剂,并在适当位置标明制冷剂的规格和充注量。4.2.13铰接客车在铰接盘处的管道必须采用高性能的软管。高低压管路在铰接处通过专用支架和螺纹紧固件与风道内的高低压管连接。4.3.1工作性能要求采暖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2。4.3.2采用液体燃油加热器、液体燃气加热器或综合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4.3.2.1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应分别满足JB/T8127和QC/T769的要求,并具有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4.3.2.2液体管道应布置合理,管道截面积应与设备要求相适应且不应有急剧弯折,以保持水流畅通,降低水泵负荷。4.3.2.3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不允许布置在车内乘客区。4.3.2.4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排气管垂直朝向地面时,应安装排气导向装置。4.3.2.5带专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热器,其燃油种类和加油口应清楚标记,且燃油箱及燃油管路应满足下列要求:置,如通气口、安全阀等;b)燃油箱及燃油管路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固定牢靠,不应因振动或冲击发生损坏和漏油现象;加油口和通气口保证客车振动时不漏油,并用标签说明加油前关闭燃油加热器。4.3.2.6不带专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热器,供油管路应直接与汽车主油箱连接,并用标签说明加油前关闭燃油加热器。4.3.2.7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的安装舱应保证燃烧废气排放畅通,防止废气进入车厢,并远离热源且保证新鲜空气进气充足;进气应避免引入其他设备废气,不应从乘客区进气。4.3.2.8车内散热装置和除霜装置应满足QC/T634的要求,并具有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4.3.2.9车内散热装置应沿车厢纵向分段或间隔布置,凡乘员易触及的部位,其表面温度不应大项目单位公共汽车基本条件性能要求基本条件性能要求高一级高二级高一级普通级采暖量kJ/h设备额定制热量,人均不小于设备额定采暖量,每立方米客舱容积不小于送风量3/h设备额定送风量,人均不小于设备额定送风量,每立方米客舱容积不小于暖风装置供乘员使用的出风口风速(采用车内分散式热交换器或供热装置)所有出风口风量均匀,风速不大于4所有出风口风量均匀,风速不大于4车厢内温度℃外界温度-18℃±3℃,车速50km/h,座椅下部测温外界温度-18℃±3℃,车速50km/h,座椅下部测温车厢内温度分布℃3435车内噪声dB(A)客车停驶,仅采暖和通风换气装置满负荷工作(对水暖式暖风装置,发动机怠速运行不大于客车停驶,仅采暖和通风换气装置满负荷工作(对水暖式暖风装置,发动机怠速运行不大于注1:送风量要求仅适用于车内散热装置采用强制送风时,对公共汽车,送风量仅供参考。注2:采用电驱动空调器采暖时,乘员头部、足部温差不做要求。注3:公共汽车的“暖风装置供乘员使用的出风口风速”指暖风装置向乘客舱送风的出风口风速。注4:公共汽车的车内噪声适用于纯电动公共汽车。6JT/T216—20204.3.3采用排气余热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采用排气余热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满足下列要求:a)应满足QC/T832的要求,并具有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b)使用时对发动机动力性能造成的影响不应超过3%;c)确保废气与车厢的隔绝,不应有任何泄漏;d)不应造成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超出正常温度范围。4.4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4.4.1空调客车应安装通风换气装置。当空调仅有内循环工作方式时,应安装强制通风换气装置。4.4.3通风换气装置的工作性能见表3。表3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性能要求项目单位基本条件性能要求营运客车公共汽车通风换气量m3/h设备额定通风换气量,人均不小于车内气流速度通风换气设备满负荷工作,不大于车内噪声dB(A)停车,汽车发动机或主电动机(混合动力客车)不工作,空调系统仅通风换气装置满负荷工作,通风换气装置中心处的地板上方1.2m处,不大于4.5.1空调客车应设置前风窗玻璃除霜系统。4.5.3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驾驶员观察车外后视镜时前风窗玻璃区域的除霜要求。4.5.4高二级(含)以上客车空调系统应保持车内湿度在40%~70%的范围。表4除霜系统性能要求项目单位基本条件性能要求除霜面积%试验开始后20min时,不小于试验开始后25min时,不小于试验开始后40min时,不小于车内噪声dB(A)停车,空调系统仅除霜装置(采暖系统)满负荷工作,驾驶员头部位置,不大于4.6电路和电器设备4.6.1制冷和采暖系统应配置相应的熔断器。4.6.2空调系统的电缆应扎成线束、排列整齐、绝缘良好、固定牢靠,防止遭受机械损伤,并能耐受发动机舱的温度和湿度。各线束中的电线两端应有编号,或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4.6.3空调系统的所有电器应符合QC/T413的规定。7JT/T216—2020空调系统的操纵控制机构和故障自动诊断显示装置与安全报警装置等应设在驾驶员方便操作和易于观察的位置,其图形标志应符合GB4094的规定。5性能试验试验车辆应按GB/T12534的规定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且空调系统的配备应与客车所应达到的级别相适应。电动客车试验前动力蓄电池和辅助蓄电池都应处于完全充满电的状态。降温性能试验时应乘坐额定乘员,也可根据试验仪器安装情况适当减少乘员数,但不应少于额定乘员数的1/2,且不应以装载相等质量的物体代替;双层客车的上下层和铰接客车的前后节车厢乘员同样不应少于额定乘员数的1/2。试验应满足如下环境条件:a)晴天少云,有日光直射,太阳辐射强度不低于800W/m2;b)气温:不低于35℃;e)风速:不大于3m/s。试验所需仪器包括:a)温湿度计:温度测量范围-50℃~+50℃,分辨率0.5℃,湿度测量范围0~99.9%RH,分辨率c)辐射强度计:测量误差±5W/m2;d)压力表:分辨率2Pa;e)发动机转速表:分辨率10r/min;f)电子式检漏仪:测量误差±0.5g/年;所有仪器均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并在有效检定期内。测量点位置位于各出风口表面中心处,具体见附录B的B.2.1。测量时,客车停驶,关闭所有门窗,制冷装置的压缩机在额定转速下,风机开最高挡,所有冷风出风口8JT/T216—2020处于最大出风位置,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机10min后,在5min~10min内用多点温度计和带集风罩的风速仪测量并记录各出风口温度和风速,计算各出风口的最大温度差和风速差,并按式(1)计算制冷装置的最大送风量:t式中:Vc—制冷装置最大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S—出风口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t—出风口的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n—出风口数量。测量及计算数据应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的表C.1。5.1.2.1.1试验结束,制冷系统停止工作后,用检漏仪检查制冷剂管路,每个螺纹连接处的检漏仪年调定值为5g,压缩机年调定值为28g,均不应有任何泄漏反应。检查结果应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测量场地应宽敞、空旷,在测点中心25m半径范围内不应有较大反射物,测量场地的本底噪声不应关闭客车所有门窗,制冷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车内除驾驶员和测试人员外,不应有其他人员。驾驶员区测量点选在驾驶员耳旁。乘客区测量点应在乘客区的前部、中间和后部各布置一个测量点。沿汽车纵向轴线附近,第一排、中间排[如果是偶数排,排数为n,后置(或中置)发动机客车取n/2+1排,前置发动机客车取n/2-1排]和最后排左侧的第一个座位位置作为测量点。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可参照设置测量点。传声器布置于座垫表面与靠背表面的交线以上0.70m±0.05m,座椅的中心面(或对称面)上向右车内各测点重复测量两次,并计算两次的平均值。驾驶员区测量的平均值为驾驶员区噪声测量结果,乘客区各测点测量平均值的最大值为乘客区噪声测量结果。测量及计算数据应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2。测点位置应符合B.2的规定。用综合气象仪及太阳辐射强度计测量记录试验前后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强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外界环境平均气候参数。将客车停放在阴凉处,门窗全开,人员下车,使车内外温度平衡。试验人员进入车内,关闭门窗,车辆起步行驶。当车速稳定在50km/h±2km/h时,记录各测点的初始温度。打开制冷装置,压缩机转速稳定在额定转速,风机开最高挡,所有冷风出风口处于最大出风位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试验在起止点之间往返各进行一次。计算同一时刻B、C类测点各点温度的平均值,将B、C两类测点平均值平均,作为同一时刻车内的总平均温度。将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绘出车内总平均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降温曲线。由同一时刻C类测点上、下各测温点温度的平均值,计算出乘员头部和足部的温差。9JT/T216—2020分别计算D类各测点同一时刻的平均温度,比较D类各测点的温度值,得到每个乘客区前、中、后最大温差,并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车内相对湿度的测定与降温能力试验同时进行。利用温湿度计测量D类各测点的相对湿度,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测量时间、次计算同一时刻各点相对湿度的算术平均值,得到平均相对湿度;采用同样的方法,由各点同一时刻的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得到车内总平均相对湿度。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测点位置为C类(包括上部和下部测点)和D类,与降温能力试验同时进行。测量时通风换气装置和制冷装置开最高挡,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间用微风测速仪测量一次各测点的空气流动速度,并求出C类测点上、下部平均风速和D类测点的平均风速,以及两类测点的最大风速差。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4。其他测量条件、测点位置、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按5.1.2.1.3的要求进行。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2。应符合5.1.1.1的规定,并在试验开始前,起动发动机和暖风装置的加热器(如果有)至冷却液温度保持在80℃以上,或动力电池温度保持在正常范围。采暖系统试验时车内驾驶员和测试人员的总人数不大于3人。应符合5.1.1.5的要求(除电子式检漏仪外)。测量点位置位于各出风口表面中心处,具体应符合B.3.1的规定。测量时,客车停驶,关闭客车所有门窗,暖风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机10min后,在5min~10min内测量并记录各出风口的温度和风速,计算各出风口的最大温度差和风速差,并按式(1)计算暖风装置的最大送风量。测量及计算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5。JT/T216—2020客车停驶,关闭所有门窗,暖风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对水暖式暖风装置,发动机怠速运行。其他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按5.1.2.1.3的要求进行。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5.2.2.2采暖能力5.2.2.2.1道路试验测点位置应符合B.3的规定。用综合气象仪测量记录试验前后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外界环境气候参数。试验前,人员下车,打开客车所有门窗,使车内外温度平衡。5.2.2.2.1.2试验过程试验前,记录各测点的初始温度。然后关闭客车门窗,启动暖风装置,将暖风调节到最大效果位置(除霜装置正常工作),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汽车起步,开始计时。试验中,车辆采用直接挡(无直接挡,用速比接近于1的挡位),以50km/h±2km/h的速度稳定行驶。每隔5min测量一次C、D类测点的温度,有回风口的散热装置增加B类测点。试验总时间为35min,试验在起止点之间往返各进行一次。暖风装置为余热水暖式时,应同时测量发动机出水口温度。测试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6。5.2.2.2.1.3数据处理低温实验室应满足如下条件:a)实验室规格:可用空间尺寸不小于15m(长)×5m(宽)×4.2m(高);b)实验室降温速率:空载360min时间内舱内温度可从+25℃降至-45℃;c)行驶风模拟:0~120km/h可调(风机出口30cm处风速),-18℃以上进行行驶风试验。最大风试验前,记录各测点的初始温度。然后关闭客车门窗,启动暖风装置,将暖风调节到最大效果位置(除霜装置正常工作),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始计时试验。打开汽车行驶风模拟装置,模拟客车以50km/h±2km/h的速度稳定行驶。试验开始后,每隔5min测量一次C、D测点的温度,有回风口的散热装置增加B类测点,试验总时间为35min。暖风装置为余热水暖式时,应同时测量发动机出水口温度。测试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按单程计),样式参见表C.6。5.2.2.3车内相对湿度车内相对湿度的测定与采暖能力试验同时进行。测点设置、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按5.1.2.3的要JT/T216—2020求。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6。5.2.2.4车内风速测点位置为C类和D类,与采暖能力试验同时进行。通风换气装置和暖风装置开最高挡,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间用微分测速仪测量一次各测点的空气流动速度,并求出C类测点上、下部平均风速和D类测点的平均风速,以及两类测点的最大风速差。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4。5.2.2.5车内空气洁净度5.3通风换气装置试验车辆应按GB/T12534的规定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正常。晴天,风速不大于5.3.2试验仪器试验所需仪器包括:a)风速仪(带集风罩),测量范围:1m/s~20m/s,分辨率:0.1m/s;b)声级计,测量范围:30dB(A)~100dB(A),精确度:±1.5dB(A)。所有仪器均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并在有效检定期内。5.3.3通风换气量按图1所示布置通风换气装置测点。图1通风换气量测点布置5.3.3.2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在通风换气装置出风口临时安装的断面尺寸与风口相同,且长度为500mm~1000mm的短管出风口平面上,用风速仪测出图1所示各测点的风速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通风换气装置的出风口风速,按式JT/T216—2020(2)计算单台通风换气装置的送风量,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7。2P(2)式中:V—单台通风换气装置的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R—通风换气装置出风口半径,单位为米(m);π—圆周率,取π=3.14;P—各测点风速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米每秒(m/s)。测点位于各个通风换气装置中心处的地板上方1.2m处。测量时,车辆停驶,汽车发动机或主电动机不工作,空调系统仅通风换气装置满负荷工作。依次测量各通风换气装置测点处的噪声值,并对其进行平均。测量及计算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7。如果试验在室外进行,则应满足5.2.1.1的试验车辆条件且试验环境温度为-18℃±3℃,风速不应如果试验在低温实验室进行,除应满足上述在室外进行试验的条件外,还应满足5.2.2.2.2.1的实验室条件。除霜装置调整到最大工作状态,利用采暖热风除霜的客车,暖风装置应工作正常。试验所需仪器包括:b)秒表:可暂停式;所有仪器均应符合计量检定或校准要求,并在有效检定期或校准期内。5.4.3.1将试验车开到试验环境,停好后熄火,打开客车所有门窗,直至冷却液、润滑剂和车内外温度5.4.3.2试验前后分别用综合气象仪测试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外界环境平均气候参数。数据记录于表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8。5.4.3.3用含甲醇的酒精或其他去污剂清除前风窗玻璃外表面上的油污,待干后用清洗剂进一步擦拭,最后再用干棉布擦净。5.4.3.4造霜: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关闭所有门窗,喷枪以350kPa±20kPa的工作压力,喷嘴距玻璃表5.4.3.5风窗上形成霜层后,客车应在低温环境停放30min~40min,然后由1~2名试验人员进入车内,起动发动机和液体燃油/气加热器(如果有),待冷却液温度达到80℃时开启除霜装置;电空气式加热器(以电热材料为发热元件,以空气为导热介质,用于加热车厢内空气、风窗玻璃除霜/雾的暖风装置)直JT/T216—2020接开启,即认为试验开始。当前风窗玻璃上的冰霜融化至最低能见度时,客车开始行驶或开始提供行驶风,随着除霜面积的增大,逐步提高行驶速度或增大行驶风。5.4.3.6试验时每隔5min在风窗玻璃内表面描绘一次除霜面积踪迹图或拍摄照片,记录驾驶区中部距5.4.3.7试验40min或除霜面积达到稳定状态即可。5.4.3.8在驾驶员头部位置处测量3次(间隔5min)除霜装置的工作噪声。5.4.3.9试验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8,并将描绘的各次除霜面积绘制在方格纸上,计算其占前风窗玻璃除霜性能要求面积的百分比。5.4.3.10对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除霜的客车,应测试发动机进、出水口温度,绘制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变化曲线。6检验规则6.1检验分类6.1.1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6.1.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异地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产品每两年不少于一次;d)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6.1.3每辆空调客车出厂前应对空调系统的基本性能进行出厂检验。用户有权对客车空调系统进行检查,并查看出厂检验记录。若对空调质量产生分歧意见时,经双方协商,可在5.1.2.1和5.2.2.1规定的基本性能试验范围内进行抽查试验。6.2检验项目检验项目见表5。6.3判定规则6.3.1型式检验用样品应随机抽取,数量不得少于5辆。6.3.2型式检验应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项不合格,允许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产品,并就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查,如仍有不合格时,则该批产品判为不合格。6.3.3出厂检验应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项不合格,则该产品判为不合格。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制冷系统基本性能++降温能力+-车内相对湿度+-车内风速+-车内行驶噪声+-车内空气洁净度+-JT/T216—2020表5(续)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采暖系统基本性能++采暖能力+-车内相对湿度+-车内风速+-车内空气洁净度+-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通风换气量+-车内噪声+-除霜系统除霜系统性能+-7.1空调客车应有明显的标志。7.2空调客车应在制冷、采暖等设备的适当部位标明基本技术参数、注意事项以及手柄、按钮等的简要操作方法。形标志和文字并用的形式。JT/T216—2020(规范性附录)前风窗玻璃除霜区域A.1.1设置座椅基准点(R点),即人体躯干线和大腿中心线的铰接点,亦称座椅参考点。A.1.2用“V”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视原点),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垂平面、R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度有关。V点用于检测汽车视野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V1、V2两点表示V的不同位置。A.1.3用三维坐标系中的x、y、z坐标,给出V点相对于R计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基本坐标,坐标的方向参见图A.1。2点的位置单位为毫米xyz00A.1.4当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时,每个V点的x、z坐标按表A.2所列数值修正,坐标方向不变。表A.2座椅靠背角变化时V点坐标的修正值靠背角(°)水平坐标Δx(mm)靠背角(°)水平坐标Δx(mm)556-9370089-39-5-8-72-44-439-487JT/T216—20203类客车具有不同的A、B、A′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是与x轴和y轴成不同角度的四个平面与风窗外表面相交而构成的封闭面积。A区域是从V点向前,且在x轴的四个平面与风窗外表面相交的封闭面积,参见图A.1。2类客车(括号中的角度为M3类客车)为例,A区域的确定方法如下:a)通过V1与V2点向前,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5°(18°)角的铅垂平面;b)通过V1点向前,与x轴成4°(5°)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c)通过V2点向前,与x轴成7°(11°)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d)通过V1与V2点向前,在x轴的右侧与x轴成22°(25°)角的铅垂平面。说明:(1)—客车的纵向中心平面际线;b—589mm;(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际线;c—655mm。a—68mm;图A.1M2类客车驾驶员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A、A′区域B区域是指距风窗玻璃透明面积边缘向内至少25mm,且被指定四个平面所围成的风窗外表面的面积,参见图A.2。2类客车(括号中的角度为M3类客车)为例,B区域的确定方法如下:a)通过V1与V2点向前,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9°(22°)角的铅垂平面;b)通过V1点向前,与x轴成8°(9°)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c)通过V2点向前,与x轴成11°(15°)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d)以客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面,且与a)所述平面对称的平面。JT/T216—2020说明:(1)—客车的纵向中心平面际线;b—589mm;(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际线;c—655mm。a—68mm;图A.2M2类客车驾驶员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B区域A′区域是以客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面,与A区域相对称的区域,参见图A.1。JT/T216—2020(规范性附录)测点编号及布置B.1编号规则B.1.1车内测点编号由一位大写字母与一位数字(下角标)组成。B.1.2下脚标数字按照从左到右,奇数为左,偶数为右;由前至后,自下而上的规则增加。B.2制冷性能试验测点布置B.2.1出风口测温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位于制冷装置出风口表面中心处。单层客车驾驶员座,乘客区前排、中排、后排出风口必测;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驾驶员座,上下层和前后节车厢乘客区的前、中、后排出风口必测。B.2.2回风口测温点,用大写字母B表示,距离制冷装置回风口平面100mm±10mm处,中心线前后等距两点。B.2.3座椅处测温点,用大写字母C表示,每处测温点分上、下两个,上部测点设在距座垫表面R点上方635mm,水平方向距靠背250mm处;下部测点位于座椅前沿,距地板高度50mm处。两种测点均设于单人或双人座椅横向中心,多人座椅均布两点,测温点的布置参见图B.1。单层客车驾驶员座,乘客区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测;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驾驶员座,上下层和前后节车厢乘客区的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测。说明:—座椅处测温点。图B.1车内座椅处测温点分布(尺寸单位:mm)B.2.4温差测温点,用大写字母D表示,位于客车纵向中心平面内,距离地板高1000mm。单层客车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前后测点分别距前后风窗玻璃1500mm,中部测点位于客车纵向中心;双层客车每层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共6个测温点,前后测点分别距前后风窗玻璃1500mm,中部测点位于客车纵JT/T216—2020向中心。铰接客车前车厢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后车厢设置前、后两个测点,前车前测温点距前风窗玻璃1500mm,前车后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前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后测B.3采暖性能试验测点布置B.3.1出风口表面中心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位于暖风装置供乘员使用的出风口表面中心处。B.3.2回风口表面中心点,用大写字母B表示,位于暖风装置回风口表面中心处。若回风口为多面体时,选最大回风面中心点。B.3.3座椅处测温点,表示及位置参见B.2.3。B.3.4温差测温点,表示及位置参见B.2.4。JT/T216—2020(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C.1制冷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制冷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见表C.1~C.4。表C.1冷风出风口温度、风速、风量检测和制冷剂泄漏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 额定制冷量kJ/h试验地点 试验员制造企业名称 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试验日期 驾驶员项目出风口编号…出风口温度(℃)最大温度差(℃)出风口风速(m/s)最大风速差(m/s)出风口面积(m2)最大送风量(m3/h)制冷剂泄漏情况表C.2制冷系统噪声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额定制冷量kJ/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数量台本底噪声:停车状态dB(A)试验地点 试验员制造企业名称 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制造企业名称 每台最大换气量m3/h行驶状态dB(A)试验日期 驾驶员项目测点位置噪声[dB(A)]第2次平均值测量结果怠速停车噪声驾驶员区乘客区前中后JT/T216—2020表C.2(续)项目测点位置噪声[dB(A)]第2次平均值测量结果车内行驶噪声驾驶员区乘客区前中后表C.3制冷系统降温、湿度和温差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额定制冷量kJ/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数量台天气气压kPa相对湿度%实际乘员人相对湿度%实际乘员人试验地点试验员制造企业名称 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制造企业名称 每台最大换气量m3/h风向风速m/s太阳辐射强度W/m2试验日期 驾驶员测点及参数时间(min)05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B类测点…平均温度C类测点1/C1′2/C2′…平均温度总平均温度(℃)D类测点12…平均温度最大温差JT/T216—2020表C.3(续)测点及参数时间(min)05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湿度测点(%RH)相对湿度12…平均相对湿度总平均相对湿度表C.4车内风速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额定制冷量kJ/h额定放热量kJ/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数量台试验地点试验员制造企业名称 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制造企业名称 每台最大换气量m3/h试验日期 驾驶员测点CD1/C1′2/C2′…12…风速(m/s)制冷采暖平均风速(m/s)制冷采暖最大风速差(m/s)制冷采暖C.2采暖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采暖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见表C.5~C.6。JT/T216—2020表C.5采暖系统基本性能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 额定放热量kJ/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发动机功率kW动力电池功率kW客车行驶状态试验里程km试验地点试验员制造企业名称 制造企业名称 额定送风量m3/h制造企业名称 每台最大风量m3/h电机转速本底噪声dB(A)试验日期 驾驶员项目出风口编号…出风口温度(℃)最大温度差(℃)出风口风速(m/s)最大风速差(m/s)出风口面积(m2)最大送风量(m3/h)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