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案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案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案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案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案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课型新授授课人课题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时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3课,主要讲授了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科技巨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三个子目条理清晰,共同围绕课题展开。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取得辉煌成就,也为传统科技、建筑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牡丹亭》等文学艺术作品,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也辉煌宏大,独居风格,对后世的科技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本课内容承接上2课《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对外关系》,也为学生学习下一课《明朝的灭亡》作铺垫。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先前初步了解明朝的历史,知道明朝建立后经济发展,在对外关系上也取得重大成就,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时代背景与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也擅长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交流历史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答案,能够通过视频、史料、图片等资源体会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高超,进而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目标2022年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祥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是中国的领士,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科技成就、建筑特点和文学艺术作品等基本史实。2.难点:通过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2.学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随着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突出成绩,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的成就。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新课讲授第一篇科技名著知识点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教师行为】(出示李时珍个人资料)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便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后随父行医。阅读李时珍个人资料,我们能够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哪些美好品质?【学生回答】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实地考察,不耻下问。【教师讲授】李时珍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他编写了什么著作呢?【学生回答】《本草纲目》。【教师讲授】(出示课件)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数”说本草:全书约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共收录方剂11096首,比前人所收录药方多4倍。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它不仅更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补充了不少新的药物及验方。”【学生行为】了解《本草纲目》的概况。《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作纲,各家注释叫作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部编版七下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那么《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材料分析。【学生回答】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教师提问】(出示图片和表格)观察表格,相比此前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学生行为】教师引导下回答《本草纲目》的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学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教师补充】《本草纲目》的传播: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知识拓展——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教师行为】(依照课件动画)引导同学踊跃发言,概况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以及其重要成就。知识点二: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宋应星,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教师行为】(出示宋应星个人资料)宋应星平日专心致志于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研究,他编写了一本什么书?【学生回答】《天工开物》。【教师介绍】(出示课件)《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学生行为】了解《天工开物》的概况。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教师行为】(出示材料研读)适当提示: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的思想。【学生回答】《天工开物》的编排体现“农本”思想。【教师提问】结合课本78页,《天工开物》出现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知识点三:徐光启与《农政全书》【教师行为】(出示徐光启个人资料)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学生行为】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徐光启与《农政全书》。【教师提问】(出示图片)结合课本78页,归纳《农政全书》的内容和影响。【生1回答】《农政全书》的内容:《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教师补充】本书内容充分体现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生2回答】《农政全书》的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教师行为】(出示表格)简要归纳《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著作信息,并且引导学生记录笔记。【学生行为】对比学习,加强记忆。【教师行为】简要讲述西方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发现中西方科技的特点。【学生回答】中国注重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西方探索新领域,理论,实验(近代科学)。第二篇明长城和北京城知识点一:明长城【教师讲授】(出示课件)明朝建立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教师行为】(出示长城图片)观察下列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学生行为】自由讨论,回答:城墙、关隘、烽火台、城台和关城。【教师归纳】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教师行为】(出示课件)简要介绍山海关和嘉峪关: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学生行为】了解山海关和嘉峪关。知识拓展——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教师讲授】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最合理,技术更先进,设备更完善,工程质量也更为优异。那么对比秦朝时期的长城,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呢?请大家进行合作探究。【学生行为】合作探究,回答:二者修筑目的、起止地点和建筑材质都不相同,但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归纳】(出示表格)简要归纳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异同。知识点二:北京城【教师讲授】(出示图片)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结合课本80页,小组讨论,介绍北京城。【组1回答】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北京作为都城,从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组2补充】明朝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宫城就是紫禁城,今称故宫。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图解北京城的组成部分。【组3补充】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教师补充】这样的建筑特点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征。【组4补充】北京城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教师讲授】北京城的历史评价:北京城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第三篇小说和艺术知识点一:小说【教师讲授】(出示表格)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进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学生行为】学习《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相关知识。知识点二:书法【教师讲授】(出示课件)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也相当自负。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学生行为】了解董其昌书法。知识点三:绘画【教师讲授】(出示课件)徐渭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狂飙突进的姿态将花鸟画的抽象境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行为】了解徐渭绘画。【教师提问】(出示课件)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结合课本83页和课件介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学生回答】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