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设计性试验

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

时教学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1、老师首先提问: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评价学生

回答,引入"细胞中的水"这一重要内容。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

那么细胞中水的含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含

量特征”这一知识点。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4页第二段文字,总结水的含量特征。一

是不同种类生物,水的含量差别很大。要求同学划下34页的关键句:

"一般的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引导学生通过

课本上的例子加以理解。水母的含水量达到97%,通过课本的例子,

学生总结出"水生生物含水量较多,而陆生生物含水量较少"。

二是生物体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图2-15

和图2-17,通过比较幼儿和老年人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推测动物一生

中含水量会有什么变化?而植物呢?并且以种子为例指出,刚播种时,

干种子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吸水涨破,这个时候含水量由少逐渐增多,

到成熟的时候到达最大值,而进入衰老期,含水量又不断减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通过描述“有一种

自由自在可以流动的水叫自由水"直接介绍引入“自由水”的概念。

自由水占全部水分的95.5%,可以自由流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

的第二段文字,总结自由水的作用:良好溶剂,参与代谢,提供液体

环境,运输物质。

引导学生在自由水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结合水,顾名思义就是一

种被束缚的状态。进一步提问,被什么束缚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

知识,水是有极性的,带正电荷,有机分子带负电荷,二者结合在一

起就成了结合水,因此所谓“结合水”是指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

结合,吸附和结合在有机物上。结合水是生物体的构成物质。

4、在学生初步掌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基础上,老师补充"水形式

的转化及影响"这个知识点。

首先是转化条件,也就是什么样的条件能让结合水逃逸?引导学

生思考,认识到只要提供更多热量就能逃逸束缚,也就是可以通过加

热的方法。即自由水在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结合水;而结合水在升

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自由水。

其次是比例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当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时会有怎样

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干种子不活跃,处于休眠中,

当处于潮湿环境中时,吸水,种皮涨破,开始萌发。干种子的好处就

是代谢缓慢,有机物的分解减慢,因此,可以得出:当自由水的比例

升高时,代谢变活跃;当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代谢变缓慢,但抗逆

性增强。老师在这里要向学生解释下,抗逆性是指抗逆境(寒,旱,

酸碱等)。

第三是动物器官形态与两种水的比例有关。以心脏和血液为例,

二者含水量总体差不多,但是形态差别很大。在心脏和血液中,自由

水的含量都高于结合水,而且相对心肌的自由水比例高于血液的自由

水比例。

5、老师引导学生阅读3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划线。

首先是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比如阴阳离子。老

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上所举的几种阴阳离子。少数与化合物结合。通

过思考与讨论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缺镁,叶绿素分子的形成会受

阻,从而影响到光合作用。这里,老师将叶绿素和叶绿体进行概念辨

析。叶绿素是指色素分子,而叶绿体是指细胞器,就像一艘船,而叶

绿素就是船上的人。因为铁和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缺铁时,血红蛋白

不能合成,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铁?

学生根据常识回答,使用铁锅,或者食用含铁的食物。老师补充课外

知识,除了缺铁性贫血之外,还有地中海式贫血和再生障碍式贫血。

老师提出问题: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在细胞中有什么作用

呢?学生根据课本36页的文字归纳总结无机盐的功能。一是维持细胞

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例子,并向学生说明钙

离子可以减少肌肉的紧张度,相当于肌肉的心理辅导师,当钙离子的

含量过低时,就会发生抽搐。老师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可以通过晒太

阳(皮下合成维生素D),食用含钙食物(例如瘦肉、豆制品等)来

补钙。但是如果补钙过多,就会发生肌无力。二是维持细胞的酸碱平

衡。例如血浆的PH就维持在7.35-7.45。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

识思考旁栏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老师给出提示,甲状

腺通过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缺碘时,甲

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引起甲状腺肿大。

最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解决旁栏思考,不同种类的的细胞

中化合物的种类有差别吗?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有差别吗?前者回答:是,

例如在植物中的多糖是淀粉,而在动物中的多糖是糖原。后者回答也

是肯定的,肌肉细胞蛋白质多,脂肪细胞里脂肪多。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老师主要采用了讲授法。通过言语对教材进行分析

和讲解,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在讲授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归纳

综合和概括,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从教材内容来分析,这节课的内容重难点比较少,主要是

掌握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形式和作用。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因此老

师多以语言传递为主,并穿插使用类比、归纳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

理解。而且由于新旧教材的不同,旧教材图片少文字多,新教材图片

多文字少,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多采用老师板书为主,以课本的图片作

为辅助。

其次,从教学目标来分析,水和无机盐的知识在课标中的要求都

是了解层次,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水和无机盐与生

命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事实和学生的体验来加深学生的

认识。例如,通过干燥的种子在萌发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加深学

生对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认识。细胞的代谢活动与水的多少以及自由水

的含量密切相关,让学生想一想种子的库存需要条件之一就是通风干

燥,想一想干种子细胞中的含水量与其生命活动的关系,学生就不难

理解水在代谢中的作用了。学习无机盐的知识时,老师通过列举实例,

如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的结构中都含有特定的无机盐离子,帮助学生认

识无机盐在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通过列举人体或植

物缺乏某种无机盐所产生的症状,加深学生对无机盐与细胞和生物体

关系的认识。

这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

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结合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没

多少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无机盐的各种生理作用是学生比较陌

生的,因此通过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有所感受后。学生再接受概念就

比较容易。

第三,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性,使

得这一节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富,而且也和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复习回顾前面的知识,建立起两者

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另外,老师在整节课上的语言生动有趣,增加了趣味性,能够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这个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在这节课中,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较短时间

内用语言把教学内容系统而连贯的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

识体系,容易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清晰的了解

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是讲授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只是一味地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变化,这样学生就会

形成只会聆听,不会发问也不会思考的习惯。整节课中,老师在教学

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相对较少,也没有向学生提问,给学

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气氛稍显单调,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很难引发学生深层次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第二篇:《生物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生物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

这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中的一堂课。我先让学生

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下列的题目:(1)什么是生物?(2)生物与非

生物的区别是什么?(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学生在老

师的指导下,已经按教材要求完成了对生物几大特征的讨论,我也准

备对生物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

师,我觉得书上还是没把生物的特征说透!师:好,你说说看?

生:课本讲生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后代,能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但我觉

得这些都是生物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在生

物具备这些特点之前,它有没有生命,究竟什么才是生命?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自己人吧!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甲生:我觉得是在生下来时候。

乙生:不对,在妈妈肚子会动的时候就有生命。

师:大家想想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单个的精子或卵子能发

育变成人吗?生:不能,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才行!

师:对,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就从受精卵开始,将来,它将发育成

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展现生命的系列特征。生:为什么受精卵会发

育起来呢?

师:因为它能够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

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

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

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节外生枝",这不仅打乱了教

师课前的教学思路,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于是,教师往

往对制造"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厉声训斥。殊不知,

"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涵着教育

的良机!本节课中,正是有了这位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才使这

节课的教学更完美,学生不仅获取了课本外的知识,而且由此提高了

基本的科学素养。

灵动的思维脉络、酣畅的情感交流、自由开放式的步步追问,这

也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李云波

二零一四年九月

第三篇: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相

互比较,看看哪种方法学生乐学、掌握知识最快、最灵活,以达到最

佳教学效果。现举两个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课题:探究实验一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实验班级:七年级(1)班

实验材料和用具:馒头、鸡蛋清、花生、菜油、碘酒、烧杯、滤

纸、载玻片、玻璃棒、热水、面包、头发、羊毛线等。

分组:3人一组。

教师: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一日三餐就

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些探究实验从中找到答案。首先,大家来共同阅读

课本46页的实验方法1和提示1的内容。学生:认真阅读相关知识。

教师:请各小组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完成第一个实验。

学生: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很少指导)

(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没有互相配合,只一个同学在那里单独操作,

其余两个同学根本不去动手,只漫不经心的观察,教师指点才勉强操

作一下。还有的小组用碘酒太多,实验桌上到处都是碘酒。大部分小

组做的还很规范,实验效果良好。)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馒头中

含有何种营养成分?学生:淀粉。

教师:对,下面请大家再按照课本的方法

2、方法

3、提示2、3完成下面两个实验。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方法和步

骤,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完成实验。

(教师巡视)

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鸡蛋清、花生中分别含有何种营养成

分?学生:蛋白质和脂肪。

教师:很好。通过大家所做的实验,鉴定出了食物中的三种营养

成分,除此以外,食物中还含有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成分(如果有

的同学感兴趣可在课外进行验证)O

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和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整个实验过

程。案例分析:本案例学生虽然通过实验验证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机械的操作,

得出结论,缺乏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的培

养、和同学之间的和作交流意识。这种探究实验课只是抓住了探究的

形式和外壳,却"丢掉”了探究的实质与灵魂——学生知识的自主建

构,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第四篇: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主要分为三大步,分别是?第一

步?那么原始生命又是怎样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呢?我们没有人能够亲

自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所以就需要去寻找证据来帮助我们

了解生物的进化。那大家想想可以找哪些证据?

二、新课教学

(一)化石

老师:那什么是化石呢?他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经过长时间的泥沙掩埋而渐渐

石化变成石头,成为化石。

老师对照图片讲解化石的种类,包括琥珀化石。

老师:那我们要怎么根据化石来了解生物的进化呢?大家地理课

应该学过,不同年代的地层,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而每一个年代的

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

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

老师展示不同地质年代化石模式图

突发事件:正在我讲课时,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说:"生物

老师就是位于古老地层中的低等生物"。我当时虽然很生气但并没有

立马训斥,而将那名学生叫了起来告诉他:"首先,你作为一名学生

在课堂上这样说老师,不论是否恶意,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侮辱。其

次,请问我有按这种进化顺序给你们排序吗?这个成绩好是高等生物,

那个差一点排个爬行类,那个不好好学属于最低等的生物。没有吧,

因为在我眼里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平等的生物",话音刚落,教室

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甚至让我有些出乎意料。反思:初中的孩子正处

于叛逆期,有时候不知轻重,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该说,分不

清玩笑和恶言的区别。所以老师不能太较真,以硬碰硬的方法处理。

相反,顺势而行,并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管理中,不要只针对个人,

侧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不仅能将矛盾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

品格的形成。

学生讨论:人们是如何根据马的化石推断出马的进化历程的?

(二)其他方法

老师:除了化石,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呢?大

家看课本60页第二段。

学生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得出始祖鸟是

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老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组成生物体一些重要物质的差

异,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胚胎学,解剖学等都能从不同

的角度探究生物进化的历程。

三、师生互动

老师:科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用生物的进化树形象而

简明的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学生: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生物纸条和吸铁石,贴在在黑板的

进化树上,并说明生物的进化历程。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师生共同

总结,得出结论: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生物进化的历程都遵循了从单细胞到多细

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第五篇: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七年级上册(鲁教版)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第一节《病毒》

山东省博兴实验中学

韩爱兰

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我们生

物组围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

的探索和实践。我有幸在2004年11月迎接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验收中

执教了《病毒》一节课。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新课标的基本

理念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下,一是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

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整合资料、走访调查、研究交流,培养

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是通过课堂上

设计的一些资料分析、空间想象、动动脑、身边生物探究等活动引导

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突出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参与各种活

动,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也

因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且富有实效的组织开展而得到高度的评价。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并且具有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教材上来看,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结构、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动物之后,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应该能按要

求完成预设的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的预设:

①知识目标:能够识别病毒,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②能力目标:能够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上查询的

有关资料信息;初步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主动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

与人类的关系,主动关注有关病毒的科研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生命活动以及怎样正确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4、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性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为

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实录:

授课班级:初一(10)班人数:57人

授课时间:2004年11月8日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主动发现课外知识信息,丰富自

己的头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在这首

歌曲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学信息。视频:《阳光路上》生1:2003年春

天,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可怕的疾病——非典

型肺炎,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令人惊叹。生2:引起非典

的罪魁祸首是SASE病毒。

生3: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非典,最终取得胜利。

课件:生命的渴望(艾滋病患者图片。资料:60%的疾病是由病

毒引起的,被称为世界头号瘟疫的艾滋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据统计,

在2003一年的时间里,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500万人新

感染艾滋病。1918年—1919年的流行性感冒,全球有5亿人患病,

2千万人死亡。)

师: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病毒神

秘的面纱。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一、病毒的发现师:科学探究的道路往往是漫长而又充满坎坷的,

那么病毒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呢?听说咱们班很多同学故事讲得不错,

请同学们结合阅读资料一准备三分钟,以故事的形式把这一精彩的历

史再现给大家。教师提供资料一:病毒的发现

课件:精彩再现(图示伊万诺夫斯基、正常叶与病叶的对比、电

子显微镜)师:哪个同学想体验一下故事大王的感觉?生:争当故事

大王:病毒的发现。师: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生:我知

道了发现病毒的时间和人。

生:我还知道了病毒的特性:传染性、稳定性、滤过性。

师:一直到20世纪,随着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科学家们才真正认

识到了病毒的"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生1:病毒

非常的小。

生2: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组促作用。

争当故事大王的活动带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到学习中来,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

师: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说明病毒的个体非常小,究竟

有多小呢?

课件:空间想象(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粒小米粒大小,

3万个病毒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只能用纳米来计量,1

纳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病毒的大小在10—300纳米之间。也就是

说,在一个针尖大小的地方能容纳100万个病毒。)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

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生:假如一个病毒像乒乓球那么大的话,一个

细胞就像一个摩天大厦。师:那么病毒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观

察图片、结合课本得出答案。课件:观察与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图

表)

生:病毒的基本形态有三种:球型、杆型、蝌蚪型。生:病毒的

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师:病毒的结构与细胞相比有什么特点?你能推测一下它的营养

方式吗?生: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所以营养方式是异养。课

件:观察思考(病毒的结晶状态图片)

师:病毒通过化学方法能提纯成结晶状态。结晶的病毒在试管里

就像普通的化学药品,看不出任何的生物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

空间想象的设计,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推测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自信。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课件:噬菌体的结构图(文字: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

内的病毒,它的头、尾的外部都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头的内部含

有遗传物质。)

师:从病毒的结构来看,它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寄生在其它的

生物体上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就以噬菌体侵染细菌为例来

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增值。课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动画)

师:通过观察动画,请你完整说出这一过程。

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吸附一一-入侵----复制一一合成一

一释放。师:讨论一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结果是:噬菌体通过复制数量增多,细菌由于营养物质被利

用而死亡。师:一种病毒只能寄生在一种生物细胞内,这说明病毒还

具有什么特性呢?生:病毒的寄生还具有专一性。

师:学以致用是一种提高,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吗?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课件:动动脑(1、制药厂最怕噬菌体把培养

液内的有用细菌全部"吃"光,造成生产上的严重损失。

2、波兰科学家斯蒂芬•斯洛佩克,用噬菌体治疗100多例慢性抗

药性细菌感染者,结果清除了87%的感染。利用痢疾杆菌噬菌体防治

痢疾、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治烧伤感染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

1、培养液中一旦有噬菌体侵入,噬菌体就会进入细菌的细胞,利

用细菌体内的营养物质增值而导致细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大量的死亡,

造成生产上的严重损失。生:

2、科学家利用噬菌体的专一性,杀死致病菌使病人获得康复。

动画的设计,形象地展示了病毒的生命活动,使枯燥的知识趣味

化,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动动脑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实现了活学活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探索精神。

四、病毒的种类

师:请你分析下面的图片资料,说出它们各自寄生的部位,并试

着进行分类。课件:资料分析(各种各样的病毒图片)

生:病毒按照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师:我们布置了各个小组搜集的有关资料,请各小组把你搜集到

的资料展示给大家。实物投影:学生分组展示搜集到的资料。①死神

的象征----病毒的危害,分三个小组。②"职业杀手"也能为我所用--

-有关病毒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分五个小组。

师:"谈毒色变"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你通过搜集资料,应该怎

样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生1:病毒非常的可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失。生

2:病毒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生3:病毒作为一种生物,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分子,生态平衡

的维持也有病毒的功劳。生4:病毒性疾病流行过程中,人的抵抗力会

得到提高,可以使人作为一种生物在进化上越来越高等。

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摆布下,病毒已大大改善了它的形象。它

们可能成为药物、基因和疫苗的理想释放系统,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大放光彩。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还学会了看待问题,应该用一分为

二的眼光。

师:在1980年以前,谁也没有预料到艾滋病的危害竟是如此之大,

也没有人能预料到埃博拉病毒会通过猴子带到美国---新的病毒性疾

病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有哪些呢?请你

阅读资料,开阔视野。教师提供资料二:新病毒性疾病出现、流行的

原因师:通过阅读,你想说些什么?生:环境因素是新病毒性疾病出

现的主要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由于工业化社会使人口膨胀、森林

破坏、环境污染等造成的。

生:人类如果不按照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大

自然将无情的对我们进行报复。

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学会选择信息,培养了他们

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信息的感知性和关注程

度;开阔视野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渗透。

六、生物探究

师:生物探究的过程往往是充满诱惑与新奇的,它能激发我们学

习的兴趣。看下面的探究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课件:身边生物探究(姜素椿教授"我以我身斗非典")

师:姜素椿教授的病是怎么痊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生:非典病人的体内一定有一种抵抗非典病

毒的物质,所以它的血清能治愈姜教授的病。师:患过病的人不再患

病,是因为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

毒的物质--抗体。人康复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当同样的病毒入侵

的时候,抗体会把病毒杀死,人不再患病。

生:接种疫苗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

体。

生:非典期间,没有研制出疫苗,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

非典病毒的特性。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真正弄懂

病毒的特性才能够防止它、利用它。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请你利

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下面几个问题。课件:课

外探究(1、你知道还有比病毒更小的生物吗?

2、你知道有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多少种吗?

3、"基因工程"你知道多少?)

生物探究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

回到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渗透了STS教育。附:相关资料

1、学生搜集的资料:

①死神的象征---病毒的危害,分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天花、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病

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艾滋病都是常见的威胁人类健

康的病毒性疾病。10世纪,仅在墨西哥,因爆发天花而造成300万人

死亡。猪瘟、鸡瘟、口蹄疫等是发展畜牧业的严重障碍。蚕脓病、蜜

蜂瘫痪病是养蚕和养蜂生产中最重要的病毒性昆虫疾病。番茄花叶病、

水稻黄矮病、大白菜孤丁病等植物病毒病能够严重的威胁农业生产,

例如广东省某县1965年水稻黄矮病的大流行就减产50多万公斤。

第二小组:埃博拉是最可怕的感染性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与造

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的杀人速度比艾滋病快

得多。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病人一旦感

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

己判了死刑。埃博拉杀人纪录: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苏丹造成117人

丧生,在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夺去了280条人命。1979年在苏丹,

22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不治身亡。1994—1995年刚果再次爆发埃

博拉疫情,据官方公布数字,共有244人丧生。2000年埃博拉病毒在

乌干达幽灵重现,造成71人死亡。电影《恐怖地带》就是根据世纪绝

症重现乌干达而编剧的。

第三小组:在1843年到1847年间由于气候异常,致使欧洲发生

大面积的马铃薯病毒病,毁灭了近六分之五的马铃薯。当时的爱尔兰

800万人口中就有100万人直接饿死或间接病死。

②“职业杀手"也能为我所用一-有关病毒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分

五个小组。

第一小组:利用有些噬菌体来杀死病菌。利用痢疾杆菌噬菌体防

治痢疾、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治烧伤感染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利

用病毒治疗传染病也会成为可行。

第二小组:在防治遗传病上可能发挥的作用。遗传病一直被人们

视作绝症,而病毒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能把自身遗传物质DNA,插

入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人类只要利用这个特点,在除去有害基因的

前提下将需要的基因,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运载入患病细胞的染色体

上,就有可能弥补遗传缺陷,使病变细胞恢复正常。

第三小组:病毒还有可能把药物释放到人体的特定细胞中。不同

病毒只能感染不同细胞。病毒能在细胞表面获得一个立足点。病毒一

旦与受体结合,就有可能顺利地进入细胞。有人利用这个特点将某些

病毒的内容物抽空,将毒药充填进去。当病毒包膜与特定细胞结合后,

就有可能释放毒药,专一地杀死该细胞,而治愈某些顽症。所以学者

把它称之为小巧玲珑的“药物导弹"。例如利用痘病毒灭鼠、利用多

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多种农业害虫,被人们喻之为"病毒杀虫

剂"。比起化学农药来要清洁安全得多。

第四小组:一苗多效,将很快地成为事实。直至今天人类还没有

找到对付病毒的特效药。接种则是人工激活免疫系统的主要办法。接

种疫苗,就是把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注射到人的体内,使人在不

生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例如接种痘苗后可有效地预防天花。如果将

编码某些蛋白质的基因插入痘苗病毒的基因组中,那么就有可能获得

同时预防两种甚至多种疾病的疫苗。

第五小组:对于了解细胞基因活动过程、进行基因工程研究大有

帮助。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已经能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

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例如,

通过它们可以把任何植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合适的受体系统中,获得具

有新性状的"工程植株"。

2、开阔视野---新病毒疾病出现、流行的原因。

近20年发现了许多新的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病,

以及最近香港地区出现了人患上的禽流感等。每一次新的病毒性疾病

的出现都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新的病毒性疾病在现代社会出现的频

率似乎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有哪些呢?

1.病毒基因组的变异。病毒基因组的变异能导致其表型发生一些

改变,使本来不感染人的病毒具有致病性。

2.生态环境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环境因素才是新

病毒性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所谓那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

宿主中早已存在,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环境

条件改变就可能流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进入新的动物栖息地后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体面前,使得

病毒能很快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例如在修建巴拿马运河时发生的丛

林热。是由于敏感人群进入热带雨林砍伐时接触黄热病毒的传播媒介

而引起的。

B、环境污染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如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使传播媒介

一蚊子的抗性增加。全球性温室效应带来了新的降雨格局,大量水洼

为蚊媒提供了理想的孳生场所。气候的变暖加快了媒介昆虫的生长,

从而扩大了病毒的分布范围,这也能使病毒的毒力加强。如伊蚊本来

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下地区,但由于气温升高,在南美一些国家的

海拔2000米地区也出现了伊蚊。C、某些偏僻的地方对新进入的病毒

尤其敏感。汉坦病毒最初只是流行于亚、非地区,然而1993年在美国

西南部地区出现。现在研究表明由于潮湿的冬天带来了大量啮齿动物

的食物,啮齿动物数目的增加引起病毒数量的增多。

3.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能

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动的本身也

有助于病毒的流行。

A、全球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

速。如来自于非洲的猪瘟病毒通过猪的长途运输很快在葡萄牙,西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