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_第1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_第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_第3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_第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

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

Yuan的干燥根。又名:香白芷。原植物白芷又名大活、走马芹、祈

白芷、禹白芷、兴安白芷、达乌里当归,全国南北各地有栽培,主产

于四川、河南、河北等省;原种大活Angelicadahurica(Fisch.)

Benth.etHook.在东北地区野生者,类似独活,一般不做白芷药用,

而作独活药用,故在吉林称大活、香大活、独活和走马芹。杭白芷又

名川白芷、浙白芷、台湾白芷,福建、台湾有野生,浙江、四川及南

方一些省区有栽培。

本品药材性状: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

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

横向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

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

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白芷按产地分:浙江杭州宽桥等地产者称“杭白芷”,台州地区

的黄岩或温岭产者称“台白芷”;四川遂宁、温江、崇庆等地产者称

“川白芷”,原植物为杭白芷。河南禹州、长葛产者称“禹白芷”;

河北安国产者称“祈白芷”,原植物为白芷。

本品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

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中医临床用于感冒头痛,眉棱

骨痛,鼻塞流涕,鼻勒,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现代药理研

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抗炎,解热镇痛,解痉,降血压,抗癌,活化

交感系统激素,抑制脂肪合成,兴奋中枢,止血,光敏作用,对心血

管、对平滑肌、对皮肤有作用。并可抑制肝药物代谢酶系统。滇白芷

有平喘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白芷叶,用于风瘙瘾疹,小儿身热。

白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辛,

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

润泽作面脂。一名芳香。”《本草图经》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

泽,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秆去地

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

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黄泽者为佳,楚人谓之

药。《九歌》云:辛夷楣兮药房。王逸注云:药,白芷是也。”

白芷挥发油含量较高,香气特异,可广泛应用于医药、调味品、

化妆品中。根含比克白芷素即白当归素、比克白芷酸即白当归脑、叔

-0-甲基白当归素、紫花前胡昔、腺昔、白当归素-叔-0-B-D-毗喃葡

萄糖甘、白当归素-仲-0-B-D-毗喃葡萄糖昔、朝鲜白芷酸-7-去甲基

软木花椒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

珊瑚菜素、东蔗着内酯、东蔗若昔、茵芋碱、花椒毒酚-8-0-B-D-

毗喃葡萄糖甘、胡萝卜昔及两个新吠喃香豆素化合物等,另含腺昔。

姚川等对白芷挥发油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

总分离组分的86.14%,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甲基环癸烷

(12.4%),「十四碳烯(10.9%)、月桂酸乙酯(5.43%)等,29种

化合物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游小琳等从白芷水溶性部分分离鉴

定出丁二酸、异紫花前胡甘、葡萄糖、蔗糖等。

杭白芷根含吠喃香豆素,为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普内酯、

别异欧前胡素、异氧化前胡素内酯、别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5-

氧-(3-甲基-2-羟基-3-丁烯基)-补骨脂素、8-甲基-5-氧-(3-甲基

-2-丁烯基)-补骨脂素、异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比克白芷

素、比克白芷酸、新白归脑等多种香豆精类成分,谷留醇、硬脂酸、

花椒毒酚等。还含棕桐酸及钙、铜、铁、锌、镐、钠、磷、银、镁、

钻、格、铝等多种元素。张强等研究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出

62个组分,对其中的23种进行了鉴定,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重量

的85%,其中以壬基环丙烷(44.8%)、a-旅烯(14.1%)、1-十四

碳醇(5.1%)含量较高。

王年鹤等报道,白芷的栽培历史,似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

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多次出现栽种白芷的诗句。真正

可以作为栽培依据的文献是大约2000年后明末卢之颐(1598~1664)

所著的《本草乘雅伴偈》,书中载有:“白芷,所在有之,吴地尤多,

近钱塘、宽桥亦种商矣。”直到解放后,杭州的宽桥仍然是杭白芷的

栽培基地。因此可以认为,白芷在江浙一带的栽培最迟始于明代前后。

从两千多年前到宋明时代,药材白芷以野生为主,所用原植物可能北

方以雾灵当归为主,南方则以台湾白芷为主。到宋代时江浙的白芷已

有代替泽州白芷成为主流商品的趋势。依据为《图经本草》所言,既

有雾灵当归的特征(春生叶紫色,花白),又有台湾白芷的特征(花

微黄)。宋室南迁之后,因为战争和资源量的消长,“吴地尤多”的

台湾白芷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后,善于农耕的“吴人”变当地野

生的台湾白芷为家种,就形成了后来的杭白芷。清代由杭白芷发展到

川白芷,再后来又有川(杭)白芷发展到祁(禹)白芷。但由于各自

独立的栽培历史不长,相互间的种质隔离为时不久,并且存在着南北

之间种子的交流和栽培地域的扩散,加之白芷的栽培中由几乎没有人

工选择的因素,因此尚未能形成在生物学上有明显差异的栽培品种。

20世纪70年代调查结果:四川的遂宁(川白芷的主产地)所产白芷

为大约200年前浙江引种;河南的禹州(禹白芷的主产地)所产禹白

芷在解放前30年代前后开始栽培,种源不明,解放后规模扩大;河

北的安国(祁白芷的主产地)情况不明,但栽培历史据估计不到200

年。另外,山西省在此之前并无栽培白芷的历史。解放后直至80年

代,药材栽培由药材公司安排计划种植收购,白芷的生产应用,基本

上维持着以川白芷(四川)、杭白芷(江浙)、祁白芷(河北)、禹

白芷(河南)为主流商品药材的局面。在药材收购销售中,川白芷和

杭白芷为一类,祁白芷和禹白芷为一类;但在使用中,无论是药房配

方还是药厂生产投料,都没有作真正的区分。近十多年来,随着药材

市场的开放,白芷的产地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产地中,有的维持

现状,有的已名存实亡(如杭白芷的传统产地宽桥已找不到杭白芷,

浙江省内栽种杭白芷的地方很少了)。但传统产地以外的地区,尤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白芷却广有栽培,甚至

在一些药市上出现“亳(州)白芷"、“鄂白芷”的名称。至于其种

质来源,却又不外乎川(杭)、祁(禹)之类,但究竟川(杭)白芷

还是祁(禹)白芷,已经很难寻根究底了。

中药材的栽培起源应当与原野生植物的分布和使用习惯有密切

的关系。根据标本和和文献资料,白芷的3种野生近缘植物的现代分

布情况为:兴安白芷(不含雾灵当归)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俄

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雾灵当归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

和中原地区(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以及邻近的西北、东北的几

个省区(陕西、宁夏、辽宁、内蒙古);台湾白芷目前仅发现在台湾

有野生分布,但邻近的浙江、福建解放后尚有过当地有野生白芷的报

道,因此有理由认为过去在江南广有分布。从这个角度看,雾灵当归

和台湾白芷在历史上都有可能成为栽培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兴安白

芷,其分布区东北从来就不是白芷的产地,当可排除。另有一点亦可

作为佐证:兴安白芷和雾灵当归这两种野生植物的根,在东北的有些

地区被称为“大活”或“独活”(而不是“白芷”或“野白芷”)入

药,与白芷的效用不尽相同;并且,当地对这两种野生植物一直没有

栽培的习惯。

王年鹤等为确认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完善有关细胞学及抱粉学方

面的资料,对杭白芷、祁白芷和白芷的3种野生近缘植物一一兴安白

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对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

的根尖染色体核型观察。结果:4类栽培白芷为同一类群的植物,并

且与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另外运

用高效液相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对4类栽培白芷和3种近缘野生植

物以及另外两种当归属野生植物[黑水当归、芷叶白芷A.

baizhioides(mss.)]进行了香豆素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4类

栽培白芷和3种近缘野生植物的香豆素类成分无论在化合物种类还

是在含量方面都相当近似,而与另外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差别极大。

从香豆素类成分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3个类群:川、杭、祁、禹4

类白芷和台湾白芷;兴安白芷;雾灵当归。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

接近。

从形态、解剖特征来看,川、杭、祁、禹4类栽培白芷之间没有

明显的区别,并且与近缘野生植物台湾白芷A.

dahuricavar.formosana甚为相似;而它们与另两种近缘野生

植物兴安白芷A.dahurica、雾灵当归A.porphyrocaulis之间则存

在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应是台湾白芷,而不是以

往许多文献所认定的兴安白芷或是其栽培变型。这一结论,可以从形

态(花瓣的颜色、茎的颜色)、果实的解剖(果棱形状等)、花粉形

态以及香豆素类成分栓花椒素的有无中找到有力的依据。染色体研究

的结果也倾向于支持这一论点。兴安白芷A.dahurica、台湾白芷

A.dahuricavar.formosana和雾灵当归(建议将雾灵当归定

名为A.dahuricavar.porphyrocaulis)在形态等上述几方面既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又具有相当的相似性,应当是亲缘关系相当接近

的不同类群。中药白芷的药材品种川(杭)白芷和祁(禹)白芷,在

形态解剖、化学成分、染色体等诸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不

应作分类学上的区分。吴拥军等利用近红外光谱提供的内在成分信

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白芷类中药进行鉴定研究。结果:狭叶当

归A.anomala(吉林安图)应为独立的一类,其余的归为一类,本

品在药材商品中也从未发现作为白芷入药。川白芷A.

dahuricacv.hangbaizhi(四川遂宁)与杭白芷A.

dahuricacv.hangbaizhi(杭州九堡)距离很近,关系密切,与

药材应用的实际情况相符。台湾当归A.formosana(台湾台中)与

川白芷、杭白芷靠近,它们的形态也极相近;而兴安白芷A.dahurica

与川白芷、杭白芷距离较远,可以认为台湾当归与川白芷、杭白芷的

亲缘关系较兴安白芷与川白芷、杭白芷的亲缘关系更近。映射图中祁

白芷与禹白芷的位置较近,事实上,植物学中一直把祁白芷

A.dahuricacv.qibaizhi(河北安国)与禹白芷A.

dahuricacv.qibaizhi(河南禹州)作为一个种处理。紫茎当归

A.porphyrocaulis(河北兴隆)与川白芷、杭白芷最近,但植物形

态差异较大,其原因还有待于用其它方法验证。

杨滨等也探讨了中药白芷各来源的亲缘关系,方法用随机扩增多

态DNA(RAPD)方法对中药白芷的4种商品类型祁白芷、禹白芷、杭白

芷、川白芷和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紫茎)当归

(A.porphyrocaulis)及黑水当归(A.amurensis)进行分析,在此

基础上,对其ITS区作了序列分析。结果RAPD分析共扩出206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188条,占88.3%,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得到严格一致

树。各样品扩增所得ITS1序列为439bp,ITS2序列为410bp,进行

排序和同源性比较,4种商品白芷的序列与台湾白芷是完全相同的。

对台湾白芷、兴安白芷、雾灵(紫茎)当归和黑水当归的ITS1JTS2与

ITS1+ITS2分别进行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的计算,6组数据得到2种

树型。结论为4种商品类型来源于台湾白芷,建议定名为Angelica

fornosanadeBoisscv.officinarumcv.nov.0雾灵当归、

兴安白芷和台湾白芷应作为互相独立的种来对待。

肖永庆等对白芷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用TLC法检定白芷

药材中4个香豆素类成分,HPLC法测定白芷中2个主要成分的含量。

白芷药材中应同时检定出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比克白芷素及水合

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分别不得低0.1%和

0.04%0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黑龙江当归,又名黑水当归,分布于

东北及内蒙古,根用于身痛,疮疡肿痛;《长白山植物志》称其为朝

鲜白芷;(2)库叶当归,又名香大活、异形当归、狭叶当归,分布

于东北及内蒙古,根用于感冒,头痛,牙痛,痈肿;过去文献曾称其

为川白芷,本品在黑龙江依兰以根作独活入药,并不做白芷药用;(3)

圆叶当归,一些地区以此为白芷;(4)青海当归,分布于甘肃、青

海、四川;甘肃玛曲作白芷药用;(5)隔山香,干燥根纺锤形或圆

柱形,长9〜15cm,直径0.8〜1.5cm,外表棕黄色或暗黄色,有明显的

纵皱纹及支根痕,上端留有残叶茎基,质较坚硬,断面黄白色,气微

香,味甘微苦;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根或

全株用于风热咳嗽,心绞痛,胃痛,疟疾,痢疾,经闭,白带,跌打

损伤;广西称其为土白芷、香白芷,江西称土当归、山党参、天木香、

野茴香,浙江称白花前胡;(6)峨眉当归,分布于四川,茂汶称其

为岩白芷、香白芷;(7)紫茎独活,又名雾灵白芷、雾灵独活、雾

灵当归,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根用于感冒头痛,

骨节痛,风湿痛;山西有称其为山白芷;(8)拐芹,四川、山东作

白芷药用;(9)大叶川与(日名),有谓浙江慈溪称野白芷;

(10)下延古当归(伞形科),又名走马芹、野白芷;根较白芷

细瘦,圆锥形,上部多横皱纹,下部有纵纹,具侧根断后的疤痕,外

表棕褐色,断面色黄,有类似芹菜的气味;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阿尔

泰山,根用于白瘢风;新疆阿尔泰混称其为白芷;(11)鸭儿芹,分

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全草用

于肺热咳嗽,肺痈,淋证,疝气,风火牙痛,痈疽疔肿,缠腰火丹,

皮肤瘙痒;贵州称其为水白芷;(12)橄绿阿魏,分布于云南丽江,

为云南特有药用植物,根(万丈深)祛痰止咳,散寒发表,降气;当

地混称其为白芷;(13)渐尖叶独活,云南丽江、兰坪、中甸、维西

作白芷药用;(14)印度独活,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根用于腹

痛,寒气痛;云南称其为香白芷;(15)水苏叶牛尾独活,云南有称

其为香白芷;(16)白亮独活,又名香白芷;根茎部粗壮,圆柱形,

有密集的环状叶痕及横皱纹,根部长圆锥形,稍扭曲,少有分枝,长

6〜20cm,直径约至3cm,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及少

数横皱纹,可见稀疏细小的皮孔及须根痕,较粗大者木部现朽蚀状,

质坚硬,折断面不平坦,带裂片性,皮部类白色,散有多数棕黄色小

油点,近形成层显棕色,木部淡黄色,约占根横切面的1/3,香气浓,

味甚苦带涩;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根用于风寒头痛,风湿关节

痛,牙痛,风寒痹痛,慢性气管炎,痈肿疮毒,白瘢风及各种银屑病;

本品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四川北部及西藏等地区民间常用中药,具有

悠久的应用历史,青海、西藏称其为“朱嘎尔”(藏名),四川称“毛

蜡烛”、“骚独活”、“土白芷”,云南称香白芷、滇白芷;(17)

川萼牛尾独活,分布于湖北、四川,根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痈

肿;四川南川称其为土白芷,湖北作白芷药用;(18)思茅独活,云

南有作白芷药用;(19)短毛牛尾独活,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河北有误作白

芷药用者,内蒙古、辽宁、河北称其为河北白芷;(20)狭叶短毛独

活,东北作狭叶白芷药用;(21)白云花根,分布于云南、西藏;云

南昆明作白芷、香白芷药用;(22)粗糙独活,又名白芷、水白芷、

香白芷、滇白芷、糙叶独活;干燥根呈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约

5〜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