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考试【答案】D2.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自由劳动力充足B.国内市场扩大C.政府政策支持D.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答案】D【解析】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是1917年的二月革命,不是1861年改革后,1861年改革后仍保留沙皇专制制度,D符合题意;A、B和C均是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商鞅变法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要求改革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排除ABD,故选C。点睛:对于改革考查,经常考查改革的启示和特点等,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一般性的规律应该加以重视,加以整理和收集,以便在答题中加以使用。4.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C.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D.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答案】A【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科技成果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A项表述过于绝对,应该是人类科技发展进步为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提供了可能。5.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二战后才开始应用B.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C.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有联系D.交战各国为克敌制胜而发展科学科术【答案】A【解析】新科技适用于战争并不是在二战之后使用,二战中原子弹使用是明显的例子,A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有关,不符合题意。6.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表明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②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7.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体现了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①正确。当时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严重,故②正确。由于阶级矛盾,当时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绝望,故③错误。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项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背景8.二战后初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同盟C.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争夺霸权【答案】A【解析】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现,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A正确;美苏战时同盟此时被打破,B错误;和平共处不符合美苏当时特点,C错误;D中争霸不属于实质。9.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其主观原因是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④中朝人民的正义抗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装备并不是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排除①,美国的指挥官也不是轻敌,排除③;主要原因是美国为首侵略朝鲜属于非正义,中朝人民使用的苏式武器加上战斗力的提升,导致战争胜利,②④符合题意,选择D正确。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11.科举制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C.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中科举制改革就是王安石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进行的改革,他调整的是考试内容,有利于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为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巩固统治者的阶级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所以ABD是正确的。C忽视了王安石的阶级立场,说法错误,所以选C。点睛:注意从王安石的阶级属性入手,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12.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的信息可以看出,这符合市易法的特定,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市易法13.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文化的内容;C选项错在“彻底”二字;D选项错误,这种想法就是有问题的。14.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因此议院只是朝廷的咨议机构。故答案为C项。由材料中的“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排除A项;由材料中的“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议院的产生方式,排除D项。15.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D.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点睛: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有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1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推行重农抑商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商鞅变法时期的改革措施;C项是政治制度的改革;D项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点睛: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17.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A.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B.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C.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D.贸易之争【答案】D【解析】中东问题最基本问题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随着大国插手,这一地区的问题又逐渐演变为霸权主义问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正确,领土和石油资源之争是爆发两伊战争的直接原因。D选项错误这一地区之间并没有涉及到贸易之争。18.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斡旋下,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启动的前提条件是A.埃及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B.阿以双方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C.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D.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国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阿以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开启,B正确;A、B和D均属于结果,不是前提条件。排除。19.“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废藩置县”主要是打破日本原有国内藩镇割据局面,建立县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B正确;A中彻底说法绝对;该项措施主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是各项改革措施,C错误;D中彻底说法绝对。点睛: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明治4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20.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使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属于秦国社会制度变革的表现,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决定性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1.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属于梭伦注重在制度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而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属于梭伦注重在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正确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2.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阿拉曼战役C.库尔斯克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D2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均税法就是针对隐匿田亩、逃避赋税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制定的一个措施,所以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只能是选项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2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包括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B.欧洲列强的干涉C.改革的措施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D.连年战争的影响【答案】C【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属于改革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25.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原因上,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②没有出现过暴力冲突③二者的斗争直接促成了梭伦的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雅典贵族和平民斗争处理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上也存在严重不平等,贵族和平民之间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原因,①③符合题意;贵族和平民也出现过暴力冲突事件,如基伦暴动,排除②,选择C正确。26.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下面展示的是其中一张调查表,下列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该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俄国在位沙皇B.当时的俄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C.废除农奴制后沙皇仍代表地主的利益D.1861年改革保留了封建的残余【答案】B【解析】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B错误,符合题意;A、C和D均是当时俄国现状的正确表述。27.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答案】D【解析】社会根源主要是国内民族情绪、封建势力影响以及制度,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属于经济根源,D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社会根源,排除。28.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它选项不符合事实。所以选A。29.当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形成了“尊王攘夷”的思潮。“尊王攘夷”运动在政治上主张A.协助幕府抵制外国侵略B.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C.尊崇天皇,抵御外国侵略D.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解析】由于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尊王攘夷”中的“尊王”是指尊崇日本天皇,而“攘夷”则是要攘除外国侵略者,故选C;A错在了“协助幕府”,B错在了缺少“攘夷”内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大政奉还”、“尊王攘夷”、“戊辰战争”、幕府、倒幕派等,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概念,才可以真正理解明治维新的意义和重要价值。30.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答案】A【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进行上层建筑近代化改革,首先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A正确;B、C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D不符合农奴制改革政治近代化措施。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观察以上两幅地图判断,它们指的是哪两场战争?(2)请结合所学历史及时政知识分析这两场战争发生的原因。(3)两场战争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形势的哪些特点?(4)对你有何重要启示?【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海湾战争,图二反映的是伊拉克战争。(2)原因:①图一: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次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开始突现出来,导致地区的冲突加剧;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②图二: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但真正目的是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借此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企图形成美国一家主宰世界的单极格局,推行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利益。(3)特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施威,同时地区冲突不断,因此,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4)启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霸权主义是导致世界及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析】(1)依据图一伊拉克和沙特可知是海湾战争;图二中巴格达可知是伊拉克战争。(2)海湾战争可以结合所学从地区冲突加剧以及美国对于该地区插手回答,伊拉克战争结合所学从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回答即可。(3)依据两次战争均有美国发起,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之后世界局势以及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施威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以及霸权主义是导致世界及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选择题答题技巧:1.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如果总得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请回答:(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答案】(1)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地位:1861年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政治上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上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两个方面理解欧洲“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和俄国“停步不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的地位。(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阐述和论证问题的的能力。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注意“国家全部结构的改革”“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信息: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F.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完成:(1)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动摇各国统治。原因:战争破坏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一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3)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的信息从工人运动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影响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归回纳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一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以及殖民地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3)依据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事实从欧洲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角度思考回答。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