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上)_第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上)_第2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上)_第3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上)_第4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1-5单元,5套)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历女历史蟀择

A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潦

C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着今新通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A.A

B.B

C.C

D.D

2.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A.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

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高兴地说产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

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4.“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A.动机与后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条件

D.联系与区别

5.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

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

6.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

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

明汉代()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7.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牛耕、铁农具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集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

段车提高播种效率

秦汉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

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9.如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

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10.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

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1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

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2.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

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1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王室,朝廷办事效

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4.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

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

B.世袭制度

C.分封制度

D.宗法制度

15.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

16.对下图所示措施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

B.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C.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8.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

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19.战国时期,某诸侯国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

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

A.A

B.B

C.C

D.D

20.“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东汉末年的民谣反映了()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来进行起义的畏惧情绪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

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

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

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

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日:商鞅以重刑峻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

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

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

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

本纪》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

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

请回答:

(1)从史料学来看,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如何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

(2)据材料二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材料二具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

(3)两则材料充分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磅礴气势。就其政治功绩而言,列出三项足以体现其磅

礴气势的事迹。

24.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

25.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朝

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并不是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

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东汉中后期,朝政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并不一定是军人,材料并未涉及地

方,皇帝之所以不能制止朝政混乱的局面是因为年幼,而非昏庸,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

序,达到贵贱有序,这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4.【答案】A

【解析】“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是张骞通西域的动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

‘无心之举是张骞通西域的后果,故A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

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拓展,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

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

人”可知,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可知,刘询

是汉武帝的曾孙,这表明此时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

可以嗣孝昭皇帝后”,突出"家天下''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汉宣帝是否为嫡长子,故B项

错误;庙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A、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

业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体现出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故B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

机削弱其势力。实行“推恩令”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在,妥善解决了王

国问题,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

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国外其

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能是蜀锦制作工艺高超,排

除C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B正确;汉初黄老之

学适应汉代初期社会的发展,A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C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

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两种途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即修建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即对外交往,关键是

“隔”和“通”,所以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

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

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1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政府组织上奠定的权威性规范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

世帝王只能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因此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中央集权制度,故A正

确;世袭制度确立于夏朝,故B错误;分封制度确立于商周,且不是权威性规范,故C错误;宗法制

度确立于先秦时期,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5.【答案】D

【解析】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故选D;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世袭制的依据是血缘,

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宗法制依据血缘,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6.【答案】D

【解析】选D。上图是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故A错误;统一货币与促进自然经济的

发展无关,故B错误;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且已经实现统一,故C错误;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是秦统一货币的意义,故D正确。

17.【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

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1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

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

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

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

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

1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某诸侯国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这一诸侯国是秦国,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一带,选项D正确;选项A是

楚国区域,排除;选项B是齐国区域,排除;选项C是燕国区域,排除。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剪复生”“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21.【答案】⑴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连什伍,

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显耕战之士”,材料二中“斩一首者爵一级''概括得出。

第二小问评价,从材料一“主以尊安,国以富强”概括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国富民强”“为

秦致亡道也“分析其不同评价。第二小问从材料的出处“桓宽《盐铁论•非鞅篇》“,即一个"非'’字概括分

析。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2)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儒、墨、法各执一端”和材料二著名思想家所属派别得出学派众多;由材

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和材料二中不同学派代表的关系得出思想

传承发展及各派思想之间吸收融合;由材料二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到公元前200年韩非思想的推行

可知多元到统一趋势。第(2)问,本题可以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派众多是因为社会变革的需要;

各种思想之间相关联是因为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思想传承发展的原因是中华文化同源;各种思想

最终统一趋势是由于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23.【答案】(1)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证实: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

(2)是秦大规模统一六国战争的真实反映,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尚武威猛的民族形象的反映,也是古代军阵

和兵器的反映(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历史价值)。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

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艺术方面的。)材料二具有实物价值。

(3)统一中国,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或者“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解析】第(1)题要注意限定条件“从史料学来看'',然后依据材料出处判断其价值,可信度最高的应该是历

史遗迹,而这需要考古来实现。第(2)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从文化方面考虑;

兵马俑是历史遗迹,属于实物价值。第(3)题依据限定条件联系史实回答即可。

24.【答案】(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

缺点: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造成决策失误;权力过度集中,地方无权,

不利于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等。

【解析】第(1)题观察图示内容,从箭头指向上即可概括出权力的集中方向。第(2)题从积极、消极两个方

面辩证分析出优缺点.

25.【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

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

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贵“贤”,

则主尊下安;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

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

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

(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

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的打击了当

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曹丕称帝西晋统一皇帝

太尉丞相御史大439年

A.三国鼎立B.西晋灭亡C.东晋建立D.前秦统一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3.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

《旧唐书•夏侯端传》

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4.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

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

5.宋人尹源说:“弱口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口”所指

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6.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

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

8.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城课儿锄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9.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

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千金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

10.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初试二试三试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明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每经帖十条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进士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2.读下表: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1.4%

小计139100%

表中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

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

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5.唐朝人孟郊在两首诗中描写了自己从失落与悲观到欣喜与得意的心绪变化。与他心绪变化紧密

相关的制度是()

《再下第》《登科后》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科举制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

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

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

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

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一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时间突厥首领与唐政府的关系

武德初年处罗可汗进扰太原三天,“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

622年、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自雁门攻并州,扰汾、潞诸州,“虏去男女

623年五千口

624年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原州(甘甭固原),进扰朔州(山西朔县)、

(武德七年)忻州(山西忻县),进逼幽州,李世民率兵御之,离间法解除威胁。

625年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掠朔州,进攻太原,唐将张琏全军覆没。

626年颉利可汗率兵十万进扰武功(陕西武功县),长安戒严。

629年

唐太宗加强府兵训练,大举反击突厥。突厥内部分裂,内外多叛之。

(贞观三年)

630年李靖率军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657年

击败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

(显庆二年)

一一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修订本

(2)简要叙述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变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栗分三类:一是死刑,通

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雄、剜、月“、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

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汉书》记载,汉文帝时废除部分残损肢体的内刑。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

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

条件下减免刑罚。

一一摘编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朝、汉朝和唐朝刑法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C

解析:三国鼎立是一个时间区间,时间跨度从220年魏国建立,到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于316

年被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前秦统一北方是4世纪下半叶。只有东晋建立是在317年。因此,正确答案

为C项。类似这样的考查时间顺序的题目,要求平时学习时多制作时序图,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与

因果关系最为重要,不一定要死记时间。

2.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学习时要注意及时总结,特别是老师课堂上

讲解各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时,要注意作好笔记,并理解发展特征与重要历史史实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

南经济发展。民族在冲突和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

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答案为D项。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与鉴别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准确提取古文材料的信息,并对比

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提炼出共同记载的历史史实,并作出判断。材料是围绕李渊起兵反隋这件事组织

在一起的。劝李渊起兵的有好几位,他的秘书并没有记载劝李渊起兵的相关人和事,只记录了李渊得到

任命后的反应。对材料进行可信度判断,要找到材料记载的共同之处,既包括亲历事件的人,也包括后

世历史学家对事件研究的结论。每个人记录历史都受到所处时间、空间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存在

遗漏与失误甚至隐瞒。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证据意识,就是在面对不同信息时.,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

力,不可轻信更不可盲从。这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B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而采取的统治政策。概括材料信息,内容主要

是唐太宗听取臣下的直谏,了解天下的统治情况。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概括古

文材料的信息,并与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关联。

5.C

解析:宋朝人尹源对历史的评论中,涉及到“诸侯”,而古代明确存在诸侯的朝代包括西周、东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新拓展疆域的控制,天子的地位是天下共主。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

到东周时王室式微,形成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损害了周天子的地位,诸侯并不是“维”而是通过扩

充实力进行兼并战争。秦朝和宋朝不存在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的情况。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通过景帝和武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解除了诸侯对政府的威胁,因此也不符合材料意思。唐朝安史之乱

后,藩镇实力不断扩大,不受中央节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朝的统治,这种局面维持了100

多年。因此,材料中的“诸侯”其实是指唐朝的“藩镇”。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6.B

解析:秦汉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继承这一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朝建立中书省,总领行政。明朝设

立内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清朝沿用内阁制度,还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专制。因此,

正确答案为B项。

7.D

解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较大。解答本题需要对这个主题的知识进行梳理。西周时期井田制度

下,诸侯向周天子上交贡赋,以各地特产作为缴纳的主要物品。北魏时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

帛。唐初,除租调外,成年男子可以用绢或布代役,称庸。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

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正确答案为D项。

8.D

解析:《田家》是唐朝诗人王绩(约590-644年)的田园诗,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真淳简朴,描写了

诗人隐居时的日常生活。这句诗关键字眼是“织”“锄”,描绘的是典型的小农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准

确提取诗句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的信息,解答这道题并不难。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个选项的关键信息

商品经济、政策、手工业与诗句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应排除。

9.B

解析: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对世界文明

最为突出的贡献首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走在世界前

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实用性;还具有构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体现为

辩证整体性;科技来源于实践,具有直观经验性,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脱节,科学理论轻实践,技术发

明重实用。《九章算术》中的题目与解决实际农业生产相关,《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

《黄帝内经》《千金方》是医药学著作,能帮助百姓解决身体疾病,但并不能用于直接解决农业生产中

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10.A

解析:试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科举考试两个主要科目三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初试所列目录可

以看出注重考查儒家经典,通过考时务策可以看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进士科考五道时务策,

明经科只考三道,进士科明显难于明经科。因此答案选A项。

11.D

解析: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变的化为情境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以儒学

经义为主,考试成绩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选拔的人才也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排除AB两

项。科举制虽然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现象,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参加考试,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

世家子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排除C项。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广泛、持久的读

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正确答案选D项。

12.A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对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涉及经济史的考查,经常会碰到处

理数据图表的题目。由表中数据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

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正确答案选A项。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地主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

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排除B项。安史之乱以后,土地买卖和

兼并导致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推行两税法。表中数据只反

映了户均占有土地的规模与比例,没有涉及到土地是否来源于政府的均田,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

制,也没有说明这样的土地占有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CD两项。

13.C

解析:本题以北方居民生活习俗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及运用能力。阅读材料概括

信息可知:北朝时,北方人嗜好喝奶,嘲笑南方人喝茶。而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有很多茶铺,居民都

经常饮用茶水,并且南方茶叶大量运销北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茶叶运销北方的时间,且只说明了

茶叶北销的情况,而没有说明南方人是否喜欢喝奶,因此应排除AB两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

时的事情。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南方的生活习俗对北方产生了影响,包括北方人普

遍饮茶这一生活现象。故正确答案选C项。

14.C

解析: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到社会对艺术的判断,但皇帝不可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判断与选择。一个

时代的艺术风格并不是某个人能决定的,而是当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旨趣决定的,排除A项。王

羲之的行书和楷书艺术成就很高且具有开创性,但并不是到达顶点,他的艺术成就得到包括唐太宗在内

的许多人的认可。朝代更替可能影响艺术的风格与形式,但艺术的标准与艺术的本质相关,受朝代影响

较小,排除BD两项,正确答案选C项。

15.D

解析:这两首诗学生会比较熟悉,回到当时的时代政策背景下理解,更能加深对诗作及作者心情的

理解•“下第”“登科”与科举考试录取相关.孟郊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正确答案

为D项。

二、材料解析题

16.(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

隋唐统一和繁盛奠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发展流入了新鲜血液。

(2)唐初,东突厥首领经常带兵南下,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唐朝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到唐太宗时,

国力增强,大举反击,东突厥内部分裂。唐朝打败西突厥后,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进行管理。

解析:(1)本小题考查材料阅读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影响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提取材料中

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教材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等分析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需要把这一重大历

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回答出改革是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民族交融为中华文化

发展注入了活力等关键要点。回答这个题目,需要准确记忆并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历

史的阶段特征在特定条件下分析。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梳理具体历史史实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联。

(2)本小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唐朝政府与东西突厥的关系的具体史实,这些具体史实是教材上没有,

需要对它们进行概括,并与教材内容和结论建立联系。题目要求是“叙述”,需要按时间顺序叙述或分

东突厥和西突厥分别进行叙述。材料内容中包含了“侵扰”“反击”“管理”等关键信息,又有唐从弱到

强的变化。因此组织答案时,要构建好表述的思路,不可仅仅摘抄材料、罗列信息作为答案。

17.秦朝法律严酷,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汉初,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缓和了阶级矛盾,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清明局面。

唐朝法律区分主犯和从犯、故意和过失等犯罪情形,还有一些免刑规定,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

统治的稳定。

解析:中国古代有优秀的法律传统。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法治的相关历史,发扬优秀法律文化对现

代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时代的需要。

自夏朝开始,统治者利用天命实行统治。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周初统治者创造

了一套新理论,实现了政治思想及法律思想的转变,这就是在天命、神权的前提下提出了“敬天保民”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从战国到秦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起以李悝的《法经》和《秦律》为基础的成文法体系。

汉初颁布《九章律》,体现的也是法家的思想。自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

者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汉朝统治者推进并实现法律儒家化。《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时“淳于堤

萦上书”,汉朝统治者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刑罚制度从野蛮走向文明,也保护了劳动力。

唐朝继承隋朝法律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注疏的

汇编,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刑事法典,唐玄宗时官修的《唐会典》(又称《唐六典》)是唐朝行

政法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

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

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

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仝,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

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

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B.设置行省C.统一蒙古D.开凿运河

8.《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

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1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

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II.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

“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