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病理学名词解释。k
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部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
2.剌激:能够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机体的活动变化。
4.兴奋:指机体或可A4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
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
5.抑制:指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静
止状态或活动状态减弱。
6.阈值,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剌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时,刚能引起
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人11激强度。
7.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8.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
境。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简称稳态。
10.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
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包含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和能量代谢(能量产生及转换利用)。
1L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活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是体内最重要、最普
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调节方式。
1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
一种调节方式。
1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由于自身特性对环
境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过程。
1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
答。
15.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
动。
16.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
级的反射活动。
17.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8.正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
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19.负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
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0.前馈:是指在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的同时,受控部分不发出反馈
信号,而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直接调控,进而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
及时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使其更加准确、适时和适度。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L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
进行的跨膜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
2.易化扩散:是指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
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3.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
差)所含的势能,不消耗能量,因而这类转运称为被动转运。
4.主动转运:在膜“泵”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耗能,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
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可根据其是否直接消
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5.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
梯度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6.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
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给,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
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这种间接利用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也称为联合转运。
7.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
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称为膜泡运输。
8.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
差。差值愈大,即静息电位愈大。
9.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10.去极化(除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从
静息值逐步减小乃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也称为除极化。
1L超极化:指静息电位的增大,即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
12.反极化:指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膜两侧极性倒转的状态。此时膜内电位高
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3.复极化: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4.动作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向
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15.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必
要条件。
16.局部电位:由单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幅度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电位波动
较小,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而不能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局部电位
(局部兴奋)。
17.绝对不应期: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时,其本身的兴
奋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当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较短时期内,
如果再给予刺激,无论多大的刺激强度,都不会再发生兴奋,即兴奋性降低到零,
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18.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其兴奋性仍
低于正常,需受到阈上刺激后,才能引起新的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
期。相对不应期相当于动作电位中的负后电位前半段。
19.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组织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受到阈下刺激也能
引起新的兴奋,此期称为超常期。
2。低常期:超常期之后,组织又出现兴奋性轻度减低,需给予阙上刺激才能引
起新的兴奋,此期称为低常期。
21.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
后才发生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觥细胞的收缩反应。这种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
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
联。
22.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
本身的内在特性。
23.M负荷:肌肉收缩时将克服一定的负荷而做功,在肌肉收缩之前肌肉所承
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4.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25.最适初长度:是指能产生最大肌张力的肌肉初长度。
26.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
27.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28.亚直收缩:给肌肉以连续刺激,若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
过程中的收缩期或舒张期,则各次收缩的张力变化和长度缩短可融合或叠加起
来,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包括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
收缩两种形式。
29.单收缩:当动作电位频率很低时,每次动作电之后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
和舒张过程,这种收缩形式称为单收缩。
30.不完全强直收缩:是指连续刺激频率较低,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
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记录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表现为舒
张不完全。
31.完全强直收缩:是指连续刺激频率较高,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
缩过程的收缩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记录的收缩曲线平滑而连续,无舒张造成
的痕迹。表现为只有收缩期而没有舒张期,且幅度大于单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
缩的幅度。
32.钠-钾泵:简称钠泵,是细胞膜上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激
活后可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Na+和K+,也称为钠-钾依赖式ATP酶。
第三章血液
L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由于血
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容积百分比很小,故血细胞比容主要反映血液中红细胞
的相对数量,亦称红细胞比容。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5%的葡萄糖
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等张溶
液,如0.9%NaCl溶液。
4.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其80%来自Na+和Cl-o
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溶质颗粒数较多,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
99.6%,具有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作用。
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由于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
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仅占血
浆总渗透压的0.4%。具有维持血管内外(即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的平衡和维
持正常血容量的作用。
6.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指纤维蛋白被分解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纤溶和凝血
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维持血管的通畅状态。
7.红细胞沉降率(ESR):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
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8.红细胞叠连:是指多个红细胞以凹面相贴。红细胞叠连的发生,使其与血浆
的摩擦阻力下降,血沉加快。
9.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简称脆性。红
细胞破裂后胞内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鹿。渗透脆性大,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
液膨胀作用的抵抗力弱,易发生破裂溶血。
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不易下沉的特性称红
细胞悬浮稳定性。
1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
血液凝固。
12.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所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最主要区别)和血凝发生时消
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血凝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的化
学物质。]
13.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
型。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4.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通常因血液
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而启动,其始动因子是FXIIo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自律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的房结区和房室束以及浦肯野细
胞,它们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组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具有自
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含肌原纤维甚少,几乎没有收缩功能。
2.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主要包括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它们有稳定的静
息电位,因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而具有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3•快反应细胞:指产生快反应动作电位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
房室束和浦肯野细胞。
4•慢反应细胞:指产生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
交界细胞。
5.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指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
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6.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心脏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
周期。
8.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约125ml,每搏输出量为60~80
ml(约70m1)。
9.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
称心输出量。
10.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11.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安静和
空腹情况下测定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
12.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3.房室(传导)延搁:心脏内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到房室交界时,由于兴奋在
此传导较慢而出现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传导延搁。
14.期前收缩:如在心房肌或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
之前,受到一次人为刺激或异位节律点发放的冲动的作用,则心房肌或心室肌可
产生一次期前兴奋而引起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5.容量血管:整个静脉系统的口径较大,而管壁较薄,易扩张,容量大,循环
系统的血量约有60%〜70%容纳于静脉系统中,故称静脉血管为容量血管。
16.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的分支,管壁内含有丰富
的弹性纤维,故管壁坚韧而富有弹性和可扩张性,特称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的
弹性贮器作用,可以使心脏的间断射血转变为血管系统中连续的血流,并减小
每个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波动幅度。
17.分配血管:指从弹性大动脉至小动脉之间的动脉,管壁主要由平滑肌组
成,收缩性强,具有分配血液至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故称为分配血管。
18.阻力血管:指直径1mm以下的小动脉和直径20A30Mm的微静脉,其
管壁富有平滑肌,收缩性好,在神经及体液调节下,通过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改变
其管径大小,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及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故称为阻
力血管。对动脉血压的维持有重要意义。
19.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其管壁薄,通透性好,数量多,分布广,与组织细
胞接触面积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故将真毛细血管称为交换血
管。
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在循环系统中,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
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充盈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表示。平均充盈
压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积之间的关系。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
加,平均充盈压减小。
21.收缩压:指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22.舒张压:指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达到的最低值。
23.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反映了在一个
心动周期中的血压波动幅度。
24.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时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血
压。平均动脉血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5.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正常波动为4-12
cmHz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6.外周静脉压:是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7.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流动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彦力,一般指主动
脉血压。
28.代俄间歇:心房肌或心室肌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常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
期,称为代偿间歇。
29.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
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30.有效滤过压:血液流过毛细血管时,发生液体的滤过和重吸收过程,滤过
的力量和重吸收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
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1.心音: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瓣膜开闭、血液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
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听到的声
音,称为心音。
32.心电图(ECG):是指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兴
奋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电变化曲线,又称体表心电图。
33.心电图P-R(P-Q)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的
起点的时间。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
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
34.微循环的直捷通路:是指微循环中,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
血管到微静脉的通路。此通路途径较短,血流快,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促使血
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入心。
35.微循环的动-静脉短路:是指微循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进入微
静脉的途径。此通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开放,促使散热,具
有一定的调节体温的作用。
36.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f后微动脉f毛细血管前括约肌f真毛细血管网f
微静脉的通路,称为迂回通路。此通路途径长、血流速度慢、通透性好,是血
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充分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将迂回通路称为“营养通
路”。
3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8.血-脑屏障:是指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自由交换的屏障。
39.血-脑脊液屏障:是指在脑毛细血管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
交换的屏障。
40.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
管舒张和血压下降,这一反射为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突然降低时,该反射减
弱,血压回升。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41.容量感受性反射:心房内血容量增加时,刺激心房壁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
经迷走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引起交感神经抑制和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卞降;还引起血浆血管升压素和醛圈II水平降低,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
第五章呼吸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滁为内呼吸。
3.外呼吸:肺毛细电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外呼吸。
4.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寐节律性地扩张与缩小,称为呼吸
运动o
5.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
呼吸膜。
6.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频率在12〜18次/分。吸气为主动
过程,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呼气为被动过程,是膈肌和肋间外断的舒张。
7.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
枢。
8.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肺萎陷而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
牵张反射(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其意义在于阻止吸气
过长、过深,促使吸气转向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9.肺扩张反射: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
兴奋,发放冲动增加,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通过吸气切断机制
使吸气神经元抑制,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10.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称肺通气。
1L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肺换气。
1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n型细胞分泌的,其主要
成分是二株桐酰卵磷脂,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气界面上,主要作用是降低
肺泡表面张力o
13.顺应性:是指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容易变形即顺应
性大,不容易变形则顺应性小。
14.潮气量: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5.肺容量:是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
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
16.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
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出气量之和。肺活量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
临床上肺功能测定最常用的静态的指标。
17.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尽力呼
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计算方法是分别测量第ls.2s.3s末所呼出的气体量,以
及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为83%、96%及99%,其中第1秒用力
呼气量应用价值最大,在临床上鉴别阻塞性肺疾病和限制性肺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18.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所残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它是补呼
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Lo肺气肿患者功能余气量增多,而肺实
质病变患者的功能余气量减少。
19.无效腔:无效腔有解剖无散腔和脯泡无效腔的区分。前者指从鼻至呼吸性
细支气管之前的呼吸道的容积,该部分气体丕参与气体交换过程。后者指进入肺
泡内,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
20.W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21.气体的分压差:是指两个区域之间某种气体分压的差值,它是气体扩散的
动力,并决定了气体扩散的方向和气体扩散的速率。
22.Hb氧容量:每升血液中的Hb所能结合02的最大量称为Hb氧容量。
23.Hb氧含量:每升血液中的Hb实际结合02的量祢为Hb氧含量。
24.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25.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Q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6.胸膜腔内压:指肺与胸廓之间潜在而密闭的腔隙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为
负压,其形成系肺的弹性回缩力所致,即胸膜腔内压=一肺回缩力。胸膜腔负压
的生理意义是使肺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7.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
年人安静时约为0.84(全肺平均值),由于肺换气依赖于气泵与血泵的协调
配合,因而通气/血流比值的增大或减小,将会导致两者匹配失当而降低肺换气
效率。
第六章消化及吸收
L消化:是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在消化道内被
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
式。是食物能被吸收的先决条件。
2.吸收:是食物经过消化后所形成的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的过程。这是机体获得能量来源和构筑材料的重要途径。
3.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地产生缓慢的去极化与
复极化的节律性的电位波动,其节律较慢,故又称为慢波。它决定消化道平滑
肌的收缩节律,以及消化道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4.胃的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通过
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具有使胃
更好地完成容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
5.胃排空:指在胃内形成的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入胃后
5分钟左右开始,间断进行,并需数小时(混合食物需4〜6小时)完全排空,
以适合上段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6.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可使
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化学性消化;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并挤
压肠壁以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助于吸收;同时对食糜有推进作用。
7.肠-胃反射:指十二指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受到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如酸、
脂肪)和机械扩张等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和分泌的一
种神经反射。
8.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与胃黏膜表面
黏[细胞分泌的HCOr一起构成的一层厚约0.5mm的凝胶层,可有效地阻止
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也有滴滑食物并有效防止食物对胃黏膜造成
摩擦损伤的作用,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9.胆盐的肠-鼾循环:胆盐经胆道进入小版发挥作用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
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再重新合成胆汁,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
环。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O
10.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活动,对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切割、
磨碎、推送,使之变小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食物的化学本质并未改变)的过
程。
11.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可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的化学性质已经改变)的过程。
12.内因子:是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
Ba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消化液对维生素B德的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末端的
主动吸收。
13.胃肠激素:由胃黏膜内的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4.脑-肠肽:有些肽类激素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同时存在,此类激素
被称为脑-肠肽。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
利用过程。
2.食物的热价:是指将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3.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02量与吸入0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
动、空腹(禁食12〜14小时)、环境温度在20〜25℃、无精神紧张的状
态]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6.基础代谢率(BMR):机体在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
卧、未做肌肉活动、空腹(禁食12〜14小时]、环境温度在20〜25℃、无
精神紧张的状态)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o
7.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
会出现一过性的代谢量增加,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
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
白质、糖和脂肪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分别为30%、6%和4%左右;进食混合性
食物约为10%。
8.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
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称为体温调定点。
9.体温:体温分为表层温度与核心温度。一般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核心
部分的平均温度。
10.战栗产热:悬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觥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肌肉收缩不做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有利于在寒
冷环境下保持体热平衡。
11.蒸发散热:震指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方式。分为不感
蒸发和出汗两种形式o不感蒸发是指从皮肤和呼吸道不断地有水分渗出而被蒸
发掉,与汗腺的活动无关;出汗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12.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联的血流
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
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1.排泄:是指机体的排泄器官将代谢终M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或毒物以
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
率,一般正常成人为每分钟125ml,但可随体表面积、年龄和环境等因素有所
变化。
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在肾小球滤过膜两侧的促进滤过的动力与对抗滤
过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
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5.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
70%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6.渗透性利尿:因肾小管中溶质的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钠重吸收
减少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7.水利尿:因一次性饮用大量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
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上可用此现象来检测肾的稀释
能力。
8.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的过
程。
9.血浆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为每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
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
的血浆清除率(ml/min)。
10.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肾糖阈因人而
异,每个肾单位的肾糖阈也不一样。正常人肾糖阈约为180mg/100ml。
1L管-球反馈:当肾小球滤过率及小管液中NaCl含量增加或减少时,由致
密斑发出信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调节至正常水平,称此现象为管-球
反馈。
12.排尿反射:尿液在膀胱内储存达一定量时,即可引起反射性排尿,尿液经
尿道排出体外,是一种眷髓反射,但脑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其反射过程。
13.肾素:是球旁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水解血浆中存在的血管紧
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当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兴奋和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增多9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适宜剌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将这种形式的
剌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剌激。
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随着剌
激时间的延长,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远点: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4.近点:是指使晶状体做最大程度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
5.瞳孑L近反射: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眼瞳孔缩小,这一反射称
为瞳孔近反射,也称为瞳孔调节反射。瞳孔缩小的意义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
像差(像呈边缘模糊的现象)和色像差(像的边缘呈色彩模糊的现象),使视
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6.瞳孔对光反射: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眼时,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
弱而改变。当强光照射时,瞳孔会缩小;光线减弱后,瞳孔会变大。瞳孔随光照强弱
而改变大小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7.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远处物体发出的
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视物不清,称为近视。
8.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此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
野。
10.生理盲点:视网膜上视神经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该处无感光细胞,无
视觉感受,称为生理盲点。
11.暗适应:人由亮处初入暗室,几乎看不见任何物体,需过一段时间后,视
力才逐渐恢复,这一现象称为暗适应。
12.明适应:由暗处进入亮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数分钟
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一现象称为明适应。
13.眼震颤:身体做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称为眼震
颤。
14.听阈:在某一频率下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波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15.气传导:声波经鼓膜、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称为气传
导。
16.骨传导: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内耳的途径,称为骨
传导。
17.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能够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
构,称为感受器。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L神^的营养性作用:是指神经元依靠其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
续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并影响其持纣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的
作用。被支配组织一旦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将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
能。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
的部位。
3.突触传递:信息由一个神经元经特定结构传向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的过程o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的
通透性,主要是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突
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o这是一种局部电位。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
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1--和K+的通透性,主
要是C」的通透性,C1—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超化洛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
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e它使突触后神经
元的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即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了抑制效应。IPSP也是一种局部电位,可以总和,总和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抑
制作用更强。
6.电突触: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其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两
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7.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
间传递信息作用的特殊化学递质。
8.神经调质:是指由神经元产生的,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
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
9.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的活动,使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
性递质减少,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而导致的突触传递抑制。
10.突触后抑制:是指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的中枢抑制。
1L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又发出侧支兴奋
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
支性抑制,也称交互性抑制。其意义是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以协调。
12.回返性抑制: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还
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折返抵达原先
发动兴奋的中枢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
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受到抑制的现象,称为回返性抑制。其意义在于及时终止
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13.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
域,果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
14.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
域的非专一性感觉投射系统。
15.中枢延搁:指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传递速度较慢,耗时较长的现象。
16.内脏痛: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称为内脏痛。(内脏痛
与皮肤痛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②定位不准确,对刺
激分辨能力差;③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利炎症等刺激特别敏
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④常伴有牵涉痛
17.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
现象。
18.脊髓休克(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简称脊休
克。
19.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20.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称为肌紧张。
21.腱反射:快速牵拉JB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称为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
肉迅速而明显地缩短。属于单突触反射。
22.去大脑僵直:在麻醉动物的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肌紧张出现明显
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的现
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3.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简单的反射中枢其范
围较小,但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较广,可分布于中枢的
各个部位。
24.第二信号系统: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是人类特有
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25.轴浆运输:借助于轴突内轴浆流动而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26.胆碱能纤维: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27.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
上腺素能纤维。
28.强化:是指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过程。
29.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
系统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30.锥体系:是指由大脑皮层运动区发出、控制躯体运动的下行系统,包括皮
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3L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由中枢发出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系统。
3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多,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活动系统,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第一章内分泌
I.黏液性水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乏力,组织
间黏蛋白沉积,可结合大量阳离子和水分,使性腺、肾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细胞
间隙积水,引起黏液性水肿。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浊人的、高效的、经血液运输或在组
织液中扩散而作用于靶细胞(或靶组织、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
活性物质称激素。
3.激素的允许作用:某一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
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称
激素的允许作用。
4.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剧烈运动、焦
虑、疼痛、失血、休克等),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胃上腺髓质分泌的督上腺素
与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增加,交感-肾上腺髓质作为一个整体被动员起来的一种全
身性反应0
5.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剌激(如中毒、感染、缺氧、饥饿、创
伤、手术、疼痛、寒冷及精神紧张等)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机体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性反
应,称为应激反应。
6.下任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细胞所分泌、主要调节腺蕾体
活动的多肽类物质称下丘脑调节肽。
7.第一信使: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激素,称为第一信使。
8.第二信使: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使膜内产生某些物质并
在细胞内传递信息,如cAMP、Ca2+等,这些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9.靶细胞:接受剌激信息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10.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
细胞发挥作用,称自分泌。
n.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发挥作
用,称远距分泌。
12.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至临近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
旁分泌。
13.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产生的,对糖代谢有明显影响的类
固醇激素称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氢化可的松)。
第十二章生殖
1.妊娠:是指子代新个体的产生和孕育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
持、胎儿的生长发育。
2.第二性征:从青春期开始所出现的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3.生殖: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
能,它是维持生物绵延和种系繁殖的重要生命活动。
4.精子获能: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
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5.性成熟:是指生殖器宫的形态、功能已经发育成熟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成
熟,并且基本具备了正常的繁殖功能。
6.月经周期:是指成年妇平均28天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和流血现
象。
第二部分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人技术入股协议书合同
- 大班音乐《小白船》课件
- 2024年辽宁驾驶员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重庆2024年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4【房屋拆除合同范本】建筑拆除合同范本
- 2024职工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家居工程装修合同范本
- 2024农村水库承包合同书
- 2024项目投资咨询合同版
- 深圳大学《游泳俱乐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百团大战》历史课件
- 银行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讲解
- DB31-T 540-2022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 儿化音变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参考答案
-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实施方案
-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习题答案
- 剧本写作课件
- 计算方法第三章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7 At weekends第四课时|译林版(三起) (共13张PPT)
-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英语Unit2SuccessTheImportanceofFailure教案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