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一、选择题1.[2023·山东泰安宁阳一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2.[202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3.“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4.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5.[2023·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型帆船(人称“中国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6.[2023·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7.[2023·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9.(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B)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0.(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C)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11.(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D)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二、非选择题12.[2023·安徽省芜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城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材料三“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6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一、选择题1.[2023·山东泰安宁阳一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解析: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扩大和兴盛,原来一些比较稀缺的物资也能成为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故C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强调压制人的个性和欲望,显然和题干中“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葡萄在元朝较为常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D项。2.[202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解析:据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中西往来之人越来越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说丝绸之路繁荣,并未说明是外国人来华还是中国人前往西方国家,排除A项;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需求,开明兼容的政策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的状况,并未体现唐代的对外交流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排除D项。3.“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4.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解析:表格中,每次出征蒙古,或每次在征蒙之前,均要派官员去巡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需要得到那里的支持,派官员去进行安抚,故选B项。5.[2023·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型帆船(人称“中国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解析:“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说明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获利颇丰,处于优势地位,故选D项;1815年英国已经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期非常繁荣,明清海禁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西班牙帆船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穿越的是太平洋,并非传统的丝绸之路,排除C项。6.[2023·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与汉人服饰的相互影响,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选D;A、C两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理解,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2023·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解析:据材料可知,普林尼描述汉代经济现象“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反映汉代对外贸易具有被动性、保守性,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汉代乐于从事贸易,并不是封闭自守,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了汉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未提及贸易方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汉代外贸的特点,未涉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与作用,排除C项。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解析: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故选C项;该画作没有体现唐王朝向少数民族派遣使者,排除A项;唐朝对吐蕃不是册封是和亲,排除B项;该场景反映的并非经济方式交流,排除D项。9.(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B)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铜镜明显属于中原地区的样式,出现在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等地,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交流,不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涉及边疆地区手工业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C)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解析: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11.(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D)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解析:从清朝时期对边境地区关隘名字变更情况和祭祀黄帝陵频率之高来看,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体现了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2.[2023·安徽省芜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城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