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21人口迁移选择题下表为“七普”江苏省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及占比统计。据此完成1~3题。省级行政区甲豫川鲁黔鄂赣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29.921.36.05.74.83.43.11.甲省为()A.黑 B.浙C.湘 D.皖2.江苏省外来人口中,来自豫、鲁两省的占比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联系 B.空间距离C.人口总量 D.产业活动3.外来人口流入对江苏省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土地开发 B.优化劳动力结构C.增加就业岗位 D.缩小区域差异1.D2.D3.B第1题,阅读表格可知,甲省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最高,应为距离江苏省较近,且经济较为落后的安徽省,D正确。第2题,河南省、山东省都是人口大省,人口总量较大,均与江苏省相邻,且交通联系较好,故不是交通联系、空间距离、人口总量造成两省人口占比差异,A、B、C错误;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农业人口多,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增多,因而人口多流向江苏省进行务工,而山东省工业发展较好,能够吸收较多剩余劳动力,使得人口流出较少,故豫、鲁两省的占比差异大,主要受两省产业结构影响,D正确。第3题,外来人口流入,能够增加江苏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优化劳动力结构,B正确;人口流入对土地开发影响不大,A错误;就业岗位数量受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人口流入关系不大,C错误;人口流入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D错误。人口流动是促进社会的变迁与革新的重要力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有关人口流动的数据揭示了我国人口流动的一些特点。下图是2000年至2020年间,我国人户分离、市辖区内人户分离(指全市范围内的人口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及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4.图中显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A.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B.城区居住条件的改善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D.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5.分析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流动的就近迁移增多B.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人户分离C.人户分离不利于大城市的发展D.近年人口流动的原因发生巨变4.D5.A第4题,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拆迁导致原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差异大,A选项有关联;城区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吸引人口迁入,扩大了人户分离的规模,B选项有关联;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优于乡村区域,吸引人口流入,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快速增长,C选项有关联;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城乡差异减小,吸引城市人口回流,降低了时下区域人户分离的规模,D选项无关。故选D。第5题,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占我国人户分离的比例在2015—2020年间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人口流动就近迁移增加,A正确;严格控制人户分离,会阻碍人口流动,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B错误;人户分离说明人口流动,劳动力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城市,会带动大城市的经济发展,C错误;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一直为经济,D错误。故选A。人口持续净流出三年以上称为人口收缩。不同尺度下的区域人口流动具有不同的特征,以地级行政区为尺度,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总面积较小,占黄土高原地级行政区的22%;但从县级行政区尺度上看,人口收缩总面积较大,占黄土高原县级行政区的34%。据此完成6~7题。6.人口收缩的地级行政区总面积远小于人口收缩的县级行政区总面积,反映出大量人口由黄土高原内()A.欠发达县域迁往相对发达县域B.各县域迁往地级行政区中心C.地级行政区中心回流到各县域D.各县域迁往黄土高原外的发达地区7.要改善黄土高原人口收缩现象,关键在于()A.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力B.壮大乡镇集体经济整体实力C.有序推动小城市土地扩张D.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治理6.B7.B第6题,由材料可知,从地级行政区尺度来看,人口收缩面积较小,说明以地级市为整体,并未出现典型的人口净流出趋势;但从县级行政区尺度上看,人口收缩面积较大,说明更多的县级单位表现为人口净流出,因此人口主要是从县域流入地级市内较为发达的市区,B正确。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黄土高原的人口收缩主要发生在县级尺度上,因此需要有序推动就地城镇化,推动县城、乡镇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人口流出,B正确。有学者对河南省45村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必要参考。下图示意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与现居住地远近的吸引力统计。据此完成8~9题。8.近年来,吸引河南省大部分农民工回流购房的主要原因是()A.乡镇经济发展缓慢B.城乡交通条件改善C.居民家庭婚姻变化D.农民工就地市民化9.结合材料,为迎合回流农民工购房需求,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建设区域是()A.县城 B.集镇C.本村 D.地级市8.B9.A第8题,河南省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多,生产生活成本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城乡交通条件改善,农民工已获得了基本技术和市场信息,可以更好地就业,B正确。第9题,图中显示回流的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在县城购房是为了更便利的就业,因为回流农民工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是回乡务农。县城为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的首选区位,未来城镇化重点建设区域是县城,A正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但近年来人口迁往东部地区的速度有所放缓,且区域内部人口迁移状况出现分化。下图示意2015—2020年西部地区各省份人口迁移情况(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据此完成10~11题。10.据图可判断,2015—2020年间()A.贵州的人口以迁入为主B.西藏比四川的迁入人数多C.内蒙古人口总量几乎不变D.新疆人口净迁移率最高11.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总体放缓,说明西部地区()A.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东部B.人口老龄化比东部严重C.产业发展吸引人口回流D.户籍政策限制人口流动10.D11.C第10题,读图可知,2015—2020年间,贵州人口迁出率远大于迁入率,其人口以迁出为主,A错误;尽管西藏人口迁入率大于四川,但四川总人口远多于西藏,因此迁入人数四川更多,B错误;一个区域人口总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状况,图中只反映内蒙古人口迁移状况,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C错误;通过“迁入率-迁出率”计算可知,新疆人口净迁移率最高,D正确。第11题,近年来,随着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西部经济发展较快,就业岗位增多,吸引外迁人口回流,导致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总体放缓,C正确。以2010年为界,我国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净增量已由波浪式推高转变为波浪式回落。下图为2000—202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规模图。据此完成12~13题。注:图中数据根据2000年、2010年、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2015年、201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推算结果对应各地区年末人口统计数据。12.图示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A.生态环境质量提高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人才和劳动力外流D.公共设施负担减小13.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波浪式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 B.政策C.环境 D.文化12.B13.A第12题,由图可知,我国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较多,对东部地区而言,生态环境质量会有所下降,公共设施负担会加重,A、D错误。中西部的劳动力迁入东部地区,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餐饮、住宿、家政等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人才和劳动力外流是对迁出地(中西部地区)的影响,C错误。第13题,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2010年以前,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中西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往东部地区;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再加上东部发达城市产业转型、生活成本增加,中西部地区迁出人口有所回落,所以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波浪式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A正确。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数值越大表明差距越大。下表示意1990—2020年每隔10年我国南、北方地区泰尔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年份1990200020102020全国0.180.200.240.29南方地区0.150.180.220.28北方地区0.220.240.260.3114.1990—2020年,南、北方地区泰尔指数之间差异的变化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A.缩小交通发展B.增大政策支持C.缩小经济水平D.增大气候变化15.为了应对全国泰尔指数增长反映的人口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取消户籍管理制度C.鼓励人口快速增长D.加强区域分工协作14.B15.D第14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南、北方地区的泰尔指数都在扩大,南方地区的泰尔指数变化更大,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人均收入提高,收入差距变大,B正确。第15题,泰尔指数增长带来的问题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要缩小收入差距就需要加强地区分工与协作,提高收入,D正确;限制人口流动和鼓励人口快速增长都是不可行的,A、C错误;取消户籍限制制度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但不能取消户籍管理制度,B错误。从不同空间尺度考察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机理,是科学认知国内人口迁移规律的重要视角。以“胡焕庸线”为界,可将人口迁移流划分为东侧内部迁移、西侧内部迁移以及跨越东西两侧迁移三种类型。研究表明,1995—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在“胡焕庸线”东侧内部、西侧内部和跨越东西两侧的比例大致为92∶4∶4。下表为不同时段跨越“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人口迁移流比例(单位:%)。据此完成16~17题。时段西北→东南东南→西北合计1995—2000年39.9460.061002000—2005年49.50.681002005—2010年53.0246.981002010—2015年59.2940.7110016.1995—2015年国内人口迁移流()A.以跨越“胡焕庸线”为主B.改变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C.西北地区成为主要迁入区D.宏观格局与人口分布格局相近17.影响表格所示时段内劳动力人口跨越“胡焕庸线”的主要因素是()A.政策引导 B.收入差异C.资源开发 D.文化教育16.D17.B第16题,1995—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