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5课 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15课 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15课 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15课 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沙之书》课文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便________。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赠予的爱称——西红柿。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餐桌上____。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但最终总会出现________的人。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有一天,他________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回味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去见上帝。结果他不仅没死,反而食欲大增。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无论中餐、西餐,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与时俱进崭露头角敢作敢为鬼使神差B.与日俱增崭露头角敢为人先阴差阳错C.与日俱增初露头角敢为人先鬼使神差D.与时俱进初露头角敢作敢为阴差阳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前文说的是“热爱之情”,情感可说“增长”,不能说“发展、前进”,因此,应选“与日俱增”。第二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初露头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才华或力量。语境说的是番茄开始在餐桌上占得一席之地,故应选“初露头角”。第三空,敢作敢为:形容办事勇敢,无所畏惧。敢为人先: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语境说的是第一个去尝试,所以用“敢为人先”更适当。第四空,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阴差阳错: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差错。语境说的是不由自主地吃了番茄,没有“差错”的意思,故应选“鬼使神差”。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生长在中国的环境中,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B.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C.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D.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生长在中国的环境中,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番茄”,话还没有说完,转折后的主语就变成了“中国的环境”,可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的主语调整为“番茄”。二是“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主谓搭配不当,“长势更旺”的主语只能是“番茄”,可在“凉爽”前加上介词“在”,将整个句子的主语调整为“番茄”。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摸过番茄植株后手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B.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C.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D.摸过番茄植株后手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整个文段来看,中心话题是“番茄”,且括号前也说“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所以括号内所填内容的主语应突出“番茄”,所以“番茄植株”作主语更恰当,故可排除A、D两项;“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是“对它敬而远之”的结果,故应先说“对它敬而远之”,可排除C项。二、阅读和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他让我找找第一页。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这不可能。”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他的想法使我心烦。我问他:“你准是教徒喽?”“不错,我是长老会派。我问心无愧。我确信我用《圣经》同那个印度人交换他的邪恶的书时绝对没有蒙骗。”我劝他说没有什么可以责备自己的地方,问他是不是路过这里。他说打算待几天就回国。那时我才知道他是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的人。我说出于对斯蒂文森和休谟的喜爱,我对苏格兰有特殊好感。“还有罗比·彭斯,”他补充道。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我从卧室里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使我惊奇的是他不讨价还价。后来我才明白,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我们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那人离去时已是夜晚。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当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4.“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解析根据文中“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等内容可以概括书的特点。5.文中“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悲哀”一词是说卖书者当时的境况和后来“我”的遭遇是一样的,被“沙之书”弄得筋疲力尽。6.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解析所象征的事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答案不唯一,只要扣住“沙之书”的特性即可。7.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渺小、恐惧的心理。解析“我”对“沙之书”的态度从“我”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概括得出。“我”对“沙之书”态度的改变,取决于这本书的特性,从而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即“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渺小、恐惧的心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没有名字的东西奈保尔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去哪儿了,波普先生?”“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至于我阿姨……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尽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街上没有人同情波普,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罪有应得。况且这种事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他们只是可怜伊梅尔达一个人还要坐守空房。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因为他开始干活了。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波普家境贫困,靠老婆养活,被别人瞧不起。但一开始波普并不认为自己很苦,相反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乐趣无穷——他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没有名字,没有作用,一文不值,也无人喝彩——他还是乐此不疲。B.生活的压力正在使每一个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波普自然也不例外。在他老婆离他而去后,波普自由自在的生活走到了终点,他终日买醉,大哭大叫,发火想打人,但这也使他被本来不喜欢他的哈特等人接纳了。C.在经历了“偷东西装修”这件事以后,波普的人生走到了谷底,而令人意外的是,他老婆却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独守空房,静等着浪子回头。出狱后的波普,又回到小说开头的状态,只是脾气变得有点暴躁。D.“我”不理解波普的变化,而波普早已成为现实中的“英雄”,不记得“我”是谁了。奈保尔用幽默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将一个“自由人”一生的转变写得张弛有度,告诉我们诗意生活在现实面前无奈、妥协,从而令人深思的主题。答案C解析C项,“出狱后的波普,又回到小说开头的状态,只是脾气变得有点暴躁”错误,文中说他开始对做“没有名字的东西”感到愤怒,说明他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9.作者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写到我和波普关于“没有名字的东西”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通过“我”对波普感受的变化,揭示了作品的主旨。③将波普诗意的生活和融入现实后的生活进行对比,引起读者对人物前后变化的原因的思考,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10.小说对波普的老婆“伊梅尔达”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富。在波普入狱之前,她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但在波普入狱之后,她不离不弃,等待波普的归来。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合理吗?你从中得出了怎样的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①之前离家出走是因为丈夫百无一用,她不堪生活重负,又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②虽然波普因犯错而入狱,但他已经回归现实生活之中,这样伊梅尔达有了生活的希望,所以她愿意等待波普的归来。感悟:①虽然诗意但脱离现实地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②保持诗意的生活很不易,需要在诗意追求和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1、12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①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答案B解析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1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三、表达和运用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汉代的书论家注重“观物取象”,他们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__①__。到了魏晋,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出现了“胸中自然”。“胸中自然”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__②__,需要感受与体悟。宋代以后,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眼观自然、妙悟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