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七年级历史2024年6月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在规定范围内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使用答题卡的学校,答案填写在下表中)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2.《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3.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4.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绘制了如下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5.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王朝()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A.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B.辽宋夏金的政权并立C.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7.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9.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导致右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春秋东汉唐北宋明清战国10.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可能做的事情是()A.欣赏蹴鞠表演 B.观看京剧演出C.购买《红楼梦》 D.品尝烤红薯11.以下是某同学写的人物简介,你认为其中适合忽必烈的是()A.统契丹,都上京,发展生产创文字B.建南宋,都临安,向金求和害忠良C.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D.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重农桑12.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1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B.清朝前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来管理西藏事务C.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D.元明清时期经略边疆的举措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4.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15.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16.(15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图1反映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概括清朝进行边疆治理的意义。(7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2分)17.(15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宋)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材料二它与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了彼此互利的贸易。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这样大规模的远航,主要为了宣扬国威和换取珍宝,经济贸易是很有限的。——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清政府)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级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为了限制外国人的行动,清政府还指定了种种苛细繁杂的条规和章程,如……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外国人在广州商馆居住,不准擅自出入。——鲁尧贤《明清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教训》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分)(2)据材料二指出“大规模远航”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明朝和世界的影响。(6分)(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外“防范极严”的政策,并分析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严重后果。(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1分)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25分。18.(25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沿着和平交流之路走向世界。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的探究活动,请协助他们完成任务。活动一:寻文化自信之根,第一组同学们探究中国文化之美:材料一(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材料二(1)据材料一,分析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诗人分别是谁?(4分)(2)正巧历史社团举办主题为“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展览活动,依据示例,从材料二待选的展品中选择一项展品做简要说明。(选择示例不给分)(6分)示例:③展品名称:《红楼梦》展品说明:作者曹雪芹。小说反映了清朝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活动二:探和平交流之路。第二组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材料:材料三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和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中外历史纲要》教师教学用书(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位唐朝“通过人员流动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的人物,并分别指出该人物为中外和平交流所作出的贡献。(6分)(4)结合所学,列举一位元朝时期探索中外和平交流之路的人物。(2分)活动三:展影响世界之力。第三组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材料:图片1 图片2 图片3活字印刷术 罗盘 火药材料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摘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5)结合所学,请你将三幅图片与对应的发明进行连线。(3分)(6)结合所学,请你选择材料四中任意一项发明,指出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分)(7)通过以上探究,你对“树立文化自信”有什么认识?(2分)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2024年6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CDBBAAADADCDA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16.(15分)(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2分,任意2点)(2)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2分)(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等。(4分,任意2个史实)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稳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3分,任意3点)(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2分,任意1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17.(15分)(1)特点:以海路为主;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对外贸易繁盛超过北宋。(2分,任意1点〉影响: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分,任意1点)(2)目的:宣扬国威和换取珍宝。(2分)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对明朝的经济贸易发展有限。(4分,任意2点)(3)政策:闭关锁国。(2分)后果: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因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改进。(1分,任意1点)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1小题,共25分。18.(25分)(1)时代背景: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2分,任意2点)人物:李白、杜甫。(2分)(2)①展品名称:《天工开物》。(2分)展品说明:作者宋应星。该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分)②展品名称:《本草纲目》。(2分)展品说明:作者李时珍。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④展品名称:京剧。(2分)展品说明: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清朝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4分)(任意选择1项展品进行说明,选择示例展品不得分)(3)人物:玄奘、鉴真。(2分)贡献:玄奘西行:唐朝高僧历经4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成为佛学大师。之后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且他将自己的经历口述为《大唐西域记》一书,该书是研究唐朝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分)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5次东渡日本失败,第6次东渡日本于公元754年抵达,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并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分)(4)马可·波罗。(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