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1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

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

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

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

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

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

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

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

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一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

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

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

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

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一一《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

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

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

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邪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

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

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

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

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

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

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

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

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

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赫、大

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

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

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

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

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

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

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

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

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

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一一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

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

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

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

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

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

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

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

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

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

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

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1篇3]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

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

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

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

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

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

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

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

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

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

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

古开天辟地、女婿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

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

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

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

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

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

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

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

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

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

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

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

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

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

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

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

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

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

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

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

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

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

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

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

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

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

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

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

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

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

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

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

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

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

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

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

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

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

通用的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1篇5]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

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

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

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己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

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

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

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

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

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

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

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

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

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

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

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

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

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

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

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

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

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

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

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

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

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

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

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初中历史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

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

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