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_第1页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_第2页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_第3页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_第4页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6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使用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要落实新课标精神,教师需要基于任务群的理念,重新审视和解读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构。然而,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第一层级的核心概念,具体的每一节课主要还是基于单篇课文的学习,那么如何组织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雾在哪里》为例,谈谈任务群理念下单篇文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任务”设计新课标提到,学习任务的安排应体现连贯性,注重单元整体规划,教学中应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着眼大单元大任务的整体驱动,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学习任务群中的驱动任务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创设一个适切的学习任务,推动学习任务群的活动开展呢?教师可以关联现实情境,结合学习任务群的人文主题,明确核心大任务;关联单元要素,分解设计系列子任务;关联系列子任务的特性,逐步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如此,融主题、要素、情境、任务为一体,开展任务群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真实性、实用性,从而引发学习兴趣,驱动真实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想象”,编排了三篇课文及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和语文园地里“字词句运用”以及“看图写话”都与想象有关,和单元主题结合紧密。融主题、要素、情境、任务为一体,开展任务群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真实性、实用性,从而引发学习兴趣,驱动真实学习。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总构想为:以单元核心目标为出发点,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情境,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开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达成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依据该总构想,我们将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人与自然”,情境任务确定为“插上想象的翅膀,认识神奇的大自然”,核心目标为以下三条:一是借助图片,抓住关键词句等展开想象,感受课文描绘的景物或人物形象;二是借助课文语言图式等支架表达自己的想象;三是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据此定位又设计了三个主任务和六个子任务:主任务一:跟着诗歌去想象。古诗中的想象,充满画面感,是夸张和浪漫的想象;由此分设两个子任务——感受诗人的想象和民歌中的想象。主任务二:跟着童话故事去想象。中外作家笔下童话故事中的想象,是充满无限趣味和美好的想象;由此分成两个子任务——插上想象的翅膀,认识外国童话中“淘气”的雾孩子,认识中国童话中的“好朋友”雪孩子。主任务三:分享我的想象故事。依托想象路径,小朋友们展开想象自由表达,由此分成两个子任务——借故事创编的方法创编故事,感受想象的乐趣;通过想象故事分享会,体会想象和写话的乐趣。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篇课文“任务”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文本解读包含两个层次的实践样态:一是系列阅读任务中的每一个学习任务,二是每一个阅读任务中的单篇课文学习任务。《雾在哪里》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具有童话故事的神奇想象、有趣情节,也包含着自然规律与现象。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起雾散”这一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清新灵动,是一篇极富童趣的文章。课文第二、四、六自然段结构相同,先写雾的语言,再写雾怎样做,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节奏清晰明快。课文借助句式“无论……还是……都……”写出大雾笼罩下的景物,既让人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提供了语言依托。本课也存在多处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比较、推断、讨论等方式上提取信息、梳理探究的训练点,适合在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和迁移的同时发散思维。因此,学习本课需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文学性阅读与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中三类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的学习要求:“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看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认识雾孩子”作为本课统领学习的情景任务。从生活角度看,将雾比作孩子,充满童趣,能更好激发低段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从学科角度看,跟着生字词的梳理归类和课文的阅读理解来寻找雾在哪里,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习角度看,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想象、不断发现、逐渐丰富认知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想象的方式。同时,我们将这篇教材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三点:一是读故事,尝试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初步认识雾孩子;二是读故事,了解童话人物形象,读好雾说话的语气,根据雾说话的语句,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进一步认识雾孩子;三是能读好故事,根据段落的叙事模式,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眼中的雾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围绕具有阶段性、发展性与整体性的三条目标,对应设计了本课的三个学习任务:梳理生字词,能根据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梳理与探究,初步认识“雾孩子”;梳理关键句,能读好雾说话的语气,展开想象,进一步认识“雾孩子;梳理自然段,能读好故事,根据段的叙事模式表达自己眼中的“雾孩子”。三、基于单元整体,找准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单元主题二年级上册一共编排两个大自然主题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和第七单元“人与自然”。第一单元侧重体现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有助于知晓一些自然规律、科学道理。第七单元则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侧重通过想象来表现人对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从关注客观世界,到用人的眼光主观反映客观世界,这样的单元体系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结构化特征明显,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课前任务:梳理汉字,回忆大自然的孩子此任务包含两项活动:一是关联一单元学习内容,为自然朋友归类,发现汉字与事物的联系。该活动引导学生回忆本期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复习生字词“蝌蚪”“冰雹”“雪”“蒲公英”“豌豆”“苍耳”,并通过归类整理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有自己奇特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兴趣,从单元整体入手,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认识雾孩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走进本课的学习,通过生字词的梳理归类,将汉字的构字规律与大自然中不同事物的特点相关联,让学生在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中开启本课的学习任务。二是走进本单元,整体感知,创设情景,激发继续探索自然的兴趣。(二)任务一:梳理生字词,初识“雾孩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教学提示中强调:“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生字词学习是低段学习重点,对生字词的梳理与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意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了“梳理生字词”这一任务,具体包含以下三项活动:一是结合形、音、义,学习“雾”字,走进故事。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新朋友——雾,让学生通过字形发现雾和天气有关,并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孩子带入故事。这样一来,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二是集中识字,读好字音。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以自由练读、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在课堂实施中,教师以“如果他都读对了,你就给他一个赞;如果他没读对,你就帮帮他”,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让生字认读辐射到每位学生,争取人人过关。三是梳理生字,发现同音字和近义词。学生梳理发现字词里藏着的两个读音相同的字:“岸”和“暗”,以及一对近义词:“躲”和“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字旁”和光线有关,光线不足叫暗,光线很强叫明,黑暗的反义词就是光明;山字头的“岸”,表示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江边的陆地就叫江岸,河边的陆地就叫河岸,湖边的陆地就叫湖岸,海边的陆地就叫海岸,水流两边的陆地叫两岸。此外,学生通过对比梳理“躲”和“藏”,发现“躲”是指把自己的身体藏起来,“藏”是草字头,表示用草把事物遮挡起来;“藏”不仅可以藏自己,还可以藏别人。在这样的梳理活动中,学生无形中明白字形与字意的关系,并通过一个字,积累一串词。(二)任务二:梳理关键句,再探“雾孩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教学提示中强调:“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这一任务的落实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好“雾”说话的语气,对比“雾”说话的差异,对句子进行梳理与探究,在朗读、比较、想象中丰富对雾的认识。一是练习读出“雾孩子”的语气。学生在“认识雾孩子”这一情境中读故事,勾画出淘气的“雾孩子”会说些什么,并练习读出“雾孩子”藏大海、藏天空、藏太阳、藏海岸、藏城市、藏自己的淘气。通过自由朗读、展示朗读、教师范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渐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课堂的氛围也进一步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雾孩子”的淘气。二是梳理句子,发现相同与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将散落在文中“雾孩子”的话进行结构化梳理,学生发现了“雾孩子”说话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我要把……藏起来”;同时也发现不同的是前面几句是“雾孩子”藏别人,最后一句“雾孩子”不仅能藏别人,还能藏自己。通过对句子的梳理和探究,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巧妙地链接了后文“雾孩子”把自己藏起来后发生的景象。三是学习表达方式,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继续认识“雾孩子”。这一活动中,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雾孩子’,你还要把什么藏起来呢?”学生联结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支架,自由想象“我要把……藏起来”,从藏学校到山林、船只、草原……,雾万物皆可藏。此时,雾在孩子们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了,他聪明、活泼、本领强大,这样一来,学生对“雾孩子”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三)任务三:梳理自然段,揣摩“雾孩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教学提示中强调:“在‘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主题情景中,开展文学阅读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精神成长。”《雾在哪里》这个故事,文学表达充满想象和美好的趣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逐渐发现叙事模式,并随着文本叙事模式“雾来到哪里?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的思维支架去思考,将阅读焦点从情节内容转移到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表达,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雾的认识,帮助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现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是练习读好自然段。将“认识雾孩子”这一情境贯穿始终,继续引导学生读故事,思考“雾孩子”说要把大海藏起来,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通过学生自由读段落,师生合作读段落,想着雾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连起来读段落,引导学生读好自然段,发现表达密码。二是梳理自然段,发现相同与不同。显然,故事中还有几段和这一段的表达很相似,学生乐此不疲地在故事中去读、去找寻,发现它无论是藏大海,还是藏海岸、藏自己,文段的叙事模式都是相同的。通过段落的梳理和对比,学生惊喜地发现:雾藏别人的时候别人都不见了,藏自己的时候别人都露出来了这一雾起雾散的自然现象。三是回到大自然,将“雾”字归类,说说自己眼中的雾。这个时候,我们关联课前活动,回到整体,将雾孩子送回自然现象之“家”,发现他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一直都在大自然中。四是学习表达方式,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进一步认识“雾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与画面中,孩子们欣赏雾来到重庆、来到森林、来到湖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