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带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带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带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带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如图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对图中场景解读正确的是()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使用磨制石器剔肉 C.已经会做米饭 D.过着群体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生活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并能长期保存火种,但是尚未能人工取火,所以可以排除A;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能够通过打制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由此可以排除B选项;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类,原始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来解决食物问题,原始人类时期还没有原始农业的出现,所以排除C项;图片直接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是多人聚集在一起,是结成群体生活,D项符合题意。故选:D。2.通过表格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原始人群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用品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氏族A.北京人是世界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B.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C.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进步着 D.考古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比较山顶洞人和现代人,认识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进步着的道理。由表格看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而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只是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过着原始人群的生活,这明显反映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多了,说明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进步着。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用于研究()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 C.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图片分别说明玉蟾岩远古居民会种植水稻,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裴李岗远古居民会加工粮食,这些都与原始农业有关,故B符合题意;图片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不是说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排除A;图片与禅让制无关,排除C;图片与早期国家无关,排除D。故选:B。4.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代研究证实,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黄河、长江流域分别是旱地和水田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如果需考证,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赤峰红山遗址出土的烧骨 C.远古的传说 D.半坡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题干“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黄河、长江流域分别是旱地和水田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对于历史研究价值最高,故A符合题意;赤峰红山遗址出土的烧骨与农作物种植无关,排除B;远古传说需要经过考古验证,排除C;半坡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与农作物种植无关,排除D。故选:A。5.下列图片中能反映6000年前黄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干栏式房屋 B.猪纹陶钵C.有稻穗纹的陶片 D.半地穴式房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是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B是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水稻是原始农耕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的,北方地区先民栽培的是粟和黍,由此可知,C有稻穗纹的陶片应该出现在南方地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故D符合题意。故选:D。6.1978年挖掘的陶寺遗址中,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A.陶寺遗址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时期社会分化严重 C.陶寺遗址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D.陶寺遗址时期墓葬文化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重点掌握陶寺遗址的文明成就及特点。从考古成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小型墓比较简陋,少数的中型墓和极少数的大型墓的随葬品的数量差别很大,这说明陶寺遗址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B项正确;墓葬存在等级差别,说明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A项;“开始定居生活”说法错误,与陶寺遗址时期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是说明墓葬文化浓厚,而且强调社会分化严重,排除D项。故选:B。7.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A.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C.发明农业和医药 D.打败蚩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知道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因黄帝和炎帝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表达对黄帝和炎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故选:B。8.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经研究证实,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距今5300至5500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这表明()A.嫘祖会缫丝纺织的传说被证实 B.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 C.缫丝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 D.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传说中嫘祖会缫丝纺织,距今约5500年的丝织品考古发现证实了当时确实存在丝织品,这体现了传说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流传,传说与文物可以互证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不能说明嫘祖会缫丝纺织的传说被证实,排除A;仅仅有中国的材料,无法说明缫丝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排除D。故选:B。9.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考古学上,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说明存在尧舜禹时代,体现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是正确的选项;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题目内容没有体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题目内容没有体现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判断D。故选:C。10.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体现的是大禹的()A.乐观主义精神 B.自由主义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 D.无私奉献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A.“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乐观主义精神,排除A。B.材料与自由主义精神无关,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勇于创新的精神,排除C。D.根据材料“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可知,这体现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牺牲小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D项正确。故选:D。11.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如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据材料“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如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可知,这说明传统典籍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故B符合题意。故选:B。12.夏朝后期,牙璋(礼仪玉器之一)向周围辐射,东达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西至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北抵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南到华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都有出土。这反映了当时()A.中原文化的传播 B.长途交通的发达 C.玉雕技术的发展 D.统治中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材料“夏朝后期,牙璋(礼仪玉器之一)向周围辐射”可知,代表中原文化的“牙璋”不断向周边扩展,反映当时中原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中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涉及长途交通、玉雕技术的发展,排除B、C两项;夏朝的统治中心并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A。13.“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制的制度是()A.奴隶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确立。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制的制度是世袭制。故选:D。14.夏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增强军事力量 D.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夏朝灭亡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夏桀建行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由此我们得知是因为暴政导致的。只有任用贤者勤政爱民,为百姓着想,才能长治久安。故选:B。15.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题干“……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可知,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地方,这说明当时存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验证当时存在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排除ABC。故选:D。16.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下列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王桀 B.商纣王 C.周幽王 D.周厉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小说《封神榜》的内容以“周兴商灭”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武王伐纣的内容。而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的是商纣王的极度暴虐腐朽,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17.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东周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建立的时间。依据题干信息“约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C。18.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如图),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天子安全 C.促进民族交融 D.传播礼乐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材料“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国等国是先代贵族的受封国,但是分封制在诸侯国布局上明显借助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对宋国等诸侯国的包围态势,从而有利于拱卫天子安全,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诸侯国的布局,没有体现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周初分封有意加强对宋国等先代贵族受封国的监督和包围,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或传播礼乐文明,排除CD项。故选:B。19.“商代晚期的青铜浇铸技术极其高超,说冠绝全球也不算为过。”能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是()A.中国最早的铜刀 B.司母戊鼎 C.越王勾践剑 D.宴乐渔猎纹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了进步,如: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分工细致;种类繁多,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司母戊鼎能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艺,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0.如图所示文物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A.冶铁技术的成熟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与推广,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冶铁工具的进步,且铁制农具的出现也不代表冶铁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排除C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21.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A.“齐桓公成为霸主”反映了诸侯争霸的兴起,排除A。B.商鞅推行新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C.据材料“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可知,秦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富国之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的统一进程,故C正确。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选:C。22.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两人都主张()A.以民为本 B.无为而治 C.正农抑商 D.儒道一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这说明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民为本。故选:A。23.观察下表,可知秦各郡的设置()时间公元前324年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48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4年所设郡攻楚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灭巴,设巴郡司马错定蜀,置蜀郡攻赵,定太原,置太原郡灭韩,置颍川郡灭齐,置齐、琅琊、东海、胶东、济北五郡灭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A.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是兼并战争的产物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结合秦灭六国的过程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可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管辖,巩固了统一成果,C项正确;设郡是在兼并战争之后,没有“导致战争频繁发生”,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才灭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材料中设郡的做法大多发生在统一之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C。24.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 B.秦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C.秦灭六国,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 D.秦的暴政【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故选:D。25.根据如图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牧野大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楚汉之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楚河”“汉界”可知是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选项D符合题意。牧野大战作战双方是西周与商;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与曹操,排除ABC。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较多的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材料一: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的遗物(1)从如图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所学说出元谋人距今大约有多少年?材料二:下列是与北京人有关的图片​(2)材料二中的图1为北京人复原头像,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3)观察图2,可以发现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石器?(4)图3为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想象图,根据图片和所学,请你说出当时火的用途有哪些?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案】(1)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约170万年。(2)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颓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打制石器。(4)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增强和脑的进化。【解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1)从如图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材料二中的图1为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是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颓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观察图2,可以发现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4)图3为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想象图,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当时火的用途有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是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增强和脑的进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题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图说历史】材料一:【史料学史】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这一风潮的名称是什么?这一风潮的出现有什么影响?【理解学习】(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横线上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B.“无为而治,顺应自然”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学以致用】(3)在你所在的班上,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糟糕。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思想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事业留下的重要的影响。【答案】(1)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3)儒家;我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讲述乱丢垃圾的危害,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改掉坏习惯。(4)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及其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代表人物。(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教育影响。(1)材料一中以墨子、孟子、庄子、韩非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这一风潮的名称是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百家争鸣的影响是: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是儒家学派的孟子的主要观点。B.“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是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观点。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是墨家学派墨子的主要观点。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是法家学派韩非子的主要观点。(3)在我所在的班上,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糟糕。面对这种情况,我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思想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我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讲述乱丢垃圾的危害,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改掉坏习惯。(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在教育事业留下的重要的影响有: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件文物读广州”之秦戈、秦漆盒史料简介这件戈1962年在广州区庄出土,属典型的中原形制,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字划细如发丝,但清晰可辨。“十四年”指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离统一岭南的时间还有12年。这个铜戈应为征伐岭南的秦朝将士所用,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广州博物馆“百件文物读广州”解说词这件长椭圆形漆盒是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的一座秦墓出土的,盒盖正中烙印有“蕃禺”二个字。这是秦朝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广州建城长达2200多年历史的最早物证。——广州博物馆“百件文物读广州”解说词(1)按照表现形式,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据此,如图所示史料应属于哪一种类?(2)阅读解说词,判断上述戈和漆盒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材料二始皇二十八年(前223年)返回京城,路经彭城,斋戒祈祷,想要从泗水中打捞出那只落水的周鼎。派了一千人潜入水底寻找,没有找到。于是向西南渡过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顺江而下,来到湘山祠。遇上了大风,几乎不能渡河。始皇问博士说:“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始皇非常生气,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所以使山变成了赭红色。皇上从南郡经由武关回到京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材料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四月己卯,秦始皇在湘山给丞相隗状、王绾下诏,因为湘山、屏山、骆翠山的山林秀美,甚为愉悦,要求禁止砍伐山上树木;丞相隗状、王绾商议后,奏请要像皇家禁苑那样禁止砍伐湘山的树木;秦始皇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之后形成律令下发全国。——《岳麓书院藏秦简(五)•第56﹣58简》译文(3)材料二、三两则史料分别来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和现代考古发现的秦代竹木简。《史记》的“伐赭湘山”与岳麓秦简的“禁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