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大护理学导论讲义05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_第1页
温医大护理学导论讲义05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_第2页
温医大护理学导论讲义05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_第3页
温医大护理学导论讲义05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_第4页
温医大护理学导论讲义05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在压力的

作用下,人会产生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反应。从2。世纪中期开始,压力

作为联结社会心理事件与疾病之间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

不同学科领域中。学习压力的理论及知识,可以帮助护士明确服务对象的压力,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帮助其减轻压力,提高身心适应能力,进而维护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

弟一空«建

压力是一种跨越人格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的全人类经验。早在1皿7年,伯纳德(Claude

Bernard)提出,内在和外在环境的改变会干扰生物体的功能,生物体必须想办法适应以求生

存。1925年,坎农(WalterCannon)首先使用了"压力"一词。他观察到,暴露于寒冷、缺

氧及缺血环境中的有机体会出现战或逃的应激反应,认为这是有机体处于压力下的反应,提

出了“内稳态”的概念,即机体内存在明显的、复杂的缓冲系统及反馈机制,当机体内部环

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以后,机体会通过其缓冲系统及反馈机制,自然产生一种促进个体恢复

稳定状态的持续性因素。1的£年,席尔(HansSelye)将压力的概念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了解有关压力的概念,可以帮助护士正确理解压力,明确压力的意义。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3"=)一词来源于拉丁文“6"皿区€«'',即紧紧捆扎或用力提取的意思。压力的概

念最早应用于物理学,意为“张力”,后被借用在医学及社会心理学中。在现代汉语中,

Stress),一词的翻译有"压力"、"应激"、"紧张”,本文选用“压力”一词。

压力是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如生理学家用血压上升等生理

现象来描述压力;心理学家则用焦虑等情绪反应来描述压力。尽管不同的学科对压力研究的

侧重点不同,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但目前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

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此定义将

压力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L刺激将压力作为自变量或刺激物,重点研究能够引起压力反应的刺激物的特点,

如从各种日常生活事件中研究能引起心理紧张及不良情绪的因素,以控制或减少这些因素对

人的影响,减轻个体的压力反应。

2认知评价将压力作为中间变量,即介于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种状态,探讨调

节刺激物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心理中介因素的作用,强调压力反应的主导作用是认知评价,认

为压力不是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而是环境刺激通过人的认知评价,只有被评价为紧张性的

刺激物时,才能引起压力反应。因此,压力是人对环境刺激认知评价后的产物。

,1反应将压力作为因变量或反应,认为压力是紧张性的刺激物作用于人以后所产生

的一种反应状态。重点研究在压力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反应。

二、压力源的概念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

激。换句话说,任何机体内外的刺激,只要能引发干扰内稳态的就是压力源,包括任何与机

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一般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以下四类:

L躯体性指对个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各种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因素、生物因素

及生理病理因素的刺激。物理性因素如过度的冷热刺激、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医疗环境的噪

音等。化学性因素如药物、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

种微生物。生理性因素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的改变,或基本需要如饥饿等没有得到满

足。病理性因素如各种疾病的改变(缺氧、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外伤和手术等。

2.心理性主要指来自大脑中的紧张信息而产生的压力。如参加考试或比赛、学习成

绩不理想、工作难以胜任等造成不祥的预感和心理挫折及心理冲突等。

社会性指因各种社会现象及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刺激。包括各种全球性的、国家性

的、地区性的、团体性及个人性的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如战争、地震、水灾、火灾、工厂

倒闭、下岗、失恋和人际关系纠葛等。

4.文化性指文化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刺激。如个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一个陌

生的文化环境后,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而引起的心理

冲突。

压力源从本质上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并非每一种压力源都会对个体造成影响。压

力源是否对个体形成压力决定于个体本身的感受、现存的或潜在的支持系统、当时所处的情

景、压力源的性质、强度、频率、数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可预测性等因素以及所采用

的应对方式等。

三、压力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压力难以避免,但个体适应外界环境又不能缺少压力的刺激。因此,压力对

个体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作用。

(一)压力的积极作用

压力是一切生命生存及发展所必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一切生命活动都将停止。

因此,压力对人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

1.适当的刺激是维持正常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相应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人

体的生命活动将会停止。例如,如果没有与“渴”有关的压力反应,人将会因脱水而死亡;

如果没有需要维护个人自尊的心理压力,人可能会一事无成。

2.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处于正常的刺激环境,则会发

育正常,并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反之,如果经常处于一个剌激较少的环境,则适应能力

降低。例如,如果儿童娇生惯养,长大成人后的适应社会环境及独立生活的能力会受到一定

的影响,并易受各种刺激的伤害。

3.适当的刺激能使机体处于应对刺激的紧张状态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

平,促使人们随时应对环境的挑战,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压力的消极作用

突然而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长期慢性的压力状态既可以损害人们的社会功能,也可以降低

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造成许多疾病的易罹患状态,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导

致躯体或心理疾病,同时各种慢性而持久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机体的健康。具体表现为:

1.突然的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强烈而突然的心理压力会造成个体的唤醒不足,使

身心功能突然发生障碍或崩溃。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失恋或离婚等,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绝

望、愤怒等消极情绪及各种躯体症状,或使个体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机制,如攻击性行为、自

杀,或产生其他的心理障碍等。

2.持久而慢性的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持久而慢性的压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心

耗竭,而导致身心疾病。研究证明冠心病、高血压、溃疡病及神经症等与压力有一定的

关系。

a压力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影响当机体无法应对强烈的刺激时,会产生一过性的生理

紊乱或心理障碍,影响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如在求职面试时,考官临时要求应试者用英语回

答问题,应试者由于毫无心理准备而压力反应过度强烈,出现心理障碍,可能表现为手足无

措或目瞪口呆等,从而影响其正常能力的发挥。

第二▼次大压力的学说

尽管从人类文明的开始,人就对压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压力的生理及社会心理学研

究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才开始。特别是自席尔195。年提出压力学说以来,压力作为人类全

面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成为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护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重

点,并出现了许多与压力有关的理论及学说,这些学说对指导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

节将重点阐述与压力有关的四个常用学说。

一、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

席尔(HansSelye,1907〜1982)是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于1926年就读医学院二

年级时开始了对压力的研究,并根据对人及动物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压力与适应学说”,

于1950年出版了其第一本专著《压力》,其压力理论对压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被称

为“压力理论之父”。

(-)压力与适应学说的基本概念

1一压力源席尔认为,压力源是引起全身系统反应的各种刺激,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

评价分为两种:积极压力(puTresC及消极压力(distress),对压力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引起

不同的反应。

2一压力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紧张性、非特异性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一般适应综合征及局部适应综合征。

3.一般适应综合征又称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是人

体对压力源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反应。

4.局部适应综合征(IxxalAdaptationSvndrome.LAS;机体在出现全身反应的同时所

出现的某一器官或区域内的反应。

(二)适应反应的过程

人体的这种面对压力源刺激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主要是神经

及内分泌系统的反应。其中下丘脑、垂体及肾上腺在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见图5-1)。身体

的压力反应按照一定的阶段性过程进行,分为以下三期:

1.警告期(alarmstage)是人体觉察到威胁、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搏斗或逃跑

的警戒反应。在压力源出现后很短的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系列自我保护性的调节反应,主

要以身心动员各种生理及心理防卫机能以应对压力源为特点,其目的是唤起体内的防御能力

以维护内稳态。在生理方面主要通过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使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去抵御压力源。

生理反应几乎涉及身体的各个器官,持续的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在心理方面主要通过促

进人的心智活动而增加认知的警戒性。如果防御反应有效,则机体会恢复正常活动,大多数

短期的压力源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使机体恢复正常。如果人持续地暴露于有害刺激之

下,在产生警告反应之后,机体就转入第二反应阶段。

I压力*

一七二

ACTH=||WtN桑统

灯上・皮质胃上・・加

II皮质激索,

拄皮质**,

I全身显应媒合衽,GAS)I

ffl5-1压力反应的神经内分泌途径

2.抵抗期(resistancestaae)此期以副交感神经兴奋及人体对压力源的适应为特征。如

果人体不能控制外界刺激的作用,或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有排除或解决压力源,使压力

持续存在,人需要动员各种身心力量去对抗及适应压力源。人体与压力源处于抗衡阶段。在

紧张期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在此期均趋于正常,并开始修复受伤的组

织。如果压力源过大,人体的抵抗能力无法克服,则会进入第三个反应阶段。

工耗竭期(exhaustionstage)如果压力源的强度很大,持续了很长时间,或出现了新

的压力源,人体在适应过程中进一步的耗尽了适应能量,不能代偿性的应对压力源,抵抗能

力已经达到极限,随之迅速崩溃。此时,容易出现各种身心疾病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导致全

身衰竭,最终可能会面临死亡。

席尔认为,适应的程度与人的应对能力及压力源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机体所储存

的适应能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能量被耗竭,有机体会缺乏适应压力的能力,最终的结

虽然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研究有重大的贡献,但当时由于生物医

学模式的局限,过分侧重压力状态下人的生理反应,而忽视了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反应。因

此,在席尔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展开了对压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促进了有关压力的心

理模式的发展。

二、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

拉扎勒斯(Richard工Lazarus.1922〜2002)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应激理论的现代代

表人物之一。他从2。世纪60年代开始对压力进行了心理认知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压力与应

对(stressandcoping)模式,1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压力的概念

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人认为内外环境刺激超过自身的应

对能力及应对资源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压力是由于内外需求与机体应对资源的不匹配

破坏了个体的内稳态所致。

(-)压力与应对学说的中心思想

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能否产生压力,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心理学过程,包括认知评

价及应对(见图5-3).

乐力源结果

M城

图5-A拉扎勒斯的压力与适应模式图

1.认知评价(cognitiveappraisal)拉扎勒斯认为认知评价是指个体觉察到情境对自身

是否有影响的认知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确定、思考及期待,以及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

主要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考、推理及决策等。认知评价包含三种方式:初级评价、次级

评价及重新评价(图5-4)

初级评价(primaryappraisal]: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与这

种关系的程度。初级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遇到了麻烦?”。初级评价的结果有三

种:与个人无关的、有益的、有压力的。

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件可能与个人无关,它对你的生活及健康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如

公共汽车上,你身边的一位妇女大声谩骂,原来她在用手机与其丈夫争执离婚财产的问题,

这事与你无关,所以对你的生活及健康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一些事件可能对个人有益,说明

这些事件是良性或正性的,至少是中性的,一般不要求很高的应对技巧。当人感到环境中的

事件对身体或心理会有伤害时,便出现了压力反应。当一个事件被评价为有压力时,可能有

三种情况:伤害或损失性、威胁性、挑战性。

伤害性评价的性质一般与真实或预期的损伤有关,这种损伤一般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或资

源有较大的损害,如与配偶或孩子分离、亲人死亡、失业、破产、自尊心受损、患有各种严

图X拉萨勒斯的三级认知评价

重的身心疾病等。

威胁性评价指某一情景所要求的能力超过个人的应对能力时,该事件被评价为威胁性。

这种评价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它与损失评价所不同的是预感伤害性事件将要发生,而事实

上没有发生。

挑战性评价是将某一事件评价为冒险性的,其感情基调是兴奋及期待,其中也包含焦虑

与不安的成分。

(2)次级评价(secondaryaDDraisal):是对个人应对方式、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的评价,

判定个人的应对与事件之间的匹配程度。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做什

么?”次级评价可以改变初级评价的结果,如果相信自己能成功适应压力,压力就会减轻。

次级评价后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如伤害或损失性评价会出现愤怒、焦虑、悲伤、害

怕、恐惧、惭愧、嫉妒等负性情绪。挑战性评价会出现希望、信心十足或焦虑性反应。如评

价结果为有利的,会出现高兴、骄傲、满足和幸福等正性情绪。

(3)重新评价(re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

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重新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无效或不适宜,人们就会调整自

己对刺激事件的次级评价甚至初级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重新评价不

一定每次都会减轻压力,有时也会加重压力。因此,拉扎勒斯指出:“有效化解压力的关键

在于对压力的积极评价。”

,应对(coping)拉扎勒斯认为,应对是应用行为或认知的方法努力处理环境与人内

部之间的需求,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包括评价压力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的环境、解决

或消除问题、缓解由于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

应对方式包括采取积极行动、回避、任其自然、寻求信息及帮助、应用心理防御机制

等。应对资源包括健康及良好的机能状态、个人的生活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信仰及价值观、社会支持系统以及物质财富等。应对的功能有两种:解决问题或缓解情绪。

应对的结果会影响个人的人生态度及观念、各种社会能力及身心健康等。

三、霍姆斯和拉赫的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学说

196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霍姆斯(ThcmaxHnlmrs)和拉赫(Kirknrd开始对压力

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将生活中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影响的事件称为生活事件,提出了生活事

件与疾病关系的学说。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生活事件是一种需要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

进行适应的压力。个体在适应生活事件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以维持机体内部的恒定状

态。如果个体在短期内经历较多的生活事件,引起了机体的剧烈变化,机体本身就会因过度

消耗而容易出现疾病。

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生活变化,生活事件的普遍性及强度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生活事件可能影响所有的人,如人的衰老过程。而某些生活事件比其他生活事件难以适

应,如亲人的死亡、家庭关系的突然变化等。

霍姆斯和拉赫将人类的主要生活事件归纳为43种,用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acUnit.

I.CU)来表示每一生活事件对人影响的严重程度,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分量表(SncbdRfd-

iustmentRatineScale,SRRS)>具体内容见表5-1.

表5-1社会再适应评分表

生活变化单位生活变化单位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

(LCU)(LCU)

1丧偶10023.子女离家29

2.离婚7324.姻亲间的不愉快29

X分居6525.个人的突出成就28

4.入狱6326.配偶开始上班或失业26

5.家庭成员死亡6327.开始上学或终止学业26

6.外伤或患病5328.生活条件的变化25

7.结婚5029.个人习惯的改变24

8.被解雇4730.与上司发生矛盾23

9.复始4531.工作事件及条件的改变20

10.退休4532.搬家20

11.家庭成员患病4433.转学20

12.怀孕4034.娱乐方式的改变19

13.性生活向期3935.宗教活动的改变19

14.家庭添员3936.社交活动的改变18

15.调换工作岗位3937.借贷一万元以下17

16.经济情况的改变3938.竦眠习惯的改变16

17.好友死亡3739.家人团聚次数的改变15

18.工作性质的改变3640.饮食习惯改变15

19.夫妻争吵次敷的改变3541.休假13

20.借贷一万元以上3142.圣诞节12

21.丧失抵押品的赎取权3043.轻度违法事件11

22.职别变动29

SRRS主要用于收集个体在近一年内的生活事件数目,用量化方式评估其生活变化的程

度,以推断个体罹病的几率。霍姆斯和拉赫对美国5000多人的调查发现,LCU与疾病发生

密切相关,若一年内的LCII不足1SC分,提示下一年基本健康;若LCU为15。〜300,次

年有50%可能患病;若1。”累积超过30()分,次年患病的可能性为70%。与生活事件明显

相关的疾病有心肌梗死、猝死、中风、运动损伤、结核病、工伤事故、白血病、糖尿病等。

1976年SRKS发表后,霍姆斯强调使用此表时要注意事件发生与起病相距的时间以及

事件对人影响的性质。SRRS中包含有良性的、期望的事件,如结婚、休假等,但也有不期

望的事件,如死亡、监禁等。霍姆斯认为不管是期望还是不期望的事件都与疾病的发生有

关,评定的重点在于生活事件本身对当事人情绪变化的影响。但霍姆斯和拉赫的研究忽视了

个体差异的影响,因为生活事件只是环境中的诱发因素,个体是否真正出现心理问题,还取

决于个体对同一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

四、危机学说

压力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身心反应,而危机不同,它属于生活中偶发

事件,为人类的生存标注出各种悲欢离合的标点。

(一)危机的概念

危机(“;山)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trkk"及"krincin",意为转折点、分开或决定。中

文危机一词含有危险及机遇两层意思。危机在社会生物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是从2。世纪60年

代开始的。

危机研究专家卡普兰(GeraldCaplan)认为,危机是一个人重要的生活目标遇到障碍,

利用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无法解决问题时,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混乱及瓦解。简单地说,

危机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突然遭到破坏后的反应。

(二)危机的原因及特征

1-危机的原因人生的许多生活事件,如果破坏了日常生活的常规,则会产生危机,

个人的生活危机是由重大的生活变化或生活事件而引起的,如遇到家人突遭不幸、严重的意

外事故、突然失业或遭受其他的生活打击。按照危机的起源,可以将危机的原因分为以下

两类:

(1)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crisis):发展性危机是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或

危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如学龄期儿童的入学危机、青春期的心理认同危机、成年人的结

婚、老年人的退休等危机。

(2)情境性危机(situationalcrisis):情景性危机是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

如家人突遭不幸、配偶或孩子行为不轨、突然的婚姻问题、严重的意外事故、突然失业或出

现经济问题及其他各种意外事故等。

2.危机的特征

(1)普遍性:生活危机贯穿于全人类的生活中,任何民族、宗教、文化或社会阶层的人

都可能发生生活危机,而生活危机一定有主观能感受到的诱发事件存在。

(0时限性:一般危机持续的时间多为4〜6周,然后危机解决,或导致恶性循环。

(3)循环性:危机具有恶性循环的特征。即当一个危机事件发生后,接着会引发一系列

的危机事件。

(4)综合性: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一般会出现身心综合性的反应,如出汗、颤抖、恐慌

等,严重者会出现人格解体或社会功能受损。

(三)危机过程

危机是人的一种紧急压力反应。当危机发生数小时或数天后,人会出现思维混乱,日常

生活秩序混乱,忧郁不安、害怕、焦虑、紧张等直接的心理情绪反应,并进入“面对或逃

避”的准备状态,以帮助人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结果是危机解决或出现更加严重的混乱。

危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1.当危机事件严重的威胁了人的内在平衡时,人会尝试使用各种解决危机的方法,在

此阶段,会产生焦虑及紧张感。适当的焦虑可以引导个体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当各种所尝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时,危机下的人会出现混乱,

进入不平衡状态,焦虑感增加。

J当紧张焦虑感进一步增加时,人会动员所有的内外资源,企图重新恢复自我平衡。

在此阶段,人会从各种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会放弃原来的目标。

4如果危机没有解决,也无法逃避,心理压力会更高,焦虑更加明显,正常的生活秩

序完全被破坏,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身心障碍及个体的崩溃或瓦解现象。

(四)危机对人的影响

遇到危机,人们多会将它与“危险”联系起来,但危机除了破坏原有的平衡外,也预示

着机会或转机。在危机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得当,不仅可以扭转危机的局面,转危为安,

而且人会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危机事件而更加成熟,学习到了更多的处理危机的技巧,在危机

的锻炼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取得更好的平衡与和谐,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会变得更

加成熟及健康。

相反,如果危机处理不当,不能圆满地解决危机问题,达到自我解脱,走出困境,则人

无法恢复原来的身心平衡,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形成人格障碍,创造力下降,对生活失去

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危机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个人的应对及处理危机的

能力及技巧、周围的影响因素、处理危机的资源等因素。

第三节个体对压才的反应、建底灰应时

压力源作用于人体后,将产生一系列的压力反应。同时,为了维持机体内稳态,个体必

须使用一定的应对技巧来适应压力。如果适应成功,就会保持或恢复内稳态。如果适应不成

功,则会产生各种身心反应甚至疾病。

一、压力反应的概念

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称为压力反应(stressresponse)°压力反应有不

同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经常同时出现,

生理心理指标还可检测个体是否承受着过多过大的压力。

(一)生理反应

大量试验与观察证实,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

统、中枢神经介质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变化影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如常

见的生理反应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括约肌失去控制、免疫力降低等。

(二)心理反应

包括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I.认知反应(cognitivereaction)在压力作用下,个体心理上的内稳态遭到了破坏,导

致认知能力发生改变。认知的压力反应分为积极及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心理反应可以使人保

持适度的警觉水平及情绪张力,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敏感性增加,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

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积极的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选择

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

消极的认知反应指情绪过度激动或抑郁,使认知能力降低,使机体不能正确地评价现实

情景,因此也不能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表现为:

(1)感知混乱:对重要的事物感知迟钝,对不重要的事物感知敏感。

(2)判断失误: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字、时间、地点、人物及事物等的判断错误,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

(3)思维迟钝麻木: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的能力下降,或固执地集中于某些问题。有时

会出现思维混乱、无次序或出现病态的自我强化或分散。

(4)非现实性想象:想象与现实脱节,或出现扭曲现实的预期反应。

(5)行为失控:认识失去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有时甚至会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离现象。

(6)自我评价丧失:出现身体心像及自我概念偏差,有时会出现病态的自负或自信。

2.情绪反应(emcticrwlrearticn)情绪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具有被动性,且差别多

样。主要情绪反应包括:

(1)焦虑(anxielv):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或在作出某些重大决定时

所体验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期待情绪。焦虑严重时,会成为惊恐。焦虑的典型表现为紧张不

安的期待情绪,面容紧绷,无法安静,常做一些无意义的小动作。

(2)恐惧(fear):面对威胁产生的一种带有回避倾向的害怕感。恐惧一般表现为交感神

经兴奋以动员全身随时逃离有压力的环境。恐惧与焦虑的区别主要是引起恐惧的压力源一般

为真实的事件或人物。

(3)抑郁(depression):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无愉快及希望的感觉。表现为自我感觉

不良,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有自责倾向,自我评价降低,多伴有食欲障碍、睡眠障碍及多

种躯体的不适感,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4)愤怒(an&er):个人价值观或人生目标出现挫折,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时的过激

反应。愤怒可以用公开的形式表达,如冲动性、攻击性行为,也可能被掩盖而用其他的方式

表达出来。

(5)敌意(hostility):一种不友好的憎恨情绪,表达方式有公开性及隐蔽性两种。公开

性表达方式为辱骂或讽刺,而隐蔽性的表达不易察觉。如一个表面安静,不与别人交往的

人,内心可能会有强烈的敌意。

(6)自怜(sell-pity):一种对自己感到怜悯及惋惜的情绪,包含对自身焦虑及愤怒两种

成分,表现为悲哀、缺乏安全感及自尊心、叹息、抱怨不断等。

3.行为反应(behavioralreaction)有时在压力作用下由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及认知能力

的降低,使个体对行为的控制力降低或丧失,出现无目的性动作,行为混乱、无次序,行为

方式与当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不符。常见的压力行为反应有渴望隐退及回避,饮食习惯改

变,采取拖延政策,增加饮用刺激饮品,如咖啡及茶,频频抽烟,滥服药物,甚至做出自杀

行为。

二、压力的适应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adapt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re",意为使配合或适合。道氏医学词典

(Dorland'sillustratedmedicaldictionary)对适应的解释为“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

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即个体为了维持恒定的状态所使用的一切技巧。适应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是区别有生命机体和无生命物质的一个特征,是机体维持内稳态、保证自己

能应对压力源以及健康生存的基础。

(二)适应的层次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体,比其他生物对压力的适应过程更为复杂,所涉及的范围更

广,包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技术四个层面的适应。

1.生理层次(physiologicalleveD生理适应是指当外界的刺激发生改变,影响人的内

稳态时,个体以代偿性的生理变化来应对刺激的过程。例如,个体的体温、血压、血糖等许

多生理活动均呈昼夜节律性改变。如果从中国乘飞机到美国,数小时内跨越几个时区,旅客

体内的生物钟与所处当地时钟节律出现差异,会引起头昏、头胀,不易入睡、易醒、疲倦、

食欲差等,出现时差反应。旅客需要时间和技巧来适应时差,但时差适应因人而异。

压力的生理反应涉及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已在上节席尔的压力与适应理论中描述。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席尔压力与适应理论较符合机体的急性压力反应。但对于慢性的压力,机

体的生理反应及适应则是一种累积的效应。

2心理层次(psychologicallevel)心理适应是指当人们经受心理压力时,如何调整自

己的态度去认识和处理情况。一般来说,心理适应主要是应用心理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DefenseMechanisms)乂称心理

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EcoDefen$eMechanisms),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属于精神分析

学概念范畴。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源时,采取的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以减轻焦虑、紧张和

痛苦。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心理策略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其理论解释以本能学说为基础。

(2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内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14种。

1)否定(denial):对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潜意识地加以拒绝,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

并不是有意否认事实。

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合理

化,以掩盖自己的行为动机或解释结果。合理化有好恶、抱怨及需要三种类型。好恶型指以

自己的好恶为理由而掩盖不足,以维护自尊,如"酸葡萄效应"。抱怨型指将自己的过失归

于客观原因,以推卸责任,减轻内疚,如“难题效应”。需要型指将自己的行为动机归为当

时的需要而解脱自己。

3)转移(:将一种情绪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种可以接受的目标上。即将

自己对某人无法发泄的情绪发泄到可以接受的人或物身上。

4)投射(projection):将自己的错误夸张地归于他人,以解脱自己。

5)认同(identification):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接受所仰慕的人的品质及行为。

6)退化(:是人的心理阶段暂时脱离现实的倒退性行为,即在遇到困难或挫

折时,回复幼年时的幼稚行为以应对现实,满足自己的需要及欲望。

7)幻想(fantasy);用白日梦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减轻痛苦。

8)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nnl:极力否认自己所忌讳的动机及行为,米取与自己动

机完全相反的态度及行为,以掩盖自己本来的愿望。

9:潜抑(repression::将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感情、思想及冲动潜意识的加以抑制。

101抑制(suppression):用理智的力量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理需求。

11)补偿(compensation):潜意识地企图克服事实上或想象中的不足而产生的自卑感,

用各种方法来弥补由于身心不足而产生的自卑感。

12)升华(sublimation):将被压抑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

达出来。

13幽默(humor):以自嘲的方式来缓解窘迫的处境及心理压力。

“选择性忽视(selectiveinattention):潜意识地忽视对自己不重要或烦恼的事情。

(3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意义

1)心理防御机制可见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维护自尊及自我价值感的方法,如果

应用得当,会帮助人减轻压力。如果过度使用,会使心理精力大量消耗,心理弹性受损,甚

则出现病态人格。

为心理防御机制并不都行之有效。除升华、幽默等防御机制外,多数机制是被动地、

消极地适应,即便奏效,在一定程度和时间内能缓解焦虑和痛苦,但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些

机制歪曲、否认和掩盖了事实。

3)个人依自己的人格特点常应用几种固定的心理防御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及共同作用性。

5)心理防御机制随情景而定,在一种情景下属于心理防御,但受动机及条件的制约,

在另一种情景下则不属于。

3.社会文化层次社会文化层次包括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社会适应指调节自己的个

人行为,以适应社会的法规、习俗及道德观念的要求。如在医院工作的护士,除掌握护理知

识与技能外,还必须熟悉并适应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文化适应

指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某一特殊文化环境的要求。

社会文化适应有积极及消极之分,积极的适应包括保持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及对社会环境

的兴趣,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各种社会支持,适当地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

等,以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消极的社会文化适应表现为脱离与社会的接触,丧失

对人或事物的兴趣,人际关系紧张或冷淡,放弃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正常地工作及

生活,对各种社会支持抱否定态度,不能随环境的改变而适当地改变自己,降低了个人的社

会文化适应能力。

4.技术层次人类在使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创造,新技术改变了

我们的周围环境,并控制了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压力源,但不幸的是,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

帮助了人类的同时,也造成了新的压力源,如水、空气、噪音污染等。如遇到干旱天气,人

类可应用人工降雨技术实施人工降雨,虽然人工降雨对农业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却会给交

通运输造成不便,这种连带的影响根据目前的科学水平尚无法避免,需要人类适应。因此,

技术性适应是指人类对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新的压力源的适应。

(三)适应的特点

所有的适应层次,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的、技术的,都有如下共同的

特性:

1.所有的适应反应,都力图最大限度地维持机体的内稳态当个体遇到压力源的刺激

时,会动员身心的所有力量以适应压力源对个体所造成的不平衡。

2.适应是一种主动的反应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服从或接受压力源当人面对压力源时,

会主动地应战或逃避。如当人感到饥饿时,会主动地寻找食物。

X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保持自己的特征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源,但不会由于压力的适应而丧失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

4.适应能力因人而异适应能力强的人,面对压力,会及时调整自己,以积极的方式

适应压力。

5.适应是有限度的虽然压力源的作用会使人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但适应不能超

过一个人的身体、社会心理及精神的稳定范围。

6.适应能力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遗传、性格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对压力的

适应程度及方式不同。

三、压力的应对

(-)应对的概念及分类

应对是压力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应对的概念

是多维度的,有非常丰富而又不统•的内涵。例如,从应对的主体角度看,应对涉及个体的

心理活动(如再评价)、行为改变(如回避)、躯体变化(如放松);从与压力过程的关系看,应

对涉及压力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活事件(如面对、回避、问题解决)、认知评价(如自责、幻想、

淡化)、社会支持(如求助、倾诉、隔离)和身心反应(如放松、烟酒、服药);从对活动的态度看,

应对分为消极应对(如回避、幻想)和积极应对(如改变价值观、主动解决问题);从对活动的指

向性看,有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其中情绪定向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如前所述)有

关,问题定向应对与心理应对机制(psvcholoKtca!coDinemechanisms)有关,是指人们在面

对压力源时,采取有意识的主动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家庭社会参与的应对策略。通过自觉地积

极地调整自身价值体系,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藉以减少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保持身

心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