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最改革真题及答案_第1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最改革真题及答案_第2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最改革真题及答案_第3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最改革真题及答案_第4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最改革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改革类专项练习

1.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

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

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

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

“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

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2.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

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

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

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

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

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

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

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

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3.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

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

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

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

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

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

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

兑换规范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

“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

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4.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

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

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

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匡力、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

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

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5.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

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

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

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

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

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

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

用。(9分)

6.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

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

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

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

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

掌握。规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

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

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7.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

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

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

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经管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经管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8.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

“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规范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

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

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

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

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

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

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

“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

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9.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

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

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

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

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

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

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经管,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

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

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

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10.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

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

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

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

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

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

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

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11.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经管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

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

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

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

查勘、结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

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效也。苟不务除旧

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经管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经管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12.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

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

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

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

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

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

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经管;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

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

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13.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

“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

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

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

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

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

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14.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

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

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

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

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

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

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

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

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

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

至U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9分)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8分)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⑵(7分)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2.(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经管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

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⑵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

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经管。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

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3.(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

兑换规范,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4.(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

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5.(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⑵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

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6.(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

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