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标

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指南车”

卡通人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

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由于了解到三年级一期的学生初涉科学课程,所以将教学定位在扶和引,采用探究

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以学生活动案例、指南车提示、指南车信箱提供科技史、阅

读资料等方式去引领学生,采用提出问题——设法解决——提出结论完成实验操作类、

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活动。

考虑到本年级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探究重点是:

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并将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进

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课时安排

校园寻宝2

走进科学

观察、整理宝贝2

身边的植物2

身边的动

身边的动物

植物2

本地的土壤

2

土壤的种类

土壤2

土壤的保护

2

认识水

2

流动的水

2

溶解

奇妙的水2

浮与沉

2

地球上的水

2

空气周围的空气

2

流动的空气,压缩空气

2

空气中灰尘

2

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材料、

2

的材料

我们的衣服

2

纸2

材料的应用2

我学习了我学习了观察2

观察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2

走进科学

校园寻“宝”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校园寻宝,达尔文寻宝活动。

二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阅读达尔文寻宝活动和体验寻宝活动过程,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本身有

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七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导入

-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九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十课后反思

走进科学

观察“宝贝”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观察自己的宝贝,认领我的宝贝。

二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学习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

发现。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

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四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藁物体的外部特征。

六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七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

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

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

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九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十课后反思:

走进科学

整理“百宝箱”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给我们的宝贝分类,制作标本。

二设计理念:

要求学生继续模拟达尔文的寻宝活动,对宝贝进行简单分类,与达尔文对宝贝进行

的分类研究相比照,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

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3.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四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3“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

类。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六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七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作品制作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导入: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

的“百宝箱”。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九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1.给“宝贝”分类

2.制作标本

十课后反思: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周围的植物,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二设计理念:

通过认识、观察周围植物的活动,让学生找出植物的典型特征;通过给身边的植物

分类活动,训练学生根据特征给植物简单分类;通过阅读有趣的植物资料,拓展学生的

学习空间,让学生初步感受植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其他植物的兴趣。同时,通过对

李时珍的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

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

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四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血,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六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信息收集法,现状调查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模块一、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活动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美在哪?

生答。师引导学生往植物方面回答。

师:出示植物,看看这些植物,你认识他们吗?

活动二:引导探究,发现问题

师:对于这些植物,你认为那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组织各小组进

行探讨,并进行全班交流。

是: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一定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师生确定以下研究小主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名称、发现地点、图片总结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2、制作植物标本(植物的名称、科属、形态、特性)

3、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4、调查植物的生长现状

活动三:分组合作,制定方案

师:小组根据本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主题,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方案。

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各小组把自己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在全班展示交流互相指正补充。

模块二、引导探究,开展活动

活动一:根据方案,各小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第一、二小组:主要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动手操作的方式在校园

内开展本次活动。

1、实地考察:第一、二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搜集学校内的植物,认识

他们并记录他们,不认识的重点记录。

2、资料查询:利用家里或者学校里的网络进行查阅资料,还可以到图书

馆查阅资料。

3、动手前作: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制作“植物名片二

第三、四小组:主要采集植物、资料查询、动手操作等方式都学校西边

的桂花园开展活动。

1、采集植物: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学校西边的桂花园参观,采集植物叶片

并做好记录。

2、资料查询:利用家里或者是学校里的网络进行查阅资料]还可以到图

书馆杳阅资料

3、动手缶G乍:指导学生压制植物标本,并做好记录。

第五、六小组分别进行实地采集、现场操作、资料调查、动手操作等方

式到植物园开展活动。

1、感受自然:学生用相机拍下植物园里的美丽镜头,在活动中感受植物

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

2、现场操作:教师指导学生用工具测量草地上和路面上的温度,并进行

比较。

3、实地勘察:老师带领学生到一处坍塌的小路旁、路边的植物有的被砍

伐、有的路段没有栽种植物。引导学生说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

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对环境所起的作用。

4、查阅资料:利用家里或学校里的网络进行查阅资料,并作好记录。

各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内整理,可以是植物标本、手

抄报、摄影作品等,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模块三、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一:汇报展示

各小组在班内汇报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二:交流评价

1、师生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2、小组内填写星级评价表。

畅谈体验,小组成员畅谈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并形成文字材料。

九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采集植物

资料查询

动手制作

十课后反思:

身边的动植物

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二设计理念:

从抓动物的形态特征开始,进行初步归类练习;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

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

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

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柒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

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六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探究发现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

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

论可信吗?

九板书设计: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十课后反思:

土壤

本地的土壤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明确土壤的概念,采集本地的土壤标本,学习采集土壤标本的方法。

二设计理念:

知道采集的土壤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从感官上大致了解本地有哪儿种土壤,把

采集的土壤带回来研究。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原处。

3.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四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五教学难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六教学准备: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

烧杯、玻璃棒。

七教学方法:

信息收集法,探究发现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九板书设计:

本地的土壤

(-)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十课后反思:

土壤

土壤的种类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知道土壤的分类标准,了解本地土壤的种植特点。

二设计理念:

对学生进行归类、调查、记录、实验研究等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了解

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四教学重点:

1.知道土康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五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六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

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

4.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观

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九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十课后反思:

土壤

土壤的保护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设计理念:

让学生知道保护土壤的常识,明确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

中去。

五教学难点: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六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七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信息收集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

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保护土壤

1.开书26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土壤改良。

九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十课后反思:

奇妙的水

认识水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观察水的形状,哪个容器盛水多。

二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证据,认识到水由于流动性没有一定形状,但水有一定的体

积的事实,引导学生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

察结果O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

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1〜2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2.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密、可

行。

3.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四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五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飞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六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

滴管等。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教学过程:

二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

——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组倒

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____________

九板书设计: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十课后反思:

奇妙的水

流动的水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研究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设计理念:

从水磨引出话题,然后制作小水轮,研究“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

小水轮转得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人们认

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pq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五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六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

像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

作品制作法,模拟制造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i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

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3.汇报交流。

九板书设计: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十课后反思:

奇妙的水

溶解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二设计理念:

从让学生猜想清水里能否藏东西这个问题入手,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

对比观察盐、沙子、高镒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后,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再引导

学生选择一些身边的物体,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在

自主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关心和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3.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四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五教学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六教学准备: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镒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

衣粉、橡皮、面粉等。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请儿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

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一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

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九板书设计:

溶解

表一:

没放入水中刚放入水中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

时时

盐粒的样

表二:

洗衣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橡皮

溶解

没有溶

十课后反思:

奇妙的水

浮与沉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二设计理念:

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与什么有关,知道浮沉状态

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进而引导学生关心和思考沉浮在生活的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培

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J'一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

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

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信息收集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们

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

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3.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水

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

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2〜3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1〜2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

(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

(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二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息,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九板书设计: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十课后反思:

奇妙的水

地球上的水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设计理念:

通过涂画格子,从图表上初步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迫

切性,将爱护环境、珍惜每滴水化为学生每一天的实际行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

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五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六教学准备:

CAI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七教学方法:

作品制作法,信息收集法,现状调查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

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

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教

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

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你

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3、珍惜每一滴水。

十课后反思:

空气

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找空气,吹气球。

二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并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

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

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未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

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五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块、小卵石、水

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

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

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空气要占据空间。

十课后反思:

空气

流动的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制作纸风车,旋转的纸风车。

二设计理念:

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周围的空气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来观察流动的空气,认识空气有

能够流动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

3.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在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

上升。

五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六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

扇。

七教学方法:

作品制作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44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九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风有力量.

十课后反思:

空气

压缩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给球充气,挤压空气,制作空气枪,压缩空气的应用。

二设计理念: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

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

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激

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3.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