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

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笔记

学习目标:

1.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

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

2.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

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3.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般特征。

4.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

防治原则。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

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

部分

范畴

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

洲)麻风、结核、登革热。(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结肠内阿米巴)。

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白蚁与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

者。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与宿主类别

(-)寄生虫生活史(life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入侵、移

行定居及离开)。感染阶段(infectivestag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

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按照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转换宿主,可将

其分为直接型(土源)和间接型(生物源)两类;机会致病寄生虫等

根据寄生性质,可分为:

1、专性寄生虫: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多营自由生活,某种情况下可营寄生生活。

3、机会致病寄生虫: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增殖并

致病。

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

1、体内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2、体外寄生虫:寄生于体表。宿主类别:宿主(host)是指被寄生的受害的生物。终

宿主(definitivehost)中间宿主(1st、2ndintermediatehost)、保虫宿主(脊椎

动物reservoirhost)和转续宿主(幼虫,非适宜transporthost)

宿主及其类型

宿主(host):被寄生虫所寄生的人或动物。

终宿主(definitivehost):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host):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转续宿主(transporthost):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1

人体寄生虫学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夺取营养物质致宿主营养损耗,抵抗力降低。

(2)机械性损伤:造成组织损伤或破坏(移行、吸附、阻塞、压迫等损害)

(3)毒性与免疫损伤: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引起组织损害或诱发超敏反应。

1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依寄生虫致病力和宿主抵抗力强弱的不同,可表现为驱除或杀灭

虫体、带虫状态或寄生虫病等不同的结局。

2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可播散病原体,而宿主无临床表现,称之为带虫者。

3急性、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机会致病)

4幼虫移行症:人为非正常宿主、内脏(斯氏狸殖吸虫)与皮肤(犬钩虫)

5异位寄生:常见部位以外发生的寄生现象(鉴别诊断)

6多寄生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寄生虫病特点:

(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先天抵抗作用:皮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淋巴系统和补体系统的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1、消除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既可清除体内寄生虫又能完全抵抗再感染。如皮肤利什曼

病。

2、非消除性免疫: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而仅表现为在一定程

度上能抵抗再感染。

带虫免疫-疟疾感染、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如体内低密度原虫,一定保护性免疫力,对

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一定抵抗力,带虫免疫(premunition)。在某些蠕虫如血吸虫感染,

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再次侵袭的童虫,这种免疫状

态称为伴随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

(三)免疫逃避: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力攻击而继续生存的现象。原因主要涉及解剖位

置隔离、表面抗原改变、抑制或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及结局:

1.寄生虫侵入宿主可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

杀伤或消灭感染的寄生虫。

2.部分清除可抵抗部分再感染。

3.大量繁殖,致病致死。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侵入人体的途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经口感染一一食物、水

经皮肤感染一一水、土壤

经媒介昆虫感染一一叮咬、吸血

其它:接触、胎盘血、吸入、输血

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

2、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

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因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人

兽共患寄生虫病。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自然疫

源性。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2

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蠕虫学

蠕虫(helminth)是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借身体的肌肉收缩作蠕形运动。蠕虫包括

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所属的各种低等动物。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为直接型,土源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为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

吸虫

第一节概论

・、形态特点

1.成虫

(D呈叶状或舌状,背腹扁平,仅血吸虫呈长圆柱状。体壁由体被和肌肉层构成。

(2)吸虫无体腔

(3)有口/腹吸盘

(4)消化系统不完整

(5)雌雄同体(除血吸虫),生殖系统发达

2.虫卵为病原学诊断的主要依据。

形状(有无卵盖)、大小、颜色、内容物

二、生活史

1.成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人是终宿主。

2.虫卵必须入水。

3.吸虫在发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及宿主转换现象,其有性世代(成虫期)多在脊椎动

物或人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幼虫期)则在淡水螺体内完成,人和脊椎动物分别为吸虫的

终宿主和保虫宿主,淡水螺类、鱼、虾及溪蟹、蝴站等则为其中间宿主(第一、第二)。

4.吸虫在发育过程中,其发育期因虫种而异,可包括卵、毛蝴、胞坳、雷坳、尾蜘、

囊蝴、童虫及成虫等。尾蝌或囊坳为其感染期。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前窄后钝圆,呈葵花子状,雌雄同体。

虫卵:黄褐色,上端较窄,后端钝圆,形似芝麻或灯泡状,为体积最小的蠕虫卵。有明显的

卵盖,其周有肩峰,下端有一小逗点状突起,卵内含一毛恸。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

感染阶段:囊恸;

感染途径:误食;

中间宿主:

豆螺一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人、猫、狗。

表述: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

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豆、沼、涵螺),吞食后,在消化道内孵出毛拗,并穿

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坳、雷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拗,尾蝌成熟后自螺体逸

出。尾蝴在水中若遇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可侵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蝴。囊蝴椭圆

形,内含一幼虫,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蝴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蝴在小肠内经消化液

的作用,脱囊为童虫,继而从总胆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致病3

人体寄生虫学

1.肝脏受损(次级胆管)

成虫的机械刺激、分泌物、代谢产物使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致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

性黄疸。重者引起(胆汁型)肝硬化。长期损伤可引起肝胆管上皮癌。

2.临床表现:

轻者:肝肿大;

急性期(重度):过敏反应和消化症状(发热、胃痛、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痛

等)。

慢性期: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

腹泻、肝区隐痛、头晕、消瘦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

发育障碍(侏儒症)。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法、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2.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酌i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1.分布:亚洲

2.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3.流行因素:

粪便污染水源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防治

防治原则:卫生+粪管+灭螺

治疗:毗哇酮(首选)、阿苯哒畔

第三节布氏姜片虫

学习目标:

1.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了解致病、诊断、流行及

防治原则

2.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掌握致病机理和临床分型,了解其临

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3.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过程,掌握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其致

病作用,了解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布氏姜片虫简称姜片虫,也叫肠吸虫,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也是人类最

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又称亚洲大型吸虫。

形态

1.成虫:硕大,肉红色,长椭圆形,肥厚,背腹扁平,似姜片。长20-75mm,宽8-

20mm。腹吸盘(漏斗状)大于口吸盘4-5倍,肠支呈波浪状,睾丸两个,高度分支,珊瑚

状,卵巢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两侧,生殖孔位

于腹吸盘前缘。

2.虫卵:体积最大,长椭圆形,是寄生人体最大的蠕虫卵。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

不明显的小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或数十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1.中间宿主:

扁卷螺:第一中间宿主4

人体寄生虫学

菱角、羊算、菱白: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人、猪(保虫宿主)

3.寄生部位:人或猪的小肠

4.感染阶段及途径:囊蜗经口误食

表述:成虫寄生在人或猪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入水,在适宜温度(26~32℃)

下,经3~7周发育孵出毛拗。毛坳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淋巴间隙内,经广2个月发育和无

性繁殖,先后形成胞拗、母雷蝴、子雷蜘及尾拗。成熟尾坳自螺逸出,附着在水红菱、孽

算和菱白等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囊坳。囊蝴随宿主生吃的水生植物经口感

染,在小肠内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后尾蜘脱囊而出,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

致病

成虫以其发达的吸盘吸附于肠粘膜,致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充血、

水肿以致形成局部溃疡和脓肿,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症状:轻度感染者间或有轻度腹痛、腹泻。

中度感染者常出现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

重度感染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低热、消瘦、贫血、腹水,甚至发生衰竭、死亡

儿童还可出现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甚至出现侏儒症。

诊断

病原学检查:

检查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

-一般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对涂片检查阴性者,再用浓集法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流行及防治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猪)

原因:1)粪便污染水体

2)生食含有囊拗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预防:加强粪管+不食生+不用含活囊蜘的饲料喂猪+消灭扁卷螺

治疗:毗喳酮(首选药物)

第四节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重要病原体,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状

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

形态

成虫:外形椭圆,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口、腹吸盘大小

相似,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及两弯曲的肠支。肠支以盲端终。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

吸盘之后,两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

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前端稍突,后端稍窄,有扁平卵盖,卵壳厚薄不匀,后端往往

增厚,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1.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一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一溪蟹、剌站

2.终宿主:人、犬、猫、猪、狼等。

3.寄生部位:肺

4.感染阶段及途径:囊蜘、经口食入。

表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多寄生于人或食肉动物和哺乳动物肺部,产出的卵经气管随痰

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入水后,约经3周发育即孵出毛拗,并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体

内,经胞坳、母雷姆、子雷蜗及尾蝴等无性繁殖阶段的发育,成熟尾蝌(微尾型尾蝇)逸

出螺体,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蝴蛀体内发育为囊拗。当终宿主或保虫宿主生食或半生

食入含有囊坳的溪蟹、石蟹或蛔蛀时,在宿主消化液作用下,5人体寄生虫学

囊内幼虫逸出发育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徘徊窜扰于各器官之间及邻近组织,穿

过横膈经胸腔进入肺部,发育成熟,并形成虫囊。木虫除在肺部寄生外,亦可异位寄生在

皮下、肝、脑、脊髓等处,但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在肺部,每个虫囊内通常有两个虫体寄

生。

致病

危害: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

机制:本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和成虫在器官组织内寄生、移行或窜扰造成的

机械性损伤及其排泄、分泌等代谢产物而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病理分期:基本病变过程分3期:脓肿期、囊肿期和纤维疤痕期。

临床分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食囊蝴后出现。童虫若进入腹腔可引起混浊或血性积液;进入腹壁可致出血

性或化脓性肌炎;侵入肝脏,肝表面呈“虫蚀”样(纤维蛋白附着);穿过肝脏时,表面呈

针点状小孔;若穿行于横隔、脾,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

临床表现:轻者: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重者:全身过敏反应、高

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尊麻疹。

2.慢性期:虫体进入肺部引起。

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

液,炎性渗出,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囊壁

囊肿期: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

酱样液体纤维疤痕期: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

后形成疤痕

表现: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等

胸肺型:最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

腹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隐痛,部位不固定)、腹泻、

大便带血等。偶致腹膜炎,出现腹水;肝损害或肿大。

诊断

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可确诊。

免疫学检查:ELISA法普遍使用

X线及CT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患者。

流行

分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

流行因素: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喇蛀(主要原因)

生饮含囊蝴的水

一、二中间宿主一起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小河沟、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

地带防治

1.宣传教育,不生吃或半生吃溪蟹、?站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2.首选药物:毗唯酮

第五节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六种: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mansoni)

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间插、湄公和马来血吸虫

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一种。寄生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可致血吸虫病

形态

成虫:

6

人体寄生虫学

雌雄异体,圆柱形,雌雄虫合抱。有发达口、腹吸盘,

雄虫:粗短,乳白色,背腹扁平,腹吸盘以下形成抱雌沟。

雌虫:细长,前细后粗,呈灰褐色,居抱雌沟内。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有一小棘,壳周附残留物。内含毛坳。毛蜘

和卵壳间可见可溶虫卵抗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蜘分泌物)。

生活史

中间宿主:钉螺

终宿主:人、牛。

寄生部位:

成虫一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虫卵一肝、肠

感染阶段及途径:尾拗经皮肤侵入

表述: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蜘、母胞蜘、子胞拗、尾蜘及童虫7个发育阶

段。成虫寄生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雌虫产出虫卵随静脉血回流,部分在肝脏集聚,部分

在结肠壁组织内沉积。卵内卵细胞约经11天发育为毛蜘,毛坳头腺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

原可引起肠壁组织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含卵坏死组织因肠蠕动、腹内压和血管内压增

高以及虫卵的重力等作用,向肠腔内溃破,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孵出毛蝴(直线

运动),毛呦钻入中间宿主钉螺,并先后发育为母胞蜘、子胞蜘,经再发育和增殖而释放

出大量的尾蝴(水面)。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与尾坳接触时,尾蜘便藉其穿刺腺分泌物的

溶解作用及体部伸缩、尾部摆动的机械作用,钻入宿主体内,脱去尾部、糖萼转变为童

虫。童虫随血循环经右心到达肺部,经肺静脉、左心进入大循环,再经肠系膜动脉及毛

细血管网到达肠系膜静脉,随血流汇集于肝门静脉。经8~10天的发育后,即从肝内的门

静脉分支逆行至肠系膜静脉定居,雌雄合抱,逐渐发育为成虫。24天开始产卵(诊断时

间)

致病和临床表现

血吸虫尾蜘、童虫、成虫及虫卵均可对宿主产生损害,虫卵为最重要的致病阶段。

尾蜘和童虫:尾蝴侵入宿主皮肤时,出现尾拗性皮炎,是I型和N型变态反应。童虫至

肺部时,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为肺部炎症

及变态反应。

成虫:可致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虫卵:虫卵是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成熟卵内毛拗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糖蛋白等可溶

性虫卵抗原可从卵壳微孔渗出。在其刺激下,机体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吸引嗜酸性粒

细胞、浆细胞聚集在虫卵周围,同时形成虫卵肉芽肿,早期伴有虫卵周围组织的坏死,形

成嗜酸性脓肿,随着卵内毛拗的死亡和组织修复,坏死物质逐步吸收,纤维组织增生,最

后引起纤维化。重感染者,门脉周围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在肝的切面匕围绕在门静脉

周围可见白色长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此称干线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状。严重感

染时,还可有异位损害,此多见于肺,其次是脑及胃等器官组织。

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慢性期和晚期3个不同的病期。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肝脾肿大、肝区压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

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多表现为干咳,有气促、胸痛。

慢性血吸虫病:小量多次感染,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有症

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间歇性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肝肿大,无压师。

若病程继续发展,肝、肠组织纤维化加重,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巨脾、腹水或

上消化道出血等,此称晚期血吸虫病。儿童时期反复大量感染可影响腺垂体功能,生长发

育受抑制,临床上表现为侏儒症。还有少数病例,可出现结肠壁明显增厚,甚至发生癌

变。另外,可见异位血吸虫病。

诊断

1.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查虫卵一一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者(检出率低)

尼龙袋集卵法:适于大规模普查。

毛蜘孵化法和定量透明法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慢性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查找虫卵有困难)7

人体寄生虫学

2.免疫学检查:皮试、酶标、环卵沉淀等

流行与防治

L流行因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2.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病牛治疗病牛可采用精制敌百虫)

3.传播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

4.疫区类型:平原水网型、江湖洲滩型、山区丘岭型。

5.防治:

1)消灭传染源:毗喳酮为首选治疗药物;

2)切断传播途经:消灭钉螺(药物为氯硝柳胺);加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3)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个体防护

线虫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

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掌握蜕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蜕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

法,了解蜕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

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一节概论

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因虫体呈圆柱形而得名,见于水和土壤中,绝大多数

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可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的线虫主要有蛔虫、蟒虫、钩

虫、丝虫、旋毛虫等。形态

L成虫:圆柱状或线状,两侧对称,虫体细长,不分节,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体

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无体腔膜覆盖,称原体腔或假体腔。腔内充满液体,

是物质交换的介质。由于流体静力学原理,对于保护内部器官和虫体的运动、排泄等功能

起重要作用。

1)体壁

①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形成的无细胞结构,在虫体前、后端由角皮增厚形成特殊结构:

唇瓣、乳突、皮棘、翼膜以及雄虫交合伞、交合刺等。

②皮下层:无细胞合胞体组成。在虫体的背、腹面及两侧面向原体腔内增厚、突由,形

成四条纵索,分别称背索、腹索和侧索。(分别有神经干和排泄管通过)。

③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被纵索分成四个区(两个亚背区和两个亚腹

区)。根据肌细胞大

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多肌型、少肌型、细肌型。

2)消化系统: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细长、弯曲的管状结构。

雄性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组成,通入泄殖腔,泄殖腔

背面伸出交合刺1〜2根。

雌性生殖器官是双管型,有两套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两个排卵管汇合通入一

个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的阴门。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中枢。

5)排泄系统:位于虫体两侧皮下层,各有1条排泄管纵贯虫体,有横管相连,横管中央

有一小管通至排泄孔。

2.虫卵:一般为卵圆形,无卵盖。卵壳多为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黄膜或受精膜(外层):薄

卵壳壳质层(中层):较厚,抵抗机械压力8

人体寄生虫学

脂层或蛔玳层(内层):薄,调节渗透压

虫卵从人体排出后,虫卵内细胞的发育程度因种而异:单个或数个卵细胞,胚胎期幼虫

或幼虫。生活史

线虫的基本发育过程为:

虫卵幼虫成虫

虫卵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条件;幼虫发育的显著特征是蜕皮(4次)。蜕皮旧角皮在蜕皮

液浸蚀下被溶解,逐渐形成新角皮

土源性:无中间宿主直接发育型(在外界环境中,可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幼虫

如:肠道寄生线虫钩虫、蛔虫、鞭虫等)

生物源性:需中间宿主间接发育型(必须在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体内才能发育至感染

如:组织内寄生线虫丝虫)

致病

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虫种、寄生虫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的机械和化学

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幼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造成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损害。(钩、蛔、

旋)

成虫:在寄生部位因摄取营养、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病理反应等可致宿主

营养不良、细胞损伤、出血、炎症等病变。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

虫病。形态

成虫:

为体型最大的肠道寄生线虫,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

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口孔位于虫体顶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包绕,内有细

齿%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尾端钝圆,雄虫尾端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卷曲,具

交合刺一对。

虫卵:

受精卵:宽椭圆,卵壳厚(受精膜、壳质层和蛔忒层)。光镜下仅见厚而均匀的壳质

层。卵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不平,棕黄色。卵壳内有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间常

见新月形空隙

3)未受精蛔虫卵:长椭圆形,棕黄色,蛋白膜与卵壳均较薄,卵内充满卵黄颗粒。

生活史

蛔虫属土源性线虫,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

生活史特点幼虫在人体移行途径

肠腔孵出幼虫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一钻入肠壁血管或淋巴管一肝一右心一肺(穿破肺

泡毛细血管)一进入肺泡(蜕皮2次)一支气管、气管一咽部一食管一胃一小肠。

自感染性虫卵f人体一雌虫、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直接发育型人是唯一终宿主

产卵量大24万个卵/每条雌虫/日

受精卵在外界发育适宜条件:

在温暖(21℃〜30℃)、潮湿、荫暗、氧充足的土壤中,约2周卵内细胞发育为幼虫。

1周后卵内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致病

幼虫致病:大量幼虫移行,穿破毛细血管入肺泡,导致蛔虫性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咳

嗽、胸闷、哮喘、9人体寄生虫学

尊麻疹等。卜2周消失。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幼虫

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食欲差、恶心呕吐、间歇性腹痛(脐周围)。儿

童有神经精神症状:惊厥、夜惊、磨牙等

2.过敏反应:尊麻疹、瘙痒、结膜炎等

3.常见的并发症(并发症最严重)

胆道蛔虫病(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胰腺炎、阑尾炎等,可致肠穿孔。

临床表现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部、下腹部放射,间隙性加剧,伴恶心、呕

胆汁性腹膜炎

致病机理:蛔虫钻孔习性

诱因:

•胃肠病变

•进食辛辣食物

•驱虫不当等

刺激虫体,钻入胆管、胰管、阑尾等引起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

好发人群学龄儿童

大量虫体扭结成团堵塞肠道

儿童急性肠梗阻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急性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呕吐、便秘等.

好发部位回肠

患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触之有活动感.肠扭转、肠套叠、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

蛔虫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呕吐

诊断

常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或虫体。饱和盐水浮聚法或沉淀法效果更好。

流行

蛔虫的流行与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和卫生习惯等社会因素有

关。尤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普遍。

抵抗力强:荫蔽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醋、酱油、腌菜等不能将虫卵杀死;

由于卵壳蛔4层的保护作用,10%硫酸、福尔马林、盐酸、硝酸或磷酸,对卵内幼虫发

育无影响。对氯仿、乙酸、乙醇和苯等有机溶剂及氟化氢、氨、澳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

很敏感,卵细胞和幼虫皆可被杀死。

防治

1.进行卫生宣教: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

感染机会。

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改善环境卫生,用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

3、消灭苍蝇和蜂螂,切断传播途径

4、药物治疗: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阿苯达哇、甲苯达哇等。急腹症应及时抢救治疗。

驱虫治疗:常用药物

阿苯达哇(成人400mg/d,顿服)

甲苯咪嗖(成人lOOmg/d,顿服)

伊维菌素(成人6mg/d顿服,治愈率100%)

并发症患者,及时处理

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烧虫,木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可以引起烧虫病。

形态

成虫:细小,乳白色,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口孔位于顶

端,周围有三个10人体寄生虫学

小唇瓣。雌虫中部膨大,尾端长而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形。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

殖系统为单管型,在交配后即死亡.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大约50-60x20-30微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卵壳厚,

分三层,由外到内为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内含一卷曲蝌蚪期胚胎幼虫。

生活史

异位寄生: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肛周皮肤发育6小时左右)

感染途径:肛门一手一口

成虫寿命:1月左右

致病

皮肤瘙痒: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所致。患者烦躁不安、失眠、

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

肠粘膜损伤:轻-无症状;重-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异位寄生:烧虫性阑尾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

实验诊断

虫卵:采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在肛周收集虫卵是最好的实验诊断方法,应在清晨

排便前或洗澡前进行。

成虫:患儿睡后在肛周附近检获雌虫也可确诊,一般在入睡1〜3小时后进行。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城市高于农村,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率高。(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

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

传染源:有蟒虫感染的人。

感染方式:肛门一手一口的自体外重复感染

通过虫卵污染玩具、用具间接经口感染

吸入空气尘土上的虫卵而感染。

讲究个人公共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烫洗被褥,用碘液清洗玩具1

小时

常用药物:阿苯达哇、甲苯达哇、曝嗑咤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

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以血液为食,造成人体的慢性失血,

引起钩虫病。

形态

成虫

虫体细小,长约1cm,活时半透明,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前端较细,背侧弯曲,有口囊(内有齿)

尾端雌虫圆锥形,十二指肠钩虫-尾刺

雄虫膨大形成交合伞,内有肌肉性状的辐肋支持。细长可伸缩的交合刺1对

虫卵

形态:椭圆形,壳薄;颜色:无色透明;内含物:多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空

隙。

幼虫通称钩蜘,分为杆状蜘和丝状恸两个阶段

杆状坳透明,前端钝园,尾端尖细。有口孔、可摄食。口腔细长,咽管前端较粗,中

段较细,后端膨大呈球形。第一期杆状坳蜕皮后,形成第二期杆状蝌

丝状坳口孔已封闭,不进食。口腔壁背、腹面有咽管矛。咽管细长,体表覆有鞘膜。

二种钩虫杆状蜘无明显差异,丝状蜘有差异咽管矛、鞘膜横纹等

丝状坳(感染期)11

人体寄生虫学

特点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和向上性

幼虫可借助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

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cm左右。

丝状坳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受人体温刺激,活动力,显著增强。依靠机械性穿刺运动、

酶化学作用,经毛囊、汗腺开口或破损皮肤主动侵入人体。

生活史

感染阶段:丝状蝴(感染期幼虫)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钩恸的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小肠前暂停发育,滞留于组织

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肠腔

1、在外界发育

虫卵在外界温暖(25-30℃)、潮湿、02充足,第一期杆状蝴以细菌、有机物为食第二

期杆状坳(粪便)约1天破壳孵出,48h内进行第1次蜕皮形成继续增长、储存食物,丝

状坳(感染期),约5-6天,口孔封闭、不摄食,进行第2次蜕皮,丝状蝴分布在土壤表

层,常呈聚集性,自然界一小块土中,污染重时可有数千条。它可借表面水膜张力沿植物

茎或草枝向匕爬行。感染期幼虫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与温度有关。

2、在人体发育

感染期丝状蜘(感染期坳)

感染方式经皮肤主动钻入主要

经口食入

经胎盘输入

丝状坳(感染期)具向温性,主要经皮肤,约30分钟侵入皮下组织,经小静脉、小淋巴

管f右心一肺部,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至肺泡一达咽部,随吞咽至胃一小肠,此时发育

迅速,在感染后第3-4天第3次蜕皮形成口囊,第13T4天第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自幼虫f成虫一产卵约5-7周。

主要感染方式经皮肤;其它经口、胎盘。

致病

幼虫:

1.钩坳性皮炎(粪毒):丝状恸侵入皮肤数十分钟,局部出现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见

充血斑点或血疹,继而见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即钩坳皮炎。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

多见于足趾、足背、手背、手指间的皮肤。

2.肺部病变: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病变。患者

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畏寒、发热等,重者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1-

2周)

成虫:

1、贫血: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

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自身吸血,边吸边排

②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③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④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性质: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特点: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由于缺铁,血红蛋白合成慢于红细胞生成。

症状: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心慌气促、贫血性心脏病、劳动能力减弱。妇

女停经、流产等。

2、消化道病变和异嗜症(allotriophagy)少数患者喜食生米、煤渣、破棉絮等。

其原因不明,与缺铁有关。予铁剂补充治疗,现象可消失。

12

人体寄生虫学

消化道症状上腹部不适、隐痛、腹泻等

食欲增加一好吃懒做II消化道出血黑便、柏油样便、大便隐血阳性易误诊为溃

疡、恶性肿瘤

3、婴儿钩虫病

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物培养法

痰液涂片查钩恸

2、免疫诊断

流行

L分布:广泛分布流行

十二:温带型,北方多见

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型,南方多见

大部分地区混合流行。

2.流行因素:

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

疫土:存在有感染期幼虫的土壤。人与疫土接触而感染。

食生菜、种水稻可致钩虫感染。

钩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半农半商的菜农。

防治综合措施

L加强个人防护提倡穿鞋下地

手、足涂抹L5%左旋咪哇硼酸酒精液或15%嚷苯咪口坐软膏等预防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3.治疗

①钩坳性皮炎如感染钩蝴在24小时内,15%嘎苯咪喋软膏局部涂抹;将感染部位浸入

53℃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可杀灭停留在皮肤局部幼虫。

驱虫治疗常用药物

甲苯咪哇、阿苯哒嘎

联合用药提高疗效

嘎喀唬、伊维菌素

贫血患者给予铁剂治疗

第五节丝虫

学习目标:

1.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

学诊断方法。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2.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

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掌握绦虫一般形态特点。

重要丝虫病:班氏丝虫、马来丝虫通过蚊传播,寄生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

盘尾丝虫通过她传播,寄生在人体皮肤内,可造成眼部损害,严重者甚至失明。在非

洲某些流行区,人群眼部受损者高达30-50%,成人一河盲症II达5-20机

形态

成虫:两种丝虫成虫形态相似。乳白色,细长光滑。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2-3周,生殖

系统单管型。雌虫大于雄虫,尾端钝圆,生殖系统双管型,子宫内成熟虫卵壳薄而透明,

内含卷曲幼虫。阴门处幼虫伸13人体寄生虫学

直,卵壳伸展为鞘膜包被于幼虫体表,此幼虫称为微丝蜘。雌虫为卵胎生,直接产微丝

蜘。

微丝拗: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圆或椭圆形体核,前端无体核

处称头间隙。两种微丝蜘的结构鉴别要点:体态、体核、尾核、头间隙

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蝌,寄生于蚊体内。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螃平均长

1.617mm,马来丝状物平均长1.304mm。

班氏与马来微丝蜘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拗马来微丝蜘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较短(1:1或1:2)较长(2:1)

体核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

整齐清晰可数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无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生活史

感染阶段:丝状恸

生活史过程:成虫-微丝蝴-蜡肠蝴-丝状恸

感染途径:经皮肤、经媒介昆虫蚊传播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有中华按蚊。马来丝虫主要是中

华按蚊和嗜人按

蚊。

成虫寄生:淋巴管和淋巴结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

班氏丝虫浅表淋巴系统和深部淋巴系统(下肢、阴囊等)

微丝拗寄生:血液(夜现周期性)

1.在蚊体发育

当蚊吸血时,外周血微丝拗进入蚊胃f脱去鞘膜f穿过胃壁进入胸肌内发育f腊肠期幼

虫一经2次蜕皮丝状拗一离开胸肌进入血腔一到达蚊下唇(感染期丝状蜘)。

当蚊再吸血时,丝状拗自下唇逸出,经皮肤侵入人体。

丝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仅形态改变),不繁殖(无数量增加)o1条微丝蝴只能发育1

条丝状蝌。微丝拗在蚊体发育至感染期所需时间与温度、湿度有关。•般20-30℃,相对

湿度75-90%,班氏丝虫需10-14天,马来丝虫需6-6.5天。

2.在人体发育

丝状坳进入人体后,移行途径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丝状拗迅速侵入皮下附近淋巴管,再向大淋

巴管或淋巴结移行,经2次蜕皮,约3个月T年发育为成虫。

辛、占相互缠绕以淋巴液为食,交配后产微丝坳,微

丝蜘可停留在淋巴系统内,但大多数随淋巴液经胸导管一进入血循环,到达宿主内

脏、外周血管等部位。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可长达40年。

微丝蜘寿命约2、3个月,少数可达2年以上。

两种丝虫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寄生部位不同:

马来丝虫寄生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多见。

班氏丝虫不仅寄生浅部淋巴系统,主要寄生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肾盂等处深

部淋巴系统。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心包等处。

人是班氏丝虫惟一终宿主。

马来丝虫可寄生猴类、猫科动物等脊椎动物,引起森林型动物马来丝虫病--人兽共患

病。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periodicity)

微丝拗在人体外周血液的出现呈周期性。白天滞留于肺毛细血管,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

中,这种夜14人体寄生虫学

多昼少的现象称夜现周期性。

微丝蝌外周血液出现高峰时间:

班氏夜间10:00-2:00

马来夜间8:00-4:00

夜现周期性机理不明

致病

有关因素:

患者机体状态、感染程度、重复感染、继发感染

丝虫侵犯的部位

致病阶段:主要致病期成虫病理变化早期淋巴管和淋巴结炎性病变,晚期阻塞性

病变。

感染期蜘、微丝蜘

马来丝虫多侵犯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浅部淋巴系统外,还侵犯深部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囊、腹股沟、肾

盂等。

早期是炎症变化:马来丝虫主要引起四肢,尤其是下肢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样

皮炎。班氏丝虫除四肢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及丝虫热外,还可引起精索

炎、附睾炎及睾丸炎。

晚期是阻塞性病变:马来丝虫主要以下肢象皮肿多见,班氏丝虫主要引起上下肢象皮

肿、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乳糜尿。

带虫者微丝蜘血症阳性但无症状和体症具有传染性

原因可能是患者在胎儿期,其母亲已感染丝虫,丝虫抗原通过胎盘使胎儿致敏,以至

出生后对丝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有症状和体症的患者

病程分为:

(1)急性期过敏及炎症反应由于幼虫蜕皮液,成虫代谢物、子宫分泌物等刺激机体产

生局部和

全身性反应。表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急性期多见于青壮年呈周期性发

作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复发

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

1、微丝蝴血症: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成为带虫

者。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

2、急性超敏及炎症反应: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幼虫的蜕皮液,死虫及其

分解产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及全身反应。急性期患者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

毒样皮炎,以下肢淋巴管常见。

(1)流火:逆行性淋巴管炎,发作时见一条红线自上而下离心性发展,下肢多见。

(2)丹毒样皮炎: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出现一片红肿,有灼热感,称“丹

毒样皮炎”。多见于下肢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

(3)淋巴结炎:常与淋巴管炎同时发作,常见于腹股沟及股部。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

痛。

(4)班氏丝虫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可因成虫寄生在精索、附睾和睾丸附近的淋巴管

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5)丝虫热: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常伴有畏寒、发热。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淋巴管内出现增生性肉芽肿(中心为变性的成虫或微丝蝴,并有

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其周围被纤维组织包围),导致淋巴管部

分或完全阻塞。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内压增高,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进入周围

组织。

(1)象皮肿:淋巴管破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淋巴液聚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

生,局部皮肤增厚,弹性减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多见于下肢和阴囊,也可发生在上

肢、乳房处。

(2)睾丸鞘膜积液:多由班氏丝虫所致。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渗入鞘膜腔。

(3)乳糜尿、乳糜腹泻、乳糜腹水:多由班氏丝虫所致。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阻

塞,致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回流受阻,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进入

肾盂从尿中排出,尿液乳白色,15人体寄生虫学

淘米水样。淋巴液亦可流入肠腔、腹腔出现乳糜腹泻、乳糜腹水。

⑷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I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夜间阵发性

咳嗽、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5)马来丝虫多寄生于浅表淋巴系统,主要在四肢,尤以下肢淋巴管、淋巴结炎及象

皮肿多见。

(6)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还在深部淋巴系统,引起精索、附睾及睾丸

的急性炎症、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诊断

1.病原学检查:从外周血液、乳糜尿、体液中查微丝蜘及淋巴结活检成虫可确诊。

(1)血检微丝蝴:微丝蝌具有夜现周期性,采血时间应以夜间9时至次晨2时为宜。

方法: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体液和尿液查微丝恸:离心沉淀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3)成虫检查法:淋巴结或肿块中抽取或活检。

2.免疫学诊断:检测抗体,检测抗原。

流行

1.分布:

(1)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在我国流行于山东及其以南的17

省市。

(2)马来丝虫:仅见于亚洲。在上述17省市中除山东、台湾均有流行。

2.流行环节与流行因素

传染源:血中带有微丝蜘的病人和带虫者

传播媒介:蚊类

班氏丝虫一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一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我国5〜10月气温高、雨

量充沛、湿度较大,有利于蚊媒的繁殖和丝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因而是丝虫病感染的主要

季节。

防治

1.防蚊灭蚊:

2.普查普治:以1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发现患者及带虫者及时治疗

3.首选药物:乙胺嗪(海群生)治疗药物海群生最常用一定副作用。

吠喃陶酮和伊维菌素(对线虫都有作用)

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一手术治疗。

乳糜尿者―-桑叶片剂或现硝酸银冲洗肾盂,严重者手术治疗。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人和多

种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最小线虫。线状,雄虫(L4T.6)x(0.04-0.05)mm,雌虫(3-

4)x0.06mm。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

管型。雌虫子宫长,中段含虫卵,后段和近阴道处充满幼虫,新生幼虫可产出。

幼虫囊包:幼虫大小约(0.25-0.5)X(0.21-0.42)mm,卷曲于梭形囊包中,1-2条幼虫

/囊包,多时达6-7条。囊包壁由内(厚)、外(薄)两层构成。

幼虫(larva)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卷曲形成梭形囊包囊包壁由内层厚外层薄

是成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新生蜘较小,长度0.1mm成熟幼虫约1mm

生活史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人、猪、鼠及野生动物)。

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

成虫寄生在宿主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

16

人体寄生虫学

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在肌肉内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囊包。

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生活史小结

(1)感染

阶段:幼虫囊包

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动物肉类

(2)寄居

阶段及部位: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雌虫卜2个月

肌肉囊包内幼虫约数年,最长可达30年

(3)感染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成虫终宿主-小肠

幼虫中间宿主-横纹肌细胞,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4)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5)生殖方式卵胎生

(6)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致病

主要致病期是幼虫。致病程度与食入囊包数量和感染力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有关。

轻者无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无及时治疗,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

旋毛虫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侵入期、幼虫移行寄生期、囊包形成期

1、侵入期(肠型期):1周

机制:成虫食肠绒毛、幼虫频繁入侵所致。食入囊包,幼虫在小肠内脱囊至发育为成

虫,致肠粘膜炎症反应,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浅表

溃疡。

表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

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

2.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2〜8周

机制: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导致血管炎和肌炎。

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

表现:

1)幼虫移行所经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发热(38-40℃)、水肿,

(眼、面部常见,可扩展到四肢甚至全身)。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常见症状之一。

2)侵入横纹肌,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最明显)。咽

喉部肉受损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

3)移行至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

肺部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及胸膜炎,严重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心肌炎、心力衰竭,严重可致死;

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高压,即使轻度感染亦可造成严重的伤害。

3.囊包形成期: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

机制:滞留在肌肉内的幼虫长大并卷曲,其周围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

肌腔包绕幼虫,形成囊包

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囊包内幼虫被钙化,患者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

数月。重者可呈恶病质,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诊断17

人体寄生虫学

1.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史询问。

发热、浮肿和肌痛生食和半生食动物肉类史多人同时发病残剩肉屑压片镜检或动物

接种

2、病原学诊断:肌肉活检查幼虫囊包

3、免疫学诊断:早期或轻度感染者

流行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

分布:

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以欧美发病率为高。

我国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均有猪感染旋毛虫的报道,云南、西藏、四川、河南、湖北及东

北等地也屡有该病发生。

防治

进行卫生宣教,改变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

认真贯彻肉类食品卫生检查制度;

提倡肉猪圈养;加强卫生和饲料管理,以防猪的感染;

治疗药物:阿苯哒嗖、甲苯咪哇等。

小结:

L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个宿主体内,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

肌。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但要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2.雌虫直接产幼虫。

3.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

4.感染期:幼虫囊包

5.致病期:幼虫

6.病变过程:①侵入期②幼虫移行期③囊包形成期。

7.病原诊断:①肌肉活检法②人工胃液消化法

8.传染源:保虫宿主猪是人类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均不能作传染源。

绦虫

第一节绦虫概论

绦虫或称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中的绦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虫体背腹扁平,左

右对称,长如带状,大多分节,无口和消化道,无体腔,雌雄同体。成虫大多寄生在脊椎

动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需卜2个中间宿主。

形态

成虫:扁平如腰带,分节,白或乳白色,体长数mm至数m不等。

虫体:头节(scolex)

颈部(neck)

链体(strobilus)

体壁:体壁结构:皮层(tegument)微毛、基质区、基膜电镜下微毛

(microthrix)。

皮下层(subcutis)表层肌(外环内纵,纵贯虫体)与吸虫相似

微毛作用:末端呈尖棘状,可擦伤宿主肠壁上皮细胞,有利于吸收营养增加表面吸收

面积

附着功能,防止虫体从消化道排出

实质:石灰小体(缓冲酸碱平衡或作为离子和C02的补充库)

生殖系统:每一成节具有辛、&生殖器官

&生殖器官睾丸一输出管一输精管一储精囊及阴茎

辛生殖器官卵巢一输卵管一卵模及子宫

每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几个到几百个,卵巢大多分成两叶,管状的子宫盘曲于

节片中,无子宫孔。

18

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

虫卵六钩蜘囊尾拗成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幼虫寄生中间宿主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时期

中绦期形态、名称危害不同

生活史类型

(1)假叶目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