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备课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备课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备课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备课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备课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是在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

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以及应用。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

提升,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有很多重要的基础性概念,这些概念揭示

了数学中重要的规律或关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概念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

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应用。在教学正、反比例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

决问题,还要求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

教育。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

三个部分。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口=百教学导航

教材第40页相关内容。

i.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x3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⑴这三面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⑵这三面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4:1.6=-60:40=-s-10=3

22,32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都可以用等号连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探究新知

I.比例的意义。

(1)师:请同学们写出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指

定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⑵师:你能求出它们的比值吗?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生:比值相等。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一,60:40=,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22

2.4:1.6=60:40,也可以写成空=/。

1.640

师: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观察这个式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根

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找比例。

师:在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师引导学生写出另外两组相等的比:5:--2.4:1.6,5:—=60:40o

33

巩固应用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I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集中订正。

2.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一毋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三幅图片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比

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得出比例的意义。在讲解比例的意义时,不是通过简单的复述,而是为

学生展现出生动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

分析思考,总结出“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导航怎=4

国画冬®E

教材第41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C[JOSS

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写出比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于〜」

情境导入

i.师:什么叫做比例?指名学生回答。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4,0.1:1.25和4:50,1:』和,:』

6485

师: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段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说出比例的外项、内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2.4:1.6=60:40

।।

内项

外项

把上面的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引导学生说出外项和内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通过计算内项和外项的积来探究它们的关

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X40=96,两个内项

的积是1.6X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43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验证发现。如:-:0.5=1.2:=,两个外

54

项的积是4义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义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54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X15=5X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

515

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师指出: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归纳并用课件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

引导学生得出:由a:b=c:dgWO,d丰0)可得ad=bc.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板演,集体

讲评。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有两种方法,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二是先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再

看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43页第4、5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一一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哪是外项,哪是内项;在探究比例的基本

性质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让他们发现并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

质;让学生会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多角度观察比例,为后面的解比例打下基础。

第3课时解比例

教学导航,备芋

国画冬®E

教材第42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X画卷加1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含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钝回分箍国

多媒体课件0

口=有教学设计会工

情境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知识的应用——解比例。

探究新知

一、解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做解比例?

指名学生说说什么叫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解比例。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模型的局度=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实际的高度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X:320=1:10,提问: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师: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Xl。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

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

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2.教学例3o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讲评,师强调书写格式。

师: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比的比值是1.6,要使等号右边

比的比值也是1.6-1.6,x应等于6+1.6=3.75。

,即=

x

3.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

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生: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4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学

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型绢回.....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将比例式转化成方程,教学时巧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还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

生的解题能力、归纳能力都得到提高。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正比例

教学导航

教材第45〜46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意义,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

正比例关系,了解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2.使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图象解决问

题。

弋画卷喇直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造02

情境导入

1.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1)

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垢五'市南一路程

板书:速度一。

时间

⑵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总价。

数量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

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

板书课题:正比例

探究新知

一、正比例的意义。

I.课件出示例1中的图表和问题。

师引导学生结合表中数据思考题中的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表中有两种量,分别是彩带的销售数量和总价。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减少,总价也减少。

③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2=—=-=3.5,比值是3.5,实际上是彩带

123

的单价。

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也减少,

而且总价和数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

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7・・・

路程/km90180270360450540630・・・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相关联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

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

路程心

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21=速度(一

时间

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⑴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

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正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左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

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工=鼠

X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

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关

系;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点。

1.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看图回答问题:

⑴如果彩带的数量是10m,那么彩带的总价是多少?

⑵总价是42元的彩带,数量是多少?

⑶彩带的数量是9m,那么彩带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

线上?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并比较比值的大小,集体交流。

(2)指名回答比值80表示的意义,即汽车速度一定。

(3)指名回答第(3)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独立描点,指名展示,集体点评,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确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

线,并要求学生能根据图象解决问题。

2.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

流。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型绢回.....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系时,还是经常会出现错误。一是部分学生对两种量的数量关系不熟;二是部分学生往往关

注的是两种量之间是否存在比的关系,而忽略了两种量是否是变化的量,以及它们的比值是否

一定这两个要素。

第2课时反比例

教学导航落H

教材第47〜48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体

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炼。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难

点:探究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会工

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课件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⑴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底。

(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余的钱数。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质量。指

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

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怎样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

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7页例2情境图和表格及问题。

师引导学生结合表中数据思考题中的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计算后汇报。

①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两种量。

②杯子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杯子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o

(2)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三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

量,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的,而且水的高度与杯子底面积的乘积

总是一定的,是300。这里的积300>实际就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

系就是:底面积X高度=体积。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像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一样归纳出反比例的意义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

关系。上面例2中的高度和底面积就是成反比例的量,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

式子怎么表示?

同学们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xy=k。

3.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⑴如果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用砖块数成反比例关系。(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

4.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巩固应用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2.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8、9、10、11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一毋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已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正比例、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学

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正、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明确正、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加强了

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知识。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发现数学规律,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比例尺⑴

教学导航

教材第53页相关内容。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

尺。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弋国侬®医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难点:会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多媒体课件,机器零件图纸。

三百教学设计书4

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这两幅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相同吗?(在图上指给学生看)同样是北京到

上海的距离,为什么在地图上它们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比例尺。

探究新知

一、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

我们把它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认识数值比例尺。

教师出示比例尺1:100000000,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

T00000000”表示什么?指名说一说:“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

是说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cm。

教师说明: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100000000

a认识线段比例尺。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51°kra«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度1cm是

图上距离,50km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是50km。

4课件出示一幅零件图纸,引导学生观察图纸中的比例尺2:1。师:你知道它表示什

么吗?

指名汇报: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教师说明: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长度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

再画在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

的比。

二、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4cm:120km=2.4cm:12000000cm=1:5000000

师强调:在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再化简。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2.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如绢咽.....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当讲解和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归纳,在获得知识的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例尺多为缩小比例尺,生活经

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收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放大比例尺,拓展学生的

认知。

第2课时比例尺(2)

教学导航

教材第54〜55页相关内容。

<8W£

i.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会应用比例尺画

图。

2.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国侬®医

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出示问题:1.什么是比例尺?(指名学生回答)

2•你能说说下列比例尺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1)比例尺1:200000

(2)比例尺?510km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比例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一、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学生读题,并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启发: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实际距离。

2.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生:7.8crrio

师: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生:用x表示,再用比例式来求。

师: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该用什么单位?

生:用厘米。

师: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

生:分数形式。

让学生先独立列比例式解答,再小组交流。教师板书解答过程。师: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可以用算术方法:7.8+二一。

400000

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课

件出示教材55页例3。

组织学生讨论:要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就要知道什么?(图上距离)怎样求?使学生

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X比例尺”,求出三个同学的家分别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学生分组求出各家的图上距离,教师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展示交流。

巩固应用

I.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2.教材第56-58页相关习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遢一一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首先结合教材例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

索、讨论、交流等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多种方案

来解答问题,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教学时发现,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比例尺的

选择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第3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导航

教材第59〜60页相关内容。

<®W®

i.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画

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的特点,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

缩小后的图形。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大小的变

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投影仪、直尺、方格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四幅图片。

师:图中的人分别在做什么?这些是什么现象?同学们见过这些现象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是用照相机把天安门城楼缩小在相框里;老教授在用放

大镜把报上的字放大;教师用视频展示台把书上的图形放大;小女孩通过光线把自己的影子放大。

师:在这些现象中,有的是把物体放大,有的是把物体缩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

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一、画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例4题、图,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

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纸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的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三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二、画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1.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图形又会发

生什么变化?

学生先动手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画出来,再交流讨论后得出:

⑴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⑵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342

2.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或缩小时原图的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

变化,形状没变。

3.练习: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猜一猜斜边的

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学生尝试操作,再讨论交流。

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巩固应用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格数找出放大后的图形。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让学生按要求画图,

教师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作品。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遢型毋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

过程。教学时,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

拨完成本节课后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4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材第61、62页相关内容。

<®WE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

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算术方法与比例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发展

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V[I侬®医

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关系式。

师:今天,我们学习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一、正比例的应用。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情境图上的内容和数学

信息。

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并列式算一算,再在小组内交流。指

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

28+8X10

=3.5X10

=35(元)

师: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

师: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

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说一说解答方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

的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指导学生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2回顾与反思。

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不变的量)

如果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3练习:完成教材第61页下面求“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二、反比例的应用。

1.师课件出示教材例6。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这样解答是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

哪个量是不变的量?

⑴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例6。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检查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要列成积相等的式子。

⑵按以前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先求总数)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怎样

做?

⑶指出:解答例6要根据题意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

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的乘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解答。

2.小结解题思路。

⑴请同学们根据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题,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大家交流。

(3)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4)师生小结:应用比例的知识解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

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的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

意义列式解答(板书“列出比例式解答”)。

师: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列式?(正比例关系比值相等,

反比例关系乘积相等)

巩固应用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指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型一必.....

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复习正、反比例的特征,再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使学生经历探究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自主评价、探究互动等方式,让学生自

己发现问题,探究解题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导航

教材第65〜66页相关内容。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数

学知识的能力。

2.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

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比例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能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