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诗海撷贝

【赏析】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词人

借墙里佳人、墙外行人,一个无情、

蝶恋花•春景

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

苏轼

情,也蕴含了他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悖

论的思索。词的上片结尾两句,“枝

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

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

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

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

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

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

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

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

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

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

渗透着人生哲理。

.)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我预习我达亚

一、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1)何妨•不妨

何妨不妨

PK

为什么不;用反问的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

A

语气表示不妨么妨碍

⑵萧条•萧瑟

词语词义区别

寂寞冷落;凋零;

萧条政治、经济等不景侧重于社会环境

气,衰微、衰退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

萧瑟音;形容环境冷清、侧重于自然环境

凄凉;稀疏

2,易错识记。

⑴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容易近义混淆。

【近义联想】

①冰消瓦解:像冰一样融化,瓦一样破碎。形容完全消失或崩溃。

②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③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④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⑵江山如画: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⑶人生如梦:多被用来感悟人生,用来形容人生中那些飘忽不定的因

素。容易色彩不当。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⑴熬夜感觉到疲惫难熬时,不妨先休息30分钟,也可以做做深呼吸,

能增加大脑供氧量,去除睡意,维持头脑清醒。(何妨•不妨)

⑵在美国历史上,即便是出现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美储联依然能够

全身而退。(萧条•萧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

⑴原董事长被刑拘,这家公司遭股债双杀30亿市值冬飞姻零。(Vo

灰飞烟灭: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

⑵江中如理),盛世相逢,秦岭生态旅游节岭江山景区开园庆典在商洛

市商州区腰市镇岭江山景区隆重举行。(J。江山如画:形容自然风光

美丽如图画。)

⑶艰苦创业,努力打拼,他不由感慨:人生如琴,成功只垂青有准备

的人。(义。人生如梦:多被用来感悟人生,比喻世事不定,生命短促。)

三、语基训练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若有错误须改正。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给(1面)巾,谈笑间,

串橹灰飞烟灭。

改正:

答案:纶(guGn)墙一才啬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

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

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

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是啊,

,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

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板旁桅子花的芬芳?

A.你把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忽略了,却只看到了他生命中的伤痛

B.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

C.你只看到了世人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却忽略了他生命中的伤痛

D.你不仅看到了苏轼生命中的伤痛,也看到了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

【解析】选C。A、D两项内容与上下文矛盾;B项与上下文内容不能衔

接。

四、内容感知

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

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

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定风波》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

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D.《定风波》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

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解析】选B。“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这是为下文“怀古”做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2.阅读两首词,依据提示补充完整空缺内容。

内容概括具体语句(用原文词句填写)

所见:①大江、故垒、乱石、

上片:吟咏赤壁、惊涛

怀想古人所想:②千古风流人物、一时

赤壁

多少豪杰

怀古

所忆:③雄姿英发、橘橹灰飞

下片:仰慕英雄、

烟灭

感叹自己

所慨:④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⑤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波余独不觉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2我博览我掌握

一、魅力作家

词坛巨人一一苏轼

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

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

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

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

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僧州(今海南彳詹州市),从此随缘自适,

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

病死于常州。

成就: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在书法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代表作品:文集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

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

赤壁赋》等。

♦经典觅珠

东坡赤壁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

里(“东坡居士”由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

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

期写出来的。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不

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

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

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

二、探寻背景

豪放诗词的代表作一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

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

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

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

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

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表现“泰然处之”心境的《定风波》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狮店。予买田

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

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文化常识

豪放词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的男女爱情,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

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宏、

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它打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畅所

欲言,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达,语言流利畅达,乃

词中与婉约派相比肩的一大流派。

四、脉络梳理

P(大江东去h

K咏赤壁卜方藤bl殿典寸女流逝L

----------------黝是人非/

1(江山如画户

p(风流人物^

惬殴邈慧雄蒙古}碣里

k战功卓著)

■(官场多情4

储鬣将利

好心丁酬J

y人生如耕

r-OH

P{冒雨徐行)--O)--(—蓑烟雨任平生

HHH_>然旷达]

(定风波卜

忧系而忘J

q雨过天晴]—丽a~(也无风雨也无4

五、内容概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

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

旷达的人生态度,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

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

我理解我鉴赏

目标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突出写了周瑜?为什么要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

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

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

悲壮情怀。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

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

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2.《定风波》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

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作者出游,归途遇雨,从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系到人生的风

雨,以小见大,借题发挥。于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中表现出深邃的人

生哲理,表达出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目标二:赏析诗歌的形象

3.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

为、英气不凡?

【明确】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

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

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已经40多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

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

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

“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而其“独

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目标三:分析诗歌的语言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

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①“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

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②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

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

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的运用富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

【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

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

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

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7.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

层含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

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

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指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的双写)直

抒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福祸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

:我思悟我提高

1.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

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点拨】(观点一)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

急切愿望不能变为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

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

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

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观点二)并非消极颓废。结合上下片词句可以看出,“人生如梦”是

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

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

可以说是意境壮阔、风格豪放,豪放中略见苍凉,但“苍凉”掩盖不

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2.《定风波》词的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饱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风雨”二字,

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

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

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

人生态度。

3.有人评价《定风波》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

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

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

哲理。

,我实践我飞跃

1.《定风波》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

点睛之笔。“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

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是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写

胸臆,从生活小事中点出人生大哲理。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请指出下列诗句

是如何运用双关修辞的。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⑵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中利用“丝”

“思”同音构成双关。(2)“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一方面承上写

边塞的荒凉,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圣上的恩泽到不了边关,有抱怨朝廷

不关心守边士卒疾苦的意思。(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说天气,

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以此

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心理。

2.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

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请运用双关手法围绕一个

中心写一个作文片段,200个字左右。

【解析】在明确“双关”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自己熟悉的且有话可说

的内容来写,如自然的路与人生的路,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与人生的坎

坎坷坷等。语言有文采,结构完整。

参考示例: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到了那里,妈妈看

见山那么高、那么陡,就先打了退堂鼓,决定不爬了。爸爸说:“咱

俩爬!咱们这次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肯定有意思!”我说:“好

啊!”别人没走过的路的确难走。山路很滑,坡还很陡,每前进一步

都很困难。我干脆学着动物的样子,四肢并用往上爬,有时甚至只能

揪住一把草,靠着草的力量爬上去。汗沾湿了衣服,喉咙里要冒烟。

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山风吹来,爽啊!山上的风景真美啊!人生

就是这样,最美的风景常在辛苦跋涉后所到的地方。

群读培优•拓展学习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才然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①。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①浮玉:喻指金山。

,-培优训练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

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

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

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

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解析】选D。D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2.(文化传承与理解)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所制,故又名“秦

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

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

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鸣

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

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

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解析】选Bo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

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

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

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

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

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

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

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

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

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

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

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4.(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

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才然轻拢”在《琵

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

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o,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答案:轻拢慢捻抹复挑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教研聚焦•高端引领

,创新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

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

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

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和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

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

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

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鼻矶,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

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一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见【我博览我掌握】“魅力作家”“探寻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

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以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片:(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片:(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

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

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

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

造出声势。

2.【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

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

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

有声有色。

3.【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间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

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

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

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4.【讨论】作者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的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

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

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词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

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1.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

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

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

“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

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

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

显出周瑜的年少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六)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情。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雨霖铃》做比

较,重点从“景物、事件、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2.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一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

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

词中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

黄州时。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

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

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是潇潇春雨和料峭春

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臆。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ing)吟哂(xiM)一蓑(sub)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1)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

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2)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

(3)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

祸福难晓,不如顺其自然。

(4)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重点探究、拓展

1.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遍。看看在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

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居然不动。潇洒镇静中,

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

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

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

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颇有点超凡脱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对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

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

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

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

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

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

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天上

人间,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

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问题探讨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

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这才是正

常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

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

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六)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那么词中的“风

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

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里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

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骑马轻快?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

规)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

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相关练习题。

,多维深度赏析

一、写景物,叹人事,抒豪情一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

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

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

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

和周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