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_第1页
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_第2页
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_第3页
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_第4页
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的专业课程之一。内容

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真菌学及其他微生物检验、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

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本大纲适用于

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材、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各种微生物的生物

学特性,检出方法,鉴定依据。对临床意义和致病机理也应涉及。学习本课程应安排在学完

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及病理学之后进行。教师在上课的实践中应强调“三基”,采用

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思路。在适当的内容中加入本学科前沿的探索信息,引导学生对探究

微生物各项特征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对待各种试验结果,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绪论一、目的和要求: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临床微生物学的概念;

(二)详细讲解本学科的任务,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三)详细讲解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

第一篇临床微生物学导论

第一章微生物与感染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二)熟悉微生

物的致病性(三)了解感染的:病症与症状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感染与感染性疾

病,感染性疾病的类型;(二)详细讲解微生物的致病性(三)一般介绍感染的临床征象

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临床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的要求

(-)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三)掌握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技术、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及鉴定、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动物实验。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临床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的要求(二)重点

讲解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真菌的基本特性(二)掌握临床

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四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标本的采集与运送(二)熟悉病

毒的分离与鉴定(三)熟悉病毒的快速诊断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标本的采集与运

送(二)详细讲解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快速诊断;重点讲解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

第二篇临床细菌学

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细菌分类学的基本概念(二)熟悉

细菌的分类方法(三)熟悉细菌分类系统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细菌分类学的基本

概念、分类等级、细菌命名法;(二)详细讲解细菌的分类方法和细菌分类系统。

第六章球菌一、目的和要求(--)掌握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二)掌握链

球菌属生物学特性及鉴定;(三)掌握肠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鉴定;(四)掌握奈瑟菌

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了解其它革兰阴性球菌的生物学意义。二、教学内容(一)重点

讲解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属间、属内的鉴定,致病性;一般介绍微球菌属的特点;(二)

重点讲解链球菌属的分类,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分群鉴定,致病性;肺炎链球菌的生物

学性状及鉴定;(三)重点讲解肠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鉴定;(四)重点讲解脑膜炎奈

瑟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一般介绍布兰汉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肠杆菌科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二)掌握埃希菌属

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三)掌握沙门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四)掌握志

贺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五)掌握耶尔森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六)

掌握枸椽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摩根

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主要的鉴定标志;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肠杆菌科的

分类命名、临床意义、共同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二)重点讲解埃希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

物检验,详细讲解埃希菌属的分类和微生物特性;(三)重点讲解沙门菌属的临床意义和

微生物检验;详细讲解沙门菌属的分类和微生物特性;(四)重点讲解志贺菌属的临床意

义和微生物检验;详细讲解志贺菌属的分类和微生物特性;(五)重点讲解鼠疫耶尔森菌

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一般介绍其他耶尔森菌;(六)重点讲

解枸椽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摩根菌

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主要的鉴定标志;

第八章弧菌科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弧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鉴定。(二)掌

握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鉴定二、教学内容(一)霍乱弧菌、副溶血性

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一般介绍其他弧菌。(二)重点讲解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的生物学性状和鉴定。

第九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一、目的和要求(-)掌握非发酵菌的共同特性(二)熟悉

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和微生物检验,掌握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的微生物检验:

了解其他非发酵菌的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重点讲解非发酵菌的概念及共同特

性和初步分群;(二)详细讲解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和微生物检验;(三)重点讲解铜绿假

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的微生物检验;(四)•般介绍其他非发酵菌的微生物检验。

第十章苛养菌及人畜共患病原菌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嗜血杆菌属和鲍特菌属的临床

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了解人畜共患病原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嗜血杆菌属和鲍特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一般介绍人畜共患病原

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十一章革兰阳性需氧杆菌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炭疽芽胞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

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了解蜡样芽胞杆菌、红斑丹毒丝菌利阴道加特纳菌的临床

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炭疽芽胞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临床

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一般介绍蜡样芽胞杆菌、红斑丹毒丝菌和阴道加特纳菌的临床

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了解其他棒状杆菌的特性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白喉棒状杆菌的临床意义和

微生物检验;(二)一般介绍其他棒状杆菌的特性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分枝杆菌的分类;(二)掌握结核分枝

杆菌的临床意义及微生物检验(三)了解非典型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和微

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分枝杆菌的分类;(二)重点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的

临床意义及微生物检验(三)一般介绍非典型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

物检验

第十四章放线菌与诺卡菌属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临床意义和

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十五章厌氧菌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厌氧菌的概念,了解种类和分布。(-)掌

握厌氧菌的临床意义和厌氧性细菌的检验;(三)了解厌氧球菌、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

菌、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四)掌握梭状芽胞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厌氧菌的概念,i般介绍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二)重点讲解

厌氧菌的临床意义和厌氧性细菌的检验;(三)一般介绍厌氧球菌、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

杆菌、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四)重点讲解梭状芽胞杆菌

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

第十六章弯曲菌与螺杆菌属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和

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十七章螺旋体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密螺旋体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熟

悉疏螺旋体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三)掌握钩端螺旋体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二、教学内容(一)自学

第十八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体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三篇临床真菌学

第十九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二十章病原性真菌一、目的和要求(一)了解浅部感染真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

掌握深部感染真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的临产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

一般介绍浅部感染真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重点讲解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

霉的临产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一般介绍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抱菌。

第四篇临床病毒学

第二十一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二十二章呼吸道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

性、微生物检验;(二)熟悉副粘病毒科和其他呼吸道病毒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二)详细讲解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和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

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甲、乙、丙、丁一、戊型肝炎病毒

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第二十四章逆转录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

特点和微生物检验(二)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点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点和微生物检验(二)一

般介绍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n型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点

第二十五章肠道病毒一、目的和要求(-)掌握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二)掌握脊髓灰

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三)了解新型

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与埃

可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二)般介绍新型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特

第二十六章急性肠胃炎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轮状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点

和微生物检验(二)了解其他胃肠炎病毒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轮状病毒的临床意

义、微生物特点和微生物检验(二)•般介绍其他胃肠炎病毒的微生物特点

第二十七章黄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

验(二)了解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重点

讲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二)一般介绍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

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

第二十八章出血热病毒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汉坦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临床意义、

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二、教学内容(一)详细介绍汉坦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临床意

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第二十九章疱疹病毒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二)掌握单纯疱

疹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三)熟悉水痘带状疱疹病

毒和E-B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四)了解人疱疹病毒6、7、8型微生物特性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疱疹病毒的分类和共同特性(二)重点讲解单纯疱疹病毒和人巨

细胞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三)详细讲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

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四)一般介绍人疱疹病毒6、7、8型微生物特性

第三十章其他病毒」、目的和要求(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细小病毒B19

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细小病

毒B19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

第三十一章肮粒一、目的和要求(一)了解肮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二、教学内容(一)

一般介绍阮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特性第五篇微生物检验

第三十二章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血液感染的病原体检验(二)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检验(三)掌握上、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检验(四)掌

握消化道感染的病原体检验(五)掌握尿路感染的病原体检验(六)熟悉性传播疾病的病

原体检验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常见菌血症和脓毒症的病原体检查和临床意义(二)

重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的检查和临床意义(三)重点讲解上、下呼

吸道细菌感染的病原体检验、一般介绍真菌和病毒感染的检查(四)重点讲解消化道细菌

和病毒感染的检查(五)重点讲解尿路感染的细菌学检查(六)详细讲解性传播性疾病的

检查

第三十三章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医院感染的概念与流行特点(二)

掌握医院感染的监测(三)了解医院感染的控制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

概念、流行特点和常见的病原体(二)重点讲解医院感染的监测(三)一般介绍医院感染

的控制

第三十四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种

类和抗菌谱(二)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三)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耐药性的

检查方法(四)了解抗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厌氧菌体外抑菌试验和抗真菌药物敏感

性试验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谱(二)重点讲解试

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稀释法和纸片琼脂扩散法。一般介绍E试验、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杀

菌试验和监控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试验。(三)重点讲解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耐药性

的检查方法(四)一般介绍抗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厌氧菌体外抑菌试验和抗真菌药

物敏感性试验

第三十五章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一、目的和要求(一)了解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和

血培养系统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三十六章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质量控制的概念;室内质量

控制的内容和要求;熟悉室间质量控制评价。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室内质量控制

的内容和要求;详细讲解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5※〈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本学科总教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66学时。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可参考

下表:内容•时数•内容•时数・•绪论・1•第三篇临床真菌学-・

第一篇临床微生物学导论••第十九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一章微生物与感染•1

・第二十章病原性真菌•1••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1•第四篇临床病毒学«・•

第三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一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0.5••第四章病毒感染

的实验诊断-2•第二十二章呼吸道病毒・2・•第二篇临床细菌学・•第二十三章肝炎

病毒・4・•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第二十四章逆转录病毒»0.5••第六章球

菌-4•第二十五章肠道病毒・0.5••第七章肠杆菌科・6•第二十六章急性肠胃炎病毒

•0.5・•第八章弧菌科・2•第二十七章黄病毒・0.5・•第九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

•第二十八章出血热病毒・0.5••第十章苛养菌及人畜共患病原菌・1.5•第二卜九章疱

疹病毒.2.•第十一章革兰阳性需氧杆菌・1.5•第三十章其他病毒5••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1•第三十一章阮粒・0.5••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2•第五篇微生物检验

・•.第十四章放线菌与诺卡菌属*1•第三十二章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6・•第十

五章厌氧菌.5•第三十三章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2••第十六章弯曲菌与螺杆菌属*1

・第三十四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4・•第十七章螺旋体・•第三十五章微生物

商品化自动化检验•••第十八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第三十六章微生物检验

的质量控制・2•・实验教学大纲如下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主要内容和应达到

的基本要求•实验类型•实验要求•每组人数•・1•球菌(葡萄球菌)*5•掌握葡萄球菌

的鉴定方法•操作验证•必做・2・・2・球菌(链球菌、奈瑟菌属)・5•掌握链球菌、奈

瑟菌属•操作验证•必做・2・・3•肠杆菌科(埃希菌属)・4•掌握埃希菌属的鉴定方法・

操作验证•必做•2・・4•肠杆菌科(志贺菌属)・4•掌握志贺菌属的鉴定方法•操作验

证•必做・?2・*5•肠杆菌科(沙门菌属)*4•掌握沙门菌属的鉴定方法•操作验证・

必做・?2•*6•肠杆菌科(其他菌属)・6•掌握肠杆菌科(其他菌属)的鉴定方法•操作

验证•必做•2・*7*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4•掌握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方法•操

作验证•必做•2•・8•分枝杆菌属*3•分枝杆菌属的鉴定方法•操作验证•必做*2•・9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血液标本)・6•掌握血液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操作验证•必做・2・

・10•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尿液标本)・7•掌握尿液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操作•必做・2・

•11•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粪便标本)・7•掌握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示教•必做・15

•*12•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混合标本,实验考核)*6・掌握混合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作

为学生独立进行鉴定的考核•综合•必做*1•-13•体外药敏试验-3•掌握体外药敏试验

技术•操作・必做・2..14•病原性真菌*3•掌握病原性真菌鉴定•操作•必做*2•・

弯曲菌和螺杆菌P216

适用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俞树荣主编人卫97年10月版

检卫学院李超

第一节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

弯曲菌属是一类氧化酶阳性、动力阳性、革

兰阴性弯曲、微需氧的细菌。

生物学性状,弯曲菌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

状,长1.5〜5um,宽0.2〜0.8菌体

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

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

胞。

致病性与免疫性

本菌主要引起人类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其

中空肠弯曲菌是引发散发性细菌性肠炎的常

见菌之一。

空肠弯曲菌的某些血清型(0:19)与人的神经

组织有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免疫反应而导

致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疾病,如格林巴

利综合症。

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的两端单鞭毛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菌落表面的单层细胞,多呈纵向排列;金属镀膜

第二节螺杆菌属Helicobacter

螺杆菌属是一类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阳性、

微需氧,在37℃能够生长,在25℃和42℃不

能生长的革兰阴性弯曲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1983年Warren

与Marshall成功地培养出了Hp;胃窦部最

多见,其次是胃体部,也可见于食管和肠的

胃腺化生上皮中。

Hp的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菌体细长而弯

曲呈螺旋形、弧形,S形或海鸥状。菌体一

端或两端有多根带鞘的鞭毛。

Hp生化反应特性

氧化酶过氧化氧酶均阳性,快速胭酶试验

阳性。

微生物学检验

快速胭酶试验:将小的组织块装入有chris-

tensen尿素培养基的小瓶内,如培养基山

黄变红为阳性。提示该菌产生的高活性的

胭酶已将尿素分解。

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

粘膜中检出率远远高于正常者。其中最高的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80%~100%,其次为慢

性胃炎,为70%~90%,胃溃疡,57%〜85%,

以及残胃炎,十二指肠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症,碱性反流性胃炎等。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

揭示Hp与胃腺癌有关联,药物预防高危人群可

有效地降低胃腺癌的危险性。

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

-兼性厌氧球菌9属、专性厌氧球菌5属、专性

需氧球菌1属

-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属、布兰汉菌属

?化脓性球菌pyogeniccocci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概况

?分类

-32个种15个亚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头

状葡萄球菌S.capitis,人葡萄球菌S.hominis,腐生葡萄球菌

S.saprophyticus

?溶血、模仿、中间、木糖葡萄球菌等

-根据是否产生凝固酶

?凝固酶阳性

?凝固酶阴性

-其他分型

临床意义

?化脓性感染

-局部感染:疳、痈、脓肿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骨髓炎、肺

炎、心内膜炎等

?食物中毒

?人类皮肤烫伤样综合症

?毒性休克综合症

临床意义

?凝固前阴性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粘膜正常菌

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葡萄球菌的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演变,目

前最为严重的是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

(Methe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MRS)

致病物质

?侵袭性酶类: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磷脂酶、

触酶、耐热核酸酶

?毒素:

-溶血毒素(a,B,丫,3)

?a溶血素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特别对兔红细胞最敏感

?损伤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

-杀白细胞素

?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肠毒素

?A,B,C1,C2,C3,D,E,G,H9个血清型,以A,D型多见

?常为凝固酶阳性菌株产生,耐热核酸酶与肠毒素平行存在

致病物质

?表皮剥脱毒素

-主要由噬菌体II组产生,有A,B两个血清型

-引起剥脱性皮炎,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

疫低下者

?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微生物特性

?形态大小

-直径0.5~L5um,革兰阳性球菌

-单个、成双、短链或成簇排列葡萄状

-无鞭毛和芽胞

-有些菌株有荚膜

葡萄球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pH7.4~7.6,最适温度35℃~37℃,

?兼性厌氧

葡萄球菌生长情况

?普通平板:

-2~3mln,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为脂溶性

?血平板:

-2~3mm,金黄色、白色、柠檬色,有的出现透明

溶血环

?高盐甘露醇平板:

10~15%氯化钠,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发酵甘露酚:

呈黄色菌落

?液体培养基

-均匀混浊生长

葡萄球菌抵抗力

?为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

?干燥脓汁、痰液中存活2~3月

?加热60℃lh或80℃30min才被杀死

?2%石炭酸15min,1%升汞lOmin死亡

?耐盐性强,在含10婷15%氯化钠中生长

?对碱性染料敏感,1,100000~200000龙

胆紫抑制生长

?常用抗生素敏感,耐药菌增长

葡萄球菌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

微生物检验

?检验程序

?标本采集

?标本直接检查

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般标本

-血琼脂平板2~3mm,金黄色或白色,B溶

血或不溶血,光滑、不透明、圆形凸起菌落

?污染标本

-高盐甘露醇平板发酵甘露醉为黄色菌落

?血液标本

-液体培养基增菌培养

鉴定

?涂片革兰染色

-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串、葡萄串样

?与链球菌区别

-触酶试验阳性

?与微球菌区别

-厌氧葡萄糖产酸、需氧甘油产酸,0.4ug/ml红霉素耐受

?属内鉴别

-凝固酶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磷酸酶试验、毗咯烷酮芳基

酰胺醐(PYR)试验、新生霉素敏感试验等。

凝固酶试验

?玻片法凝固酶试验

?试管法凝固酶试验

?其他方法

其它鉴定试验

?耐热核酸酶试验

?磷酸酶试验

?毗咯烷酮芳基酰胺酶(PYR)试验

?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鸟氨酸脱段酶试验、服酶试验、半乳糖

背酶试验,3-羟基丁酮酸试验、多粘菌

素B耐药试验、糖产酸试验

商品化鉴定产品

?API-staph

?ID32staph

?Microscan

?VITEKGPI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药物

?八组

-青霉素、苯嚏西林

?B组

-红霉素、克林霉素,SMZ/TMP,万古霉素

?(:组

-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

?口组(尿路感染用)

-诺氟沙星、吠喃妥因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ethe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MRS

?携带mecA基因,编码PBP2a青霉素结合

蛋白,与目前所有B-内酰胺类抗生素亲

和力极低,且替代其他PBP的功能

?异质性表达

?常伴随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甘类、四

环素类耐药

MRS的检出

?加2%NaCl,<35℃孵育至24小时,才能完全检

?苯唾西林1Pg纸片抑菌环

-金黄色葡萄球菌<10mm

-凝固醐阴性葡萄球菌W17mm

-或抑菌环内有菌落生长

?苯哇西林MIC

-金黄色葡萄球菌e4ug/ml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0.5ug/ml

病原性真菌

(第二十五章P418-438)

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铁丽

目的

掌握深部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了解浅部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真菌的基本特性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有

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腐生或寄

生方式摄取营养,单细胞或多细胞,行有

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结构与形态

菌丝:成熟的抱子在基质上产生的管状结构。

菌丝体:许多菌丝交织成团。

抱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

真菌的分类(I)

按菌落形态分

霉菌,多细胞,产生菌丝和抱子,,丝状菌落,

酵母:单细胞,,乳酪样菌落,

双相真菌:菌落形态受环境因素影响

真菌的分类(II)

按致病性分

致病性真菌:如申克胞子丝菌、荚膜组织抱浆

菌、粗球抱子菌等。

条件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

等。

真菌的分类(III)

按感染部位分

浅部真菌,主要侵犯皮肤、指(趾)甲、

毛发。

深部真菌,主要侵犯深部组织、内脏及全

身。

真菌的检验方法

直接镜检

染色/不染色,10-20%KOH处理

分离培养

选择培养基(高糖,低pH),培养条件(温度、湿度)

生化试验

同化发酵试验,牛乳分解试验,胭酶试验等

动物实验

确定真菌的致病性

核酸检测

主要用于疑难、变异菌株的早期诊断

毒素检测

检测食品、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

浅部感染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

代表菌:糠枇马拉色菌

嗜脂性酵母样菌

所致疾病:侵犯皮肤角质层,导致汗斑(花斑癣)

微生物检验: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透明胶带粘贴取材:厚壁抱子,粗短菌丝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37℃3天生长,20天菌落约10mm,乳酪色酵母样菌

(-)皮肤癣真菌

主要菌属,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抱子癣菌属

20余个种对人类致病

微生物检验:

()直接显微镜检查

处理:皮屑(10%KOH制成湿片)

指甲(25%KOH处理)

镜检:分支的菌丝,成链的抱子

(二)分离培养

沙氏琼脂,25℃培养4周

(三)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主要菌属

着色真菌: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抱霉等

引起病损皮肤变黑、化脓、结痂

抱子丝菌(二相真菌),申克胞子丝菌

抱子丝菌病

微生物检验

(-)直接显微镜检

着色真菌:短粗分隔的菌丝,分生抱子

抱子丝菌:霉菌型,组织型(卵圆形或梭形抱子)

(-)分离培养

沙氏琼脂10-14天

深部感染真菌

假丝酵母菌(念珠菌),81个种,其中11个种对人有致病性:

隐球菌,17个种7个变种,仅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对人有致病性

曲菌,900余种,其中10个种对人有致病性

毛霉目真菌,根霉属,梨头霉属,毛霉属,根毛霉属等

组织抱浆菌,组织抱浆菌,组织抱浆菌杜波变种

卡氏肺抱菌(卡氏肺曩虫)

(-)假丝酵母菌

主要种,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等

所致疾病,肠炎、肺炎、尿道炎、阴道炎、败血症等

微生物检验: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芽管形成试验,厚膜抱子形成试验,糖同化/发酵试验

(三)血清学诊断

主要鉴定试验(D

芽管形成试验,假丝酵母菌接种到0.5ml人

或动物血清中,37℃培养1-4小时,镜检芽管形

成情况。

厚膜电子形成试验,假丝酵母菌接种到玉

米粉琼脂中,27℃培养1-2天,镜检厚膜抱子形

成试验。

主要鉴定试验(II)

糖同化发酵试验,P426

酵母菌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

TZC还原试验

含0.05%g/L氯化三苯四氮唾的培养基

上菌落颜色

白色假丝酵母菌无色;热带假丝酵

母菌红色

主要鉴定试验(III)

酵母菌显色培养法

利用培养基上特殊的显色物质鉴定念珠菌

商品,CHROMagarCandida培养基(柯玛嘉)

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

白色假丝酵母菌一一绿色、翠绿色(直径约2mm)

热带假丝酵母菌一一蓝灰色,铁蓝色(直径约1.5mm)

克柔假丝酵母菌---粉红色(模糊,有微毛,直径约4-5mm)

光滑假丝酵母菌--—紫色(直径约2mm)

其它假丝酵母菌一一白色等

能准确鉴定95%以上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

柔假丝酵母菌;85%以上的光滑假丝酵母菌。

(二)隐球菌

致病菌种,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

侵入途径,呼吸道

好发部位,肺、脑、脑膜;皮肤、骨、关节

好发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AIDS等)

微生物检验

新型隐球菌:四个血清型

分离培养:

病原性隐球菌37℃和25℃均生长;非病原性隐球菌37℃不生长

墨汁负染色镜检,阳性(可见菌体外宽厚荚膜)

靛氧化酶试验,阳性

尿素酶试验,阳性

糖同化发酵试验,同化纤维二糖、肌醇;不发酵糖

(三)曲霉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利:酿酒造酱

生产有机酸、酶制剂、抗生素

弊:食物、药物霉变

曲霉直接感染或变态反应

毒素致食物中毒

致癌

微生物检验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分枝菌丝,粗分生池子,顶端小分生施子

(二)血清中曲霉抗原,抗体检测

(三)分离培养

接种沙氏琼脂,形成毛状菌落

(四)毛霉目真菌

所致感染,鼻黏膜,肺,胃肠道,皮肤

引起全身播散,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微生物检验

(-)直接镜检,20%KOH制成湿片镜检

粗大菌丝,无隔或少数分隔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沙氏琼脂生长快,菌落棉花状、白色,逐渐变深

(三)血清学诊断

(五)组织抱浆菌

两个种,组织抱浆菌,组织抱浆菌杜波变种

所致疾病:组织泡浆菌病

原发急性型组织抱浆菌病,慢性空洞型,严重播散型

易感人群:

淋巴瘤,白血病,霍奇金病,AIDS,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者

微生物特性

双相型真菌

25℃菌丝体,37℃酵母型

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组织抱浆菌

形态卵圆形芽生抱子有荚膜圆形薄壁芽生抱子

胭酶试验阳性阴性

明胶液化试验阴性阳性(24-96h)

肝组织胞浆菌包囊镜下肺组织胞浆菌包囊镜下

(六)卡氏肺胞菌

(卡氏肺泡子虫)

分类

早期属于原虫

抗原虫药物有效

有包囊、滋养体两种形态

近年归属真菌

其线粒体的16s和5s核糖体RNA的核酸序列

与真菌同源性好

染色特性似真菌

抗真菌药物对其无效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条件致病菌

健康人体内多为隐性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体内繁殖扩散

肺炎类型

流行型:浆细胞浸润为主(早产儿,营养不良婴幼儿)

散发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免疫缺陷者)

临床意义

微生物特性

包囊:感染型;滋养体:繁殖型

微生物检验

病人标本直接镜检

病人血清中卡氏肺胞菌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扩增线粒体中特异的核酸片段

抗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卡氏肺胞菌荧光染色卡氏肺胞菌组织银染

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铁丽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三章P253-261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途径,类型

掌握机体抗病毒免疫的手段和特点

熟悉病毒致病机理

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测,预防和治疗

目的要求

概述

定义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

过程称为病毒感染。

感染过程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者的力量对比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结局

免疫保护

免疫损伤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

指病毒在人群中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之间的

横向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病毒经胎盘、产道或产后的哺乳、密切接触等方

式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或围生期

传播。

病毒的水平传播途径

经粘膜侵入感染

呼吸道:空气,飞沫,动物皮屑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口腔,消化道:粪便中的病毒,污染水和食品

泌尿生殖道:经性接触传播

眼:经游泳池,接触感染

经皮肤侵入感染

媒介昆虫叮咬

动物咬伤

皮肤伤口接触病毒

直接经血液传播

包括经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感染

感染途径传播方法及媒介所见病毒种类

呼吸道感染空气、飞沫、痰、唾液、

皮屑

流感,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

麻疹,水痘及腮腺炎病毒等

消化道感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甲肝病毒及其

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

经皮肤(虫媒)

感染

昆虫叮咬、动物咬伤、

注射、输血、刺破皮肤

脑炎等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

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

眼及泌尿生殖

道感染

而盆、澡盆、毛巾、性

单纯疱疹病毒(1与2型)、腺病

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胎内(垂直)

与产道感染

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

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2型)

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

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

病毒仅在入侵局部的细胞与细胞间扩散,引起局

部感染。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

全身感染(Systemicinfection)

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外,再感染邻近

细胞,并且往往通过血流传播至全身。

血液播散:如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全身感染

神经播散:如狂犬病毒,疱疹病毒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比较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病灶局部粘膜全身

潜伏期较短较长

病毒血症-+

病后免疫力较短较长或终身

免疫力来源局部IgA和细胞免疫血流抗体和细胞免疫

病毒感染举例流感病毒,轮状病毒麻疹,脊髓灰质炎

病毒感染的临床分类

根据有无症状分

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分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病毒感染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叩parent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组织细胞严重损伤,

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病毒侵入机体后,如果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

病毒不能大量增殖,不造成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感染后

不引起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infection),>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

肝炎病毒。

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数II至数周)。恢

复后机体不再携带病毒。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等。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

病毒长时间在机体内持续存在,使感染者表现出临床

症状,或不出现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的原因

病毒本身的特性

整合感染倾向

缺损干扰颗粒(DIP)形成

抗原性变异

机体免疫应答异常

免疫耐受

细胞免疫应答低卜

抗体功能异常

干扰素产生低下

持续感染的类型

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经常性

或间歇性增殖并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症状迁延不愈。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

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一定的组织或细

胞内,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在特定条件下,病毒被激

活导致感染的急性发作。如单纯疱疹病毒。如疱疹病

o

慢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

持续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后,经过相当长的潜伏期(数月甚至数

十年)后,表现出临床症状。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

急性、进行性,甚至致死性疾病。如肮病毒感染引起

库鲁病(Kuru),疯牛病。

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分类

杀细胞型感染

病毒感染造成宿主细胞的坏死,裂解。

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复制不直接引起细胞裂解和死亡,但

通过免疫应答导致感染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整合感染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与细胞核

酸发生重组,并可随细胞DNA复制而复制。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破坏,死亡

主要见于裸露病毒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宿主

细胞内大量增殖,释放,引起的杀细胞型感染。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改变

主要见于包膜病毒体,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引起的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转化

见于逆转录病毒和DNA病毒引起的感染,可使细

胞分裂失去控制成为肿瘤细胞。

病毒侵入细胞引起的细胞改变

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杀细胞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整合感染

杀细胞型感染(cytocidalinfection)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复制,造成宿

主细胞的坏死,裂解,释放大量子代病毒体。此类感

染在临床多表现为急性感染。

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的结果

细胞肿胀、脱落甚至溶解

细胞间彼此融合形成多形核巨细胞

细胞核或浆内形成包涵体

杀细胞型感染

引起杀细胞感染的机制

阻断细胞大分子物质的生物合成

病毒在感染的细胞内编码其早期蛋白质,阻断宿主细胞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继而影响细胞DNA合成。使细胞的正常代

谢功能紊乱,最终死亡。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直接杀伤宿主细胞的效应。

破坏细胞溶酶体

病毒感染后可导致细胞溶酶体破坏,释放出溶解体酶引起

细胞自溶。

细胞器的改变

病毒感染早期即可造成细胞核、细胞膜等细胞器损伤。

O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stateinfection)

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代谢处于稳定状态,病

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并不直接引起细胞裂解和死

亡,但可引起感染细胞的细胞膜抗原性改变、细

胞内出现包涵体、细胞融合等,通过免疫应答导

致感染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膜抗原改变

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

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新的抗原可以被特异

性抗体和Tc细胞识别,通过免疫应答导致感染细胞的损

伤和破坏。

细胞膜融合

某些病毒有融合蛋白,可使感染细胞互相融合,形

成多核巨细胞,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影响细

胞的正常功能,可导致细胞死亡。

稳定状态感染的结果

整合感染(integratedinfection)

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将病毒核酸插入

宿主细胞DNA中,与细胞核酸发生重组,并可随细胞

DNA复制而复制,称为整合。

转化(transformation)

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即转化,

转化的细胞生长、分裂失控,细胞可发生恶性变。

整合感染与病毒的潜伏感染、致癌作用密切相关

整合感染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病毒侵犯免疫细胞,引起宿主免疫功能抑制。

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特异性抗体与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病毒抗

原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破坏溶解,此种作用

称为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致敏的细胞毒T细胞可损伤膜表面插入病毒蛋

白质的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细胞病变、死亡。

抗病毒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屏障结构

第二道防线:吞噬,补体

NK细胞、干扰素(IFN)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中和抗体,清除细胞外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Tc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NK细胞的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NK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可释放穿孔素和肿瘤坏死

因子,造成靶细胞的膜损伤、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释

放水解醐裂解靶细胞。起到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和肿瘤细胞的作用。

作用特点

不受MHC限制

也不依赖抗体的介导

可被干扰素激活

概念

人类干扰素基因平时处于抑制状态。当有病毒感染和

干扰素诱生物作用于干扰素基因的抑制蛋白时,干扰素基

因得以表达,编码干扰素蛋白。

常见的干扰素诱生剂

病毒

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细菌脂多糖

胞内寄生菌

有丝分裂原

干扰素的诱生

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巨噬细胞表达

Fc受体,增强其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促进细胞表达MHC-I类和MHC-II类抗原,增

强抗原提呈细胞对病毒抗原的提呈。

增强Tc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干扰素并非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是

分泌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的干

扰素受体,使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编码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复

制和增殖,从而终止病毒感染。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中抗体种类(I)-中和抗体

种类

IgG,IgM和黏膜局部分泌型IgA(SIgA)

功能

与病毒结合后消除病毒感染能力

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游离病毒

作用机制

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将病毒的抗原信息呈递给吞噬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对

病毒的吞饮作用

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机体后,体液中出现的

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能中和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

补体结合抗体

由病毒内部抗原刺激产生,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但可发挥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体液免疫中抗体种类(H)

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作用特点

Tc细胞可特异性杀伤被病毒感染寄生的靶细胞。

杀伤作用的特异性表现在Tc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表

面的特异性病毒抗原,并受MHC-I类分子限制。

作用机制

Tc细胞释放穿孔蛋白,在靶细胞膜上打孔,使

靶细胞内容物渗出

Tc细胞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进入靶细胞,激活

细胞内的核酸内切酶,导致细胞内核酸的降解。

淋巴因子产生的免疫效应

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后,可以将病毒抗原加

工处理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刺激T,B淋巴细胞

的识别和活化,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被

抗原致敏的炎性T细胞再次遇到靶细胞表面相

同抗原时,可以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如IL-2、

TNF,IFN等,活化吞噬细胞,NK细胞、引起炎

症反应,破坏病毒感染细胞。

病毒体检测,EM,免疫荧光,免疫酶,包涵体

分离培养,动物,鸡胚,组织细胞

病毒成分检测,抗原检测,ELISA,反向间接血凝

抗体检测,ELISA,间接血凝

核酸检测,PCR,核酸杂交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尽早取材,选取合适部位

无菌操作,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

冷藏速送

置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

病毒培养标本采集与处理原则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药物治疗

化学制剂:核甘类药物

生物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分类学

?什么是细菌分类学

?任务?

?包括哪几方面?

是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科学

种类、起源、演化、与其他种群的亲缘关系

一分类classification

-命名nomenclature

一鉴定identification

基本概念

?细菌分类

-生理生化分类法

-种系分类法

?细菌命名

?细菌鉴定

分类等级

?界kingdom

-门division

?纲class

一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分类等级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亚种subspecies

?型type

-Serotype,phagetype,bacteriocin-type,biotype

?株strain

?标准菌株standardstrain

细菌命名法

?,Theinternationalcodeof

nomenclatureofbacteria》

?生物双名式:属名+种名,用斜体表示

-属名在前、名词、首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形容词、均为小写

?中文译名

-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细菌命名法

?MycobecteriumtuberculosisM,tuberculosis

?SalmonellatyphiS,typhi

?Mycobecteriumsp.

?Salmonellaspp.

?Klebsiellapneumoniaesubspeciespneumoniae

?结核分支杆菌

细菌的分类方法

?生理学与生化学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

-数值分类法

?遗传学分类法

-DNAG+Cmol%测定

-核酸同源值测定

-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细菌的分类系统

?伯杰(Bergey)分类系统

?,Bergey'smanualofsystemicbacteriology》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软壁菌门Tenericutes

-疵壁菌门Mendosicutes

?CDC分类系统根据基因杂交结果分类

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第6节P376-393)

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铁丽

目的

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

概述(I)

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特点: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

目前认为的五种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

戌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

己型肝炎病毒(HepatitisFvirusHFV),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G

virusHGV),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

概述(ID

五种肝炎病毒学特性

病毒HAVHBVHCVHDVHEV

科小RNA病毒科肝DNA病毒科黄病毒科沙粒病毒科野田村病毒科

属肝病毒属正肝DNA病毒属丙型肝炎病毒属8病毒属戊型肝炎病毒属

病毒体27nm42nm30~60nm40nm27~34nm

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螺旋对称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

包膜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