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967-202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_第1页
GBT 15967-202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_第2页
GBT 15967-202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_第3页
GBT 15967-202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_第4页
GBT 15967-202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40CCSA77代替GB/T15967—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Specificationsfordigitalaerialphotogrammetricmappingof1:5001:10001:2000topographicmaps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 1 25.1成果要求 25.2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25.3对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的要求 25.4仪器设备要求 2 2 26.2资料分析 26.3技术设计 37恢复立体模型 38DSM生产 48.1DSM生产方法 4 4 48.4DSM编辑 48.5镶嵌接边 58.6图幅裁切 5 59.1DEM生产方法 59.2特征数据采集 59.3DEM生成 6 69.5镶嵌接边 69.6图幅裁切 6 710.1DOM生产方法 710.2数字微分纠正 710.3影像处理及匀色 7ⅡGB/T15967—202410.4镶嵌 10.5图幅裁切 10.6整饰 11.1DLG生产方法 11.3立体测图 8 11.5外业补测 13.2过程质量控制 ⅢGB/T15967—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15967—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a)将“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图作业更改为了“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图生产,并依此更改了标准的规定内容与适用范围(见第1章);b)增加了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图(DLG)等的缩略语(见第4章);c)更改了对成果规格和要求的描述(见5.1,2008年版的3.1);d)删除了用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测图的精度要求、联机数据采集要求等(见2008年版的3.2、3.3和第6章);e)增加了基于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1:500、1:1000、1:2000DSM、DEM、DOM、DLG生产的作业内容、技术要求等(见第8章、第9章、第10章和第11章);f)增加了元数据、图历簿、技术总结等文件的制作要求(见第12章);g)更改了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见第13章,2008年版的8.1);h)更改了成果整理与上交的相关内容(见第14章,2008年版的8.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5年首次发布为GB15967—1995;——2008年为第一次修订,发布为GB/T15967—2008;1GB/T15967—2024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基于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资料生产1:500、1:1000、1:2000数字表面模型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1000、1:2000DSM、DEM、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模型793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20258.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比例尺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27919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27920.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3960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元数据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9008.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9008.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9008.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902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数字表面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2GB/T15967—2024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LG:数字线划图(DigitalLineGraphic)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DSM: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SurfaceModel)IMU: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MeasurementUnit)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TIN: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rIrregularNetwork)5通用要求依据本文件生产的DSM成果应符合CH/T9022的规定,DEM成果应符合CH/T9008.2的规定,DOM成果应符合CH/T9005.2.1数字航摄资料应符合GB/T27920.1的规定。5.2.2采用IMU/GNSS辅助航空摄影时,航摄资料应符合GB/T27919的有关规定。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应符合GB/T23236的规定。6准备工作a)测量控制点成果。1)影像数据;2)摄站点信息文件或测区航摄略图;3)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成果;4)其他有关资料。1)测区及周边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及相关地理信息成果;2)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水利图等其他有关资料。3GB/T15967—2024高、重叠度、航摄分区、航摄仪参数等;检查航摄资料是否齐全,航摄像片或影像是否满足需要,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等;检查中发b)检查测图用影像数据的数量及质量;c)查看空中三角测量成果验收报告以及技术设计书,查明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的基本情况,包括区e)查看其他辅助资料,包括测区周边成图情况及周边接边数据,检查用于属性录入的各类参考资料是否齐全等。6.3技术设计a)技术设计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以与控制测量、空中三角测量合并编写,也可以独立编写;b)技术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总体要求、资料分析结果等编写设计书;c)技术设计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特殊情况不能达到时,应明确说明原因及处理措施,并通过项目委托单位的审核批准;d)技术设计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7恢复立体模型7.1采用已知内、外方位元素定向或导入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精度应符合GB/T23236的规定。7.2单模型定向精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单模型定向精度要求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相对定向限差/像素绝对定向限差/m平面高程平地0.10(0.15)丘陵地0.10(0.15)山地0.15(0.20)高山地0.15(0.20)平地0.20(0.30)丘陵地0.20(0.30)山地0.30(0.40)高山地0.30(0.40)平地0.40(0.60)丘陵地0.40(0.60)山地0.60(0.80)高山地0.60(0.80)注:括号内为个别点允许出现的残差值。4GB/T15967—20247.3采用导入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恢复立体模型存在上下视差时,可采用单模型手动定向。7.4如需核线重采样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测区和项目具体情况,选取基于相对定向结果的非水平核线重采样或基于绝对定向结果8DSM生产8.1DSM生产方法8.2特征数据采集8.2.2为提高DSM精度,根据实际情况,可采集带有高程信息的特征线参与DSM生成,如道路边8.2.3水域应根据周围地形进行置平处理和平滑过渡。面状静止水域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流动水域水涯线的高程应依据上下游水位点高程进行分段内插赋值。8.3DSM生成DSM生成可采用以下方法:a)可通过影像相关生成物方DSM,并与立体模型叠合进行检查和像方编辑,对物方DSM点高程方DSM格网点及特征数据的高程构TIN;b)可直接利用所采集的特征点线构TIN;将TIN与影像进行套合检查;对套合不好区域加测特c)按CH/T9022规定的格网间距,由TIN通过插值处理生成规则格网DSM。8.4DSM编辑2×2个格网的地物在DSM可不表示;对于数据空白区域,编辑的高程值应符合CH/T9022的规定。8.4.2树木主要分为疏林和密林。对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疏林编辑时,应准确切准树冠外围进行特征线量测,内插得到格网点高程。对郁闭度大于0.20的密林编辑时,需将连在一起的树冠顶端进行精确编辑。房屋建筑区编辑的相关要求如下:a)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层高在4层或以上,或楼高10m以上)编辑时,楼顶上小于4个格网5GB/T15967—2024b)低矮房屋建筑区(层高在1层~3层,或楼高10m以下)编辑时,小于4个格网的房屋间距可跳跃。对公路、城市道路编辑时,1:500比例尺DSM中宽度小于4个格网的路面可不表示;1:1000、1:2000比例尺DSM中宽度小于3m的路面可不表示。对乡村道路编辑时,1:500、1:1000和1:2000比例尺DSM中宽度小于4个格网的乡村道路可不表示。8.4.8对架空管线编辑时,DSM中的电力线、通信线等横截面积小的架空管线应滤除,其他设施不做8.5镶嵌接边8.5.3DSM接边时,同名格网点高程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最终高程;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应分析原因,修改或重新生成DSM,符合要求后重新接边。8.5.4DSM接边时,同一投影带应保证相邻DSM数据同名格网点高程一致;不同投影带同名格网点接边精度应符合相应比例尺成果的接边限差要求。8.5.5接边后数据应连续,接边的DSM格网不DSM镶嵌完成后,裁切时应符合CH/T9022的规定。9DEM生产9.1DEM生产方法根据技术方法和测区条件,可以采用特征数据和等高线、高程点数据构TIN的方法生成DEM,也可采用影像生成的物方数字地面模型与特征数据构TIN的方法生成DEM。9.2特征数据采集6GB/T15967—2024采集等高线。9.2.4面状静止水域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流动水域水涯线的高程应依据上下游水位点高程进行分段内插赋值。9.3DEM生成9.3.1DEM格网尺寸应符合CH/T9008.2的规定。9.3.3宜构TIN生成DEM。9.3.4DEM生成可采用以下方法:a)可通过影像相关生成物方DEM,并与立体模型叠合进行检查和像方编辑,对偏离地面的物方不好区域加测特征点线,重新构TIN,最终使所构TIN的每个三角形都贴于地面,且无不合理c)按CH/T9008.2规定的格网间距,由TIN通过插值处理生成规则格网的DEM。9.4DEM编辑将DEM套合到立体模型上,检查点位是否切准地面,DEM是否真实地反映地貌形态。当高程差大于1倍高程中误差时,应进行修测。9.5镶嵌接边9.5.3DEM接边时,同名格网点高程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最终高程;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应分析原因,修改或重新生成DEM,符合要求后重新接边。9.5.4DEM接边时,同一投影带应保证相邻DEM数据同名格网点高程一致;不同投影带同名格网点接边精度应符合相应比例尺成果的接边限差要求。9.5.5接边后数据应连续,接边的DEM格网不应出现错位现象。9.6图幅裁切按CH/T9008.2规定的范围裁切DEM数据,生成以图幅为单元的DEM。7GB/T15967—202410DOM生产10.1DOM生产方法对影像进行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的调整处理。匀色处理应缩小影像间的色调差异,使影像色调均对相邻的数字正射影像应检查镶嵌的接边精度是否符合CH/T9008.3的规定,误差超限时应返工处理。镶嵌时宜取影像的中心部分。镶嵌的接边差符合要求后,选择镶嵌线进行镶嵌处理。镶嵌线应根据需求可按CH/T9008.3进行图廓整饰。11DLG生产基于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生产宜采用先内后外的方舍除应符合GB/T20257.1的有关规定外8GB/T15967—2024b)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按实地轮廓逐个表示。临时建筑物可不表示,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5mm的可综合表示。d)管线应准确反映类别、实地点位和走向特征。管线直线部分(不包含高压线)的支架线杆和附f)陡坎、斜坡当其比高小于1/2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可舍去,如果坡、坎较为密11.3立体测图11.3.1立体模型的测图范围不应超出该模型测图定向点连线外500个像素,且离影像边缘不应小于750个像素。自由图边的图上应测出图廓外1cm。11.3.4要素采集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应符合CH/T9008.1的规定。要素采集时,几何类型和集外围轮廓线,并闭合。有向点和有向线的方向应正确。相邻要素的公共边宜以主要要素为准采集一次。宜采集为单线。11.3.7采集房屋和街区轮廓应切准房角或轮廓拐角后打点连线,准确采集外围轮廓,反映建筑结构特征。与其他双线道路应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尺采集。道路采集应同时采集道路范围内的绿地或隔离带。11.3.9地貌采集应正确反映地貌的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高程点应测注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1:1000测图可根据需要取位至0.01m。等高线采集应将测标切准模型描绘。在等倾斜地段,当计曲11.3.10地物、地貌的高差大于2m时应适当加注比高或对点高程。比高宜量注至0.1m。立体测注11.3.11按立体模型测图范围采集的数据,宜先相互拼接,再按标准图幅范围进行数据裁切。接边应911.3.12立体测图数据应先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再提供给调绘使用。11.3.13提供给调绘使用的成果或数据中,要素的符号、颜色和注记设置应以方便调绘人员准确判读绘路线以及人力分配。舍是否合理。无误。b)调绘底图可采用数字形式或纸质介质;像输出地面分辨率或比例尺,一般情况下影像输出地面分辨率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图上0.1mm,地物复杂地区影像输出比例尺应适当放大。缘应大于1cm,同时应避免切割居民地。11.4.9要素定位应基于要素影像位置,定位偏差最大不大于调绘像片上0.3mm或数字正射影像的3个像素。11.4.11测区周边调绘应保证满幅,自由图边应调出图外4mm(图上距离),相邻调绘范围之间应接边。11.4.12调绘内容按GB/T13923规定的要素类执行。要素属性调绘内容按GB/T20258.1的规定执录在要素的属性表中并在图面予以注记。度(量注取位至0.01m),供内业进行屋檐宽度改正和阳台制作处理。11.4.14调绘成果使用的符号、文字及调绘成果的整饰宜参考GB/T20257.1的规定,11.4.15图幅名称确定的要求如下:GB/T15967—2024a)图幅名称应选择图幅内最大居民地的名称,图幅内没有居民地可选注其他地理名称;b)同一测区内,不应有相同的图名;c)如果图幅内确实无地名,以图幅内最高高地的高程作为图名,如“556.8高地”;困难时可只注图幅编号;d)如该图幅已有出版图,则图幅名一般应与其一致。11.5外业补测11.5.1当立体测图无法达到高程点高程精度要求时,应外业实测足够的高程点,等高线由立体测图采集。高程点测量要求见11.3.9,具体测量方法由技术设计书确定。11.5.2当由于云影、阴影等影响无法进行立体测图或处理,航空摄影出现绝对漏洞且不补摄,新增大型工程设施、大面积开发区或居民地变化较大等情况,应进行外业补测。立体测图无法准确采集的城市建筑物密集区,可进行外业补测。可将阴影、漏洞等向外扩大图上4mm,确定补测范围。补测的地物、地貌要素,相对于附近明显地物点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图上0.75mm,困难地区不大于图上1mm。补测的具体方法由技术设计书规定。接边,形成非符号化数据。非符号化数据通过检查后配置符号、注记进行符号化处理及图廓整饰形成符号化数据。物进行采集,对被遮挡的地物进行编辑,对内业采集的房屋进行房檐改正和阳台制作处理。11.6.2非符号化数据编辑非符号化数据编辑要求如下。a)各要素应保持位置的准确和空间关系的正确合理。b)实地连续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应保持连续。构成几何网状的线状要素应保持结点的相交性、连通性。面状要素应合理闭合,不应有悬挂点;相邻面要素的边线应重合。c)要素数据层与属性表应正确,属性表应符合GB/T20258.1的规定。d)要素的几何类型和拓扑关系应正确。e)依据调绘成果和相关资料录入要素属性值,属性值应正确合理。f)相邻图幅应进行接边,接边的处理原则是:1)接边处相互位置偏差在限差范围内,应优先考虑要素的几何形状,接边点可在限差范围内2)接边处相互位置偏差大于限差,应分析原因,排除粗差后再做处理;3)相邻投影带之间的图幅跨带接边,需将邻带图幅进行换带投影变换,统一到同一带内进行接边,接边完成后再将邻带图幅变换回原投影带;4)对于成图时间不同的图幅接边,接边偏差在限差范围内时,修改新数据,接边偏差大于限GB/T15967—2024g)相邻图幅之间要素接边要求如下:1)同一要素几何图形应在图廓线处无缝接边;接边处出现转折;3)同一要素图形接边后应保证属性的正确性。i)图廓整饰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符号化数据编辑要求如下。a)在图上加注名称及注记。名称及注记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种地物定位点或定位线位置应准确,各类要素的制图表达、符号和注记应符合GB/T20257.1g)图廓整饰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12.1制作各成果的元数据,元数据的填写内容应符合GB/T39608的规定。13.1.2每完成一道工序应及时自检。13.1.4成果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生产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生产委GB/T15967—2024利用已有高精度成果、外业检测点进行质量检测。13.1.6根据需要以图幅为单位按比例抽取各类成果,外业施测检查地物点的位置精度。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调绘成果,实地检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