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书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⑴(A.niGnB.zhOn)连,
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p6ngb6⑵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
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miman(3)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shanshu6®°
一一选自鲁迅《野草》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2分)
A.李白:郎骑竹巧来,绕床弄青梅。
B.鲁迅: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率静和空虚。
C.泰戈尔:生如辜年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D.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3.选出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4.古诗文名句默写。(9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乐观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
关怀的名句是:,。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5)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描写春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5.文学常识。(2分)
的《春》秀丽,老舍的《》温情,刘湛秋的《四季的雨》各具特色:
大自然的四季风光真是优美动人。
二、阅读(40分)
(-)名著阅读(4分)
6.下面是两位同学在交流《朝花夕拾》的阅读体会。请你至少结合《朝花夕拾》中一篇文章内容,补
全对话。
《朝花夕拾》这本书写不仅仅是这样。《朝花夕拾》
了许多童年趣事,可以当做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
鲁迅的回忆录来读。
会内容,不信你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0分)
秋天的黄昏
T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
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
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
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掌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
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
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
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
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
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
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
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
在屋门前的蔑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
——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
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
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
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
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
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
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
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
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
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
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
7.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2分)
8.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2分)
9.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2分)
10.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
丰满”。这是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T4题(12分)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
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
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
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
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
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
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犒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
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地点在
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
些。
③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④两地的春可都给风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
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
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
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⑤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
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
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
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
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
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
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
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
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
吧?
⑥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1.以下朗读设计,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可妪/的春可都/给风啰毁了。
B.两地的春/可都给风/吹毁了。
12.文章的标题是“春风”,为什么却要从两地的秋天写起?(3分)
13.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14.文章最后一句说“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作者是否真的想要到苏杭去“避风”呢?联系全
文加以分析(4分)
(四)古诗阅读(4分)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②信口吹。
【注释】
①陂(bei):水岸。
②腔:曲调。
15.
(2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目:“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
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对曰:"@"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日:“②”
17.“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的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点词意思是相同的。(2分)
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今色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19.根据语境,将下列语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白处。(2分)
A.战战栗栗,汗不敢出。B.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①②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3分)
三、作文(40分)
21.家乡四季的风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就最令你动心的一季风景,描写一个片段和大家分
享。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00字左右。(1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30分)
这个秋天注定有些不一样,因为你步入了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相识
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古人说:“乐莫乐兮新相知I。”选取一个你最难忘的相识瞬间,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1.⑴B⑵蓬勃⑶弥漫(4)闪烁2.D3.C4.(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断肠人在天涯(5)示例:①不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③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朱
自清《济南的冬天》
二、(-)6.示例: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不但回忆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教育和爱护,也为
读者展示了一幅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和中国人麻木不振的社会画卷。(二)7.以空间方位为
序;河堤一一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一一河堤上一一村庄在田野尽头。8.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9.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
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10.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
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
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三)ILB12.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
是为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1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在春风中的不适感,表现了我内心的苦痛无奈和无法避免。14.尽管两地的春风让老舍痛苦与无奈,
但他依然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承受,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这两个地方。(四)15.“衔”有叼、含的
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景。16.三、四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饶有生活情
趣的农村晚景图: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对闲
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五)17.(1)DK解析】“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是形容
词,意为“美好的”。A项是动词,意为“使、让”;B项是名词,用于古代官职名称中;C项是名
词,命令的意思;D项“令”是美好的意思。所以选D。18.(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
汗?19.①B②A20.示例一: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
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
文帝的话明显是我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示例二: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
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
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
不足。
三、21.略。22.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书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当生命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亲情就是那dangy油g在母亲眼眶中的泪水,是那绽放
在父亲脸上的笑痕;当生命之舟开始摆渡时,亲情就是那拨动着清水推动小船向前的shuang
jiang,是那守候在空中为小船指航的灯塔;当生命之舟可(A.j1B.ji)<
靠岸,亲情就是那静静的港湾,是那拥抱着你的那默默的流水。
2.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强欲登高去,。,应傍战场开。(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
无限眷恋的两句是:,«
(4)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与“亲情”有关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3.结合语境解释画线句的不同含义。(4分)
⑴周六早上,爸爸看见读初三的孩子小江还没有起床,他敲响了孩子的房门。孩子喊道:“爸爸,
今天是星期六!”
⑵爸爸答应这个周六带小文到动物园。周六早上,小文敲响了爸爸的房门,对爸爸说:“爸爸,今
天是星期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寺()
(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5.以下情境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碧对他的老师说:“老师,我刚写好一篇作文,请您殍读,多多指教。”
B.小丹婉拒了他人的劝酒,说:“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寻常常告诫我们,未成年人不要饮酒。”
C.小聪和他的朋友说:“昨天是奶奶的八十大寿,家里面期满座,热闹非凡。”
D.装修材料公司的人这样推荐产品:“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修孽生摩。”
二、阅读(40分)
(-)名著阅读(5分)
6.班级开展探究“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活动。根据你的探究角度,请你从下列《朝花夕拾》的目
录中选择合适的篇目,并说明理由。(5分)
附《朝花夕拾》目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0分)
少年书架
谷煜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
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
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
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风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
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时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
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
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⑴妈妈嘴角漾起一份
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
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
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
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肯争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
⑵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歌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
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⑭卜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
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
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
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
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
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4。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7.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⑴~“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一⑵一书架伴“我”成长
8.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选择文中一处画线句子做批注。(2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1)语句: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批注:
(2)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
9.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请你找出一处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分)
10.文章的结尾说:“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请联系全文
阐述你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1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
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
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
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兖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
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
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地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
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
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
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
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
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
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
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
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
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
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
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
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
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
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
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挛起来。她吞吞吐
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
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
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
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
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第三天,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
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2分)
1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3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
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2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
横放嘴边。
1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三)古诗阅读(4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5.结合全诗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海畔尖山似剑芒”所展现的画面,要求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2分)
16.请对三、四两句诗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2分)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恍,下车?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日:“老
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④,正行
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
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绥(sul):安,安抚。③恣:顺从。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邺(y
d):地名,邺县。⑤法:效法。
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8.下列表述行令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与陈太丘相约出行的友人迟到,太丘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B.甲文中友人因陈太丘失约先行离开,便对着元方怒骂他的父亲。
C.乙文中陈太丘任职时以德服人,以仁待人,百姓给他好处以示尊敬。
D.乙文中袁公与元方谈论陈太丘为官之道的目的是借此故意为难元方。
19.品读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友人渐,下车引之。
20.《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有36门。甲文出自《方正》门,乙文出
自《政事》门。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两文这样归属的原因。(3分)
附:《政事》即行政事务,主要展现官员处理政务的才干和方式。
三、作文(40分)
21.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你谈谈对网络交友
的看法。150字左右。(1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30分)
曼妙的旅途需要触动。奇山怪石间,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触动;幽香书籍中,读到的不
仅是故事,也是触动;平淡日子里,感受的不只是温暖,实是触动。
请以“旅途中的触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写、不得抄袭本
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1.荡漾双桨B2.(1)影入平羌江水流(2)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3)岐王
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4)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③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⑴示例:爸爸,今天是星期六,不上学,我要睡懒觉。⑵示例:爸爸,
今天是星期六,我们去动物园吧。4.(1)约定(2)离开(3)拉(4)回头看5.C
二、(一)6.示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探究角度是鲁迅笔下那些
善良的人,这三篇中的人物都有善良的一面。阿长虽然不识字,但为“我”买来《山海经》,实现了
一个孩子不被其他大人关注的愿望。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日本的老师,毫无民族偏见,给“我”添改讲
义、修改解剖图等,对“我”的离开感到不舍。范爱农很爱国,因为理想愿望得不到实现,经常借酒
消愁。(根据探究角度,选择的篇目合适,阐述的理由能体现阅读感受即可。)(二)7.⑴到老师
家看到宽大的书架⑵父亲为我制作书架8.(1)示例一:这是妈妈在听我讲述在老师家里的所见和
自制“小书架”的事之后的表现,“笑意”写出了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光泽”是因为想到家庭
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示例二:这句话看似描写妈妈的情态,
实则描写妈妈的心理: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为因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2)
示例一: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示例二:
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9.示例:⑴
句子: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令;写天气良好的状况,渲染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为下文爸爸拉来木头为我做书架作铺垫。⑵句子: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作用:写天气、环境的美好,衬托“我”即
将拥有父亲做的书架时的美好心情。10.“少年书架”既指老师家的宽大书架、用字典自制的书架,
又指父亲为我制作的书架。“少年书架”不只是书架,是书,是知识,“我”对书架的渴求饱含“我”
对书籍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望。“少年书架”寄寓父母对我的厚爱和期盼,它陪伴着“我”成长,在
成长中给予“我”力量。这句话表达了“我”对书架的感激之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对父爱的依恋。
(三)11.(1)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2)女儿五年级时,“我”
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3)
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
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4)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
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1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
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
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13.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
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
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14.交代了父
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
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四)
15.示例:在荒凉的秋天,诗人触目伤怀,海畔的陡峭险峻的群山仿佛转化为无数利剑,
隔断诗人的无尽愁肠。(意思符合即可)16.示例1: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身千亿”
重读,以强调变成千万个自己的渴望;“望故乡”放慢语速拖读,以展示内心的悲伤,
对家乡的无尽思念。示例2:采用“二二三”的朗读节奏,将平声的韵脚“乡”字尽量
拖长,以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要点:朗读形式,结合情感分析。意思符
合即可)(五)17.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18.D19.示例:句中“惭”
“下”“引”三个动词,刻画出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意对即可)20.示例:甲文元方对友
人失约失信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的行为,据理抗辩。元方虽七岁,但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懂得“信”
“礼”的重要,有“方正”之气,故入《方正》。乙文袁公借陈太丘为官之道提问元方,有意为难.
元方虽十一岁,却应答从容、有理有据、机智聪明,既很好的维护了父亲形象,又没有伤害对方尊严,
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此被编入“政事”篇,体现编撰者对他的褒扬赞赏。(能结合《方正》
《政事》特点及文章内容分析,意对即可。)
三、21.略。22.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书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第一天,将会是mGnglii的一天。我将把我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望着
他们的脸,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像铭(A.mingB.ming)刻在我的心中。我也将
会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婴儿的脸上,以便能够捕捉到在生活冲突所致的个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的那
种渴望的、ti&nzhEn-
wuxie的美o
一—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定有送的一项是()(2分)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和拟人)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拟人)
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D.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反问)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诩乎()⑵与朋友交而不信()
(3)温故而知新()⑷思而不学则手()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逝者如斯夫()
4.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1),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o(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描写凄神寒骨的边城夜色的句子是: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5.你的同学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上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
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2分)
醯,不惑岁月”勰■豆蔻年华,糕♦而立之家“麋,弱冠一族,
CD
分)
《朝花夕拾》研读(16分)
提示】
忆性散文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经历和感受,但又往往带
在的我”的理解和思考。阅读这类文章,要关注文中的两
一写作时“现在的我”与回忆中“过去的我”。
目录
小引...................1
狗•猫•鼠.............1
阿长与《山海经》.......12
a-IHT1-tz.HK1cc
【阅读选篇】
父亲的病(节选)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
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
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
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
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
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
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
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
水肿一名鼓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他。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
就有五里,但这却不象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
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
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
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
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
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
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中西的思想确乎
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
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
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
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
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