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1E/24/wKhkGWZ66FaAd50CAAG1sHZjVxY401.jpg)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1E/24/wKhkGWZ66FaAd50CAAG1sHZjVxY4012.jpg)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1E/24/wKhkGWZ66FaAd50CAAG1sHZjVxY4013.jpg)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1E/24/wKhkGWZ66FaAd50CAAG1sHZjVxY4014.jpg)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1E/24/wKhkGWZ66FaAd50CAAG1sHZjVxY40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月考试卷eq\a\vs4\al()时间:150分钟eq\a\vs4\al()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人类之间的威慑力有限,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天或神的力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统治者总是将自己打扮成天或神的代表。在有些群体,神被直接当作统治者;而在另一些群体,统治者被当作神的代表。中国的华夏诸族显然属于后者,所以在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神话,至多是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并且逐渐让位于代表了天意或天命的人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都赋予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和天命。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天或神的意志通过天象、祥瑞、灾异传达给人类社会,或者直接给予人类庇佑或惩罚,又由获得它们充分授权或信任的君主加以执行。史官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以君主为核心的事实,而且扮演着沟通天人之间的角色。离开了他们的记录和解释,普通人不可能从某种孤立的现象或事件中了解天意,即使那些人有幸在现场,或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对于后人来说,史官的记录更是他们了解天意的唯一来源。所以,史官实际上类似早期的巫师或祭司,或者是宗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视死如生”的观念在先秦时就已形成,至秦汉已成为处理后事的原则。君主的去世被认为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所以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尊崇,还需要物质上的供养。这也使君主对史官的记录和未来编纂成的历史保持着更大的敬畏。如果说受到天谴或许还有点虚无缥缈,至少不至于立竿见影的话,那么在另一个世界直接要听到后人的咒骂,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受到报应,就足以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在史官面前要有所顾忌。而在民间,无论是由境外传入的佛教,本地产生的道教,还是各种多神崇拜,更直接地满足着人们的世俗诉求,表现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即使是士大夫阶层,尽管表面讲求的是儒家学说、孔孟之道,骨子里大多也信因果报应。由于普遍都害怕不良的历史记录会给自己的余生或后代带来“恶报”,客观上也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不过物极必反,这样的敬畏也会导致另一种后果——千方百计使历史记载对自己有利。孔子在编纂《春秋》时,就发现了现实与理念的矛盾——理论上应该代表“天命”的“天王”周天子不仅掌握不了天下的命运,连自己的颜面和生命都难保证;而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还能堂而皇之地享用天子礼仪,成为诸侯的共主。痛心疾首的孔子既不能违背史官有事必录的准则,又不愿接受礼崩乐坏的现实,于是创造了“春秋笔法”的记录手段。如周天子被迫逃出国都,《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周天子到达河阳倒是事实,却成逍遥自在的“狩猎”。而“狩”此后也成了皇帝逃亡或被俘的代名词,如宋徽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后北迁称为“北狩”,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记为“西狩”。后世儒家称颂“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认为他“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尽管乱臣贼子根本不怕“一字之贬”,也不在乎“一字之荣”,孔子的理论和实践却开了历史记载必须服从政治的先例。为了政治正确,事实可以增删,同样的事实可以作不同的记述或解释。掌握了政权就掌握了历史的编纂权和解释权,而历史也成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统治基础。正因为如此,新建立的朝代都会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国家政治的大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当然是目的之一。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以证明本朝取代前朝,是因为前朝已失去天命,为天所厌恶,所抛弃;而本朝得了天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庇佑,因此识天命的臣民就要像对待前朝一样忠于本朝,而不能逆天意而动。成功地运用对历史的解释权,不仅能消弭敌对行动和潜在的反抗势力,还能赢得前朝遗臣遗民的衷心拥戴。(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为何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史学传统的国家。诚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所以才会有太史简、董狐笔的典故。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种情况,自唐太宗以后才慢慢改变,但帝王在乎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则是中国一大传统,根深蒂固。以史为鉴是史学突出的功能。唐高祖称修史是为了“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事实上,中国每一个兴起的王朝,都从前朝以及更早的朝代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利者沿之,弊者革之,有损有益。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地以史为鉴的制度完善史。(摘编自熊月之《以史为鉴的当下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所以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神话,至多是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是因为中国的华夏诸族都把统治者当神。B.史官记录天意和天命,没有半点不实,使得历史在古代中国的作用近乎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C.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相信因果报应、害怕遭遇“恶报”等因素,客观上起着制约和规范君主行为的良好作用。D.中国古代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帝王将相对自身形象的重视,而且后者影响超过前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官扮演沟通天人的角色,普通人通过史官的记录和解释了解天意。B.因果报应观念影响面广,增强历史敬畏感,甚至影响历史真实性。C.明朝修《元史》主要是为了总结元朝的经验教训,巩固本朝的统治。D.总结并借鉴历史,继承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政治制度的发展进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的一项是(3分)()A.秦朝的灭亡激发了历朝历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潮,也促使史家以修史的形式进行更深刻的思考。B.贞观史臣对唐太宗作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却将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其诛杀的太子李建成描写成了昏庸之辈。C.元朝“均予正统”,分别修纂了《辽史》《金史》《宋史》。而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纷纷重修《宋史》。D.清朝修《明史》,承认明朝正统地位,肯定遗臣遗民反抗清朝是“忠臣”,同时证明天命已归于清朝。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春秋笔法”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原因。(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攻城郑俊甫“窃符救赵”的故事你听说过吧?那好,不用自我介绍了,咱就接着往下讲。唉,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逃亡公子的落魄故事。如果不是秦国大杀四方,兵临城下,我这辈子就打算埋骨他乡了。又是窃符将兵,又是锤杀晋鄙,实在没脸再回去。但是秦国的铁蹄要踏到我的庙堂了,魏王在那边苦苦相求,形势迫人,我只能吃把回头草,为国尽忠。仗着战国四公子的头衔,号召力还是有的,佩大将军印,将五国联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秦军败了。我的大军一路杀到秦国的管城,遇到了麻烦。镇守管城的将军骁勇善战,三军用命,围攻数日,一点儿进展都没有。眼见着粮草就要耗尽,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我急得团团转,又无计可施。一天,派去打探消息的兵士回报说:“守卫管城的将军,是魏国人。他的父亲缩高就住在安陵。”我欣喜若狂。安陵是魏国的属国,魏国人以忠孝治天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这下,攻破管城指日可待。我忙派人去见安陵君,没别的意思,就是让他把缩高带过来,为我所用。我愿意授给缩高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持节尉。派去的人很快回来了,垂头丧气。一问才知道,安陵君不愿意。安陵君说了:“我们虽然名义上是个国家,但是领土很小,又在魏国的荫庇之下,没有什么军队。老百姓自食其力,国家无为而治,谁也不用听谁的。”我明白了,安陵君的意思,老百姓不听他的,这事他管不了。真是个老狐狸,我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就是不想唱白脸呗,生怕丢了他那顶“仁义国王”的帽子。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派个人,给我们带带路,劝说缩高的工作,我们自己来做。没多久,派出去的人又回来了,脸色比上次还要难看。“见到缩高了吗?”我问。“见到了。”使者哭丧着脸说,“安陵君倒是派人带我们去了缩高的住地。可是,缩高不答应。”“为什么?”我想不明白,“我不是答应授给他高官厚禄了吗?”“是呀,这些我都转告了。”使者摊着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可是,他说,‘信陵君之所以这么看重我,无非是想让我做两件事,要么劝儿子弃城投降,要么让我带兵进攻管城。这两件事,我哪一件也做不了。没错,他是我的儿子,但他更是秦国的臣子,如果让他尽孝,放弃守城,那他就担上了不忠的恶名;如果他忠于职守,不听我的,又会担上不孝的骂名。让儿子不忠或者不孝,我不想做这样的选择。带兵进攻管城?父亲攻打儿子,我们都将成为天下的笑柄。恐怕信陵君也不喜欢这样的人吧?所以,我不能听命。’”老实说,我当时真是气昏了头,以至于都没有听完使者的话。我记得自己还拍了桌子,骂了娘。你想想,大敌当前,国都要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跟我在这儿逞口舌之能,讲什么忠孝名节,不是找死吗?但我不能跟缩高生气,他一个小人物,不配。我把一腔怒火撒到了安陵君身上。于是派使者去找安陵君,我要让他知道,安陵是魏国的安陵,现在攻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反戈一击,这样一来,魏国危矣。“如果他还是不肯听命呢?”使者小心翼翼地征求我的意见。“他还是不肯的话,我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我握着佩剑,目露凶光。管城攻不下,攻下一个小小的安陵,不在话下吧?使者第三次返回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凉了。外面秋风萧瑟,残云飞渡,使者像是被这鬼天气缠住了一样,脚步踟蹰,怯怯着不敢进我的大帐。我吼了一声,他才小心地迈进来,沮丧地说:“安陵君拒绝了。”“他怎么说?”我强压怒火。使者的喉头滚动了几下,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安陵君说,像举城投降和临阵脱逃这样的罪行,是安陵的法度所不容的。即便是遇上了国家大赦,也不能赦免这样的人。现在您要求他违背安陵的法度,强行让缩高去做悖逆之事,他说……”“他说什么?”我怒目相向。“他说,这样的事情,他纵然去死,也不能执行。”使者不安地盯着我的手,生怕我按捺不住拔出剑来。我当时确实想拔出剑来,可是,拔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去砍安陵君,还是缩高?谁都不能。攻城不下,迁怒他人,这种让天下人耻笑的傻事,我不会去做的。那就只能另谋他策。他策还没有想出来,就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缩高自刎了。缩高是在听到安陵君的话后,担心自己的固执会给安陵国带来灾难,于是杀身成仁。我的心瞬间堕入一潭泥淖,艰于喘息。我要的是缩高为我所用,不是要他的命。事情传出去,世人又该如何看我?门客安慰道:“缩高目光短浅,为了父子虚名,罔顾国家大义,不值得同情。”我长叹一声:“都说‘窃符救赵’是我一生的传奇,可没有礼贤下士,哪来的侯嬴朱亥舍命相助?现在,为了一座城池,我却乱了心智,做了小人。真是罪过呀!”言罢,我身着缟素,避住厢房,再不出门。(有删改)文本二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它依据历史事实,但又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服务是使读者通过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得到某种认识上和美学上的启示,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节选自“百度百科”)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背景,“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却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魏国。B.“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运用比喻,体现出攻城的困境;“团团转”则写出了信陵君着急的神态。C.守卫管城的将军是魏国人,其父缩高在魏国的属国,信陵君亲自前往进见安陵君,想要招揽缩高。D.“外面秋风萧瑟,残云飞渡”,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信陵君被拒后内心的悲伤、绝望。7.下列对文本一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陵君认为安陵君狡猾,他觉得安陵君是为了“仁义国王”的名声才拒绝自己的请求。B.缩高不为利益所诱,坚持原则。缩高既不想劝儿子弃城投降,也不愿带兵进攻管城,所以拒绝接受信陵君授予的高官厚禄。C.“我握着佩剑,目露凶光”,既体现了信陵君因为缩高的拒绝而感到恼羞成怒,又体现了信陵君想迫使安陵君听命的决心。D.门客认为缩高目光短浅,信陵君对此表示认同,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自己不应乱心智、做小人。8.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再现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的故事,有何妙处?(6分)答:9.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历史小说的特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字,指古人的乳名、小名,“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日法,一百二十天为一循环。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凄凉结局。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4分)译文:(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4分)译文:14.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启示。(3分)答: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既喜好乐舞谐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的民间百姓中,很多人能唱他作曲的歌,被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乐官)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演杂戏受到重用,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后,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怨愤地流下眼泪,诉说这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中值夜守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王温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让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激怒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从皇后到诸王身边的侍从全都逃跑了。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乐官,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用乐器焚烧尸体。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①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④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⑤。[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16.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苏武怎样的情感?(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古有言“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哪怕陈涉起义军手执农具和木棍,也有“,”的影响力。(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之时留有遗恨,他通过“”的方式提醒庄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答:①②③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潮流,聚焦《尚书》《论语》《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所给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介绍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文化节目的特点,指出这一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展现典籍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这一段中,考生需要关注的是《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借现代元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一形式。第二段重点介绍了《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中伏生一家护《书》的故事,他们一家为了护《书》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原因在于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能给人力量。这一段中,考生需要关注的是个体与典籍的关系:典籍能够给人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而个体通过阅读典籍能够从中汲取力量,领会典籍的重要意义,继而以莫大的信念去守护和传承典籍。这两段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中国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力量和中国文化经典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当下应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经典等。本题要求考生围绕“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的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考生要结合“读书交流会”这一具体情境,联系现实,指出阅读中国文化经典(中国典籍)的意义在于读懂书中蕴含的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等,并传承这些文化经典,让其中的思想、智慧和力量等得以彰显。[参考立意]①读典籍,传其“道”;②品书香一缕,感其力万钧;③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④在典籍中读懂中国智慧;⑤让典籍中的中华文明弦歌不辍;等等。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中国的华夏诸族都把统治者当神”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统治者被当作神的代表”可知,此项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B项,“史官记录天意和天命,没有半点不实”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可知,文中所述只是一种假设,并不能支持选项中的“没有半点不实”这个结论;由材料一第四段“千方百计使历史记载对自己有利”、第五段“春秋笔法”“孔子的理论和实践却开了历史记载必须服从政治的先例”可知,“没有半点不实”是错误的。D项,“而且后者影响超过前者”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可知,“对历史的敬畏”和“帝王将相对自身形象的重视”都是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原因,至于哪个因素影响更大,文中并未作出比较。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C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六段“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当然是目的之一。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以证明本朝取代前朝,是因为前朝已失去天命……”可以推知,“总结元朝的经验教训”只是目的之一,而且还不是主要目的。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本质是通过编纂和解释历史,让历史为自己政权合法性和统治基础服务。A项,体现的是历史的镜鉴功能,故其不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B项,该项表述的是唐太宗在为自己的弑兄行为找理由,故其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C项,元政府承认辽、金的正统地位,目的是表明性质相近的元朝也可为正统,故其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D项,清朝通过修《明史》安抚遗臣遗民和证明自己的天命来稳固政权,故其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4.答案春秋笔法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在保存事实的同时用不同表述显示自己的褒贬立场的曲折含蓄的记史手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锁定答案区间,即材料一的第五段文字,精细解读并明白“春秋笔法”的文字内涵,比如由“孔子既不能违背史官有事必录的准则,又不愿接受礼崩乐坏的现实”可提炼出关键信息“有事必录”;由“孔子的理论和实践却开了历史记载必须服从政治的先例。为了政治正确,事实可以增删,同样的事实可以作不同的记述或解释。掌握了政权就掌握了历史的编纂权和解释权,而历史也成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统治基础”可提炼出关键信息“服从政治”“政治正确”“作不同的记述或解释”;由孔子记述周天子的事例可概括出关键信息“显示褒贬立场”“委婉含蓄”等。然后确定被定义对象——春秋笔法,被定义对象的上级属概念——记史手法,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保存事实、不同表述、褒贬立场、曲折含蓄,被定义对象的界定环境——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然后写成“春秋笔法是……的记史手法”句式即可。5.答案①记录历史就是记录天意和天命,尊重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崇拜神和信仰某种宗教。②害怕不良历史记录带来“恶报”,增加了对历史的敬畏感。③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④以史为鉴,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统治者总是将自己打扮成天或神的代表”“史官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和天命”“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等文字可知:记录历史其实就是记录天意和天命,尊重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崇拜神和信仰某种宗教。由材料一中“史官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以君主为核心的事实,而且扮演着沟通天人之间的角色”“这也使君主对史官的记录和未来编纂成的历史保持着更大的敬畏”“在另一个世界直接要听到后人的咒骂,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受到报应,就足以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在史官面前要有所顾忌”“由于普遍都害怕不良的历史记录会给自己的余生或后代带来‘恶报’,客观上也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等文字可知:害怕不良历史记录带来“恶报”,增加了对历史的敬畏感。由材料一中“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以证明本朝取代前朝,是因为前朝已失去天命,为天所厌恶,所抛弃;而本朝得了天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庇佑,因此识天命的臣民就要像对待前朝一样忠于本朝,而不能逆天意而动。成功地运用对历史的解释权,不仅能消弭敌对行动和潜在的反抗势力,还能赢得前朝遗臣遗民的衷心拥戴”等文字可知: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由材料一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及材料二中“以史为鉴是史学突出的功能。唐高祖称修史是为了‘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事实上,中国每一个兴起的王朝,都从前朝以及更早的朝代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利者沿之,弊者革之,有损有益。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地以史为鉴的制度完善史”等文字可知:以史为鉴,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信陵君亲自前往进见安陵君”错误。根据原文“我忙派人去见安陵君,没别的意思,就是让他把缩高带过来,为我所用”可知,信陵君是派人去见安陵君的。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门客认为缩高目光短浅,信陵君对此表示认同”错误。结合“我长叹一声:‘都说……可没有礼贤下士,哪来的侯嬴朱亥舍命相助?现在,为了一座城池,我却乱了心智,做了小人。真是罪过呀!’”可知,这里的信陵君应是在为缩高自刎感到可惜、自责。8.答案①运用第一人称“我”写信陵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紧随信陵君的所见所闻所感。②有利于展开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文本多处可见信陵君的内心活动,如“我欣喜若狂”“我想不明白”等,具体展现了信陵君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③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信陵君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仿佛皆在眼前,更具有真实性。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叙述人称的能力。①结合“那好,不用自我介绍了,咱就接着往下讲。唉,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逃亡公子的落魄故事。如果不是秦国大杀四方,兵临城下,我这辈子就打算埋骨他乡了。又是窃符将兵,又是锤杀晋鄙,实在没脸再回去”“但是秦国的铁蹄要踏到我的庙堂了,魏王在那边苦苦相求,形势迫人,我只能吃把回头草,为国尽忠”可知,“我”是一个逃亡的公子,秦国的铁蹄要踏到“我”的庙堂了,形势迫人,“我”回头为国尽忠。运用第一人称“我”写信陵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紧随信陵君的所见所闻所感。②有利于展开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文本多处可见信陵君的内心活动,结合“我欣喜若狂。安陵是魏国的属国,魏国人以忠孝治天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为什么?’我想不明白,‘我不是答应授给他高官厚禄了吗?’”可知,“我欣喜若狂”“我想不明白”等,具体展现了信陵君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③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我的大军一路杀到秦国的管城,遇到了麻烦。镇守管城的将军骁勇善战,三军用命,围攻数日,一点儿进展都没有。眼见着粮草就要耗尽,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我急得团团转,又无计可施”“老实说,我当时真是气昏了头,以至于都没有听完使者的话。我记得自己还拍了桌子,骂了娘。你想想,大敌当前,国都要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跟我在这儿逞口舌之能,讲什么忠孝名节,不是找死吗”“我当时确实想拔出剑来,可是,拔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去砍安陵君,还是缩高?谁都不能。攻城不下,迁怒他人,这种让天下人耻笑的傻事,我不会去做的”可知,信陵君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仿佛皆在眼前,更具有真实性。9.答案①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原型。文本一就是围绕信陵君及其经历进行创作的。②历史小说可以运用适当的想象、虚构,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点。文本一的中心事件是真实历史,但具体的细节如信陵君两次被缩高拒绝后的内心活动、门客的劝慰,是虚构的。③历史小说可以给人启示,提供借鉴。缩高父子的忠孝、安陵君的坚守正义、信陵君对自己小人之心的反思,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结合“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可知,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原型。结合“那好,不用自我介绍了,咱就接着往下讲。唉,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逃亡公子的落魄故事。如果不是秦国大杀四方,兵临城下,我这辈子就打算埋骨他乡了。又是窃符将兵,又是锤杀晋鄙,实在没脸再回去”可知,文本一就是围绕信陵君及其经历进行创作的。②结合“它依据历史事实,但又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可知,历史小说可以运用适当的想象、虚构,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点。文本一的中心事件是真实历史,但具体的细节如信陵君两次被缩高拒绝后的内心活动、门客的劝慰,是虚构的。③结合“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服务是使读者通过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得到某种认识上和美学上的启示,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可知,历史小说可以给人启示,提供借鉴。缩高父子的忠孝、安陵君的坚守正义、信陵君对自己小人之心的反思,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李嗣源兵”是主语,“反”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京师”作“向”的宾语,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C项;“万胜”是地名,是“至”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一百二十天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天为一循环。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名是自己取的。13.答案(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让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然”,然而;“独”,只有;“善”,善于;“俳”,演滑稽戏;“佗”,别的、其他的;“过恶”,过错和恶行。(2)“戏”,开玩笑;“负”,背叛;“何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干什么。14.答案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解析作答本题,需要明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旨,此文作者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奢纵欲。本文中庄宗“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由此说明不能贪于享乐,宠信伶人。由以上分析可知,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16.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诗中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诗中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汉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被封侯授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诗歌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淫、诽、景。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案天翻地覆遥不可及身临其境尽收眼底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第二处,结合“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言学习宝典语言初学者提升攻略
- 社会实践中的实地探究教学法应用案例
- 家庭情感教育与孩子的社交技巧提升
- 高校学生住宿行为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水上乐园救生员教练聘用合同
- 教育机构色彩搭配艺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二零二五年度购房合同补充协议书
- 2025年度水电设施远程监控与维护合同汇编
- 商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及其实践探索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人员劳务雇佣合同示范文本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英语期末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防滑链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新版
- 2025年上海用人单位劳动合同(4篇)
-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卫生服务个人基本信息表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单词表(按单元编排)
- 苗圃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学校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
- 通用电子嘉宾礼薄
- 污水处理厂设备的操作规程(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